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6 08:19: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 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课前思考: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在一年级上册中已涉及到了分类的知识——《整理房间》,所以孩子已有了分类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分类的结果,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但结果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扣子教具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怪物们》,小熊一家去郊游,走啊走啊遇见了一座大城堡。“哐哐哐,有人吗?”漂亮的大城堡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却又一桌子丰盛的食物。“看起来好好吃啊,好像是特意为了我们准备的。”大家都走饿了,就开始吃了起来。这时候,进来了一只怪物,哦不,是两只、三只,一共有20只怪物。这些怪物说“哼,是你们动了我们的食物吗?我们的派对都被你们搞砸了,赶紧把他们都绑起来扔出去!不对,先让他们尝尝木棒的厉害!”这时候,一个小个子怪物走到了前面,“我们还是玩猜谜游戏吧!猜一猜谁是这个城堡的主人?只有五次机会”怪物们吵吵嚷嚷地说:“好啊好啊,听起来很有趣,如果猜不出来还能罚他们。”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熊的家人,你会怎么提这五个问题来猜谁是城堡的主人呢?

  生:1.可能是提出建议的这个怪物?

  2.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个怪物等。

  师:同学们都是按照外貌等一个一个猜的。有5次机会,但是有20个怪物,万一这样猜下去,5个问题内无法找到真正的主人怎么办?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分扣子》,通过今天学习分类,看看能不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师:第一个活动,拿出一号口袋,先不动。【表扬动作快,守纪律的孩子】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分类?每种分发还能继续往下分吗?音量最小,最先举手的小组优先汇报,听懂了吗?

  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出示板贴。

  师:数三声请全班同学坐好,【及时表扬】老师在黑板上也准备了扣子,可以拿下来换位置,请你到前面来分一分。两个人一起,边分边说。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他们把扣子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生:按形状分成了圆形和方形(或者按扣眼数量分成了两个扣眼和四个扣眼)。还能继续分。继续按照扣眼数(或形状)。

  师:最后经过了几次分类,分成了几类?

  生:经过两次,分成了四类。

  师:请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分的?【ppt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

  生:按照形状分——再按照扣眼数分。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还有其他的方法?谁能来讲讲别的方法?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第一次按扣眼数分,分成两类,然后把两个扣眼的继续分成圆形和方形。四个扣眼的继续分成圆形和方形,先按照扣眼数——再按照形状。【ppt展示】

  师:观察一下,同样的扣子,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类的顺序颠倒了。

  师:那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ppt展示两次分类的结果】

  生: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大家不仅动脑筋快,看看大家手上快不快。把这些小扣子,快速的装回一号口袋,两个人合作会更快。【及时表扬两人合作完成并坐好的学生】

  2、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大家看,他们第一次是按什么分成的两类?

  生:颜色。

  师:我们先看红色,红色扣子还能继续分吗?快看他们第二次把红色继续分,按什么分的?

  生:按形状分的。

  师:白色的有形状问题吗?

  生:没有。都是圆形。

  师:那么继续看红色部分,还能继续分吗?按什么分?

  生:可以按扣眼数分。

  师:那白色还可以按照扣眼数继续吗?

  生:可以,并且动手分一分。

  师:老师看大家那么积极,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分法?【出示ppt】

  生:按颜色——形状——扣眼数,最后分成6类。

  师:颜色分完之后,如果不按形状分,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先按扣眼,再按形状。

  师:那么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师:第1,2种方法我们看到了,其他4种方法,你们都能想到吗?看着其中一种方法,在脑子里想一下。这6种方法分完之后,想一想,分得的结果会怎样?

  生:分的结果都一样。

  师:对,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按照这三个特点来分类的,只是顺序不同。下面,两人一组,把扣子放回2号口袋并坐好。【及时表扬纪律好的小组】

  师:通过刚才两次分扣子的活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请翻开书,填写自我评价表。填完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给对方一点鼓励或者提醒。【小组活动中我们也要互相帮忙,互相提醒】通过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看看能不能帮助小熊一家解决刚才的难题。

  三、巩固练习

  小熊弟弟提了第一个问题:“城堡的.主人是不是头上有角啊?”“对啊,是有角。”你看,熊弟弟一个问题,把怪物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头上有角的),一类是(头上没有角的)。怪物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那倒是,这样头上有角的怪物有13只呢,小熊弟弟非常会观察,看完了头上,接着观察脸。他问道:“城堡的主人脸上有胡子吗?”“不,没有胡子。”怪物们又开始吵吵了,“光知道这个能猜出主人吗?”熊弟弟两个问题问完,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的怪物有9只,又变少了。

  第三个问题,小熊弟弟问:“城堡的主人是花花绿绿的,还是一个颜色的?”怪物们哈哈大笑,“这哪能分出来啊,告诉你,是花花绿绿的”,这样一来: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的还有几只?

