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逆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逆向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解决“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
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
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
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
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
(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
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2.画图理解,自主探究
(1)用画图方式表达你对题目的理解。
(2)独立思考后独立画图,组内交流
(3)展示学生作品,分享解读。
预设可能出现的作品:
(4)寻找不同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大家画的图虽然不一样,但是都画出了拿走的口哨个数与剩下的口哨个数。
3.列式解答,构建方法
(1)怎样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呢?
列式是:7+5=12(个)
(2)明明是拿走了其中的7个口哨,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解决呢?
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是整体,拿走的口哨是其中的部分,剩下的口哨是另一部分,把它们合并起来,就可以求出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4.回顾反思,提升方法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回顾:读题(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画图(把数学信息转化成好理解的直观图)、分享交流大家画图的作品(在分享中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列式解答(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思考)、找到用加法的道理(用数量关系说明这样解决问题的道理)。
总结:求原来一共的个数,就把拿走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合并起来。用到数量关系是“整体=部分+部分”。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解析交流不同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题意,掌握解答方法。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对比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建议:读题后,先画一画示意图,再解答。解答后,全班交流。
逆向教学设计2
小语第十一册10课《凡卡》,主要写9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他带自己回去的事,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白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文章最后写道: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我逆着文章思路,给同学们留了个想象性作业 :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之后,非常伤心,恨不得立刻把凡卡带回来。可是,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又怎能抚养凡卡呢?再说,城里那么远,自己连张车票都买不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去带凡卡。凡卡在日夜翘盼之中被吝啬狠毒的老板夫妇折磨而死。”还有的同学写道:“凡卡的爷爷看了信之后伤心欲绝,总以为去城里当学徒可以改变一个命运,没想到凡卡更加孤单可怜。他不顾一切来到城里把心爱的小孙孙带了回来。可哪来生活来源呢?最后,爷孙俩都活活地饿死……”
通过这种逆向思维,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白俄时代穷苦人民是没有生路的。通过和自身生活对比,激发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逆向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教学,数学
逆向教学设计4
本章包括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学习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四个方面的问题,共性都是具体指向可评价一点。评价如影随形在学习目标、课堂提问、课堂活动之中。评价过程、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同行并进,称之为教学一体化。
本章内容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谋而合。新接一个班,孩子不熟悉,学生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小组合作时进行及时评价,小组长随机为组员加分,不同的题目分值不同,只要回答就得一分,答得好加3-5不等的分数,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效果也很好,涌现出一批明星队员。
在教学设计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基于学情设计。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朗读的训练要求也是层层推进,孩子们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展示自己,看到学生的.惊人变化,我特别欣慰。基于评价的设计,基于评价的活动,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也是教师希望的课堂。
逆向教学设计5
逆向思维的运用
主备人:使用班级:1-22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教学难点: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一、导入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反弹琵琶”作文学...。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反弹琵琶”作文学...》。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费小约翰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免得再反烦他。没想不到十分钟,小约翰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那地图,十分惊讶。他问道:“小约翰,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说:“这很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侯若从反面去思考、去解决,会找到更好的方法。
正是,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方法。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有“卡壳”的现象,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把通常的思维反过来,在对立的思维道路上打开新局面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
三、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采的观点?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反弹”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反弹”。
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比如“尊老爱幼”,你不能说要“欺老骗幼”。
二是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表面字意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精神,如果从愚公的做法这一角度思考,得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寓言的原意的。
三是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反弹。
四是对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用反弹。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逆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春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2-17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06-23
《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6-11
生物教学设计12-06
农业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