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1 18:24: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2)能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在读中体会,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了昔日的圆明园?出示课件(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辉煌,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圆明园昔日究竟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二,深入课文,走进辉煌,

  1、问题导学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它的辉煌的?

  2、互动探究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圆明园辉煌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

  3、交流展示

  小组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PPT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句子,结合图理解“众星拱月”,感受圆明园的布局特点。

  (2)PPT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句子,感受到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并指导朗读句子。 欣赏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读句子并想象其中的景象。

  (3)出示第四段的句子,抓住“上自”“下至”“奇珍异宝”感受所收藏的文物年度跨度大,文物珍贵。欣赏圆明园的文物图片,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

  小结:圆明园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走进了圆明园,就像走进了民族艺术的宝库。可是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圆明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呢?

  三、了解毁灭,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废墟图)是谁毁灭了圆明园?请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句子。

  2、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句子(略)

  理解“凡是”“统统”“任意”,体会侵略者的野蛮、无耻、疯狂。指导朗读句子。

  3、播放影视资料,激发情感。

  4、集体朗读。

  5、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一毁灭的?(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两个“不可估量”,感情朗读句子。

  四,达标检测

  假如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五,总结升华

  1、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2、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归纳抽象能力。

  2、培养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前准备】

  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解说、录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1课,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或者去弄明白的?

  出示目标:

  1、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二、解决目标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精华?

  打开网页圆明园游览“历史与现状”以及“圆明园风光”看看你从哪些角度体会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 、网上查找资料。

  2、交流汇报:

  ⑴从圆明园的布局体会。(众星拱月)

  ⑵从殿堂、亭台楼阁体会。(理解“金壁辉煌”、“小巧玲珑”)

  ⑶从景物特色体会。

  ⑷从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体会。(理解象征)

  3、谈体会:

  当你在这园林瑰宝建筑艺术的园中漫步,游玩时,你有什么感受?

  4、体会作者的感受。

  5、指导朗读。

  三、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汇报得真精彩,体会得真深刻。那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出色地解决了第一个学习目标呢?

  1、学生总结。

  2、教师出示:

  ⑴善用网上资源。

  ⑵结合课文重要词句。

  四、解决目标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用总结到的方法游览网址。

  2、自读有关课文内容。

  3、讨论汇报:

  ⑴从“上至……下至”体会历史时代长。

  ⑵从流散文物的数量多体会到。

  ⑶从雨果的话中体会到。

  过渡:

  是啊!这座珍藏着无数历史文物的博物馆、艺术馆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1860年10月6日,这一座价值连城的.圆明园却遭到狠狠的破坏。课文是怎么写的。

  五、解决目标

  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1、指名读。

  2、录像。

  3、你觉得侵略者的行为怎么样?

  (读文讨论。)

  4、你抓住哪些词语体会的。

  (闯、掠、毁、烧。)

  5、指导朗读。

  六、体会被毁的圆明园

  1、教师显示图片。

  2、简介文物流散情况。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不可估量的损失。)

  七、归纳中心,说感受、体会

  面对这样的雄雄烈火,面对剩下的残垣断壁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怎样的情感呢?

  (归纳中心。)

  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

  (英法联军、清政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我们亲爱的祖国再遭受欺凌呢?那么它必须要强大起来。你们是未来的接班人,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讨论。)

  八、作业布置

  写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写生字,会认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呢?(长江,西湖……)我们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观赏过波平如镜的西湖,登上过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也领略过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今天我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圆明园。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说说都有什么?是啊,断柱残垣)曾经这里也是金碧辉煌,这里也是风景优美,而如今只剩下断柱残垣,这里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讲述了英法联军烧毁了我们国家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三、昔日辉煌,自豪无比

  圆明园的辉煌: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说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找描写圆明园价值不可估量的相关句子。

  请你来说: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布局巧(众星拱月)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景观奇(有……也有……)同学们多么美的景色啊,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美的感觉。

  收藏丰(上自……下至……)20xx多年的珍宝汇聚于此,件件珍贵,美不胜收。

  四、惨遭毁灭,激发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

  然而,这一切,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全部毁掉了。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下,要读出感情。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英法联军侵入……闯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径?这是强盗的行径,这是对中国的一种蔑视和侮辱。他们还放了一把火,一把火后,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清幽淡雅的山乡村野没有了,珍贵的青铜玉器也没有了……有的只是一片灰烬。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这段课文,要读出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和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的情感。

  此刻,同学们,你有什么要问?是啊,当时的人们都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把这把火扑灭?却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抢,看着他们夺,看着他们砸……因为当时我们国力衰弱,落后就要挨打。

  五、课堂练笔:

  同学们,抚今追昔,可能此时我们有很多话要说,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之下,你会想到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本子上。

  是啊,一百多年过去了,往事并不如烟。圆明园里那些柱子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控诉这段血泪史,让我们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请课下在网上搜一搜《火烧圆明园》这部影片,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辉煌:布局巧、建筑美、收藏丰

  圆明园的毁灭:英法联军一把火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道德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设计特点:

  激情飞扬──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力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读中感悟──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流动板书──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也有……,有……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

五、教学预设:

  一、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3.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师小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查阅资料,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才能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再从课文中,在朗读中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才会使学生心中的情感来得真实而不空洞,强烈而不肤浅。)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方法,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一浪高过一浪。)

  2.感受昔日辉煌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建筑宏伟,有无数珍贵文物)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句式回答。

  建筑宏伟:

  ①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众星拱月”。

  ②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引导学生从“……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③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

  ④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被他们化为灰烬了。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而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

  珍贵文物:

  ①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

  ②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

  2000年5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593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附图)

  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无法想象,不可估量!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了解了这一切,你是什么心情?