  生:还有5只。

  师:第四个问题,你猜猜会问什么?“主人有鞋子吗?”“嗯,穿着红色的绣花鞋。”四个问题问完,怪物还有几只了?

  生:只有两只了。

  师:这两只怪物长得太像了,都是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鞋子。最后一个问题会问什么?“主人是有牙齿呢还是没有牙齿呢?”这两个怪物对视了一下,一个忽然捂住了嘴巴“这个不能告诉你”,熊弟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个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没有牙齿的就是主人。 熊弟弟通过5问题,5次分类成功找到了主人,这时候主人说:“不,你们不能走!”熊弟弟吓了一跳,“为什么呀?”“和我们一起玩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小熊一家和怪物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熊弟弟通过分类的方法把城堡的主人找出来了,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筋。

  一天结束了,城堡的主人很开心:“你这么聪明,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这些盒子里只有一个装着真正的礼物,只能提出三个问题,把有礼物的盒子找出来,你们能帮小熊弟弟完成吗?”

  生:有礼物的盒子有没有蝴蝶结?

  有礼物的盒子是花花的还是一个颜色的?

  有礼物的盒子是圆柱还是长方体的?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8页的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做系统的分类整理。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四、教学准备:

  课件、人民币若干、玩具、帽子,布置模拟文具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的数学课,看看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人民币)

  生:钱。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钱?

  生1:交学费。生2:买文具。生3:乘车……

  师:看来钱在我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生: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反思>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悬念情境。上课伊始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简单的问话制造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主题当中,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检查课前准备情况,认识目前流通的人民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们都准备了吗?好,从抽屉内把钱袋拿出来,同桌互相认一认,看谁认得最多?

  同桌认人民币,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认得很不错,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到底认识哪些人民币?(出示1元纸币和硬币)

  师:谁认识这张人民币?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认的吗?

  生:我是看的数字。

  生:我看的是汉字。

  师:这枚硬币你认识吗?

  生:认识,是一元的硬币。

  师:这两个1元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制作材料不一样。

  师: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左上角的图案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惜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写乱画。继续看:课件出示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认50元时教师指盲点:这些小黑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是给盲人摸的。

  师:你的生活常识真丰富,这些小黑点是盲文符号,盲人是通过摸点数来判断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人民币上印盲文符号体现了我们国家对盲人的关怀。(课件出示以上人民币)

  师:李老师真佩服你们,认得又快又准。除了刚才你们所说的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外还有没有用其他的方法来认的?

  生1:我看的是人。

  师:喔,你看的是人头像。还有用别的方法来认的吗?

  生:看图案。

  生:看颜色。

  师: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有很多,同学们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

  师: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它们的单位名称都是什么?(元)

  师: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这些都是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

  课件出示1角、2角、5角、出示5角纸币和硬币

  学生回答:1角、2角、5角。

  师:这些人民币的单位是什么?(角)

  师: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出示1分、2分、5分、(生齐答或指名答)

  师:它们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分)

  板书:分

  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分币吗?(没有)

  师:是不是,它就没有用了呢?(生摇头、疑惑,不出声)

  师:分币在市面上已经不流通了,但并不代表它没有用了,还有很多部门进行商业活动时要用到它。比如银行在计算利息时最小的单位就是以分来计算的。

  师:所以我们说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反思>认识人民币相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认识人民币,这个环节教学只做检查,让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教师适当补充,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下一步的分类做准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我在这里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名称元、角、分。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在介绍人民币上的一些图案时重点介绍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些老师建议我应该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一些防伪标志,我认为没有必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它们还做不到,大人都无法分辨人民币的真伪,何况小孩子。对于“分”的教学学生认为是古老的东西,生活中没有用到“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省掉这部分的教学,而应该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介绍“分”的历史和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不仅会认人民币,那你们会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吗?

