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微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课的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较多停留于形象的理解。本人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学生容易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读。故事呈现了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对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未提及。因此,本人设计了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观察过程的环节,力图让学生感受到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以样的感受为基础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1、由小燕子观察的结果想象小燕子观察的过程和方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2、感悟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练习用“一次比一次______”夸小燕子。
教学方法
想象法表演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故事,进入情境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故事中,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去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菜园看了三次,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样。最后,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提出质疑,明确目标
(老师,为什么燕子妈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你提了一个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慢慢来理解好吗?
(好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小燕子去了三次菜园,每次看到了什么?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
(老师,我知道了:
第一次,小燕子看到冬瓜大,茄子小!
第二次,小燕子看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小燕子看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四、建构意识,练习说话
你的回答很准确。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那么小燕子的进步在哪里呢?
我们来想一想小燕子三次去菜园,分别是怎么观察的呢?
分辨大和小,难不难?(不难!)是的,也许远远地看一眼就知道了。
冬瓜和茄子的颜色,远了看不清楚,走近了,认真一点才能分辨出来。所以小燕子要认真地看一下才能发现了。
你们看,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容易发现吗?
(很难发现,因为它们太小了。)
那你们想一想,小燕子要怎么看才能看清楚呢?好,请同学表演一下:(学生演示:小燕子,飞近了,也许不仅正面看,还侧面看,或者飞得很近,看了好一会儿,也许还用脚摸了摸才发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茄子柄上的小刺更少,更难发现,或许还被叶子档住了,这时,小燕子就要飞到枝叶里面去,用嘴巴啄一啄才能发现。)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燕子三次看到的都不同了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的观察更加仔细、认真,所以每一次的观察才会有更新的.、更好的发现。)
现在,我们也来夸夸小燕子吧!(生回答)
如果你是燕子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更认真,你的心里高兴吗?
那我们来当燕子妈妈,从心底里高兴地夸一夸小燕子吧。(生读)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事物了吗?
(我明白了:要认真仔细观察,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
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想象,在想象中建构意识,并练习说话。尤其值得推荐的是:教学不浮留于文字表面,能通过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引导探究小燕子观察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小燕子的认真和仔细。并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读,在感悟中说话。真正做到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
在教学形式方面:因为是微课,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虚拟了师生对话的形式。但是,在微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朗读和语言训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微课的教学设计2
微课名称:
茉莉花
学科:
音乐
授课年级:
四年级
教材版本:
花城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第二课多彩的乡音(四)之江苏民歌茉莉花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像机
设计思路: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名歌,学生较为熟悉。根据学生已有的感知,采用听赏的方式进一步学习歌曲,从中感受、发现《茉莉花》的音乐美,并能够喜欢茉莉花,深情演绎茉莉花,为我们拥有这样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自豪,从而增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柔和、优美的歌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能用动作边唱边表演歌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中一字多音、切分节奏的演唱。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花的歌曲吗?(停顿学生回答的时间)对了,有《牡丹之歌》、《雪绒花》、《樱花》等等,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音乐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从学生熟悉的赞美鲜花的歌曲入手,创设一种说花、唱花的教学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听教师范唱后解决问题:歌曲的速度,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和歌曲的情绪三个问题。
3、出示歌谱,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师:这首歌曲有3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各为4个小节,第3个乐句6小节一气呵成,结尾重复第3乐句并在第5小节将歌曲推向高潮。
4、解决难点
师:这首歌曲大家要注意切分节奏和一字多音的地方(师找出切分节奏并进行示范)
5、学习新歌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演唱歌谱,注意声音要连贯、流畅。
6、再听教师的'范唱,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做律动。
7、师:请大家用连贯的气息,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这首《茉莉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创设一种亲切、印象深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用优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感受茉莉花及茉莉花的音乐美,突出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
8、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演唱这首歌曲,你们还可以创编一些动作为歌曲表演。
9、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感受与表现,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将学习引申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0、课后练习及拓展:搜集、欣赏不同地区和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对音乐的表达,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价值提供实现的可能】