  (出示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三、练笔抒情──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展现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它化为灰烬。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生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相应擦掉黑板上“碧辉煌的殿堂”几个字。同样擦掉黑板上其他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明园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而黑板上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流动的板书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磨灭的印痕。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感悟中激荡,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用笔写下来吧。

  2.在悲壮的音乐中,学生奋笔疾书。

  3.指名读出自己写的话。

  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仅仅是愤恨,更要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师相机板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写话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写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笔者初读教材之后,留下的第一印象,那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担负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前钻研教材的时候,必须要弄清楚的。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位置,这是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七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要求有两条:一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二是通过多各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教学中,我们肯定要紧紧围绕单元目标来进行,于是,再次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便了然于胸了。那就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的精神、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其中,第二个目标是重点,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略)

  二、朗读想象,再现辉煌

  (一)学习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

  1、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设计意图:当我拿起这篇文章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有一个词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就是不可估量,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才导致损失不可估量,让学生读了之后就质疑,学贵有疑嘛,古人有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圆明园。同时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请孩子们放声读课文的3、4自然段,去感受一下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吧。生自读3、4自然段。

  3、指导学生抓中心句:会读书的孩子啊,会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这两段话虽然长,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文中的一句话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两段话的内容。哪一句话?

  (设计意图:这两个段恰好有一个过渡句,也是中心句,我想正好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叶对陶先生不是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吗?我想这就是在体现这种理念吧:用教材教。)

  4、那就让我们先去观赏圆明园中宏伟的建筑吧。请大家看到第3自然段,其实课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挺高的。有了它,就把圆明园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看是哪个字。

  生交流,出示幻灯片,提问:作者介绍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生自读句子。抽生读出句子。

  (设计意图:三自然段是本文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用上了几组连接词将圆明园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我们既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也要让学生学会用这种句式说话。)

  5、作者就是这样用上了一系列的连接词将圆明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想不想去开开眼界,饱览一番?师边播放课件图片边介绍。抽生谈感受。来,书拿起来,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老师要从你们的表情、你们的声音听出你们的赞叹。生齐读。师小结:你看,刚才咱们借助图片资料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圆明园宏伟的。建筑,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想象昔日的辉煌是难点,因为学生都没亲眼见过,要让他们仅仅从这段精炼的文字中想象是困难的,因此,图片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图片来自何处,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也是单元目标之一,教师在此时出示,两个意图便不言而喻了。借助图片,更生动形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也为他后面的想象说话打下基础。同时,在这个地方渗透学法,借用图片资料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6、你们说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仅仅只有这7个有吗?有多少个有?预设:无数个。好,你的依据在哪,再仔细读读,找到依据。生自读找依据,抽生回答。

  7、老师在课前也去搜集了一些圆明园景点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来,读一读。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上一两组连接词,来介绍几处景点。

  生介绍,师点评,小结:孩子们,你看,咱们用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还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

  8、难怪课文中会这样说――出示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假如你就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会看到了些什么呢?你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你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说吧。抽生广泛地说。

  (2)孩子们,你们刚才说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圆明园中都有,你们没有说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圆明园中也有;天南海北,中外名胜,人间有的,它有,幻想的境界,这是人间没有的,它也有。真可谓是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呀。带上你们的想象,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这个句子,自己练读,抽读,齐读,如果读得不好,老师相机范读。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这一句话既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又是作者的.一种感受。学生究竟有没有建立起一种表象,形象,意象?让学生充分想象,结合说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吧,同时又是在抒发学生的情感。读书,想象画面,语言表达,完成这样一种从理解内化到倾吐表达的过程。)

  9、指导背诵:这样神奇的景观,就写在书中,如果我们把它们写在心上,牢牢地记在心间,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呀!孩子们,你可以借助老师的板书来记,可以边读边想象着记,也可以回忆刚才所看的图片来记,还可以和同桌一块记,总之,采用你最喜欢又最有效的方式记一记,背一背吧,看哪些孩子最先背下来。生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我们平时经常说学生记忆力差,背书费力,其实怪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不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花时间背书。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练习背诵,并且要指导背诵的方法。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背书就会轻松很多了。)

  (二)学习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珍贵的文物

  刚才咱们去欣赏了圆明园内宏伟的建筑,接下来,再去看看园内又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抽生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四自然段。

  三、借助资料,亲历毁灭,激发情感,及时表达

  1、可就是这样一座园林,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是谁毁了圆明园?英法联军是怎么毁的,默读第5自然段,在你最有感受的地方简单批注。

  2、组织学生交流。

  3、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掠是什么意思,对,就是抢,怎么抢的?能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具体说说吗?

  4、拿不动的呢?运不走的呢?那他们又是怎么任意破坏、毁掉的呢?结合资料或自己想象具体说说。(让生举例说。)是的,凡是运不走的,一律用枪击,用棍砸,用斧头砍,任意破坏、毁掉。可英法联军的暴行还远不止这些,抢完了,砸完了,他们还放了一把火,看这段视频,播放影片。

  5、此时此刻,孩子们,你心中是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情,你来读一读这段话,抽读,齐读。

  6、至此,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一片灰烬,还有吗?师:那究竟是什么没有了呢?(播放幻灯,一幅幅画面静静地消失,师生共同配音。通过课件直观了解究竟是什么没有了。)

  师:没有了,这一切都被英法联军毁灭掉了。擦除板书。从最初的“应有尽有”到现在的“一无所有”。同学们,此时,你又有何种感受?

