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2024-03-21 17:08:21 总结 我要投稿

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识点总结归纳

知识点总结归纳1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例如,使用归纳法在如下特殊的命题中:

  冰是冷的。

  在击打球杆的时候弹子球移动。

  推断出普遍的命题如:

  所有冰都是冷的。

  或:在太阳下没有冰。

  对于所有动作,都有相同和相反的重做动作。

  人们在归纳时往往加入自己的想法,而这恰恰帮助了人们的'记忆。

  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

  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比如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

  现代归纳逻辑,也称概率逻辑、它是由梅纳德凯恩斯(magnard keynes)创立,由莱辛巴哈(reichenbach),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科恩等发展,运用概率论,形式化的公理方法等工具,探索归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

  古典归纳逻辑曾遭到英国休谟的诘难。

  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

知识点总结归纳2

  定义:

  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范围: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

  理解:

  (1)注意“两个方向”:直线向上的方向、x轴的正方向;

  (2)规定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度。

  意义:

  ①直线的倾斜角,体现了直线对x轴正向的倾斜程度;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

  ③倾斜角相同,未必表示同一条直线。

  公式:

  k=tanα

  k>0时α∈(0°,90°)

  k

  k=0时α=0°

  当α=90°时k不存在

  ax+by+c=0(a≠0)倾斜角为A,则tanA=-a/b,A=arctan(-a/b)

  当a≠0时,倾斜角为90度,即与X轴垂直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4sinα·sin(60+α)sin(60-α)

  cos(3α)=4cos3(α)-3cosα=4cosα·cos(60+α)cos(60-α)

  tan(3α)=tana·tan(π/3+a)·tan(π/3-a)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二面角

  (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6)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知识点总结归纳3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知识点总结归纳4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中

  2、综述:

  (1)分类:

  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B、改革者或为统治者,或赢得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5

  文言加点词释又有三句要领:一看位置,二看词性,三作解释。如“一邑之医举十人”句,“举”的位置居中为谓语,当解作动词,然后释“举荐推荐”意。位置最重要,决定一切。

  文言句子翻译也有三句要领:

  一要逐字翻译(除专有人名、地名、官名照抄外),这是区别古今异义十分重要的一点。

  现代汉语常常两字一义,如“睡觉”,即睡;而古义则译为“睡醒”,一字一义。

  二要做到“省略要补齐”,尤其是主语,或者“之”、“于”类的代词和介词等,以括弧标明,使句意完整通顺。

  三要注意“倒装要还原”。如宾语提前,定语状语后置等,一定要按现代文语序还原倒装。

  文言文的主观题较多体现在主旨、方法与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方面。“规则”是:记叙类文体多注意文尾中心句,议论类文体多关注文首中心句。能用原句;若无,则可退而求其次,找出抽象概括意义的中心关键词也可,然后再自己组句。其他类型的主观能力题要强调“对号入座”法,将问题放入所对应的'语段或句子中去,仔细比较参照,与现代文学习的一些方法相似。

  以文言文阅读为例: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功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古代诗词鉴赏与默写(12—13分)

  考查内容: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

  1、形象

  答题提示:(省略号内为结合诗词分析)

  ①通过对……内容的描写;

  ②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图景)/营造了……的意境/表现一个……形象。

  2、语言

  3、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常见9种手法及其效果)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

  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2)表现手法(相反记忆)

  (涵括描写手法)

  动静、虚实、远近高低、正侧面、抑扬、

  联想想象、工笔白描、对比、衬托(渲染)、

  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见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观情感字词)

  ②间接抒情

  答题提示:本诗运用了…手法,写出+具体体现的诗句意思+这样写…(效果、情感)

  4、内容情感(题材分类)

  5、解题建议:(准确答题有“几看”)

  (1)题目(大小标题)

  (2)作者

  (3)序注

  (4)意象

  (5)关键词(带有主观情感字词)

  (6)题干(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建议:

  定点取向,多方印证,勿先入为主断章取义。

  6、名句名篇默写

  (1)理解分类记忆;

  (2)高中部分的诗词文务必过关;

  (3)重点记忆不熟练的篇目;

  (4)对错字、生字、难字别放过,多写几遍。

知识点总结归纳6

  一、 电荷

  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正电荷。

  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汤姆生发现)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元电荷。e=1.6×10-19 C。 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均为: (n 为整数)。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二、 电流和电路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路中电流: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电路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发电机、电池。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三、 串联和并联

  串联:1、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2、电流路径:只有一个。

  3、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

  4、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

  并联: 1、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2、电流路径:至少2个。

  3、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只控制本支路。

  4、用电器工作:互不影响。

  四、 电流的强弱

  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电流表:1、测量电流。2、两个量程:0~0.6A(大格0.2A,小格0.02A);0~3A(大格1A,小格0.1A)。

  使用: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试触。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五、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知识点总结归纳7

  一、氧气的性质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现象:燃烧旺盛、发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C+O2点燃2CO

  氧气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燃烧、放热。生成有毒的气体CO

  3、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现象: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的气体有刺激味气体(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

  4、红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现象:剧烈燃烧、放热、有浓厚的白烟生成。

  5、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现象:燃烧、放热、淡蓝色火焰,干燥的烧杯壁有水雾出现

  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6、镁条子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

①做此实验时,瓶底要放少量细沙或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实验时,铁丝一端要系一根火柴,待火柴即将燃尽时放入氧气瓶中,用火柴在氧气中燃烧的热量引燃铁丝。

  8、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2Cu+O2加热2CuO现象:红色金属铜变为黑色固体

  9、铝箔在氧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现象:剧烈燃烧、放热、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10、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汞:2Hg+O2加热2HgO

  现象:银白色的液体变成桔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拉瓦锡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与化合物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现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有剧毒!使用时小心煤气中毒!如果中毒,应立即抬到室外吸氧,或到医院做高压氧,效果更好!

  1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甲烷是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

  现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13.酒精(也叫乙醇)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现象:蓝色火焰、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二、氧气的制取

  14、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2H2O2=O2+2H2O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现象: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5、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注意:MnO2在这里是生成物,不是催化剂)

  现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

  16、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3加热2KCl+3O2↑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现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

  17、水通直流电(电解水):2H2O通电2H2↑+O2↑

  现象:电源两极产生气泡,体积比是2:1,阴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阳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8、加热分解氧化汞:2HgO加热2Hg+O2↑

  现象:红色固体变为银白色液体,生成的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不适合制氧气,因为汞有毒)

  三、氢气的性质和制法

  19、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燃性)

  2H2+O2点燃2H2O现象:淡蓝火焰、放热、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放出的热量是同质量汽油的三倍,是理想的高能燃料,因为原料是水来源广泛、热能高、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否则点燃不纯的氢气会发生爆炸!

  20、氢气还原氧化铜:(还原性)

  H2+CuO高温2Cu+H2O黑色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内壁出现水雾

  21、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锌粒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产生、实验室制备氢气

  四、碳的的性质

  可燃性

  22、氧气充足:C+O2点燃CO2煤炉底层的反应(与氧气充分接触)也是炼钢的原理。

  炼钢:就是通过碳与氧气的反应,减少生铁中碳元素的含量。

  生铁的含碳量:2%--4.3%,钢的含碳量:0.03--2%

  23、氧气不足:2C+O2点燃2CO现象:蓝色火焰,放热,它是许多燃料的成分。也是煤气CO中毒的原因,CO也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还原性

  24、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CO2高温2CO

  煤炉中层的的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生成有毒的气体

  25、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CuO高温2Cu+CO2↑

  现象: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固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获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氧化铜提供氧,是氧化剂。

  26、碳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2Fe2O3+3C高温4Fe+3CO2↑

  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是冶炼金属的原理,碳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27、碳在高温下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2C高温3Fe+2CO2↑