  师:好,下面4位同学一个小组在一起合作,将桌子上的人民币分一分,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分类方法最多?开始!

  学生活动后交流展示分类方法。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合作上来分一分?(指名到投影仪上操作并说分类的方法)

  1、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一类。

  2、把元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分币分成另一类。

  3、可能还有按数字分的;按旧版和新版分的......

  师小结:同学们的点子真多,想出了这么多分类的方法。有的按数字分,有的按单位名称来分,有的按制作材料的不同来分,这些都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李老师也将刚才的人民币进行了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1)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其面值是7种。(按从小到大排列)。

  师:数一数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一共有几种?

  生数后答:12种。

  (2)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6种人民币。

  师: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几种?

  生数:6种。

  (3)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

  师: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几种?

  生:3种。

  师:比一比以哪种为单位的人民币最多?哪种最少?

  生: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最多,以分为单位的最少。

  师:充分说明在商品买卖中使用较多的是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反思>分类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印象,归纳出我国人民币发行的种类面值和图案,知道商品买卖中使用较多的是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分类方法没有按单位名称分的,第二次试教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观察出了人民币的单位名称后,才有学生按单位名称分类。所以说知识的铺垫很关键。

  三、师生做换钱游戏。

  1、换2角和5角的游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张2角可以换几个1角,一张5角可以换几个1角?

  师拿出2角,再拿出5角:谁来找我换?(点两组同学上前换钱后出示课件)

  师:一张2角可以换2张1角,1张5角可以换5张1角,一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和几张2角,请同桌的同学动手换一换,看有几种换法?(课件)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汇报2种换法,课件展示结果。

  2、换1元的游戏

  师:有两个小朋友看到我们在做换钱的游戏,可高兴了!你们想不想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课件:‘你到哪里去’,‘我去买一把尺,但不知道钱够不够’。‘你带了多少钱’‘10个1角的硬币,尺要一元钱’

  师:同学们你们说小华带的钱够不够?

  生:够。

  师:为什么

  动画演示1元=10角配上声音‘10个1角就是1元’‘哦,这就好办了!’

  板书:1元=10角(学生齐读)

  [反思>通过不同层次的换币活动,使学生体会每种面值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为自主探索购物时怎样付币做准备。动画课件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元角之间十进关系的理解,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模拟购物

  1、师生活动

  师(出示一个玩具)我这里有一个玩具想卖给你们,这个玩具值1元钱,谁愿意来买?(一名学生拿了一枚1元的硬币,老师将钱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确认是1元钱后,老师再将玩具卖给了那名同学)

  师:如果同学们手上只有面值是2角的人民币,你应该带上几张呢?(很多同学拿出了5张2角,也有同学拿一张2角的,经过老师的提问后马上更正了。)

  师:如果同学们手上只有面值是5角的人民币,你要带几张?(有拿2张5角纸币的,有拿2枚硬币的)

  师:除了刚才的3种买法外还可以怎么买?请你把钱举起来,拿对的同学我卖给他!(学生上来买,把钱展示给同学们看)

  [反思>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针对大部分一年级学生生活实际购物体验不多的情况,特别在课堂上安排了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为了买到玩具,能按老师教学思路动手动脑,将课堂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高兴之余产生成就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试教时我限制了学生的付币方法,要求是先拿2角的,再拿5角的。

  2、学生活动

  师:我们的活动是不是很有趣?同学们想不想用你们手中的钱去买东西?好,让我们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吧!(文具店情景图)我们先来了解这几种商品的价格!(橡皮、尺、铅笔、练习本、)

  师(指讲台前的模拟文具店):我们来到了文具店,这里肯定有大家想要买的东西吧!我请一名同学上来当售货员,**我跟你准备了一顶帽子。(给售货员戴上帽子)师问“售货员”:你当售货员的责任是什么?(把钱看清,既不能收多,又不能付多)同学们听明白他的话了吗?

  师:李老师先来当顾客,我想买一把尺和一个练习本多少钱?我还想买一支铅笔,需要加多少钱?这个售货员不错,找她买东西放心!(请一名顾客示范买东西)

  师:下面的同学想不想到这里来买东西?(想)李老师有一个要求:只能买1元钱的东西,小组内的4名同学先在一起商量,1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商量好的小组小组长就可以带上钱上来买了,其他的同学当法官,看他们买对了没有?拿对了就说‘可以卖’,拿错了就说‘不能卖’。还要提醒你们,上来购物的“顾客”可要遵守秩序排好队哟!想好的小组就可以上来买了!

