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报告

时间:2022-07-18 09:59:15 报告 我要投稿

学生心理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心理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心理报告

  学生心理报告 篇1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小学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根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这个比例略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 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在这里我们不能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的结论,因为每个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尽一致,或者说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仍可得出两点结论:

  1、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我们既要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发生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这二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密切关系。如果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过分满足,就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及情绪易变的特点。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而形成了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只要一个人就会焦虑或对于本来不需要恐惧的东西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等等。其次,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也与应试教育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有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没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到对付挫折和困难的办法,就易情绪失调。

  对人焦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现在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对人焦虑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人焦虑的产生一和学生普遍较任性、固执、依赖性重有关,二和学校教育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有关。

  自责倾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五。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各个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中存在很大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原因有: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学生心理报告 篇2

  选题目的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交正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上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到论坛发帖、网上二手交易等已成为大学生便捷而时尚的选择。“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作为新兴的社交工具,网络在社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到底怎么样呢,我们急切地想知道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态度和看法,为了弄清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的基本情况,我们学习小组对我校全曰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研究网络社交对大学生诸方面的利与弊。

  调查问卷

  一、调查背景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进入各个领域,无论在经济、政治、日常生活或者军事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已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网络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正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文化已经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么,网络文化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我们学习小组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文献研究为辅的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二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冲击和变化;三是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们三人组在针对我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利用周六和周日两天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实收98份。回收率98%.此次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正面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共享与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

  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觉得网络使你的生活”的回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占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实占27%;浪费不少时间占7%。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网络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使我们可以坐在家里浏览网上图书,几分钟内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网络打开了人际交流的新的天地,有利于发展和扩大人际关系。因特网的发展带给人们崭新的“网络生活方式”。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方便大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在调查结果中发现,被调查的100位大学生有39位接触网络达4年以上,大部分人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时间为1到3个小时,这说明网络与大学生的社交活动密切相关。关于“网络社交”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更愿意把网络社交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或是学习工作工具,不是必须依赖的对象,仅有少数大学生则表明社交网络占据了其大部分休闲时间;另一方面,关于“社会适应力”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真实世界中的社交能力欠佳,但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以胜任未来的职场生活。在“你认为网上有你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吗”的问卷中,回答:有很多的占85%;有一些的占15%;没有人认为没有。又,在“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途径”的问卷中:找同学商量占23%;上网求助占73%;自己独立解决占4%。这一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封闭的,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总多多少少有些顾忌。而网络正好提供了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虚拟空间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大学生在网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4、网络为大学生指导就业,描绘事业蓝图

  凡事有利必有弊,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网络的开放、自由和社会化,使得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沉迷网络、网络游戏上瘾,生活过分网络化等等)。

  (二)负面影响

  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萎缩和沟通能力退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小心翼翼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使得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都不敢流露真情实感,而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安全且隐匿的交流平台,符合大学生们既想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于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的时空知觉方面,网络的无限延伸容易使人们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甚至产生网络孤独症。有的人在网上扮演“虚拟角色”,把自己分成若干角色,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与现实角色之间产生二重或多重人格的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还有的人由于对网络的依赖产生猜疑、孤僻等交际心理障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的迷恋,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大学生只满足精神需求而脱离现实的现象出现。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得到认同与满足,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有了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相比之下,对现实产生了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2、网络可能使大学生思维狭隘化、被动化

  现实世界是包罗万象的,这是它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在人际交往的动机方面,网络使一部分人交往动机变形。许多人一上网就钻进自己的兴趣区域,这种“人以群分”的极端风格是狭隘的,不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

  大学生对这社会的认识,往往是仅仅在接收他人给出的信息和观点,而并没有充分地消化和体会,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缺乏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问题和现象的锻炼,这必将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的片面化和被动化。在人际交往的态度方面,网络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降低了。现在,我们都讲究求诚信社会。但网络先天的虚拟性就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虚幻。面对的是电脑,你讲你是什么人你就是,甚至连性别也可以选择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笑话是:一个人对着电脑,对网络那端的那位一“网”情深,却不知对面上网的却是一只狗。所以,“我不知道你是一只狗”成为了对网络虚幻性的生动写照。很难想象,当沟通缺乏了信任这个基石,交流的内容还有多少可以相信。这不知是沟通之幸还是不幸。而且,网络的虚幻性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处于网络时代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3、产生交集感情障碍

