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17 10:21: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说课稿模板

有关说课稿模板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有关说课稿模板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芙蕖》(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荷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三、教法、针对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采用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告诉人们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说明种植之利,并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眷恋。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文中不少句子对仗工整、用字精当,建议背诵默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为线索按照芙蕖的生长时序,由“荷钱出水”起,至“霜中败叶”止,由芙蕖可供观赏的外在美,写到芙蕖可备实用的内在美,使芙蕖“形、神、灵”三者的美浑然一体。在分项说明时,做到重点突出,祥略得当,祥写“可鼻、”“可口”“可用”。这样安排是从作者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关上审美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群笆”并无特别优越之处。再次,还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简洁,骈散结合,句式多变,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及题解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的文艺性的说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2、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又字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3、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4、整体把握课文

  A、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并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二段:

  5、全文说明顺序

  A、本文围绕“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选择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绍,其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观其花、闻其香,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B、本文在说明芙蕖“可目”时,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从“花之未开”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谢”,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

  6、重点研读

  A、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说明重点:芙蕖的“可目”。

  原因:课文介绍了芙蕖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但作者推广的主要是其观赏价值。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对“可目”更有独特的体验,从“花之未开”说到“花之既谢”,写出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体现了较高的立意。

  B、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说明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芙蕖的生态特征采用了描写,以突出其“可目”;介绍芙蕖的价值功用,采用了议论,以突出其“种植之利”。在说明中又带着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和推崇。

  好处:使文章显得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7、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泼新鲜,富有情趣。

  第一.作者在词语运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说法,仿造出“可目”“可鼻”。这些词语,排列整齐,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整散结合,杂入口语,自然流利,姿态横生。整散结合,如课文末段。杂入口语,如“一时一刻”“分内之事”等。

  ②、遣词造句,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主要表现为拟人手法的运用。如“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用一“为”字,写荷叶似知人意。又如,一时“菡萏成花”,“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这是写花与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更是直接写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现出人对花的喜爱之深。

  8、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写出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芙蕖的情有独钟,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9、作业布置

  ①熟读课文。

  ②完成《习题册》中的练习。

  ③预习《芙蕖》。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有关说课稿模板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小学科学说课稿篇6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有关说课稿模板4

  一、 说教材

  《日月水火》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体现了3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本课为看图识字,配有4幅插图,右下角分别写出了古代的象形字,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素材,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本课教学任务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据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会读“日、月、水、火”4个生字,认识“横折钩”1个新笔画。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会用这个字组词或说句子。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因为这是一群刚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本课使他们第二次接触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把横写平,竖写直都很困难,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

  二、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字枯燥的。无趣的,而天性好动的性情又使他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很难持久,基于此,我会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话,手势动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睛,注意力始终保持。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组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图画,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四、说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1. 图画导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故而上课伊始,我将贴出笑眯眯,暖融融,孩子非常喜欢的太阳公公,来认识太阳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本科教学之内,但这是孩子每天都见到的一定非常想认识。所以信手拈来,既不费力气,又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 听故事,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六七岁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生硬的讲解这个字第一笔什么,第二笔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写,无疑使孩子感到学汉字是枯燥的,没有意思的。如果让刚学汉字的六七岁孩子在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图画中学习汉字,无疑是激发学习汉字的好方法。所以,我以“日”字为例,安排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描画太阳,讲一讲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为孩子架起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孩子亲身体会古人造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使汉字不仅仅是方块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加生动。也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于是我安排了为形声字配图,再与现代字相对应的找朋友游戏,让他们自己学习汉字极大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找,叫名字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音、形的记忆。

  3. 了解字义,积累词语

  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大量的组词,说句子,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词,说得最多的是句子。而现在的小孩,接触面广,家庭教育好,组词说句子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我只是将从前他们从生活中积累来的重新雾化出来,与小伙伴交流,并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字义,更明白生活中留心学习,积累你会学到许多字。

  我就不一一举例,重点说说“水”的处理:我将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都见过那些水?估计学生能够说出来:汽水、河水、江水 湖水 溪水 泉水 露水