  (学生购物,教师指导)

  师:每个小组都买到自己满意的东西了吧!高兴吗?去看看小明拿着钱在干什么?

  生:存钱。

  师:你们有存钱的习惯吗?

  师:你们手中的钱除了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外还可以干什么?

  生:捐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

  师:对,捐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小明一样把自己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办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还学会了买东西,你们真能干!这节课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很出色,我想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愿意接受吗?下一节课我们将会继续探讨有关人民币的问题,下课!

  [反思>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街购物的机会很少。为了弥补学生学习上的不足,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用多种付钱的方法去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了开放性,趣味性;在掌握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课堂上不可能每一个同学都上来购物,但又不能把课堂变成少数学生的课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了8个组,由学生先在小组内商量1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为了不出错,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会积极思考心里计算哪几件商品的价格是1元钱,当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建议时,它们就会考虑,谁的更合理些或者说谁设计的买法让大家最满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小组合作学习,他们还懂得了互相谦让。8个小组的代表上去购物时,其他的学生当“法官”让她们监督售货员,他们也不会马虎,都在认真地计算。“小小文具店”活动,让学生仿佛处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在此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任意让学生购买。而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多种物品。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使学生在模拟买卖物品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制作图片学具。

  2、回顾加法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引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来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页的《连加》。

  2、讲解“连加”的意义

  我们现在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主题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原来有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是2只)

  (出示课件:最后跑娅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是1只)

  现在我们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我们可以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在数学上叫“连加”。

  3、现在我们来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这样5+2+1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摆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数是4+3=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是7+1=8根小棒,因此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摆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数是4+3=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7+2=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3+4+2=3+1+5=3+2+1=

  6、小结:

  同学友们,我们一起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课题:连加

  1、引入语

  2、讲述连加的含义小明喂鸡图

  小棒图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三角形图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5、巩固练习

  6、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们情况分析:

  本班1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认识钟表,,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们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们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们。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从兴趣入手,抓注意力。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从这节课中就能体会到。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训练室和探究室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2.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教学中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说出来,在活动室和竞赛室中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他们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瓶、圆锥体的冰淇淋、草帽及一些简单的建筑物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3.需要改进的三个问题。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平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案例点评

  这一节课是七年级数学的起始课,能否较快地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年龄特征。虽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小学已有所接触,且都是学生身边的物体,但教师能很好地挖掘教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欣赏数学。

  2.各教学环节有一定特色,较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标准》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以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等形式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设计意图上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

  3.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循序渐进,教学活动组织有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简单图形逐步过渡到复杂图形,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分解为数学中的'基本图形,教师都作了很好的处理。本节课活动较多,学生参与量较大,但老师都能较好地组织调控,使教学的实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有效落实“双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该课既开展了有效的活动,同时通过画图、几何体分类,使这堂课成为真正意义的数学课,而并非活动课。

  5.渗透激励机制,鼓励成功与发展。好奇是兴趣的源泉,而成功的喜悦则是保持兴趣的动力。通过竞赛室的活动以及训练室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参与竞争,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增加数学知识的储备,巩固学习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三种符号。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三种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

  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生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学生学习形式的设计上,通过让学生在摆、观察、 讨论、计算 、猜测的过程中去理解如何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体现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要求如下: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理的过程。同时强调要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鉴于此,本课时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的情境,让学生直观体会一图四式的意义,在操作中理解计算方法,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2、内容分析

  学习“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分两次活动进行教学。首先 让学生观察例5的直观图和具体操作,利用数的组成,得出10加几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并从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具体操作,会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让学生对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一个初步印象。

  3、知识衔接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打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具有用学具操作摆图说算式的能力。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四、教学目标

  4、基础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并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5、能力目标:在一图四式和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经历“摆小棒、写算式、算得数”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规律。

  6、情感目标: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同时,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数的组成等方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教学关键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动起来,师生在算法、算理上注重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每人20根小棒 一根皮筋

  2、教师教学准备:计数器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2、数的组成。

  从11~20各数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来说说它的组成。

  (二)小结揭题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师边说边板书),你们有信心学好它吗?