  在人际交往的情感方面,网络的无序性和诱惑性容易使人产生交际情感障碍。网络还会引发人们交际安全焦虑,诱发“情感冷漠症”。由于网络的产生,我们很少会和父母有心与心的交流,我们与家人的距离渐远。任何心事我们都喜欢在网上来表露,无论是与网友交谈还是发表日志,心情等,这些本该与朋友分享的东西我们习惯带到这个虚拟的世界。凭借媒介进行的沟通行为因为媒介物的特点而使得信息有所损失,尽管网络非常发达,它毕竟还是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有所不同,话语信息讲完了,而情感的互动却如隔山打牛。沟通方式的`单一化损失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正义感,良知和公德心。

  4、大学生溺网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往往不足,且大学生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在问卷“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中,回答:1小时以下占25%;1-2小时占37.5%;2-5小时占29.2%;5小时以上占8.3%。结果表明长时间上网的人虽占少数,但也说明了大学生溺网的现象的存在。

  四、建议

  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大学生对网络的失衡问题,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在些罗列几点建议:

  1、自我节制

  (1)增强自觉程度。任何时代都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大学生要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理性且道德地使用网络,在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必然会相对地减少上网的时间,在现实在参加更多的休闲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2、摆正心态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积极、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问题总会解决的。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就不至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也不必要把情感完全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淡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3、加强管理

  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高校可以多设一些相关的网络教育课程,加强

  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可以在本科低年级就及时抓好这方面的管制工作,限制上网时间。

  学生心理报告 篇3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61%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学习偶尔有压力,而认为压力非常大的占了22%,只有13%的大学生认为很少有压力,这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学习,普遍大学生都存在压力,觉得压力非常大的比重不容忽视。当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不同因素的影响,性别、来自的地区、性格都会对这以数据产生了影响。在调查报告中分析,对于压力程度上男生要比女生压力大:54、55%男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女生只占45、45%,跟传统观念很有影响,长期以来,男的都被认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要养家的,要学会独自,学会更好地面对社会,也许很早就在他们的心理扎了根,或是在家人父母的长期教育下,儿子要继承后业,赡养父母下无形中有了担子,特别随年龄的增长,男的比女生更快认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不免会比女生的压力要大。

  除了性别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有影响,学生来自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普遍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压力大:在调查报告中显示,选择压力非常大的,农村的是15%,城市的是7%;选择偶尔有压力的,农村的占43%,相对来说,城市的占18%,这一结果也在我的预想中,农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比城市差,从小,农村的学生就被灌输读好书,走出农村的教育,所以农村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也会更努力,可这么一来,压力也无形增加了。再加上也见惯了村里的人不断往城市去就业、谋生,甚至有些人家情愿在城市里租房子住也不愿在农村呆,太多太多的事实摆在农村学生面前,除非自己够优秀,比别人更努力,自己才会有出路,才能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城市里的学生也许是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对生活危机感方面就不会比农村学生敏感,因为他们知道起码自己还有家父母的靠山,压力就会比农村学生压力小一点。

  当然,性格因素也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在问及现在的压力性对于以前来说,性格开朗的学生要比内向、冷漠、孤僻的情况要乐观得多。

  正如图像显示的,选择压力更大了的人中,性格开朗的人占了43、90%,内向的人占了46、34%,在选择压力小了,性格开朗的人中占了70、97,内向的是25、81,相比下比较悬殊,可见,抗压方面,越开朗的学生心理压力方面要小些,这也许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得就不一样。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主要来自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感情处理这四大方面。

  从现实的结果看,在主要心理中,7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32%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压力,30%选择了感情压力,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压力,77%和43%的比例让我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之重,几乎可以说1中就有6、7个人有就业压力,且差不多一半的人都要有家庭方面的顾虑。在问及家庭教育中给压力最大时,74%的学生选择了是来自父母的期望,18%选择了家境不佳即家庭经济不够好,6%是因为家人关系不好。