  海水 自来水 白开水

  (课件出示词语-----词语中的“水”用红色显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些词的谁都在后面,我将给与肯定:

  同学们真会观察,这些词“水”字都在后面,你能不能组个词,让“水”字在词语的前面呢?我估计他们也许说不出来:这时我可以给与提示:我们喝水用……,苹果、香蕉梨都叫……如水杯、水库、水泥、水果、水牛、水草、水壶等等。意在让学生明白用这个字组词不仅仅可以在后面,还可以在前面甚至中间:如:洒水车。以此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低年级段做出这样的规定: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里我就通过安排让学生组词,让“生字开花”,完成识字量。

  4. 学写生字,但求端正

  这里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看:“日”字和“月”字的笔顺跟随,认识新笔画“横折钩”,说一说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

  2、观察:田字格里的日和月,写的时候哪一笔最关键?(“日:字中间的一横要落在横中线上)“月”字的第一笔撇要写的长一些。

  3.、示范:教师在田字格里写范字,学生观察。

  4.、练习:学生描两个,写一个。

  这一环节中,我将在行间巡视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对于写不好的学生手把手的教,对于写得好的给小红花予以奖励。而我的奖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从而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

  5. 拓展延伸,留有余地

  最后将学生课前的两首古诗:锄禾与静夜思。出示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原来有我们学过的汉字。意在让学生明白优秀的诗文,好听的故事就是有汉字组成的,等您们积累多了,也能自己读书看报,写文章了。点起学生心中想要多学汉字的火把,更希望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关说课稿模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发展与合作是本册书的结尾部分,也是人文地理的深化,国家和地区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原料、产品的供应关系,更突出了国家合作的重要性。本单元只有一节,它是了解国际形势、认识一些国际问题的产生演变的背景资料的基础。《发展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对世界、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1)确定依据

  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联系实际设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能够运用数据实例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运用地图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能够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以世界热点问题——金融危机为线索,培养积极思维的能力。

  (2)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从而为分析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对策做好铺垫。

  (3)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比,国际合作,正确认识国际关系,树立对世界、祖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理分布和发展水平差异。

  5.难点: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及教材本身的需要,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目标,采取对比、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的方法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益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教学流程

  (一)设计思路

  金融危机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相应的对策也是多样的;本节课针对初中生理解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拓展。

  以当今热点问题——金融危机为线索,教学流程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金融危机为什么会殃及全球?

  通过分析美国通用汽车生产的国际合作案例,学习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过程中的不平等性,来解决金融危机是如何殃及全球的。

  2.面临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对策?

  通过介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分析金融危机的解决对策,使学生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流程

  1.,导入本课

  通过“冰岛国家破产”等一系列新闻报道,引出如下问题:是什么导致事件的出现呢?金融危机爆发于哪个国家?为什么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影响了我们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从金融危机看世界的发展与合作。

  设计意图:以当今——金融危机为教学线索,设置有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首先介绍金融危机的背景资料,内容要恰到好处,引入世界按经济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观察“罗斯一家的照片”和“纳米亚的照片”,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通过“国际统计年鉴”和“世界政区图”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国家总收入比较”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农业、服务业”图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图表,以图导学,突出学科特点;通过对比,突出特点。

  3.案例分析,触类旁通

  案例分析: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

  思考以下问题:

  (1)从生产汽车来看:美国的工业生产是独立自主的吗?为什么美国汽车生产要打上世界各地的烙印呢?(解决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图”和“世界政区地图”,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会殃及全球。

  (3)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通用汽车濒临破产,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理解国际合作)

  (4)在经济联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们把它称为“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们把它称为“南南合作”。

  (5)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并不是平等的,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完成课本第93页活动。

  设计意图:利用——美国通用汽车濒临破产的案例分析,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既让学生体会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角色扮演,学以致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呢?