  7、师小结:是的,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怎能不叫人痛心呢?难怪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幻灯出示句子。生齐读。学到这儿,孩子们,咱们之前提出的问题都明白了吗?(回扣开课前提出的问题)

  8、不可估量既是对侵略者的控诉,又是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只是老师不明白,既然文章是写毁灭,为何前面花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圆明园的辉煌呢?同桌讨论一下。抽生交流。

  师小结:这样写,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牢记历史,发奋图强。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有三个梯度,抓住了三个字,掠、毁、烧。英法联军是怎么毁灭圆明园的,学生仅凭书中那简洁的文字是不可能领会到的,因此,就要把这三个字立体化起来,形象化起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于是,采用了文字、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痛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伴以适时的朗读和说话,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回扣三、四自然段,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给学生强烈的震撼,这样一座巨大的艺术馆,博物馆,这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给毁了,怎能不激起学生的愤怒与痛惜之情呢?同时又是对三、四自然段课文内容的又一次巩固,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悟。)

  四、及时练笔,升华情感。

  1、(幻灯出示圆明园的图片)现在,圆明园就剩下了这些断壁残垣,看,这残缺的石碑,正在控诉侵略者的恶行,这血色的残阳,也在诉说这悲惨的历史。同学们,望着眼前的石碑与残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可以对自己说,对同学们说,对侵略者说。把此时此刻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快速写下来,待会儿交流。

  2、抽生交流。教师点评引导。

  (设计意图:有人曾这样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写结合,学习了,积累了,就要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学完此文,一定会有很多话想说,此时安排这个小练笔,恰好是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顺势进行的,学生的表达自然会水到渠成。)

  五、总结全文,启发思考。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圆明园,我们为它昔日的辉煌而骄傲,为它的毁灭而痛心,更加痛恨的是可耻的英法联军,正是他们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什么都被毁灭了吗?无论侵略者怎么嚣张,永远无法被毁灭的是什么呢?(出示幻灯)这是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孩子们静静地看,用心的思考,你一定会发现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导入: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的一个梦,这个美丽的梦就是——圆明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欣赏它昔日的辉煌,去哀悼他永远的毁灭,去感悟它留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启示。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一、检查预习:

  首先我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第一关:读书关

  哪几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读书情况?就请1、2、3、4、5小组吧!

  (你们读出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真棒!)

  第二关:字词关

  第三关:内容关

  从文中找出概括圆明园的句子。

  二、走进课文:

  1、学习第5自然段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那么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读完这段后的感受。

  请同学们看一句话:

  这句话里有几个词,如果去掉,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这些词,我们就不能这样深刻地感受英法联军这种强盗的嘴脸。

  这些无耻的强盗还做了什么?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仇恨、痛心、悲愤、屈辱)来,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一段。

  我们来看一下圆明园毁灭后残存的是什么吧!

  2、学习第2---4自然段

  从这片残存的废墟中,我们依稀能够想象出它昔日金碧辉煌、宏伟大气的样子!那么这些可恶的强盗到底掠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破坏了什么?烧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4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宏伟、珍贵的文物来介绍的)

  请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什么是“众星拱月”,你能举个例子吗?

  请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都写了圆明园中哪些宏伟的建筑?请你用红色笔划出来!

  这么多的景物,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把这些景物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呢?请用蓝色笔划出来。

  请你用导游的身份看着图片给大家介绍圆明园!

  我们一起来尝试背诵吧!

  仿写:春天到了,————的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你看: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

  这里不仅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

  请注意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大家注意这几个词,从这些词中我们知道这里的的文物时间之久远,藏品之丰富,价值之昂贵,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文中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那些耗尽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宏伟建筑,都统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

  3、学习第1自然段

  所以,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总结拓展:此时你站在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的确,忘记历史就是一种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4、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世上绝无仅有的圆明园就这样毁于一旦,了解了它的辉煌,更增加了我们的痛心与仇恨,不仅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更增添了我们努力学习的斗志。)

  三、走出课文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希望同学们从这扇门进入,主动搜集相关的文字或者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7

  一、课时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小节。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通过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突出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练说

  学生汇报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二)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课的生字、词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我们来听记词语,有信心吗?(学生听记、订正。)

  2.检查词语,学习生字。

  3.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文中对圆明园的高度。课件出示: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4.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辉煌,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归纳的,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圆明园的辉煌?

  (三)品读课文

  过渡:那么,作者是怎么把圆明园的辉煌写具体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读读句子,品品关键的词语,说说感受。

  1.走进辉煌。

  (1)品读布局。

  ①指名读,课件随机泛红:举世闻名、众星拱月。

  主要从“举世闻名”这个词体会出圆明园的地位很高,从“众星拱月”这个词可以感受到它的布局与众不同,而且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园林很多,圆明园很大。

  ②课件随机出示:圆明园分布图,然后出示《众星拱月》图。

  看着图,谁能说说“众星拱月”的意思?(“拱”就是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这里的“月”指的是──圆明三园;“星”指的是──许多小园。

③这就是圆明园的总体布局。

  (2)品读建筑。

  精致的布局让人留恋,宏伟的建筑更让人感叹,默读第三自然段,有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抓住七个“有”感受到圆明园中建筑的多,景观的多。)

  ①结合图片理解这几个关键的.词语,感受风格的各异。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文中指位于长春园内的“西洋楼”。

  ②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③圆明园既有华丽的美,又有精巧的美;既有繁华的美,又有幽静的美;不仅有灵动的美,还有典雅的美,谁来朗读这如诗如画的圆明园?(指导学生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置身其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我仿佛听到了鸟儿清脆的叫声,我仿佛看到了夕阳西下,高耸的雷峰塔,我仿佛闻到了园内百花的沁人的香气