  从中看出,就业和家庭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情感、家庭经济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主线,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压力大,男生比女生的压力大,性格内向比性格开朗的压力大。

  (三)压力的分析

  1、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几乎存在大学生活中的,并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社会的复杂,竞争的激烈,人心的难测,让在习惯了风平浪进的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更有恐惧感。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对提供的就业缺口却还是不怎变化,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里钻出一个角落,真是难上难。加上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程度不高,在调查中,4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满意,而24%表示没感觉,这么一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专业方面给不了他们安全感,就外面的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两者形成了反差,更是让他们心里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就业后的职位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资也怕不尽人意,或是就业中逃脱不了迟早一天被竞争淘汰。

  2、家庭压力

  来压力这块,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可见份量不乐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分,一直是众多父母的愿望,他们从小就被授予了高期待,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方面的压力会更明显一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家人盼的就是子女能够大学毕业找份好的工作,而学生本身也理所当然地背负了这种期待。他们也想尽自己努力不让家人失望,可反观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挑战遍不得不感叹前途渺茫,更是时时担心最终大学毕业就是面临失业,给家人当一棒。除了家人的期待,学生的压力也来自于家庭的家境,1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压力这块,家境不好和家人关系不和谐,也是他们心里负担的一个原因。面对着种种的压力,回家就想好好依靠下,找点温暖和支持,可家人间总是闹矛盾,吵吵闹闹,的确人人很揪心,心情也会不好。从身边的事例中,我们也可发现家庭和谐的学生性格会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也会强很多。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3、人际交往

  大学算是半个社会,我们天天都得跟老师同学打交代,相对初中高中来说,和人打交代的频数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面对的人更是各种各种,这要求我们的人际交往技巧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30%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作为了心理压力的一部分,他们也许烦恼该如何更好地与他们交往,因为在大学,人脉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各种评优,况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办事起来都非常顺利,朋友也会有很多。且不谈生活在校园中,仅仅说在宿舍,如何与舍友相处,相互磨合,也需要很好的交流,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同一个宿舍,舍友就如家人一样陪伴在身边,如果连和他们都沟通不好,又该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4、感情问题

  到了大学,很多人都选择了拍拖,感情的不确定因素,让大学生们也会苦恼

  大学生们会尝到更多的甜酸苦辣。调查报告中,也有30%的人把这点列入了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为情所困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再加上性格内向,不懂得如何去减轻压力的则更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失恋自杀现象也不罕见。

  5、学习压力

  到了大学,面对了和与往不大一样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虽说学习的东西不会像初中高中那么多,但是要是真正学起来会比以前的`多得多,再加上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科目不感兴趣,慢慢学会了逃课和养成了厌学心理。而有些是由于在学院当了干部,不能很好得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变得会很烦恼。一方面既想通过工作得到锻炼,可却往往对学习有所影响。

  四、结语

  从调查的结果和我们的分析上看,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更好地去减轻心理压力,促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如下建议及策略:

  1、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何况生活在小型社会的大学校园里,不要跟别人比,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好自己的,找好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走,即使在过程中失败了,也要学会坚强站起来,因为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不要过于看重专业的“冷”和“热”。社会是瞬间变化的,没人可以猜测到以后哪个专业会有更好的出路,所以现在也就不会出现“冷”与“热”之分。学好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普遍来说社会还是需要专才的人多,而不是全才。当然专才也并不是不懂其他方面的知识,而是“术业有专攻”。在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厌学情绪外,还得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工作的关系,要在这两方面取得丰收,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其中是有得有失的。

  3、学会与家人沟通。家庭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点是我看我们怎么去处理。我们的出生我们不能选择,可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要学会体谅家人,无论家人对你什么样的要求,但出发点都是爱你的,要始终认清这一点。要学会和家人沟通,只有走近家人,才会更好地处理与家人发生的矛盾。

  4、放开心胸,学会与别人诉说。心情低落,要学会正确地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可以找别人聊天,或是到外面散下步,或是去唱歌,多采取些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去舒缓自己的心情。也许有些人会比较放不开,对周围的人和事会采取一种防备的逃避心理,这时我们需要适当地放下防备,学会走近别人,这样别人也才能走近你的心里。

