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时间:2024-12-07 13:17:03 报告 我要投稿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在现在社会,制度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指治疗护理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护理事故,以及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1、各级护理人员要按规定的报告时限主动上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警讯事件,护理部要及时向全院科室发出预警信息。逾期未报者,按隐匿不报处理,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给予处罚,与评优评先挂钩。

  2、科室定期组织召开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析会,制定整改措施,必要时请护理部参加。

  3、护理部接到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调查核实,协助解决,并跟踪证。

  4、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需其他部门协助解决的,护理部及时沟通解决。

  5、护理部实行全院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监控,定期进行汇总,并组织召开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讨论会,分析事件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追踪评价。

  6、护理部对于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未增加患者痛苦、未影响患者治疗与预后的、不可预防所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将不影响个人、集体的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根据上报事件的种类,对首先报告的.科室于季度考核中加0.5分。

  7、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存档。

  附:报告的范围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导管滑落、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

  3、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因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严重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等级划分及报告时限

  I级事件(警讯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护理部对发生的警讯事件,应主动及时向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报告。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永久患者机体与功能丧失。在采取积极措施的同时,当事人需立即通知护士长、上级医生和科主任,同时报告护理部、医务科(总值班),事后在24—48小时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了解情况后,1周内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发现及时,错误在对患者实施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患者最终没有得到错误的医疗护理服务。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士长每月进行记录并审核,对共性问题及时向护理部报告。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

  一、报告范围:

  1、可能导致病人残疾或死亡的事件。

  2、各类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医疗事件。

  3、不符合临床诊疗规范的操作。

  4、有助于预防严重医疗差错的.发生的事件。

  5、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隐患。

  二、接收报告单位:

  (一)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

  (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三)感染相关不良事件上报感染管理科。

  (四)药品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

  (五)器械不良事件上报器械科。

  (六)设施不良事件上报后勤。

  (七)服务及风纪不良事件上报内审科。

  (八)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保卫科。

  三、报告形式

  (一)书面报告。

  (二)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使用。

  四、报告内容:

  不良事件报告人员须认真填写《兴安盟人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表》,应详实说明如下内容:

  (一)不良事件受累及患者身份资料;

  (二)不良事件发生时段;

  (三)报告事件类型(药物、跌倒、手术、输血、医疗作业、公共意外、治安、其它意外事件);

  (四)患者目前状态;

  五、分析、反馈、制定整改措施。

  职能科室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对不良事件的调查和核实工作,并将核实结果上报分管院领导。根据分管领导的指示,积极制定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

  六、奖励

  (一)定期对收集到的不良报告进行分析,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优秀报告者予以200元现金奖励。

  (二)对提供不良报告较多的科室给予200元现金奖励。

  (三)对个人报告者予以口头表扬并在评优晋升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3

  (一)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1.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2.等级划分

  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 有过错事实并且造成后果的事件,如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在不良事件中级别应属最高。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护理工作行为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二)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1.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xx]206号)执行。

  2.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自愿性: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

  人的个人信息。

  (三)不良事件上报的时限:

  科室要求:

  (1)Ⅰ级、Ⅱ级事件立即上报,2个工作日内交书面材料。

  (2)Ⅲ、Ⅳ级事件24小时内电话上报,5个工作日内上交书面材料。 职能部门要求:

  (1)Ⅰ级事件职能部门1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

  (2)Ⅱ级事件职能部门6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

  (3)Ⅲ、Ⅳ级事件职能部门10个工作日做出处理意见。

  (四)不良事件上报形式:

  (1)电话上报:护理部办公室

  (2)书面报告:护理部办公室。

  (3)口头报告:逐级汇报责任组长、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主任。

  (4)邮箱报告:

  (五)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六)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激励机制:

  1.不良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及公开性的原则。

  2.报告人可以报告自己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报告他人发生的问题。

  3.自愿报告者应遵循真实,本人亲自经历的原则陈述事件,不得故意编造虚假情况,不得诽谤他人,否则将根据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承担相关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4.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具均要妥善保管,医患双方封存签字保存。不得擅自涂改、销毁、藏匿、转移、转换等方式来改变其原貌。有意违反规定则要追究行政责任。

  5.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激励机制:

  ①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或科室给予表扬,并按照报告人的志愿给予报告人保密。

  ②对于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个人,每例奖励30元。

  ③对于先期进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医疗缺陷等,虽发展为Ⅲ、Ⅳ等级,医院奖惩委员会将根据情况酌情减免处罚

  ④当事人或科室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按护理安全相关规定处理;当事人或科室未及时上报,护理部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虽未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但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的,每例先处罚50元,并按影响大小追加当事人或科室相应的处罚。

  (七)后续处理

  1.Ⅰ级、Ⅱ级事件上报后需启动根因分析法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整改建议并追踪措施落实情况及改进成效。

  2.Ⅲ、Ⅳ级事件填写通报单,报护理部审核,以确认该事件是否需进行根因分析及追踪机制。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相关文章: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09-07

突发事件报告范文06-25

校园欺凌事件自查报告04-09

突发事件报告范文经典3篇08-23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11-28

互斥事件教学设计08-14

请示报告制度04-24

学校安全报告制度08-28

请示报告制度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