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30 11:42: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1 荷塘月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1)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变化(播放幻灯片2)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总之,家庭的不和谐是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一个重要原因。

  活动2【讲授】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学术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情下诞生的。

  活动3【活动】初步感知课文的结构美(播放幻灯片4)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有四美: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我们第一节课就来欣赏《荷塘月色》的结构美。

  请大家思考并分组探讨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探讨、形成结论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是什么让作者的内心不宁静?(要求学生回答),是现实,是“现实世界”(板书),为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 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

  2、游踪: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得到宁静了吗?为什么?

  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板书),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这个世界中,作者不宁静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宁静。

  不管什么原因,现实世界总有许多让人无奈之处,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自然的哺育,在精神上也能从大自然中寻求到依托。当我们有困惑、有苦恼的时候,当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走走,不也能愉悦身心吗?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成为名篇为人们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喜悦中,还是难掩心中的苦闷。

  结束语:有没有一个世界,一个自由、美好、幸福的世界,一个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的世界?我们明天继续学习《荷塘月色》!

  活动4【讲授】本节课板书(播放幻灯片5)

  本节课板书(播放幻灯片6)

  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深层结构: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

  分析: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活动5【活动】附录(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1、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引导理解诗句: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②引导明确: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

  3、《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无忧无虑 自由幸福 快乐美好 相亲相爱 [板书]

  析: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

  小结: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总结全文

  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里,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灵开始进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世界呢?

  清净、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为心灵的第二栖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暂时性。人类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暂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显然,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美好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二是它对心灵自由的有限与不彻底性。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景随情生,这就是作者心灵深处那一丝阴影的浮现。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那么心灵无烦无恼、无忧无虑的真正的理想世界又在哪里呢?

  它寓存在“江南采莲图”中。“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理想世界是人类心灵的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

  陈卫 评论第一学时 本节课板书(播放幻灯片5)

  优点:

  结构完整,重难点突破得法

  缺点:

  无

  陈卫 评论第一学时 初步感知课文的结构美(播放幻灯片4)

  优点: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缺点:

  无

  陈卫 评论学情分析

  优点:

  学情分析全面具体

  缺点:

  无

  陈卫 评论

  优点:

  重难点设置符合教学大纲,学生学情。

  缺点:

  无

  陈卫 评论第一学时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优点:

  合理运用多媒体,连接学生与书本、作者,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在作者的经历与文本内容间建立了一个供学生过渡的桥梁。强化教师主导地位

  缺点:

  无

  陈卫 评论教学目标

  优点:

  从教学目标上看,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缺点:

  无

  何洪奎评论

  优点: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合理运用媒介,连接现实与书本,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在作者的经历与文本内容间建立了一个供学生过渡的桥梁。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看,教态明朗、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炼,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熟练操作微机。 从教学效果上看,教学效率高,学生受益面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投入;欢喜,兴奋;思考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可望得到发展。

  缺点:

  无

  何洪奎评论

  优点:

  从教学思路设计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以“散文四美”为脉络和主线,编排组合本文的全部教学内容,衔接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从课堂结构看,教学横向的层次分明,环节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合理。

  缺点:

  无

  何洪奎评论第一学时 附录(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优点:

  从教学目标上看,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从处理教材上看,抓住了散文的结构美和情感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缺点:

  无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赏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积累通感等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对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难点:对本文主题的解读。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朗读,理清思路:

  三个部分:1——3

  4——6

  7——最后

  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猛一抬头,已到自己的门前

  二、欣赏品读1——3

  1、情感:不宁静——悄悄——幽静——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宁静。

  2、为什么不宁静?私事?公事?(从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

  3、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背景:路

  三、欣赏品读4——6

  1、月色下的`荷塘:叶——花——香——波——水(比喻、拟人、通感)

  2、荷塘上的月色:泻——浮——洗

  影——画——名曲

  3、荷塘四周:树——山——灯——蝉声蛙声

  4、感情: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悦

  回到现实——失落

  5、荷花的象征

  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见景,景中含情。

  7、语言:精雕细刻,华丽朦胧

  第三课时

  四、品读7——最后

  1、解读两首古诗,想象采莲情事。解释六朝、双关手法。

  2、为什么想起古诗美好的光景?(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脱离现实)

  3、概括主题:(政治、理想、生活、乡愁等角度)不满现实,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逃避,彷徨苦闷。

  五、总结: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语言赏析:

  3、多种手法的运用

  4、多重主题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说课稿12-25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10-15

《》教学设计09-27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12-20

《春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2-17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