  5学校要多举行有助心理辅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跃的活动气氛中,得到心情的宣泄和放松。开放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有途径去解决自己的困惑,学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当然也需要心理咨询老师尊重学生的隐私,不泄露学生的秘密,更要更好地进行疏导。

  学生心理报告 篇4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根本上说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但仅仅有15%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2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大学生处于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所以我们在问卷中也提到了相关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85%。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在采访中,有同学介绍,有的女同学为了买名牌产品,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节食—不仅保持身体苗条而且省钱。可见大学生对时尚名牌的热忠非同一斑。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观察,搜集一手资料。我们来到长春各大超市进行观察,记录那里的客流量,自有品牌商品种类,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商品的情况,跟踪顾客记录其消费过程等。这些事情说起来不困难,但是要落实到实践上,真的是有些麻烦。一方面要分心记录数据,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不能引起超市有关人员的注意,在跟踪顾客是更是很容易就会跟踪丢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进出超市,装作若无其事似的进行数据的收集。最后我们还需要经这些数据整理出来形成观察报告,并进行相关的简单分析。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无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在这次调查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这占的比例为XX%,有XX%的认为自己的承受克服困难的能力薄弱,还有XX%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不敢肯定的,除此之外还有XX%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心理报告 篇5

  为了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以便对其研究探索出相应的有效对策,我做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与时代相对应的时代特征。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78%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20%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有2%的中学生还不知道。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绝大部分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中学生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14%的中学生其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而且经常不能够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经常东抄西抄,虽然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自控能力有待加强,时刻需要有老师的监督。3%的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整天无所事事,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老师布置的任务。13%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而87%的中学生则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家庭压力和社会影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84%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11%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5%的中学生不想学习。这与他们来自压力的“读高中考上大学”意识浓烈是相一致的。在调查中还发现,91%的中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这与我国现实社会中一些现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一个在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3、学习需求

  当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高考一定制,中学生要想上大学几乎都必须经过高考这一独木桥,故而学习成绩对于当代中学生可以说是命根子,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有可能上得了大学。调查结果显示,95%的中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8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端正学习态度。这说明,中学生在追求自己学习目标的道路上,其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且他们又不知如何去处理好这一问题,很难把学习压力化为学习动力,总处是于矛盾迷茫之中。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当代中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其中,78%的中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上大学,20%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有2%的中学生还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

  二、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教育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功利性的趋势

  大部分当代中学生早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学生自然而然要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好且学习成绩一般的中学生也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很好且学习成绩很差或家庭经济很困难但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中学生也纷纷想方设法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务实性和功利性是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当代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

  2、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趋势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研究结果表明,98%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当代中学生学习目的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其就业竞争力是非常激烈的,普遍认为未来的生活将是异常的艰难。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不够客观的。而当代中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则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78%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1、家庭、社会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学习需要是起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要求的反映。家庭和社会作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的家庭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的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次,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行缴费上学,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

  2、学习兴趣低下

  (1)外因:①学校教育方法欠当,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各科作业量过大等;升学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②家庭因素: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严格要求;家庭人际关系冷漠;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如赌博。

  (2)内因:价值取向逆转,学习目的模糊,对学习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等。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1)学习目的性的教育。首先应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生动而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如适时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勤奋学习、努力成材的故事,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和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志向,并脚踏实地地学好各门功课。

  (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让学习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奖赏具有促进活动的力量,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因素,如分数、等级、奖金、奖品。奖赏是一种手段,若用之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发生弊端。奖赏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而不应使中学生变成物质或金钱的奴隶,否则,一旦取消奖赏,中学生将不再努力学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应注重奖赏而不去注重惩罚,因为这样可以减弱失败给人带来的恐惧心理。

  学生心理报告 篇6

  一、题目:划消测验

  自变量:所用时间t值、准确度A因变量:工作效率E

  控制变量:限定工作量e(表示检查过的符号的个数)

  二、研究者:

  徐庄烨、徐亚玲、辛芙

  三、前言

  划消测验是比较不同个体在完成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上的差异的常用测验。自从19世纪末以来,划消测验曾用来了解和比较被试的知觉速度、辨认的准确性、注意力、智力落后、疲劳、校对工作的效率等。为了完成划消任务,被试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准确而迅速的在许多类似的对象中辨认出规定的特定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被试的坚持性、意志力、是否易疲劳等。