  ◆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是冶炼金属的原理,碳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可燃性

  2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CO+O2点燃CO2

  现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气体有剧毒!这是因为CO吸进肺里很容易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跟氧气结合,人体就缺少氧气,严重者中毒死亡。

  还原性

  2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uO+CO加热Cu+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0、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Fe2O3+3CO高温2Fe+3CO2

  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是高炉炼铁的原理。CO夺得氧,使氧化铁发生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

  31、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Fe3O4提供氧,使CO发生氧化反应,所以Fe3O4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高炉炼铁的原理。

  六、二氧化碳的性质

  与水反应

  32、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表观看不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了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常把CO2通过紫色的石蕊溶液,观察到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实际上是碳酸使石蕊变红。

  33、碳酸不稳定常温下就分解:H2CO3=CO2↑+H2O

  ◆生成物里有碳酸,都直接写成最后的产物,CO2↑+H2O

  该反应也用来解释:通入CO2变红后的石蕊溶液加热为什么又恢复成原来的紫色?

  与石灰水反应

  34、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a(OH)2+CO2=CaCO3↓+H2O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应用:检验是否生成CO2气体,或鉴定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存在?

  解释:

①用石灰浆粉刷的墙壁,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反而更潮湿了?

  ②用石灰浆粉刷的墙壁,为什么墙壁变得白而坚硬?

  ③用石灰浆粉刷的墙壁,为了快点干,常常在室内生个碳火盆,为什么?

  ④将澄清的石灰水长时间露置于空气中,上面出现一层薄薄的白膜。为什么?

  ⑤久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的瓶壁上,常常出现有一圈圈白环。为什么?

  ⑥为了保鲜鸡蛋,有人在鸡蛋外面的壳上涂上一层石灰水。为什么?

  七、实验室制取CO2

  实验室制法

  35、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固体逐渐溶解、同时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石灰石制取CO2,原料经济、易得、反应速率适中,产生的气体便于收集,而且操作简便。

  ◆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盐酸,因为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

  工业制法

  36、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实际上二氧化碳只是它的副产品,主要产品是生石灰。

  37、纯碱溶液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现象:固体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固体同时溶解消失,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此反应不适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速率太快,来不及收集,适合作泡沫灭火器的原料!

  38、煤炉中必不可少的三个化学反应

  煤炉的底层:C+O2点燃CO2

  煤炉的中层:CO2+C高温2CO

  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O2高温2CO2

  39、高炉炼铁主要的化学反应:

  高炉的底层:C+O2点燃CO2

  高炉的中层:CO2+C高温2CO不论高炉修得有多高,都会有炼铁的尾气CO排放到空气中!

  3CO+2Fe2O3=高温=3CO2+2Fe高炉炼铁的主反应

  40、古诗中蕴寓着化学变化

  古诗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许多都蕴含着化学原理。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考:

  (1)古诗中蕴含了几种变化?那一句没有其它物质生成?

  (2)古诗中蕴含了几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三种)

  (3)古诗中蕴含了几化学反应?(三个)

  分析: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石很不容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CaCO3=高温=CaO+CO2↑

  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内心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壮志!

  粉骨碎身浑不怕CaO+H2O=Ca(OH)2

  留清白在人间Ca(OH)2+CO2=CaCO3↓+H2O作者更是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一个纯洁清白的人。

  从高温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石灰的这一系列变化,充分表达了作者,身体都不怕粉碎的那种死无所畏惧的高尚气节!