  角色扮演:铁矿开采商、汽车制造商、农民、发达国家领导、发展中国家领导等角色

  问题:

  (1)金融危机爆发,世界资金的流动性减少,购买力下降,对各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2)针对销售量下降,你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呢?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价值。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角色扮演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的措施在现实生活都有相应的例子,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措施也体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应对金融危机。

  结束语:本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金融危机这个话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也希望我们地理课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有关说课稿模板6

  教学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隶属高中物理新教材第十三章第九节,大纲要求学生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并能分析解决加速和偏转方向的问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是物理电学中的重点、难点,它涉及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能量转化,运动合成与分解等诸多知识点,要求学生具有运用电学知识和力学知识处理力电综合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以该问题为基础设计出的力电综合问题历来是高考中的热点。

  学生情况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力学和电场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有关电场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共同的探讨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静电力、电场强度等概念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的变化。

  2、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只受电场力,带电粒子做匀变速运动.

  3、掌握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规律

  难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及应用。

  教法学法:

  1、类比必修2中学过的平抛运动的规律得出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的规律

  2、让学生学习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3.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属于派生性的知识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通过电脑课件模拟带电粒子运动,使微观粒子运动的过程宏观化;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类比方法的应用,点拨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现,以达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体会成功的目的。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机通过控制平台可以将相关教学资源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分析总结得出带电粒子的加速运动规律,进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带电粒子的加速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析粒子被加速,分析得出用动能定理解题简便,再讲解例题1深入探究带电粒子的加速问题。

  2、带电粒子的偏转

  通过练习3让学生类比学过的平抛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的规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再讲解例题2恰当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从而突破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主动探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一、带电粒子的加速

  1、动力学观点

  2、能量观点

  二、带电粒子的偏转——类平抛运动

  1、垂直电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行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跟重物在重力场中的运动相似(有时像自由落体运动,有时像抛体运动,依初速度是否为0而定),但有区别.

有关说课稿模板7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习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习、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近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平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平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教学难点】

  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投影: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国学者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书)

  (提出问题)孔子一生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概括? (学生活动)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报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提出问题)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1)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影响:

  ①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提出问题)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

  A.思想:

  (1)“仁者爱人”: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克已复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3)“中庸之道”: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无类”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三、“万世师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提出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活动)

  A.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提出问题)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总结归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等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仁”“礼”学说。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孔子晚年退修诗书。孔子思想经过后来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有关说课稿模板8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五、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在现今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

  结论:

  (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Al+3CuSO4 ==== 3Cu+Al2(SO4)3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结论:

  (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 > Cu > Ag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A+BC=AC+B

  七、教学理念: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有关说课稿模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高中地理上册2.6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第二课时《气候类型》。

  一、说教材

  1、《气候类型》是在前面学习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之后学习到的更加综合的知识,它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并且本节内容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运用,对今后世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作为《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第二个课时,本课时的学习承担着对第一个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任务。因此,本节内容突出的不仅仅是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用已有的知识判断气候类型。

  3、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安排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各种气候烈性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地理材料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说学情

  我区学生初中已经有过对地理的初步接触,特别是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在初一的课本中已经作为重点出现过,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具有特色的气候有一定的记忆。

  高一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部分学生上课时参与积极性还较高。因此,需要多形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我校高一的学生而言基础较差,从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较差,不能独立的从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状态;从另一层面来看,他们还不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地理思维,力争达到学生自己能提出相关问题,主动加以总结、思考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的需要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各个气候类型最显著的特点,并且能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判断气候类型;

  情感目标: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学会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

  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

  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是将要学习到的高中地理其他许多知识的基础,对后面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们日常生活而言这些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有用的。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定

  针对我教的学生从图上提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教差的情况,气候类型的判定应当是他们最难以掌握的地方。

  五、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运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综合演绎+归纳分析”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图片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1、综合演绎法:从气温和降水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气候形成因子如何影响二者,了解主导因素的宏观影响和相关因子形成的微观影响,最终演示全球形成的气候分布特点。

  2、图例比较法:从图2.26和2.27让学生比较各个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记忆和理解本节知识。(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元素,针对学生读图能力较差的情况,因此必然要选择课堂内外多读多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六、说学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1、归纳分析法:学生将2.27图按温度带归类,并进行分析,总结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归类规律。从而熟悉判定气候类型的重要方法。(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种对各门学科以及今后学习都有效的学习方法。)