  四、方法

  (一)被试

  (二)仪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三)生产厂家:北京心灵方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四)程序

  1、实验材料是一张随机分布的数字表,含25×25个数字。事先规定3为划消目标。要求被试逐行检察数字表,通过点击划清其中的目标数字。当被试认为划消完成后结束实验;

  2、本实验分为安静环境与有干扰的环境。被试先后在两种环境中完成划消任务。

  五、结果

  1、由表1数据可知,划掉个数c、漏划个数o、错划个数w差距不大;

  2、从工作效率E来看,被试一的工作效率E的`最高,被试三的工作效率E最低;3、从精确度A来看,被试三精确度A最高,但用时T最多,被试二精确度A最低,但用时T相对较多。

  六、讨论

  1、实验数据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需要安静条件下进行实验的数据2、实验次数少,被试者少,实验数据没有说服力

  3、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第二次试验时,被试心理更放松,操作更熟练,产生了练习效应,使得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4、实验需要测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稳定性,但在该实验中,被试会比生活中更加专注,所以被试的划消工作效率与他平时一般工作效率不一定一致5、总体工作效率约为0.693

  七、结论

  1、被试一的工作效率与总体稍有差距,比总体平均水平略高一些,被试二、三略低于总体平均水平;2、总体的工作效率不高;

  3、男女在工作效率上差异略大,男性注意稳定性低于女性。

  八、参考文献

  《心理实验指导书(普通心理学)》P8-10

  九、附录

  表1划消实验三个被试的相关数据表

  平均数1为每个试验者工作效率的平均数;平均数2为每个试验者精确度的平均数。

  十、摘要

  了解划消测验,学习限定工作量的实验方法,测定划消任务的个体差异。

  学生心理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尚某,男,六(3)班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个性特征︰

  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二、了解背景: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二、具体措施:

  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

  2、鼓励家长避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棍棒式教育,多鼓励和欣赏孩子。

  3、行为矫正。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

  4、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初步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四、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问题孩子多来自问题家庭。

  2.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双边配合,不可操之过急,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

  学生心理报告 篇8

  一、个例资料

  李国富,男,10岁。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母亲在外打工常年不着家,平时的生活学习都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二、个例表现

  我发现在李国富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生突出表现为在课堂上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冷淡,从来都不参与,从来不和同学、老师交谈!如有同学主动邀请他出去玩耍,他会拳脚相加回应。性格偏执,合群困难,沉默寡言,不自觉的流露出自卑,不喜欢读书,自己玩自己的!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看窗外。

  三、观察分析

  通过我的观察、家访、交谈,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害怕、畏惧!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从此他也背上了“犯罪”儿子的臭名,母亲常年不回家,自我感觉是个“野孩子”时常莫名幻觉同学们歧视,嘲讽他。造成了他孤僻自卑!加上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爷爷奶奶缺乏沟通交流的隔代教育,使得他性格十分偏执攻击!

  四、对问题行为的评估

  “自卑”是指对自己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包括软弱无能、自我怀疑和低人一等。李国富同学表现为对同学交往排斥,不喜欢学习,不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该生对生活越来越无望。

  在本案例中,李国富同学即使知道攻击他人是错误的,但是他仍然不能友好的和同学们老师们正常交往,在课堂睡觉,下课后自己玩自己的,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他的性格自卑。从他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自卑,而且在这种自卑思想的影响下,他不敢和同学们交流,不敢和老师们说话。

  “孤僻”是指青少年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利于与群体和个体建立和维持良好持久关系的心理行为问题”。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

  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五、帮助制定近期目标

  共同制定计划,对她作出一些具体要求。

  1 、要求他在校要友好的对待同学,不准挑衅骂人,动手打人。 2 、给一个月作为适应期。在这一个月里,尽量减少与同学们的冲突,允许他在心情不佳时发泄,但一定不能打人。

  3、给两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两个星期里,要求他和同学们一样,每天认真学习,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积极交流,互帮互助。考虑到他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我每天给他留了一个小时与我谈心,沟通的时间。