知识点总结归纳8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知识点总结归纳9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

  (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

  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

(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

  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

  (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

  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

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乙醇(酒精)C2H5OH;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盐酸HCl;硫酸H2SO4

知识点总结归纳10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知识点总结归纳11

  1.英文字母表示数:“数”指需要配平的分子系数。这句的意思是说万能配平法的第一步是用英文字母表示各分子式前的系数。

  举例:请用万能配平法配平下列反应式:

  Cu+HNO(浓)——Cu(NO)+NO↑+HO

  根据诗意的要求用英文字母表示各分子前的系数,于是得到如下反应方程式:

  A·Cu+B·HNO(浓)——C·Cu(NO)+D·NO↑+E·H2O……①

  2.质电守恒方程组:该法的第二步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列多元一次方程组(若不是离子方程式,则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可)。

  根据诗意的'要求列出下列方程组:

  A=C

  B=2E

  B=2C+D

  3B=6C+2D+E

  3.某项为一解方程:意思是说该法的第三步是令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为“1”,然后解方程组。

  根据诗意的要求,我们令B=1,代入方程组得下列方程组:

  A=C

  1=2E

  1=2C+D

  3=6C+2D+E

  将A、B、C、D、E的数值代入反应方程式①得:

  1/4Cu+HNO(浓)——1/4Cu(NO)+1/2NO↑+1/2H2O……②

  说明:在实际配平过程中,到底该令那一项为“1”,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解方程组简便为准。一般是令分子式比较复杂的一项的系数为“1”。

  4.若有分数去分母:意思是说该法的第四步是将第三步解方程组得到的方程组的解代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若有的系数是分数,则要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各分母被去掉,使分数变为整数。

  根据诗意的要求将方程②两边同乘以4得:

  Cu+4HNO(浓)=Cu(NO)+2NO↑+2HO

知识点总结归纳12

  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经过: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开始时间:从1954年起

  (2)方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4)评价: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5)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三大改造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历史课上应该是怎么听课的

  (一)听导入。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章节间知识或规律的衔接,或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这种导入又往往体现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所以,听课要从导入开始。细心体会知识间的衔接,领悟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对导入语,应认真地听,积极思考,明确回答,仔细领悟和深切体会。

  (二)听讲解。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听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起来,态度认真起来,根据课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些符合史实的想象,深入情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掌握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同学们应跟上教师的引导与思路,带着疑问去听、去解、去思、去辩、去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成果。

  (三)课堂上要以听讲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思考问题,为了记下某个重要知识点而没能听老师讲解其他重要知识点,或者为了听老师讲某个重要知识点而忘了做笔记,这样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企图在课堂上把笔记做得很完美,课后再对照笔记去消化,这样实际上是将课堂任务移至课外,得不偿失,当然事倍功半。

  (四)听总结。课堂总结,或者画龙点睛,或者提纲挈领,或者纵横联系和综合分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抓关键,抓重点的能力不可或缺,学生要从领悟老师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习惯。

  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简介

  1、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2、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4、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5、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6、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怎样提高历史学习的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总结是几乎一切科目学习的三部曲,历史同样如此。高中历史不存在死记硬背就拿高分的情况,我们需要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通读教材,进行课本史实的基础梳理,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写下来,课中重点听讲。

  课堂上我们应保持高度的专注,跟随老师的节奏,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温故而知新”,课后是我们消化新知、提升能力的重要时段,所以趁着知识的热度迅速补齐笔记、落实记忆,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点总结归纳13

  1、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4、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5、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6、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8、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9、带分数相加减,先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10、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12、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13、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看被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如果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14、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它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5、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

  16、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17、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18、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9、质量单位及进率:

  吨、千克、公斤、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公斤

  1千克=1000克

  20、体积容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21、长度计量单位及进率:

  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公里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2、长方形面积=长×宽,计算公式S=ab

  23、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计算公式S=a×a=a2

  24、长方形周长=(长+宽)×2,计算公式C=(a+b)×2

  25、正方形周长=边长×4,计算公式C=4a

  26、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计算公式S=ah

  27、三角形面积=底×高÷2,计算公式S=a×h÷2

  28、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S=(a+b)×h÷2

  29、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计算公式V=abh

  3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平方,计算公式V=πr2

  31、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计算公式V=a3

  3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3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35、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用结合,勤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3、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4、博观约取,由博返约,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