  ④圆明园中的景物岂止书中介绍的这么多,圆明园内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一景一物,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课件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⑤小结:圆明园里的建筑宏伟,风格各异,怪不得作者称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⑥根据提示背诵。

  课件出示:

  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 ),苏州的( ),杭州西湖的(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 )建造的,如,( ),( )。园中不仅有( ),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 ),饱览着(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 )。

  (3)品读历史文物。

  过渡:圆明园不仅有华丽的外表,更有着深刻的。请同学们驻足园内,一起细数园内的珍藏。

  ◆抓住“上自”“下至”感受到所收藏的文物年代跨度大──两千四百多年。

  ◆抓住“奇珍异宝”,体会珍贵。

  ①老师适当补充一些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从收藏时间看:先秦──清朝有两千多年。

  从收藏价值看:有两千多年前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所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珍贵”来形容。

  ②小结:所以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升华

  1.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题目为“毁灭”,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这正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2.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8

  一 、教学目标 :

  1、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两个“圆”字不同,“毁”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展标。

  下面我们细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抒发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憎恨。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什么?

  2、再读,比较用两个“不可估量”比用一个感觉怎样?

  3、回读体会。读出惋惜之情。

  五、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大家思考: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课件:圆明园平面图。观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4、出示课件:圆明园示意图。理解“众星拱月”

  5、相机板书: 布局 众星拱月

  6、回读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清楚。读出布局美。

  六、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用笔画一画这一部分可以分成几层,想想每一层分别写的什么?

  2、学习第一层。

  (1)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指名朗读,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景观?

  (3)再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

  (4)相机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5)说说自己的理解。抓“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6)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和山乡村野。”比较表达效果。

  (7)相机板书: 景观 多而优美

  (8)出示课件原句,回读体会用词的形象,有条理。读出喜爱之请。

  (a指名读。b教师范读。c赛读。)

  3、学习第二层。过渡语:我们再往下读,看看课文的第二层主要写的什么。

  (1)出示课件:“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2)指名朗读。

  (3)再读,想想课文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4)听读“园中有许多景物。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武陵春色、海宁的安澜园,蓬莱瑶台、苏州的狮子林,还有西洋景观。”比较表达效果。

  (5)自由朗读,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有条理。

  (6)出示课件:图片a平湖秋月、b雷峰夕照、c安澜园、d狮子林、e蓬莱瑶台、f武陵春色、g西洋景观

  (7)看后有什么感觉? 相机板书: 爱

  (8)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这些美丽的景物,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语:那么读了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说。我们来看下面一层。

  4、学习第三层

  (1)出示课件:“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2)读读,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这句话,共同体会一下这种美妙的感觉。

  5、引导背诵。

  (让我们把这么优美的语言积累起来,把圆明园的`美景常留心间。)

  (1)教师引导: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出示课件(背诵提示):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建造的。如————、————,————,————等。还有很多景物是————建造的,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3)练习背诵。

  七、学习第四部分,分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课件:“学习提示:a先读读,看看这一部分写了什么?b画出重点词语。c再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2、汇报。抓“上自……下至”、两个“最”字。

  3、相机板书: 文物 多而珍贵

  4、回读体会。

  5、引导背诵。

  过渡语:圆明园真美呀!它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建造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看看主要写了什么。

  八、学习第五部分。

  1、速读。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思考:侵略者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造的圆明园的?找出重点词。

  2、相机板书: 掠

  毁

  烧

  3、朗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4、出示课件:“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5、相机板书: 凡是 统统

  实在 任意

  三千多名 三天

  6、回读,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7、出示课件:被毁灭的图片。(四幅)

  8、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相机板书: 恨

  9、有感情地回读第5自然段。带着憎恨之情读出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

  出示课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 :讨论:你同意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吗?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话题“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引导学生了解过去,认识未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话题,引导参与

  1、寻找切入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感受如何?(翻开书)找出来。

  2、提出话题:既然是损失,就可以把它找回来。所以最近有专家提出要重建圆明园,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们看呢?

  3、引导参与:要什么自己的观点,就要有理有据。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课文,然后交流讨论。

  二、研究学习,感悟体验:

  1、读完这一部分,你觉得需要重建吗?(①需要,因为美……②不需要,因为太宏伟,不容易……)

  2、导: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未来,它美在哪?

  (一)教学“建筑宏伟”部分策略

  1、学生汇报→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哪儿最美,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2、指名读(圆明园中,有金碧……山乡村野)

  师:有什么不明白吗?→教师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明白了吗?→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和宁静秀丽的山乡村野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能读出来吗?

  3、(评价:读得真美。)其实,在圆明园美无处不在。(还有吗?)→指名汇报(圆明园很多景物……)

  这么美,怎么读呢?→练读→指名读→这些地方有没有去过?→啊!圆明园—真美啊!→此时你最想干嘛?!→怎么美呢?指名说→我真想情不自禁地再次赞叹:啊!圆明园—真美啊!→引读:所以,徒步园内……境界!→圆明园真可谓巧夺天工啊!指名联读这一小节。

  4、引读第2小节。

  圆明园中还有很多小园,分布……周围。

  (边引读边展示:“众星拱月”的示意图)

  5、小结并板书:

  如此建筑宏伟,说(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损失!(板书:建筑宏伟,不可估量)

  过渡:仅仅如此吗?