  4、巩固期。要求他不仅要和同学主动沟通,树立自信,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5 、定期帮助他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确定训练内容,养成豁达、开朗、友善的性格。

  六、辅导方案和过程

  1、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希望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走出爱的误区并和他的父母亲沟通,让他们明白要做孩子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不是做孩子的反面教材。在和爷爷奶奶交流时,首先我肯定了老人们带孩子的辛劳,但同时我也指出了隔代交流的误区,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孩子

  犯错的时候,应当对他进行适当合理的批评与教育,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使他们明白:孩子应树立自信,剔除消极。勇于承担,自我接纳!积极上进,友善待人!多给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关心,关怀,特别是他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与赞美。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关心,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是爱他的。他并不孤单,他不是没人要的孩子。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在与班委开会的时机,与班委约定,要用爱心感染他,耐心帮助他,他的缺点要包容,帮助他克服;对于他的任何进步我和班委们都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作为辅导员的我去除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他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他。班委们接纳她,理解他,更加关心爱护他,和他做知心朋友;我建立个别和小组辅导形式,让他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大家交流。另外把他座位调到一些性格开朗的同学旁边,使其“近朱者赤”,减少了自卑感。在每周的队会活动上表扬他一点一滴的进步,树立他的自信。经常在课间对他说“你真棒!你进步了!”等鼓励性语言。

  七、效果评估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辅导员一定要耐心地与辅导对象进行沟通,在沟通时要

  了解辅导对象的家庭出生,父母职业,父母的教养方式,儿时的成长历程等。并采用“层层剥笋法”对辅导对象的回答不断深入追究,挖掘其消极的核心观念,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李国富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出生,父母的职业、教养方式,儿时特殊经历等以及爷爷奶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父母亲的教育以行为示范造成了李国富的不健康性格。因而在对李国富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李国富对健康心理及积极行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及主观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周围事及人有个正确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生活;强化法可以对李国富同学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李国富同学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我多次鼓励他要振作起来,积极自信的面对未来。我深知改变偏执自卑心理是一个漫长及反复的过程,我应给予他足够的时间、耐心、宽容。李国富孩提时代经历了很多挫折及失败,我要求班上其他的孩子给他足够的理解及温暖。融化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我的鼓励、同学们的尊重中他找回了自信,丢掉了自卑,遗忘父亲进看守所带给他的阴影,他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

  学生心理报告 篇9

  一、问题提出

  学习心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迁移等。笔者于XX年3月——6月对黄骅市吕桥镇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查内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吕桥中学进行,共发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二、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21%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29%的学生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

  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更希望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科目。调查中还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2%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30%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三、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大多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几点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学生心理报告 篇10

  在教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孩子,健康、善良、真诚、勇敢的阳光孩子那样让人喜欢,可现在各类不同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让人不由叹息啊!从教多年来,我综合分析后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自身性格因素

  小学生性格各异,不同的性格也造就孩子不同的心理特质,所以活泼的,抑郁的,冷静的,偏执的等,都会有自身所固有的性格弱点,如果老师不能针对不同的孩子正确加以引导的话,就会造成心理的问题。所以,我们自古提倡的因材施教,不仅是非常经典的教育方法,更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教育良方,只是我们现在小学班额太大,使这种经典的教育方法很难实施,或者说,无法实施,所以不同性格的孩子,用同一种方法来管理,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

  家庭的关系复杂,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没有固定的家长监管等等,都会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及形成不良思想,慢慢的,孩子在正常的群体中,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越来越明显,就会是孩子的心理出现失衡。

  三、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孩子,可是我们的教育机制,就只看学生的成绩这一指挥棒很难改变,教师就更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过程及孩子的个性差异,可想而知,教师为成绩对待学生的方法简单,性格各异,学习情况各异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

  四、同伴因素

  学生在学校相处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之间的攀比,威胁,等都会造成孩子心里的压力。

  五、社会因素

  对于社会方面的因素大家应该很清楚,社会环境的复杂,现代社会认知的扭曲,都会让这些刚刚建立起分辨是非能力的小学生惶恐不安,他们真的不知道孰是孰非,会困惑,焦躁,会模仿,尝试,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心理的的失衡或疾病。