  (三)指导探索

  1、摆小棒 列算式 明算理

  (1)学生操作:你能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摆出“13”这个数吗?要求使大家能一眼看出是1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但不作指导)

  (2)集体交流:请你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摆。

  (3)看图列式:你能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指名板演)

  (4)反馈交流,形成板书: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5)结合小棒图说说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别表示什么?

  (6)交流算法:挑一个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数小棒;数数;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7)知识扩展:四人小组合作在11~20各数中选一个数,用小棒像刚才一样摆一摆,并写出4个算式。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9)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了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拨珠子 学算法 知名称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2颗珠子。学生根据拨株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11+2=13)

  (2)提问:你是怎么算出11+2=13的?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计算方法:

  a、用数数的方法: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b、数小棒或珠子:个位上现在有3颗珠子,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3。

  c、数的组成: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就是13。

  (4)请你根据这个加法算式列出一个减法算式:(13-2或13-11)根据刚才的方法算一算得数。

  (5)将算式分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我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算式分成两类,该怎么分?(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他们竖着看)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6)猜名称:在加法和减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它自己的名称,你想猜猜它们的名称吗?学生猜。

  (7)读名称:想知道自己猜的名字和数学家取的是不是一样吗?请大家看课本第88页,并一齐大声地来叫一叫它们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部分名称。

  (8)说名称:说一说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三)游戏巩固

  1、赛一赛:完成课本第8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算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对,再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看谁说得又清楚又响亮。

  2、做一做第2题以抢答的形式完成,教师事先做成口算卡片,并适当补充题量,由学生抢答,并要求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11 + 2 = 13 13 – 2 = 11

  2 + 11 = 13 13 - 11 = 2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十、作业设计

  1、听算:

  (1)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10,和是多少?

  (2 )被减数是16,减数是10,差是多少?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利用一个算式说出另外3个算式:

  10 + 8 = 18 ( )-( )=( )

  ( )+( )=( ) ( )-( )=( )

  3、出题考同桌,一个学生出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题,让同桌说出得数。(机动)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关于“数与代数”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教材分析

  教材将“第几”放在“比多少”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自然数除了可以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3.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第几”这个概念,在学校无论是站队,还是自己的学号,以及在课表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第几”这个知识。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验,真正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和第几个,能够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它们的区别;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

  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评价任务

  1.知道几个和第几个,能够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它们的区别;

  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

  学生能独立认真观察并积极发言。

  环节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谁排第几

  2、说出某某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完成目标一)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做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一题(完成目标二)

  2、多媒体演示全家福,让学生自己说谁排在第几

  3、做练习四第1题和第2题

  能够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它们的区别

  (评价目标二)环节四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复习回顾,总结知识。

  板书设计

  第几

  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

  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某个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

  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回家之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柜,看谁整理的最干净、整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到这里来指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1~5。

  2、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理解1~5的实际意义,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实际个数。会给1~5进行简单的排序。

  3、培养认真观察、认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5的规范写法,理解1~5的实际意义,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实际个数,会进行简单的排序。

  教学难点:

  简单排序。

  教具准备:

  幻灯片、主题图投影片、小动物图片、黑板上画田字格、吸铁石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预设:1~5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数数和认数1-5

  (一)5的认识

  1、小朋友们好,你们认识我吗?是的,我是叶亮亮的妈妈,很高兴跟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些客人,在哪呢?

  2、出示:出示5只羊,请看,谁来啦?有几只羊来做客呢?

  3、数一数:谁来数一数?数的真好

  谁还想数?真不错

  一起来数一数

  4、贴:羊想到我们班级来,想到我们黑板上来,谁来帮忙?(请一生贴)

  生贴4只时,师故意让孩子停下来问:贴好了吗?还需要贴几只?真棒

  5、画一摆:如果一只羊用一个圆片表示(师画一个),那5只羊该用几个圆圈来表示?

  请你摆一摆

  说一说:你摆了几个?你呢?你呢?怎么都是5个呀?有没有画4个的'?4个少了,少了(1)。有没有画6个的?6个多了1个,5只羊就画5个圆圈。

  刚才老师已经画了1个,我还要画几个?请你数我来画

  6、像5只羊,5个圆,他们的数量都是5,我们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5长什么样?谁来找出来贴上去(生找贴)

  7、举例:5除了表示5只羊,5个圆,你觉5还可以表示什么?(师板书把圆圈、羊圈起来)

  请你说(不错)你来(太棒)你说(小朋友们说得太好了)刚才我们说的事物的数量都是5,所以用哪个数表示?