  (二)教学“奇珍异宝”部分策略。

  (板书:奇珍异宝)←学生汇报自己轻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图片音乐(是这样的吗?)→真是令人惊奇!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如此之多奇珍异宝,怎能不说(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也是……损失

  过渡: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不可估量的地方厦宫,而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仅仅是残垣断壁。(出示)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但是,我想我们暂时不要去描述,描述那段令人心痛的过去。就让我们把所有的情感化为沉沉的声音,好吗?

  6、指名朗读→放录像→望着这熊熊燃烧的火焰,你想说些什么呢?→(是的,他们像野兽,比野兽还野兽;他们像豺狼,比豺狼还凶狠)齐读。

  7、我们了解了圆明园的过去,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要不要重建圆明园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指名说。

  8、教师总结:从1860—20xx,141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其实细细想来,要不要重建圆明园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牢记历史!为让火烧圆明园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让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三、创设情境,笔练延伸

  1、此时此刻,你一定还有千言万语在心头,把它写下来吧!

  2、课堂反馈并适时总结:是啊!列宁曾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学们,努力吧!

  (——此课曾获溧阳市小学语文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由读通课文到初步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读中体悟语感。

  3、从语言文字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读出文本的个性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1.知道哪些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这些,在一座皇家园林里都有。那就是——圆明园。

  2.但就是这样一座园林,在1860年被侵略者给毁灭了。你听说这样的消息后,有何感想?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的方法。

  1.让学生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做上记号是自己读书思考的痕迹,有意识指导学生读书做上不同记号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读完课文后,心里是什么滋味?请你用一句话告诉我,把你心里的感受说出来?

  1.由学生初读文章的情感直奔第五自然段。

  2.齐读、指名读。

  3.从文中文字“掠、搬、毁、烧”来想象英法联军侵略的嘴脸。(读书方法:把书由薄读厚,想象画面。)学生自由读

  四、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会激起每一个中国人那么大的.恨?请大家到课文2、3、4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1.学生默读2、3、4自然段。(读书方法:把书由厚读薄,归纳中心)

  2.组织学生归纳原因。(板书:不但……而且……)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通过理解“众星拱月”词意来体会圆明园的面积之大。

  4.讲读第三自然度。

  (1)本段有几句话,老师应该找几个同学来读。

  (2)走进圆明园,园内有些什么?

  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3)假若要写尽园内所有景观,你认为还要多少个“有”?能在文章中找到理由吗?

  师: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最后一句。

  (4)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第三自然段?学生齐读

  (5)师:然而,可惜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天――1860年10月6日,端起书,再次读第五自然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

  5.略读第四自然段。(教学方法同上)

  板书:上自……下至……

  五、历史再现,激荡情感。

  1.师;就是这样一座园林艺术瑰宝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精华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帮强盗无情地烧毁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

  2.出示: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师:同学们呀,这场大火烧掉了一切的一切,所以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

  板书:没有了……也没有了……

  没有了……也没有了……还没有了……还没有了……

  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

  没有了上自……也没有了下至……

  3.师: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几根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因此我们说圆明园的毁灭,它损失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拿起书,齐读第一段。

  六、悬念设疑,激发深读读文。

  师:同学们,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一种损失吗?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希望大家进一步深读课文,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说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的还有什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有关语句。

  2.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激发热爱祖国,痛惜文化精华的毁灭的情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在实践中感悟写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毁灭。

  1.齐读课题,感受“毁灭”。哪部分写了毁灭?齐读——看视频

  2.除了写毁灭,还写了什么内容?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组织语言说一说。(理清思路:感慨——辉煌——毁灭)

  3.面对圆明园的毁灭,文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读课文第一段。

  4.听着这样的感慨,结合预习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题目是毁灭,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昔日的辉煌等——梳理问题。)

  二、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会表达方法。

  (一)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昔日的.圆明园?(2、3、4)

  (二)默读写昔日的圆明园的部分,了解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建议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预设:第二自然段:规模之大三自然段:建筑之美第三自然段:文物之精等)

  (三)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看看分别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1.规模之大

  “月”指什么?“星”指什么?——结合资料说说有多少小园?——看图。——读出“众星拱月”的布局。

  2.建筑之美

  (1)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

  出示对比: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有“买卖街”,也有山乡村野。

  课件引导:发现描写特点。(对比)——读出对比。

  (指导总结:高大的殿堂——小巧的亭台楼阁象征着市井文化的买卖街——象征着乡村文化的山乡村野)

  (2)仿建和创建的建筑。

  观看图片,直观感受建筑之美。

  海宁的安澜园: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小住于此,让画师摹绘下来,在圆明园中建造了安澜园,名字都没改。

  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色、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根据资料说说是根据什么建造的?

  看到“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你想到什么?

  (举出“看到的,看不到的”例子,对比中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

  记一记这些名字,背诵。

  (3)领略圆明园不同的建筑风格。

  视频欣赏西洋景观。

  (4)真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的建筑用一个词来形容?(应有尽有,无奇不有,数不胜数等)难怪文中说,漫步园内。流连其间。

  (5)静心读读这段文字,看看是怎样写的?

  (讨论:概括——举例——小结——感受)

  3.文物珍贵部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1)课件出示:从“上自……下至……”中,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历史长,文物多)

  通过资料感知文物珍贵:秦朝之前的朝代称为先秦,谁查资料了?这段历史到底有多长?