  2、探究学习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原因,探索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为气候类型的判定提供充足的依据。(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进行探索的习惯。)

有关说课稿模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流动的画》。它是一首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童趣的小诗。诗中,“我”坐在车窗边观赏祖国大地,美丽的“画”是流动的,“我”的情感也随之灵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流动的画,热爱祖国。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

  我从三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过程。

  一、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猜谜激趣,读题质疑”;“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步读懂诗歌。

  2、读出诗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赏美

  “读出情”即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蕴涵的情感,由发现美进而到欣赏美,提高了审美的层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首先,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等方式,(: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二年级学生的生活感受毕竟有限,我用出示田野、瀑布、蓝天图,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略读课文,悟人文美”。通过“三读三说”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出示:三读三说——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分角色读,说说没读懂什么;集体读,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感悟到诗歌中蕴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此时,学生的理解已经层层深入,能明确地领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了。

  3、读出诗歌的神,导之以行创造美

  这个环节里,我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两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来感受、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语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

  “广泛阅读,拓展知识”。我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通过泛读拓展,“读出神”。

  “感官阅读,延伸情感”。让学生通过“饱览祖国美丽河山”,(演示:一张中国地图,图上演示从长沙出发的铁轨图,链接著名风景点的美景)又一次让学生从感官上来“阅读“祖国的画,延伸情感。从课内知识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来创造美!

  在迷人的风景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戛然而止,“课已尽而意无穷”。

  总之,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力求在诗歌的教学上有所创新,“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

有关说课稿模板11

  和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数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其主要内容是计算和证明,而计算问题则主要是距离和角的计算。其中距离的计算主要包括点、线、面之间距离的计算,而点到直线的距离处在关键的位置上。

  《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节是研究平面元素的位置关系,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第二节课。它是解决点线、线线距离的基础,也是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为后面学习圆锥曲线作准备。教材试图让学生经历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并论证这个公式的过程,深刻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算法、函数等;并让学生享受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究、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教材中以算法语言的形式给出了两种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方法,尤其是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构造形解决数的问题,然后再把形代数化,这一正一逆,使数与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其蕴含的重要思想,需要学生细细体会。

  针对咱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教材,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其次通过运用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结合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充分感受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通过此过程,渗透算法、化归等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以及其简单的应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我认为同时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类比探究式教学模式。即: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我准备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分别是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应用举例——归纳总结。

  也就是首先从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建立坐标系,由此引出本节课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

  接下来进入到第二个环节,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三个具体的问题实现的。而这三个问题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是后面两个问题的基础,因此我准备平均3到4位同学一组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寻求到不同的方法。那么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学生可能会想到的方法不外乎会有以下几种:(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面积法;(3)向量法。

  也可能会有同学采用以下这两种方法。由于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准备让学生结合找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相互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二的解决办法,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将其化归为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即过点P向X轴和Y轴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依然适用于问题二。

  这样有了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作为铺垫,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虽然在前面两个问题的解决中并没有要求学生说出详细的思路,但是经过两次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心里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因此我准备分成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说一说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思路;第二个层次则是师生共同用算法框图的形式把思路写出来;第三个层次则是在以上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详细过程。

  最终推导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的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具体的例子及相关练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第一个例子是公式的简单应用问题,学生应该能够很轻松的解决,同时在学生完成第一个例子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思考题,学生通过画图也应该能够解决。

  而第二个例子则是公式的逆向运用问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多解的情况。那么第三个例子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公式的简单应用,第二个目的则是让学生发现选择不同的点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变,第三个目的则是为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作铺垫。

  接下来是进行归纳小结,此时应该重点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在本节课的充分体现。

  最后是布置作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有关说课稿模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__,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__,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__的语言特色,是这篇__的重点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__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__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__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__”的生活真谛。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__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__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深入研读——选点品读。

  2、思路、理念: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习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精神。

  ①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②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③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④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有关说课稿模板13

  一、说教材

  ①《沙漠中了绿洲》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有关环保的记述文。本文通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活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可分为四段,其中第二是耳闻,第三段一是目睹,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是理解的重点。此外,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程度适度的,领会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我“依纲扣本”,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②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必须抓住间接叙述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④《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文情并茂,适合学生朗读。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分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以读带讲,读中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抓住的中心句,从整体入手分析课文。结合本地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能力指导,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主要运用了“朗读促解”和“设疑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为什么要采用这两种方法呢?