微课的教学设计3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宽(cm)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6.4 86.4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微课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 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
【问题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
〖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
即:F合t=mV-mv=p`-p
〖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 当 合外力为变力时,F合应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个矢量式,运用时要取正方向。
(二)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举例)
第一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须缩短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击钢板、鸡蛋碰石头等。
第二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减小作用力,必须延长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缓冲”。
例如:体操运动员落地时的下肢弯曲、汽车座椅上的安全带、蹦极的橡皮绳、鸡蛋落在海面垫上。
第三类:在合外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力的作用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不明显。
例如:以快慢两种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边缘木块下的纸条,木块落地点距桌子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同(快时近,慢时远)。
(三)通过例题让学生归纳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找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选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值。
4.列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学生列举生活中可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
学生列式计算(先分析解题思路再做题)
质量是60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处跌下,由于系有腰间的弹性绳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伸长相对很小,安全带长5m,安全带的缓冲时间为1.2S,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击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动量定理内容特点,并会利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问题,进一步体会到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微课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学生分析: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的动作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8自然段,,找出描写鹰四次撞掉水杯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晴变化的语句,用符号全画出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的体会简单的批注在书旁。生:默读课文。师巡视了解。
师:下面看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鹰第一次撞翻水杯的经过,重点体会一下鹰的动作“打”,然后想一想,这时成吉思汗心里会怎样想。(课文中说是他宠爱的鹰干的,第一次他会生气吗,由于是宠爱,所以不会)师:成吉思汗此时心里也许会这样想:难道是他不小心。师板书“没有生气”。
师:第二次呢?鹰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鹰这次又撞掉了水杯,这时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为什么,他这时心里会怎样想呢?
到了第三次,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红色的字,想一想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假如这只鹰会说话的话,它又会对他的主人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补充这个句子。同学们齐读成吉思汗说的话,要把他生气的样子读出来。
师:最后一次,鹰又扑掉了水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在这种情绪下,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这就是你的下场。)下面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张表格:
附表格:
鹰的动作
成吉思汗的表现
第一次
打掉
没有生气
第二次
撞掉
有点生气
第三次
撞翻
真的生气第四次
扑掉
气急败坏
他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宠爱的鹰。可是当他发现真相时,他的反应什么呢?
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从这些红色和蓝色的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成吉思汗的懊悔,可惜、气自己的感情变化。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当时的情感变化。最后他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再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最后,我再送同学们四句话,那就是冲动是魔鬼;吃一堑,长一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这四句话,对你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微课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二、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点评:
1、备课充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清晰、科学性强,教学重、难点突出。
2、运用自制模型并结合小黑板,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7
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习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习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微课的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小测验:
1、一个圆的直径是6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31.4米,这个喷水池的直径是()米,半径是()米。
二、问题引入
1、师:出示图片,小明家门前有一块直径为20米的圆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8元。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生:尝试说出一个数学问题。(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
3、师:要想求出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需要先求出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1)
三、探索新知
(一)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1、我们一起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分别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得近似长方形。
(2)把圆128等分后,说明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就越像长方形。
3、在图形的拼凑与转化中,同时观察与思考以下问题。
a、拼凑中,圆在转化成什么图形?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c、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教师一边引导学生一起回到,一边板书以下填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 πr2