  5、及时复习,增强记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6、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知识点总结归纳14

  第一部分代数

  (一)集合和简易逻辑

  1、解集合的意义及其表示方法,了解空集、全集、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了解符号各种跟集合相关的符号含义,并能运用这些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二)函数

  1、了解函数概念,会求一些常见函数的定义域。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会判断一些常见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3、理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图像和性质,会求它们的解析式。

  4、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它的图象和性质以及函数y=ax?+bx+c(a≠0)与y=ax?(a≠0)的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最大值或最小值,能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5、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三)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1、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可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不等式,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表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集。

  2、会解形如1ax+b1≥c和1ax+b1≤c的绝对值不等式。

  (四)数列

  1、了解数列及其通项、前n项和的概念。

  2、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会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等比中项的概念,会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五)导数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函数y=c(c为常数),y=c(n∈N+)的导数公式,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3、了解极大值、极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并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大值、极小值及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会求有关曲线的切线议程,会用导数求简单实际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第二部分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及其有关概念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2、了解弧度的概念,会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3、理解任意三角函数的概念,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二)三角函数式的变换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化简和证明。

  2、掌握两角和、两角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会用它们进行计算、化简和证明。

  (三)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用这两个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解决有关问题。

  2、了解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会求函数y=Asin(ωx+Ф)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4、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作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四)解三角形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用它们解直角三角形。

  2、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会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第三部分平面解析几何

  (一)平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减运算,掌握数乘向量的运算,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

  3、了解向量的分解定理。

  4、掌握向量数量积运算,了解其几何意义和在处理长度、角度及垂直问题的应用4了解向量垂直的条件。

  5、了解向量的直角坐标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

  6、掌握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中点公式和平移公式。

  (二)直线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会求直线的斜率。

  2、会求直线方程,会用直线方程解决有关问题。

  3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三)圆锥曲线

  1、了解曲线和方程的关系,会求两条曲线的交点。

  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式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3、理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标准方程和性质,会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第四部分概率与统计初步

  (一)排列、组合

  1、了解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2、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会用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会解排列、组合的简单应用题。

  (二)概率初步

  1、了解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计数方法和排列组合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知识点总结归纳15

  一、解析重点——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二者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问题,但有严格的区别。

  (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复杂事物包括许多“矛盾体”,每一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容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因此,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

  (4)识别的方法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一般材料中有“中心”、“关键”、“重点”等字眼或意思都是讲要抓主要矛盾或要求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例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一般材料中有“抓本质”、“抓主流”、“认形势”、“识大局”、“辨方向”等字眼或意思都是讲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要求用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例如,我国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形势的好与坏。

  (5)两者的对立面不同。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次要矛盾相对立而存在,以各种次要矛盾为自己的对立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比较而存在,以矛盾的次要方面为自己的对立面。

  2、二者的联系。

  (1)它们都是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都在自己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都规定着事物的特殊性及其发展过程。

  (2)分析主要矛盾,抓重点,主要是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3)二者在实践中都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特殊矛盾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均衡论。

  (4)二者都是和各自对立面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依据一定条件互相转化。

  二、破析难点——正确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是重要的原理,又是重要的方法论。对此,应掌握以下几点。

  (1)关于主次矛盾的关系,要全面理解主次矛盾在复杂事物中的不同作用,对它们既不能等量齐观,搞均衡论,又不能因抓重点而忽视次要矛盾,搞“单打一”、一点论。

  (2)关于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要注意二者对事物性质的不同影响,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和发展的作用,不能认为事物的性质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关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既是主次矛盾关系的要求,也是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辨析近点——关于重点论与抓重点

  重点论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抓重点则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全力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以带动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它是主次矛盾原理的要求。

【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3-13

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03-06

物理知识点总结01-15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1-26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6-22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3-07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1-18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1-30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2-10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