  8、引:有一只羊饿了跑了,少了一只羊,问还能用5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只有怎样的才用5表示?现在用什么表示?谁能找到4?(师拿1、2、3、4让学生选)

  (二)1—4的认识

  1、出示一幅(信息多一些,4的有一些,还有1、2、3的):从图中你找到4了吗?

  2、4的认识

  (1)说一说:你找到4了吗?还有吗?(贴:飞来了4只鸟,又来了4个蘑菇)

  (2)摆一摆:我想用吸铁石摆一摆,拿几个?请你说,你来,你们跟他们一样吗?为什么都拿4个,我拿5个行吗?(摆在黑板上)那怎样就变成4个了,4比5少(1)个。

  (3)小结:小鸟、蘑菇、吸铁石的数量都是4(边说边圈),所以我们用4来表示,

  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吗?

  说一说动一动拿一拿等

  3、1-3的认识

  (1)这幅图上除了有4,你还能找到其他的数吗?

  请你说,你来(你眼睛真亮,你太棒了)

  (2)刚才我们又找到哪些数字宝宝?(生说师贴)

  1表示什么?比如。说得很好到只要怎就用1表示呢?

  2呢?怎样用2表示?

  3呢?

  (3)老师拿3个棒棒糖,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一样多的棒棒糖吗?

  我们手里的物体个数都用哪个数来表示,为什么?用2行吗?怎样的用3来表示呢?

  快速拿出1个圆片,怎样表示2呢?2比1(多1)

  再拿1个呢,是几个?3比2(多1)

  怎样表示4呢?4比3(多1)

  (三)1-5的数序

  1、1-5的数序

  (1)灰太郎知道羊来做客,他们很羡慕也来了,但他们来的太匆忙了,队伍都乱了,小朋友能帮它们重新排下队吗?

  (2)你怎么排?请你,你来,一起数一数顺数、倒数

  (3)这只狼没有号吗?它要排在主个队伍中,它可能是几号?

  (4)如果把0-5这些数宝宝放在尺子上,你知道怎么放吗?谁在最前面?

  引:羊与狼来做客很高兴,他们想跟我们玩一个猜数的游戏

  2、猜数游戏

  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说得吗?有很多很多,说不完)

  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0、1、2、3、)(以后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后知道,还有很多)

  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呢?

  引: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把数猜出来了,奖励你们来做个游戏。

  3、做游戏

  (1)请5个小朋友上来

  (2)请前两个小朋友上前一步,请第2个小朋友上前一步

  (3)请第3个小朋友跳3下

  (4)请5个小朋友一起跳5下

  引: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几个数宝宝?你会了吗?考考你们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2—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圆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狐狸。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2页瞧一瞧,小狐狸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有几枝铅笔)

  一、创设情境,体会加法意义。

  1、师:大家现在都是小学生了,每天都要背着书包来上学。老师要提醒大家每天做完作业后要自己整理书包,把第二天要用的书和笔盒带上,小朋友们每天写字要用什么?对要用铅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枝铅笔想请小朋友们帮助算一算,一共有几枝。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2、教师先拿出两支铅笔,再出示3支铅笔,让学生口述这一过程,再提问一共有几支?

  3、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4、师: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5、引导认识加号,感受加法。

  6、说一说算式里数字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的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

  7、摆一摆。

  (1)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拿的圆片个数要和老师拿的一样多。

  (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摆圆片,先摆一个,再摆三个,学生看后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很多小朋友拿的非常迅速,你们能对刚才摆的,提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先拿出1个圆片,又拿出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师:某某同学已经学会了提问题,真是不错,那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会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说完,老师还可以再请一两名学生做个反馈。)

  师: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况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讲一讲,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按照课本摆一摆第2、第3小题的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出过程,最后把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提出自己的身边的加法的.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体验。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到了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那咱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反馈: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面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笔?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会判断问题的对错及思考解题的方法。)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有几张画?

  .......

  师:只要小朋友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能找到许多加法的问题。

  9、试一试

  (1)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根据算式摆学具,直观地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师在集体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的数学思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受统计的必要

  1.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们去哪举行入队仪式,都可以选择去哪来的?(课件出示)

  2.你昨天选择的是哪?还记得吗?