5、学生齐读公式
S= πr2
教师强调r2= r × r(表示2个r相乘)
(三)应用公式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思考:
1、本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2、要求圆的面积,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把r=4代入计算。分组合作交流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小结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可直接代入计算。
例
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2、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应先求出什么?先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能直接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吗?不能,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分组合作,完成计算,并汇报计算过程与结果。
4、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强调书写格式。并小结本题的关键是先要求出圆的面积,是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四)知识应用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已知什么,求什么?首先要求出什么?分组合作解决,并汇报结果。
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让学生说出本题属于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
2、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思考要求花坛的面积,应先求什么?怎么求解呢?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本题。
3、视情况作适当的提示,展示解答过程。说出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面积公式后,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齐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第4题。
微课的教学设计9
柔美的花瓣,丝丝吐露的花蕊,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你眼前的.这些牡丹花都是用皱纹纸手工制作成的,是不是可以称为妙手生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牡丹花。
一、材料与工具:
材料:黄色皱纹纸、红色皱纹纸、绿纸条、绿色亮光纸、细铁丝
工具:剪刀、尖嘴钳、固体胶、双面胶、叶片模板
二、制作过程:
1、做花蕊。取5×5厘米黄色皱纹纸一张,横纹方向折叠两次,用剪刀把两边三分之一处剪成细丝状。
2、做花朵取15×15厘米红色皱纹纸六张,纹路对齐,以1厘米宽度,像折纸扇那样一正一反折叠整齐。然后将两端剪成圆弧。把花蕊放在花瓣中间上面,用细铁丝的一端把花蕊与花瓣扎紧,然后把花瓣从里向外一层一层逐一翻起。边翻边整理,使花瓣曲折自然,错落有致。
3、做花萼剪一张5×5厘米正方形绿色亮光纸一张,对折两次,再三等分折,用铅笔画好轮廓线,剪去阴影部分(如图1-1),展开即成花萼,涂上胶水,花枝铁丝穿过花萼中心,并与花朵底部粘合。
4、做叶片先把亮光纸对折几次,然后用叶片模板剪出6对叶片,剪6根15厘米长的铁丝。因铁丝粘贴比较困难,可以先在一张叶片中间粘上双面胶,用双面胶把铁丝粘住,另一张涂上胶水,相对粘牢,做成一片叶子,同样方法做成6片叶子。然后取一片叶子,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叶梗,然后可以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逆时针方向转动铁丝,从上到下缠绕下来,在距叶片底部4厘米的位置,同时把另外两片叶子放进,继续缠绕下来,在末端涂上胶水,固定住,组成一组叶子。另外三片叶子也组成一组叶子。
(叶片模板)
5、组装叶子。从花萼处开始,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花梗。按照上面叶片缠绕方法缠绕。在绕到6厘米处,先把一组叶片放入,继续绕裹,再绕至10厘米处把另一组叶子放入,继续绕完即可。
微课的教学设计10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5分钟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微课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语段,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感受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分配:
8分钟
教学方法:
录屏型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本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词句,体会深情。
4..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结尾:
(10秒以内)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谢谢聆听。
微课的教学设计1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地理学习方法之一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务于生活。利用某些生活现象可以很直观地解释地理问题,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土地盐碱化现象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破坏的表现之一,题目中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一次讲题过程中,说到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我已经利用板图讲解了盐碱化的形成过程,但学生感觉还是有点抽象。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羽绒服时若是没冲洗干净的话,羽绒服表面会有白色残留,这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借助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所以本微课作品就利用实验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盐碱化,再通过动画分析盐碱化的形成过程。通过盐碱化形成过程的学习,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很容易就总结了出来,有了成因分析,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也就不难得出。最后有利用华北地区和滨海地区盐碱化成因这个测试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个微课不仅想让学生掌握盐碱化问题,更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最后让学生关注盐碱化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我们学习选修教材《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2.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3.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我国土地盐碱化分布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土地盐碱化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学习使学生关心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及成因
四、教具安排:实验视频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好,我是陕西省周至中学的罗曼老师。华北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地区,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所以又称黄淮海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农业发达。但现在,华北平原某些地区特别是到了春季,土壤表面覆盖着似雪的“白霜”,像是撒了一层盐,曾经的沃野变为“盐田”。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土地盐碱化”。什么是土地盐碱化?它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治理?本节地理课我们来谈一谈土地盐碱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展示教学目标)