  在实际生活中和教育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呢?我们的针对厌学做了一些研究,具体方法是:

  对于厌学的学生,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孩子的目标培养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是需要目标激励,尤其是小学生,引导孩子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不仅使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乐趣,还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动力,使他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学会战胜困难,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当然,在达成目标的时候也会有失败,这就是家长和教师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所以目标培养很重要。

  2、教师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

  作为现代教育的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要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所以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艺术,不能再用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孩子。现代教育艺术不仅在乎学生学习,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又如何快乐的学习;不仅在乎学生学到了什么,更关注学生是否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学会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厌学的现象应该是能够减少,或不再发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既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新的学习需求,从而拓宽他们的广阔视野。视野大了,兴趣更广泛了,教师随即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学生心理报告 篇11

  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一词并不陌生,而且这个词语也经常出自他们之口。可是,试问有多少同学真正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呢?恐怕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要不然为什么经常会有大学生由于失恋、学习失败、甚至于心理空虚而走向极端呢?近来,一则北京的消息称:一清华学生无故将硫酸泼于四只狗熊身上,造成严重烧伤。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其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其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特别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青年人心理活动频繁,容易出现心理不适,甚至于心理障碍等疾病。一则1999年的社会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心理障碍发病率在10%左右,其中有0.07的人迈向通过死亡解脱的大门,有0.15的人因此走上了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之路。这与我校自1999年以来的心理疾病的人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左右是个十分吻合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处于心理过渡期的大学生更应该注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时时调节自我,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此,笔者特专访了我校负责大学生心理研究的郭兰教授,并针对大学生多发的心理不适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大学生能为广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使同学们能够更顺利的走过大学难忘的四年。 郭教授认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活的认识,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和自身地位问题;第二,两性感情问题;第三人际交往问题。以下笔者将对其作如下分析 (1)关于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其中主要表现在:不知道怎样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这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当中,他们刚刚从那种极其紧张和单调的生活中脱离出来,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一时显的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便分化为三种态度的人。

  第一种是仍然沿袭高中那种学习生活方式,专心致志学习,很少参加活动、与人交往,其与大学生活显的格格不入,结果是自己越来越封闭,心理越来越感到压抑,如果任其发展,也会走向心理障碍。第二种是完全摆脱了高中生活的印记,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多采的活动之中,结果虽然短期内表现的很开发、开朗,但是由于疏忽学习,结果心理在一段时间后便显得空虚,就像离开水的鱼儿一样难受,有的甚至由于学习成绩不如意而走向生命的误区。第三种是干脆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只觉得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又不想干。心里面闷的发慌,久而久之,越来越懒散,得过且过,结果浪费了大好时光。 针对以上三点,郭教授指出。一方面要学生在课堂上调节自己。不如大一新生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课,这是应国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产生的。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时间多学些调整自己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其中,特别是对于第三类同学,要学习适度的加快自己的生活节奏,这能帮助其在适度的紧张中淡化空虚浮躁的念头。同时,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另一方面,郭教授还提醒大家,以上三种心理不适是新生处于新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不必过分担心,只要能尽量克制自己,一般在一个学期后就会漫漫走上正轨。

  (2)关于两性情感问题。这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最容易走向误区的一个方面。进入大学的青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特别是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两性情感十分敏感,一时间,在大学校园内恋爱之风甚是普遍。但是郭教授认为,大学生在意识、物质、社会角色等方面还不具备充分的恋爱条件。所以奉劝广大同学尽量不要过早的涉足这个区域,尽量用道德、理智来克制自己,同时,要正确处理对待爱情的走向,用一种博大的胸怀去看待它,不要为一时的失败而走向极端。

  (3)在人际交往方面。葛教授说当今大学生交友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都渴望多结交朋友。但是他(她)一方面都多半将朋友理想化了,所以就会产生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的局面。另一方面,他(她)们在交往过程中,站在别人的`角度少,而站在自己的角度多,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在任何事情上都于自己保持一致,结果,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于是越来越失望。