  3.可是,我们班只能去一个地方,你想让我选择哪?她让我去海洋馆?你们同意吗?你想让选择哪?听她的,行吗?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选择去哪呢?(板书内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举手,什么意思?(2)投票,什么意思?

  5.你们的办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我听明白一件事,就是看看喜欢去哪的人多,(板书内容)就去哪?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们就要先看看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二、体验统计过程

  (一)整理数据

  1.老师昨天把同学们选择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里。(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个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欢吗?

  2.那怎么办呢?

  (1)数一数:怎么数?分类数一数,这个办法我们倒是用过,可以试试!

  还有其它办法吗?

  (2)分四类:什么意思,说明白点?谁再说说!

  我来重复一遍,看看是你说的意思吗?

  (3)这个办法,我们还真是很少用,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1.请你们拿出1号题卡。我读一个,你们就在相应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一个。

  师生共同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

  2.汇报数据:

  (1)快数一数,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2)谁来汇报?有跟她数据不一样的吗?

  监控:A数据正确。

  B数据不正确

  总数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判断出谁错了?(算总数)

  他的总数和咱们班人数没对上,她一定错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对了呢?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借助别人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

  总数都对: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出谁错了?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鉴一下,借助别人的,反思自己的,会学习。我们看看电脑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电脑出示答案)

  1.刚才同学们通过分类记录数据,知道了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们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特想知道你们刚才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的?

  (1)你用什么记录的?为什么选择画对钩?

  (2)你为什么选择画正字?

  小结:我们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它把这个知识用到了今天的学习中,真有想法。

  画正字记录的方法数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今后,你们也可以试着用用这种方法。

  (二)描述数据

  1.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其实为了区分地点和数据我们一般可以画上线(课件演示:把边线画出来)可以加上边线。

  区分每个地方,还要竖着画出线。

  这一列代表什么?这一列呢?这样就是一个统计表了。

  (2)看着这个统计表,你都能读懂什么?

  (3)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吗?(手势)

  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呀?我们应该选择去哪?

  好,我们班就选择去游乐场了。

  2.但是有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考虑:如果六一那天游乐场设备检修,我们选择去哪也比较合理?说说你的想法?

  喜欢去游乐场的人最多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去游乐场,万一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人数第二多的,去海洋馆。

  3.研究统计图

  统计里还有一种表达数据的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想看看吗?

  (1)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吗?怎么看出来的?

  (2)看这个图,你还能读懂什么?(频数范围、表示的人数、横向表示的地点)

  (3)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添加辅助虚线)看来左边的数还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让我们看出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这么方便的表达数据的`方式,叫统计图。

  (三)分析数据

  1.读懂数据:体会统计图表各自的优越性。

  这些数据我们既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回答几个问题,看谁反应快。

  (1)喜欢去哪的人最少?你看的哪?怎么一下子就说出来了?喜欢去哪的人第二少?看的哪?

  嗯,统计图挺好的!

  (2)喜欢去天安门和喜欢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回你看哪算的?怎么又看统计表了?

  统计表也挺好的。

  (3)他俩到底谁好呢?

  小结:看来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各的好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总结:结合选择去哪举行入队仪式这件事,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达了数据,而且通过分析数据决定选择去游乐场,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四)巩固练习

  1.我们班的问题处理完了,咱们看看一班同学的情况。(展示统计表)

  为了让一班的张老师也能一眼看出他们班的情况,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里表达出来,会吗?(拿出2号题卡,自己根据这些数据涂色。)

  2.反馈学生的统计图,提出意见。

  (1)出示正确的。这个同学涂的对吗?

  (2)出示错误的:先出示数据不对的:有问题吗?你想提醒我们点什么?

  再出示没对齐的:有问题吗?你又想提醒大家点什么?(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虽然他错了,但我仍然想表扬它,因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对齐了,数据也对了,你想对她提点建议吗?

  (3)怎么画才能又对、又快、又好呢?

  小结:对齐、对准数据和地点,做出标记钩边线。再涂色,就能涂得对、快、好。(边说、边展示涂色方法)

  3.来,现在我们给一班老师点建议,他们班应该选择去哪?

  小结:通过统计,我们班和一班都确定了要去的地方,你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让他们也尽快确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去哪入队,我们用到了统计的方法,想想:我们还可以统计什么,为什么统计这个?