  在这么长的岁月中,会留下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课件展示现存在世界各国博物馆中的几件文物。

  (2)所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怎么写的?(总——分——总)

  4.师生对读,再次感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圆明园规模宏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建筑精美,(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文物珍贵,(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运用资料,介绍昔日的圆明园。

  假如有客人来参观昔日的圆明园,请你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课文的内容向客人介绍圆明园。(分组讨论——)

  四、解疑,感受毁灭之痛。

  1.就是这样一座至大、至精、至美的圆明园毁灭了,带给我们怎样的痛惜?把感受带入最后一段读一读。

  2.解疑: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昔日的辉煌?(反衬)

  3.再次质疑,引发学生课下继续探讨的兴趣。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学会课文14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

  ⑵把阅读、感悟和想象结合起来,在网络环境中,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能力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⑷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在网络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它被毁灭的经过,前后内容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由于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及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网上交流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可以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把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惨遭毁灭的经过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策略二:

  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整体感知课文,操作鼠标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调整三幅图的位置,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利用网络的评价功能统计学生的正确率,直观展示。

  3、教学策略三:

  提出任务,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师归纳整理,向学生呈现任务,作出必要的说明。学生明确任务和角色,点击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音交流,文字交流,实现交互学习。在同伴互教,小组讨论等协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4、教学策略四: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传输、广播、评价的功能,对探究问题进行反馈交流,让全体学生从中学习到自己没有研究到的学习主题;让学生相互浏览各自利用网络提供的图片资料制作的电子板报,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强烈情感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与评析】

  一、导语揭题

  曾经有一座园林,花了150年的时间才建成,像仙境一般美丽,像阿里巴巴的宝库一样收藏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最壮丽的园林,它就是圆明园。我满怀希望地来到它的跟前,却看到了──一片废墟。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评:教师以抒情的导语凸显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利用情感的强烈反差使学生进入预定的情绪,产生学文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看录像,边看边听边想:课文按顺序写了哪几个内容?

  评: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能够把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遭毁灭的经过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感知,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2、学生点击“顺序”,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点击鼠标调整三幅图的位置。学生操作完成,教师转播一个同学的作业,让他说说课文依次写了哪三个内容,然后公布全班的.正确率,进行评价。

  评: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点击鼠标调整三幅图的位置,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网络的评价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准确的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重点探究

  1、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显示:

  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⑵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评:这是“任务驱动”环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向学生呈现任务,作出必要的说明。

  2、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点击有关内容认真阅读,结合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把它们复制,粘贴到网上论坛。继续就不明白的问题在论坛上或通过耳麦跟同学、老师自由交流。

  评:学生明确任务和角色,点击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音交流,文字交流,实现交互学习。在同伴互教,小组讨论等协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

  3、交流反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评: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传输、广播、评价的功能,对探究问题进行反馈交流,让全体学生从中学习到自己没有研究到的学习主题,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总结延伸

  1、制作电子版报:学生从图片库里找出一幅最适合表达自己感受的图片,把它复制,粘贴在word上,并在图片下方输入自己学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学生完成作品,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教师调阅几位同学的作品,请他们分别解说,抒发情感。

  评:让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图片资料制作电子板报,使积蓄的情感得到抒发。又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资源共享,交流评价。

  2、教师总结,教育延伸。

  五、布置作业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主上网查询,并参与有关是否重建圆明园的讨论。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完整课评析】

  由于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才能使这种学习真正绽开花朵,凝结果实。《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印证了这一道理。

  一、积极地引导,保证学生的探究学习科学展开

  在课堂里,提出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前提,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等探究问题明显过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很难完成。于是,教师把它们整理归纳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的探究领域,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又丰富又有价值的调查研究结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任务导引的第一阶段。学生明确任务之后,教师还得作出必要的说明。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和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展开。

  二、运用现代技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充足的必需材料

  除了课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传播功能,让学生进入情境,在丰富的信息刺激下,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由于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可以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于是,教师特地为学生建立了圆明园的网页,有“名园概貌”、“名园风光”、“名园收藏”、“名园浩劫”、“名园论坛”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背景资料、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化抽象为直观,把历史重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必需材料,促使探究结果顺利完成。

  三、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探究学习更为深入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处理,对探求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协作探究,以达到对问题的共识,使探究活动往纵深发展。协作探究是生生、师生、生组、组组之间的互动,学生是协作的主体,教师只是协作的组织者、观察者,可以参与交互,但只是辅导或辅助人员。《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开辟了网上论坛,学生可以以文字输入或耳麦交流的方式展开热烈而大胆的探讨,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答案。由于学生身处网络环境下超文本技术创造的有声有色有形的动态多维立体情境,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大胆设疑,积极求证。如电脑屏幕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热闹的买卖街是什么样子的?真的在做买卖吗?为什么说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为什么侵略者能够在圆明园内胡作非为?”……学生纷纷点击视频资料来满足各种各样好奇的疑问,又将问题解决的答案发送到班级网络上。紧接着,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传输、广播、评价的功能,对探究问题进行反馈交流,让全体学生从中学习到自己没有研究到的学习主题,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交流,探究的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第二课时,教师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圆明园的毁灭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损失,这一损失能挽回吗?学生通过酝酿,提出重建圆明园的设想。如何重建?新建的圆明园如何整体布局?景物景观如何布局?失窃的珍贵文物在哪里?如何要回?等等。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协作探究。由于学生兴趣高,小组讨论热烈,形成多种设计方案。如第一组同学们的总体布局就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二组同学们的景物景观布置新颖别致,还将兵马俑、埃菲尔铁塔等国内外著名景观都搬进了圆明园,第三组同学们在老师制作的网页上找到了许多珍宝的去处,对如何收回珍宝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案。