一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二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三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一、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表层含盐量过高(超过0.3%),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称为土壤次生盐碱化。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认识一下土地盐碱化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
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
海绵表面白色残留物的形成与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现在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地表水下渗,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中的无机盐类溶于水中。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进而蒸发,可溶性盐类随水向土壤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三、土地盐碱化的成因
通过上面的动画,我们不难看出强烈的蒸发和地下水位高是土地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累盐分。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土地盐碱化的主要成因还有:
盆地和洼地地形。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盆地、洼地有利于水分和盐分的汇集,且这些地方排水不畅,盐分不易流失,当水分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形成盐碱地。
不合理的农业灌溉。灌溉不当,是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大量的灌溉水下渗引起地下水位升高至接近地表,再加上强烈蒸发,就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
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也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用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来灌溉农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导致土壤发生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及滨海地区。
(承转)盐碱化,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危害生物生长发育。它已成为耕地退化的重要杀手之一。所以盐碱化的防治已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防治盐碱化。
四、土地盐碱化的防治
1.水利改良措施。例如改大水漫灌的方式为滴灌或喷灌方式,这样既可以防治盐碱化,又可节约水资源,再如通过井排井灌的方式来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
2.农业改良措施。可通过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方式、轮作、间种等来防治。
3.化学改良措施。我们也可以施用石膏、亚硫酸钙等物质来中和土壤盐分。
4.生物改良措施。例如,植树造林,在盐碱地中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在农田中施绿肥等方式来改善土壤。
最后我们还可通过引淡淋盐、农田覆盖等方式达到目的。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盐碱化的主要成因不同,在防治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化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注重防治,盐田最终会恢复为良田。
本节课我们通过图片和实验了解了盐碱化现象,通过动画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成因,通过读图明确了我国盐碱化土地的四个主要分布区,最后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防治措施。对于本节内容,大家都掌握了吗?让我们去演练场一试身手吧!
微课的教学设计13
微课基本信息
知识点名称
纹样的变形方法
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
美术 初一年级
上课时间长度
8分钟
教学目标:领略自然中花卉的美,分析花卉纹样的设计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
广州作为花城大家都十分喜欢花,花卉和花卉纹样是大家都熟悉的主题,生活中经常运用花卉纹样做装饰,教学各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各花的生长过程视频。感受鲜花的美丽造型,引导学生以花为元素进行纹样的设计。
二、发展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例比较一下花卉纹样与自然的花有什么不同,尝试分析图例中的纹样运用了什么样的变化方法?
2.教师分析自然花卉转化到装饰性纹样的常用变化设计方法:省略法、夸张法、添加法、几何法等。
三、总结和提出创作要求。变化是纹样设计的灵魂,是艺术的再创造。纹样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请以鲜花为创造素材,设计纹样装饰生活。
设计理念与特色:
“源于自然的启示”是本课总的设计理念,自然的美是美术创造的重要灵感来源,本课主要围绕自然界的`花卉美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花卉感悟自然的美,学习运用美术的纹样设计基本方法再通过自己巧妙提炼加工构思创造美术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美、探寻美的规律,在生活中创造美,把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融汇课堂之中。
教学反思:
初中的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力,简单的花卉造型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在创作纹样的时候往往是缺乏方法,所以这课是以图例启发学生找纹样的变化规律和方法。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思考探究,然后教师再通过典型的图例分析几个常用的变形方法,引导学生在创作纹样时把自己的创意结合一定的设计方法来创造作品。当然由于微课的时间限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是很有限的,所以要提出课后的创作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纹样的创作方法。
特色与点评:
从欣赏自然界花的生长视频作为导入,吸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生活中花卉纹样的应用中探究纹样的创造方法;最后落实到具体物品的装饰纹样的创造,启发学生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到实物的审美中来。重点落在花卉纹样变化设计方法中,解决了这个重难点后,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纹样的知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解决重点的方法是通过图例比较分析、教师示范、自制教具的运用,让学生得到思维的启发理解纹样的创造方法。全部教学内容都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逐层深入,作品既重视美观和实用功能,又紧扣自然启示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感。
微课的教学设计14
设计意图: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比喻句有几百个。这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比喻句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更主要的是通过比喻句的教学,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目前,比喻句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知识底子薄,思维能力低,不易进行比喻句教学或者只能进行极其初浅的比喻句教学。这种观点是消极落后的,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就认识了不少事物。进校后,由于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比喻句的出现,基本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有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都为我们进行比喻句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作用,认识比喻句的特点。
2、学会写比喻句。
3、培养学生写比喻句的兴趣,从而乐于表达,乐于写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的表达特点。
2、初步学写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句子,领会“比喻句”的作用。
1、示图:苹果。怎么把这个苹果写得形象呢?