  第二交朋友也是一个较为浪漫的过程,但是许多同学都操之过急,环境变了,离开了从前的同学,就有了孤独寂寞的感觉,于是就希望迅速的寻找新的朋友,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交朋友需要给彼此都多一段时间,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想"一蹴而就"是不正确的。

  第三不少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失败不是由于对朋友的要求过高,而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也就是过低的评价自身。这主要是由于自己在学习、恋爱、上有过失败的经历或者因为自身长相、身材稍差等原因而引起的一种自卑心理。这类同学一般都采取自我封闭,很少与他人交往、交流,有的甚至觉得自己不配与他人交往,于是久而久之,在人际交往上越来越偏。长期封闭造成心理的抑郁,从而影响对事情的正确认识,影响学习、生活。严重的甚至出现深度的心理障碍,对以后的人生会形成极大的不利。 就此,郭教授希望同学们在人际交往中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狭隘,同时要正确的发现自己的个性与优点,不要由于自身某一点不足而整日抑郁,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精神舒畅,而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

  在采访之余郭兰教授提醒大家,心理咨询并非一件难为情的事,它是很正常的,能帮助大家及时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大家了解自己,引导同学们正确的对待大学生活。

  最后,笔者引述郭兰教授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3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6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学生心理报告 篇12

  一、 问题的提出

  高一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为了了解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本人于20xx年11月初在xx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24班进行了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

  1. 调查对象:xx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24班学生。

  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向全班58位学生发出问卷,收回58份。

  二、 结果与分析

  1.对新学习环境不适应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34.4%学生认为学生压力过大;58.8%觉得还可以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有87.5%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对于进入高中后,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是否感到不太适应这个问题上,有71.5%学生选择的是有时18.4%选择的是总是如此这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已经超负荷。表明高一学生与高二高三中学生相比,承担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和初中相比更重,高一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难度增大,教学进度比初中明显加快。此外高中老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去发现一般性规律。

  同时介绍大量延伸内容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老师还有意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教学内容也更注重系统性、序列化和阶梯度。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变,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任课教师新的授课方式,在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沿袭初中的老习惯。因此,尽管高中教学内容根本上符合可接受原则,但对于刚进高中的新生来说确是难以接受。

  2.对新生活环境不适应

  来到新的学校,面对新的群体,部分高一新生感觉不适应,或难于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23.4%的学生还没有熟悉班上所有的同学,40.2%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心理上存在较大距离。对于学校环境,45.1%的学生表示不习惯新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有的同学则表示很怀念以前的学校和同学。这表明学生对新环境还有很多不熟悉不适应的地方,怀旧念家的现象比较普遍,同学之间相互交往还在 比较浅的层面,还处于情感磨合初期。

  3.男生的适应性比女生差

  男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面对困难和新环境时,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向亲人朋友倾诉或以其他方法发泄心中不快,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女生来到新环境里更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三五好友,而青春期男生的个性特点是强烈的心理叛逆和成人感,同时男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较女生弱,这些性别特点导致了男生在偏执、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

  4.目标模糊多迷惘

  调查显示,58.3%的学生觉得没有目标,76.8%的学生认为班上学习气氛差。124班班级学风不够积极,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结束中考,因为中考失利来到这个班级,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加之班上学习气氛不浓,觉得自己考大学无望,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干脆就放任自己,消极应付每日的任务,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感,感觉迷茫,产生了失落感,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5.早恋心理

  调查显示,很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谈恋爱是很正常,甚至很必要的事情,而且在较重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烦恼面前更容易倾向于早恋寻求理解和关心。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关系意识的增强,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向往爱情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过,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的情网。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指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特别需要同伴的友谊,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这种友谊在不正确处理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变为所谓爱情。

  三、要求与建议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

  健康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绪的好坏,意志强弱,既影响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级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一谈对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疏导。

  1. 转变观念。

  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要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 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要认识到,对高一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时代的要求。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授课,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学法指导。

  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实,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来自于与集体的不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向有心理障碍学生 求教,借此对其短处给予开导,这样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熟悉感,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重视做好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在面对表扬时也能不忘乎所以。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成功与失败,随时保持沉着冷静,以理性的态度思考问题。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教师能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公正、无私的教师形象,以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