  好风凭借力,助你上青云。有了教师积极的介入、指导与支持,学生必将在探究性的学习中更快、更好地发展。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上第七组“勿忘国耻”专题的开篇课文,课文记载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笔墨之间饱含着浓浓的痛惜、悲愤之情。本课设计紧扣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色展开,努力体现“着意精神,着力语言”的理念,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第三学段学生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阅读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作者要写的是“毁灭”,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痛惜的感情增加了具体的内容。而在写“昔日的辉煌”时运用了高度概括的词语和叙述性的语言进行介绍,用多个“有”进行连接,语言简洁、严密,并没有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铺陈描写,这与一般的写景文章有很大的区别,正与本文作者要抒发的悲愤、痛惜的情感相辅相成。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着力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用联系上下文、读句想象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等词语。

  2.通过勾画关键词句,了解组段特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及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耻辱,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因此,课始需要播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火烧圆明园的情景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为走进课文,体会语言文字奠定了基础。

  2.在具体学习课文时,准备描写性的语段与文中的语言进行对比,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比导入,直面“毁灭”

  1.“圆明园”导入: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历经了六代皇帝, 151年的精心建造。殿堂庙宇、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这一切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彰显着民族的奇迹。它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2.“毁灭”导入: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的那一天,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师引:这座旷世名园就这样毁灭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圆明园的毁灭。

  3.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阅读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一种鲜明的期待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的毁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毁灭”

  1.用心读文,读准词句

  ⑴用心读文: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圆明园。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

  ⑵读准词句: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两组词语)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艺术瑰宝 (正音“剔”)

  不可估量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化成灰烬 (正音“量”)

  (出示两组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注意这个句子有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中间是一个分号,注意停顿)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勾画句子,把握内容

  ⑴引导默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课文中有几句话非常清晰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现在请你默读课文,把它划下来。(生画,师巡视)

  ⑵交流句子:老师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划找,现在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相关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从文章和段落的开头、结尾处”发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画完整,课件呈现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⑶依“句”概括:现在你能借助这4句话,用上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并随机点拨: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关键句子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凸显过程、习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勾画句子、根据句子提炼内容”,有序、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研读“辉煌”,痛惜“毁灭”

  1.词语批注,感知段落结构

  ⑴读文批注: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那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读完以后,在每个自然段旁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来,也可以用刚才划找的关键句中的词语。(学生读写,教师巡视)

  ⑵引导交流:

  预设:“众星拱月”(众多的小圆围绕着大圆这就叫做众星拱月,这个词语写出了圆明园精巧的布局)。(板书:众星拱月(布局);出示图片: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宏伟建筑、历史文物”。(随机板书词语)

  2.聚焦“建筑”,体会语言表达

  ⑴走近建筑:作者就是从精巧的布局、宏伟建筑、历史文物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这真是一座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建筑啊!让我们再走得近一些,去看看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吧!(出示第3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课文)。

  ⑵体会“尽有”: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反复地出现,那就是——(有)

  ①师生合作读,欣赏昔日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读后体会“圆明园中的景物真是应有尽有”。

  ②小组合作读:这么多的建筑,课文用了一个“有”字,连结成了这么一段话,让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出示课件,体会语段有层次的表达)

  ③引导体会“有”:同学们,圆明园中的景色仅凭这“7”个有字,能写得尽吗?(出示课件:你看,圆明园中有———,也有————。)

  ⑶体会“简洁”,感受“痛惜”

  ①引导观察描述: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金碧辉煌的殿堂。(出示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

  ②对比揣摩表达:如果我们把刚才描写的话写下来,就可以整理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语段)

  这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高大的屋脊,直插云霄,感觉会腾云而起 ;金黄色的琉璃瓦,灿烂夺目,仿佛是用金子镶嵌而成;殿檐装饰着美丽的彩画,画面上的图案人物,栩栩如生。在湛蓝的天空下,整座宫殿熠熠生辉。

  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物也可以像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写,而作者为什么只用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山乡村野”这样高度概括的词语来写,这么多的景物只用了7个“有”进行简要的叙述呢?

  出示文段对比课件,学生再次读段,引导发现、交流。

  学生感悟,教师评价、点拨:古人说: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传达着不同的感情。作者在描写昔日的圆明园的时候,面对的是这样一片废墟,内心是无比的沉痛,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痛惜之情,因此,作者的语言是概括的,简洁的,没有展开细致、生动的描写。

  引导学生再读: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揪心的沉重,读一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言意兼得”是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感知、理解内容,感受、体会情感与体会、品读语言,揣摩、表达语言的相辅相成,从而达成“言意共生”。引导学生在重点语段中走个来回,从文本内容走向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走向文本情感,“语文味、情感味”呼之欲出。)

  3.迁移表达,朗读悟情

  ⑴引导迁移:课文中,还有两个语段也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的,请你找一找。(生默读发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

  ⑵串读悟情

  师小结:这两段文字作者也用了简洁的笔调来描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传达着作者对昔日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之情。让我们再来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饱含的令人痛惜的美。(师生串读,课件逐行出示,配乐)

  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中有多少宏伟的建筑啊——

  园中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⑶小结:一百四十余处金碧辉煌的殿堂,一百多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无数的建筑,无数的珍宝,祖先的智慧,民族的奇迹,就这样被英国、法国这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读课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受英法联军毁灭这座园林的强盗行径。

  四、积累词句,归类整理

  日积月累

  一、积累词语

  1.描写圆明园景物名称的四字词语:

  2.描写圆明园建筑特点的四字词语:

  二、积累句子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众星拱月(布局)

  宏伟建筑 痛惜之情

  历史文物

  第二课时(略)

  【附:课文文本】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解说:

  同学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夺我珍宝,毁我园林。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去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课题。)

  二、探讨新知

  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说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把书翻开,自由读课文。

  老师发现同学读得非常认真,那“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计算不出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能结合课文具体事实谈谈吗?