  (1)统计班里同学们的视力(2)喜欢吃什么蔬菜(3)每天下午都谁参加课外班

  2.不仅是这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展示图片)

  总结:看来真是这样,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单元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演示法。

  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

  例1……………………………………………………3课时

  例2……………………………………………………4课时

  例3……………………………………………………2课时

  整理和复习……………………………………………3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法学法:情景演示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

  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1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指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学生B:4+9=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六、思维训练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有16个同学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还差几个同学没有到?来猜字迹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八、课学小结:这节课学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有什么收获?十几减9可以这样想,见到减法想加法,用“破十法”算也可以连续减……十几减9的差,要比被数个位数多1。

  教学板书:十几减9

  有15个气球,卖9个,还有几个?

  15—9=6

  有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比较算式

  14-9=5

  例1、12-9怎样想想9+(3)=12

  12-9=3

  210

  10-9=1

  11+(2)=3

  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卖气球、套圈、猜字谜等)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得积极主动。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学习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5-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可是教师的组织不够精密,导致探索过程过于混乱,以后要加强注意。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

  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反复练习。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13-9=17-9=12-9=15-9=

  18-9=14-9=15-6=16-8=

  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小黑板出示)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9+6=156+9=1515-6=915-9=6

  3、算一算

  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教师随意抽拉,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二、出示小黑板(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四、课堂小结:

  十几减9的差与被减数有什么关系?

  十几减9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板书设计:十几减9练习

  13-9=()12-9=()

  ()10()10

  ()()

  教学反思:

  讲十几减9的时候,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13-9=4这一算式时,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好多学生都是说根据9+4=13来想的。在我的启发下,有个学生根据情境图,说可以先从10里去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这时候算法多样化已经无从说起。在探讨13-9=4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

  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动作。在让同学说说你所想到的方法时,往往只有几位同学能大胆发言,也许对学生来说,我缺乏他们所希望的亲和力,以至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多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争辩。

  第三课时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15页例2)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法学法:小组探究。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出示口算:

  8+57+87+66+85+75+913-916-918-915-917-914-913+712-8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鱼缸内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

  2、同学们发现左边小猫嘴边有“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同时右边小猫嘴边也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我们发现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方法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十几减几

  例213-8=(5)条13-5=(8)条

  310310

  25

  教学反思:

  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编凑一个有关于小猫钓鱼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小猫解决问题,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很快小朋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5)条,是用减法13-8=5计算的。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几的口算。为了让学生体验算理,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巩固“破十减”“连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

  整节课下来,节奏还是比较紧扣,一环接一环。在上课时,可能由于自己对学生表扬、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讲故事时缺乏儿童化语言,难免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

  (第16页的第3题--第17页的第7题)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法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2-712-412-314-816-98+9

  13-614-511-215-717-815-9

  评讲:说一说:11-2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

  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游戏提高练习

  1、找座位

  (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张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给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

  2、找朋友

  (书中第17页的第8题)

  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完成作业

  P17:7

  四、思维训练

  育红小学一(1)班有20人去秋游,有17座的车2辆,有6座的车2辆,有4座的车2辆。

  1、可以怎样租车?

  2、怎样租车空座位最少?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同学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能正确得到答案,计算时你应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板书设计:练习课

  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教师只把学生的问题和自己心中的问题相比靠,认为和老师想的一致的就是可利用的,完全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其实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虽不能完全确定,但却是可预测、可引导的、大多可为教学所用的。学生的问题中蕴涵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扑捉这些信息,为教学所用可收到意外的效果。另外,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倾听。

  第五课时用数学

  教学内容:用数学(P19:例3)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法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我们学习了退位减法,不知同学们学的怎么样?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闯关游戏:

  一、口算:

  18-9=17-9=

  13-4=15-8=

  二、大括号小问号:

  教师课件展示,要求同学们说清题意,说清问题。

  第三关:隐身的小问号,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如:第1小题:8+6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21页:1题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21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很出色,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

  学数学、用数学

  例3: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8+6=148-6=2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13-6=7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16-9=7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17-8=9(只)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应出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较浅薄。对于课本所呈现的信息,来进行处理形成问题的能力不足。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小组合作,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而未照顾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简单,教学方法与孩子的学习相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6-29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12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4-05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2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18

数学教学设计心得02-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3

数学《平移》教学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