  一是因为本文的特点,语言虽朴实无华,但情感较浓。怎样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我设计的“朗读促解”,主要是想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文中的情感,以读激情;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在发自内心激情的同时,得到表达的训练和⑤“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的思想教育。

  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因为学生平时学习这类课文,习惯从课文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入手,极少从“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角度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创新设置,将和学生的积累、生活体验进行“设疑比较”。使学生从重点词句中筛选、比较以表及里地懂得⑥ “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妙用。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源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上课时组织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运用“感情朗读”、“比较解惑”等。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生生互动、互助,而我从旁认真组织,积极指导,巧妙点拨,使学生不仅能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我这一设计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比较解疑”中动口动脑,达到基本技能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采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中发现、读中创新、读中解疑。进而完成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计划用两课时授完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引入课堂,目的在于利用其音视频的效果活跃气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然后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一组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⑦ “代价、恶劣、侍弄”等。初步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小组再讨论,以求以点带面。进而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任务。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创设“亲临其境”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旅行”中,极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细读深导,揣摩感情。

  俗话说:施教之道,贵在于导。首先设置激励的言语,精心组织学生细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导,是以学生为主,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从旁组织、引导、点拨、质疑适当矫正。揣摩语言,是学习表达方法。在这个环节尤其要把握学生自学的“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课文具体,细致的语言特点,作者的“表情”方法让学生逐步认识。

  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画面,运用己有的生活积累,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谈旅行感受,实际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配上态势语读更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以读促解,设疑比较。

  这个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以读促解,利用播放教学光盘,图文并茂地抓关键的细节和重点词句细细体会,引导学生注意内容和生活体验的比较。如:⑧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美丽:通过对比,使学生得到“吸收性”的巩固、拓展。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朗读和“说话训练”相结合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这样把学习内容延伸到生活,对比达到言之有据,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无误,使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实现“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和“课标”指出的“感受并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美”的目标。

  (四)、质疑问难,面向全体。

  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因势利导再引导学生读课文,相互质疑、讨论交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课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课堂上从容释放,这样既发扬的教学民主;又努力面向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其教学意图是通过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思,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体会领悟,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学好课文。落实“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五)、总结全文,训练拓展。

  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通过实践训练,引导把读、说和写联系起来,使学生知道如何交流读书体会。要求说真话、吐真情。因此,我设计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或句子。

  2、运用对比手段。说一说日常生活的实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又是一个从读到说的转变;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略)

有关说课稿模板14

  一、教学理念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力求与时俱进,力求站在时代课改的前沿,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质疑”、“探究”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来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比七年级《语文》上册要求更高,基本与单元课文有勾连,要求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综合实践学习《文学采风》是体现利用文本资源的有效途径。

  ②从教材的本身来看,第三单元选取风格各异的四篇童话,其情节曲折跌宕,形象生动,童趣十足,主题健康积极,引导这生把握童话中蕴涵的人文思想,达到熏陶,纯洁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文学采风》安排在第三单元其目的力求传承人文思想。充分认识到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到处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流传着古老的传统。其中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芒。通过“文学采风”启迪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创造美,从生活、民间去吸取文学营养,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的洗礼。 ③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采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针对学生写作文无活可说这一现象。通过“文学采风”活动使学生初步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采风是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生活的一项重要手段。

  三、说教法

  语文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必须让学生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次“文学采风”活动,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发展探究精神。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难度进行教法设计。做到“扶”“放”有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方法,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和实现语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四、说学法

  叶圣陶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教学生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紧扣“文学采风”发扬学生自主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教师必须制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标准,其标准如下:

  ①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②在活动中能否发现问题和整理资料。

  ③在活动中能否积极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④学习成果归总、汇报。

  这样,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置身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根据评价标准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二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丰富写作素材。综上所述,我特从知识的衍生,能力的培养,发展品德教育等方面,确定活动目标:

  ①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采风锻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

  ④赏析民间文学。

  ⑤培养学生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学的`感情和关注,为民间文学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六、活动的重难点的把握

  难点:此次活动力求体现语文课改精神,力求出现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体现合作、探究、质疑的自主学习。重点:初步了解民间文学中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概念的含义。用生动语言描述民间故事。

  七、活动方案设计

  根据单元教学重难点和活动教学目标要求。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①采风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就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利用双休日,采访年岁较大、阅历丰富的人。

  ②搜集的范围尽可能宽一些,民歌、民谣、传说、故事及谚语、歇后语等都在搜集之列。

  ③对搜集来的资料要进行鉴别,和加工整理最好把其中的民间,民谣等编辑成册。

  ④各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民间文学知识竞赛,“文学采风”故事大赛。

  八、活动程序安排过程

  整个活动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充分准备、周密安排

  1、确定研究时间:20xx年4月——5月(一个月的时间)

  2、人员组合,分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学生之间的推荐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5个人。并进行明确分工。

  3、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4、器材准备:笔、笔记本、照相机、摄象机、录音机等。

  5、教师做好充分安排。内容指导:初步了解民间文学的概念,收集民间文学知识,鉴析民间学;要求学生明确文学采风什么,向谁采,怎么采。方法指导:怎样对材料鉴别、筛选和整理,要去精取精、去伪求真。组织安排小组合作。

  第二阶段——积极投入,展开文学采风

  ①举行民间文学知识竞赛,举行了民间文学阅读欣赏会,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民间文学,为文学采风作好知识储备。

  ②编制“采风”记录表

有关说课稿模板15

  一、说教材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讲述的是沈括读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后产生疑问,动脑探索,寻找答案的故事。沈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告诉学生要养成遇到问题积极动脑,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够运用拼音、笔画、笔顺和字典等识字工具自主识记生字。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轻声读文了解主要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要求圈划词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此课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调动各种感官接受知识,在图、声、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产生共鸣,同时,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读自悟法:阅读教学读是关键。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实现语感积淀。

  (三)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诵读感悟、体验学习、合作探究”的学法,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六、说实施。

  (一)欣赏古诗,引入新课

  课伊始,由白居易的名篇《大林寺桃花》,配以浓浓的古韵声将学生带入,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这首古诗。然后出示重点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学习生字“芳寺”,帮助他们理解句意。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凸现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文中两句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出沈括,告诉小朋友沈括读了诗句,对“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一问题产生了疑问,“那么究竟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让我们一起自学课文”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课题,进入课文学习。其间还插入了简短的课外阅读材料,目的是让小朋友对沈括先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让小朋友自己轻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自学为主的读文识字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同时培养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也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运用“边读边想,边读边记”的方法,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动口、动脑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记,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悟的基本方法。围绕“沈括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通过读,以点带面展开学习。

  一读,概括出沈括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引出两句沈括动脑思考的句子: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开的时间不一样呢?

  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然后进行听写训练,朗读指导。听写训练时,学生可以选择其一,目的是降低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练习。朗读指导时,重在引导学生读出认真思考的感觉。

  二读,联系上下文知道沈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这里采用师生接读的形式,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通过文中两处语句:“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果然,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所叙述的是客观事实,“山里的桃花的确开得迟”,这其实也是两句诗在文中的译文,“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文中两句古诗的意思”这一教学难点由此被击破。

  三读,通过接读,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为什么开得迟”上,下面就请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读中寻找答案,在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培养他们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读,让学生感受到沈括不仅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还是一个遇到问题能够自己想法解决的孩子。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知道沈括是通过问、看、细心观察,最后找到答案的,使学生懂得遇事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四)说话训练

  根据课后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哪些自然现象产生过疑问。在鼓励学生运用语言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说课稿】相关文章:

《吆喝》说课稿01-08

《春笋》说课稿01-09

野草说课稿01-11

《猫》说课稿01-20

《绝句》说课稿01-26

《春》说课稿03-18

《工业 》说课稿03-19

体育说课稿03-28

初中说课稿09-21

《观潮》说课稿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