  1、第二自然段:

  看课件解决“众星拱月”,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宏大。

  小结:

  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这么大的园林,被毁了你说损失大不大?

  2、第三自然段:

  ⑴ 解决“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

  ⑵ 指导朗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⑶ 引导学生想象:

  园中还会有哪些美景?

  小结:

  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真可谓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第四自然段:

  自由畅谈、想象园中历史文物、奇珍异宝。

  小结:

  园中有这么多宝物,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回读2、3、4自然段:

  (配课件画面。)

  师: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园林,那里有山、有水、有花得鸟语,有寻常闹市,也有稀世珍宝。下面请一位同学回读2、3、4自然段,你说作我们的小导游,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欣赏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5、第五自然段:

  师:圆明园太精美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却被那三天三夜的无情大火毁之一炬。同学们,让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下来,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⑴ 画词(看课件)。

  ⑵ 谈体会。

  ⑶ 带点儿词语强调重读。

  ⑷ 教师请现在想表达内心激愤之情的同学站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此时我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回想当年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却被那无情的大火吞没了。因此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而今的圆明园,那里水干了,鱼没了,没了买卖街,也不再喧哗了。只有那几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柱在诉说什么吗?

  学生畅谈感想、体会。

  四、课堂延伸

  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圆明园的毁灭》

  五、布置作业

  师:建与不建都有道理,同意重建圆明园的同学课后画一张圆明园未来的蓝图,下节课讨论、交流,同意不建圆明园的同学可以组织成小组,宣传今天的故事,让我们后人永记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想象,追忆辉煌。创设强烈的对比,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策略

  1.恰当引入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激发情感,引发心灵的震撼。

  3.设置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4.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的特点,边读边积累。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北京,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曾经被称为“万园之园”,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它就是圆明园。它曾经有着怎样的光辉历史,又是如何被毁灭的?让我们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通过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生字词。

  2.检查学生字词情况。(出示课件:读准字词和句子)

  3.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课文的哪部分写的是这个内容?(第五自然段)其他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请你默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作者在开篇就对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文字,请你们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从以下角度来表达。

  (1)对“不可估量”的字面意思的表述。

  (2)对“祖国文化史”和对“世界文化史”递进的理解。

  (3)对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初步感悟。

  5.作者开篇就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四十六年前,走进圆明园。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关注课文第一自然段文字表达的作用。

  (三)感悟语言,再现辉煌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评价这座皇家园林的?读一读,体会情感:自豪、赞叹、欣赏……

  指名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同学们,你们读懂这三句话的意思了吗?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评价这座园林,看来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饱览其中的辉煌。

  出示:默读二、三、四自然段,文中都介绍了圆明园的哪些辉煌景象,结合查阅的资料,展开想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

  第二自然段:关注“众星拱月”,体会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及布局。

  第三自然段:

  (1)关注“有……也有……”的句式及相关内容,结合资料,展开想象。

  小结:宏伟与精致并存,热闹与宁静同在,现实与幻想和谐交融,集东西方建筑特点于一园。对比描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多样,包罗万象。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读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读文中受到感染。

  (2)整合内容,感受景观各异,读出感受。

  这一园之中的景观有气派的,也有小巧的,有热闹的,也有恬静的;有仿造的,也有想象的;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

  (3)关注段尾,学习表达。

  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再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一一向我们介绍的呢?

  小结:作者先将圆明园多样的建筑风格用“有……也有”这样的句式对比着一一介绍出来,然后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让人在不禁感慨圆明园辉煌美丽的同时也读起来觉得条理清晰,朗朗上口。

  (4)补充填空,练习背诵。

  让我们再读这段话,并尝试着将这段中有特色的词句记下来。

  【设计意图】品析词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四自然段:

  (1)体会年代久远。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估计一下,是多少年?

  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数不胜数、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所以圆明园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体会文物珍贵。

  资料补充:在20xx年4月,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4000万港元将当年海宴堂门前的水池内的12只生肖铜像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他们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都是同学们找到的图片资料。(出示图片)这是价值连城的青铜礼器;这是明代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的书画作品;这是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每一件文物都价值连城呀!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到了你们的激动,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吧!

  【设计意图】感悟中积累情感。

  4.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圆明园中的这些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都是谁创造的呢?(都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小结:看来,圆明园里的不仅是瑰宝,更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它体现了中华乃至世界历代的文化。

  5.再次出示三句话,读出骄傲自豪之情。

  (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四)再现毁灭,体会耻辱

  1.看有关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了解历史。

  2.填空,关注文字,谈体会。(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残酷)

  他们把园内( )能拿走的东西,(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祸大牲口搬运;( )运不走的,就( )破坏、毁掉。

  3.至此,随着连烧三天的大火,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

  4.师生对读,表达情感。(愤怒、惋惜)

  【设计意图】在强烈反差中激发情感。

  (五)感悟写法,升华情感

  1.重读第一自然段,谈感受。

  (1)创设情境: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没有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更令人痛惜的是,中华乃至世界的历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也随着这大火彻底毁灭了。

  (2)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此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想说些什么?

  2.课文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无法比拟的,毁灭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辉煌与毁灭的对比,激发了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希望同学们能走向课外,去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并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探讨。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悟表达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你最感兴趣的语句。

  2.继续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8-2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4-13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01-09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06-03

(精品)《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06-06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华15篇)07-22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07-11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1-04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