2、通过比较句子,感受比喻句的作用。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
3、小结:好的比喻句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增添文章的色彩。
二、欣赏句子,收获“比喻句”的特点。
1、欣赏优美的比喻句。
天上的星星仿佛明亮的宝石。
绿绿的西瓜好像一个皮球。
红红的太阳犹如一个大火球。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2、观察句子,找出比喻句的特点。
特点1:具有比喻词。
特点2:具备两种相似的事物。
3、小结。
三、练习巩固,小结“比喻句”的写法。
1、基础练习。
把相似的两种事物连一连。
飞机-蜻蜓,银杏树叶-扇子,蘑菇-雨伞,燕尾-剪刀
根据所连的事物写成一句通顺的比喻句。
1)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漂亮的小扇子。
2)天上的蜻蜓像一架小型飞机。
3)森林里的蘑菇像一把雨伞。
4)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提高巩固练习。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
杨桃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四、鼓励总结,激发写“比喻句”的兴趣。
多练多写比喻句,文章生动显活力。
微课的教学设计15
一, 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猪猪侠,猪猪侠今天再看故事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问题,“腔”这个字他不认识,你能帮帮他吗?
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是的,我们要来请教字典老师!用部首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开始之前,先来了解
那我们就开始吧!
二,部首查字典步骤
部首查字法分为以下几步:
1、 确定字的部首。这个字是月部。四画。在部首目录中找到4画——月部。那么在检字表中对应的是71页。
2, 接着,在检字表中翻到71页,月部。
3、 再数清这个字除去部首外的笔画数,“空”的笔画数是8画,在8画下找到这个字以及页码。
4, 第404页,最后按页码就能在字典里找到这个字了。
5, 猪猪侠遇到的这个生字就是“腔”。
小朋友你会了吗?快去教一教猪猪侠吧。这样,他就能接着去看书了。
三 , 确定部首
其实,用部首查字法的关键是确定部首,部首找准了,查起字典来就没那么难了。
老师来考一考你们,这几个字跟刚才遇到的“腔”字是同一类型!他们都是合体字,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是的,他们都是形声字。
查字典时......
总结成一句话-形声字查偏旁。
猪猪侠在看书的时候又遇到 难题了,这三个生字宝宝,他们的两个部分都可以作为偏旁?这可怎么办呢?不用着急!
老师告诉你们三条规则......会了吗?
在看书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上下结构的生字。上面的部分是由两个分开的'部分构成。下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怎么办呢?这时不是取上不取下,而是取下面。总结为一句话——上分下合取下面。
前面咱们讲的都是合体字。可是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独体字宝宝。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独体字,直接查起笔,然后再数清剩余的笔画数。独体字查起笔。
另一类独体字,本身就是做偏旁的,那么做偏旁查自己。
四,总结
以上我们已经学习了按部首查字法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部首。所以老师编了一首部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掌握了这首小儿歌,按部首查字典就会变得很简单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小朋友完成练习,下节课我们进行按部首查字典PK赛,看哪个小朋友查的又快又准!谢谢!
学习指导
学习了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要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配套学习资料
制作技术介绍
安装录屏软件 ,录制时主讲人声音需响亮清晰,录制结束要更改视频格式。
【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的教学设计10-26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08-17
心理课的教学设计11-18
写字课教学设计08-25
体育课教学设计09-16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09-16
劳动课教学设计08-12
体育课教学设计01-19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