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来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春、水、总、静
春、山、|
满井早春图、春、柳、分
春、苗、|
游人、鱼鸟、总、动
未始、无春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显示)
若脱笼之鹄、山水太阳
春、水、总、静、春、草
春、山、|、春、花
满井早春图、春、柳、分、春、风、绘春图
春、苗、|、春、雨
游人、鱼鸟、总、动、迎、春
未始、无春、颂、春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景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
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总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校园的早晨分写早晨的---------
早晨的---------
早晨的---------
总写
(2)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写一篇写景短文《校园的早晨》。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预习
一、导语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 。 局促 。
驰行 。 辄 。
3、译文。
4、问题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合作交流2
1.指名诵读第2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译文。
4、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精读品析
1、指名诵读第3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3、译文。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6、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2.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 .廿二日、满井 。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
6.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近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4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比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我校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为依托来进行的,整个课堂上从听、读、议、析中都突显了新授课的几个环节。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还有就是本节课有前紧后松的感觉,前面的几个环节,进行的比较紧凑,后面的小组合作翻译阶段进行的就不是很好了,特别是小组合作时,总觉得有些同学没有参与进去,好像一开始合作学习,就与他们无关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6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习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习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习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习。可一开始的预习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8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学习目标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过程
一、背景资料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丰富词库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四、疏通文意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五、整体感知
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六、品味课文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七、写作天地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八、学习小结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情感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课前准备】
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呀?(生答)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生答)春天,在诗人笔下是最富有清新、浪漫气息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介绍,师补充)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写作背景:
袁宏道不愿作官,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矫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① 读音要正确;② 停顿要分明;③ 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④ 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燕、朝、恶、廿、髻鬟、鬣、蹇、呷、曝、堕、鹄、倩。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2、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酒杯、骑着驴。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3、一词多义:
之:
一室之内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策之不以其道 吾欲之南海 郊田之外 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 食之
4、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词类活用)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倒装句、主旨句)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北京春寒,欲游不能
郊游见闻和感受 时间、天气、人物、路线
满井春色 总:全景
分:水光山色 柳条麦田
游人欢欣 鱼鸟之乐 点明主旨
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白描的笔法: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比喻的妙用: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
⑴ 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⑵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⑶ 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⑷ 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拟人的写法: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修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袁宏道)
字词句:
课文思路:
北京春寒,欲游不能
郊游见闻和感受 时间、天气、人物、路线
满井春色 总:全景
分:水光山色 柳条麦田
喜悦、热爱 游人欢欣 鱼鸟之乐 点明主旨
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0
【目标】
1、立足于言语,运用多种方法品读文章第二段描写北方初春景色的句子,
突出几个重点虚词、动词及比喻、白描等言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2、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3、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重难点】
1、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2、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描写春天的作品很多,(出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怎么看出他描写的就是初春?
(出示)
酥: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新华字典》
二、品读写景句,感受北国春之“初”景
过渡:同样描写初春,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是怎么写的?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自由朗读,你最喜欢他笔下的哪一处春景的描写?(一见钟情——)
◇作者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柳、山、水、麦苗、鸟、鱼……
◇你能给这些景物加几个形容词突出其属于“初春”的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的?
预设: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微:稍微。
写出了初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能否将“微润”改为“湿润”?——通过比较体会“微润”与“湿润”带给人的细微的感受差别,紧扣“初春”之“初始”的特点,初步领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的风格)
2、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皮:包或者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为何不是“冰面”、“冰层”?)
解:融化(冰或雪由于温度或太阳光的照射化为水)——能不能描述下“融化”的状态?
始:开始。(为何此时开始融化?天稍和和:暖和,不冷也不太热)——写出初春气温渐渐回暖的特点。
乍:初、始。(初春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能不能换成“猛浪若奔”?水波由冰皮融化而成)
晶:从三日,表示光亮。
◇为何将水波比喻为镜子?(镜:古代照形取影的器具,正面磨光发亮)
冷光:写出初春水冷的特点。
乍:突然。——作者因看到明亮清澈水波的.惊喜。
小结:有天“稍和”而有冰“始解”,进而才有了“乍”明之波,作者将自己“冻风时作”、“欲出不得”的压抑融合在了对初春到来的惊喜中,正因为他对自然的钟爱才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与独特的体验感受。
指导朗读: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语速稍快,感受作者从细微之景中感受到初春到来的惊喜之情。)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被——似乎晴雪有了自己的意识与行动。
娟:形声。从女,从肙,肙亦声。“肙”意为“细小的”、“小巧的”。“女”与“肙”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女子”。本义:身材小巧的女性。
拭:擦拭。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式:程式、规范)
——“洗”“拭”“娟然”等词语皆用于女子,作者赋予笔下的山以女子的柔美娟秀,与他人全然不同,似乎与平日对山的认识不同,但细细品来,却与上文相衔接,恰恰紧扣了“初春”的特点。
始:刚刚(写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的少女一样,清新脱俗,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少女的梳洗打扮表示了一天的美好开始,正如这“初春”的美景。)
◇平时的文章把山比作巨人一般,袁宏道却比作少女,好不好?(山的内在柔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指导朗读:想象古代仕女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动作轻柔而细腻,新的一天的开启。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你对“初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察?
生:草芽萌发、风柔了、阳光变暖、树皮不再是暗黄色、厚厚的棉衣放起来了……(袁宏道还写了哪些“初春”之景?)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将舒未舒”是怎样一种姿态?(借助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描写一下。)
披:给你什么感觉?能否换成别的字?(“披”写出柳条的飘逸之姿,“披”在文言中又有“穿”的意思,偏于拟人。)
浅鬣——短鬣:春二月,麦田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鬣毛。不仅写出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的特点。(“浅”与“短”有何差别?“短”感觉粗壮,“浅”既有长的不高的状态,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弱之姿,更符合“初春”。)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释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睡眠戏水的鱼,一切动物都显得有喜气。(为何“有喜气”?“喜”从何来?)
生:春天到来之喜、万物复苏之喜、生生不息之喜、自由自在之喜……
哪些字词能表现出动物的悠然自得?
曝:晒太阳。(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场景?)
呷:改为“喝”如何?——“呷”有吸水、戏水之意,鱼儿在赖以生存的水中嬉戏更可见其自由本性。
◇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猜猜第欧根尼会怎么回答?)
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为何这么说?)
明确:追求自由也是人的本性。
四、结合背景,体会作者追求自由之本性
1、万物自由皆有喜气,作者袁宏道又如何?
出示: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出示背景: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万历二十七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辞官返里,居柳浪湖畔,作庐山、桃源之游。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强调“不仕”、“解官”、“辞官”)
生:淡泊名利、厌弃官场、喜爱自然山水、追求自由……
2、出示:
夫(第二声)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结合刚才对袁宏道的理解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自嘲or自傲?
出示: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再读写作《满井游记》后作者的经历,作者为何将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他热爱自然,但困于春寒;他追求自由,但困于官职。
出示:
男儿生世间,行乐苦不早。如何囚一官,万里枯怀抱。
——袁宏道《为官苦》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感受袁宏道苦苦压抑下的追求自由之心,所以他笔下的“满井”才如此与众不同,他眼中的“初春”才如此与众不同,“至理本无非,从心即为是”,他始终在抒写着内心深处最本然的追求。)
五、作业
袁宏道在北方的春寒料峭中感受着生命复苏的暖意与自由之本性,我们南方小镇的春末又如何?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板书设计
自由之性
满井游记初春之景借景抒情
本然之求
【教学反思】
1997年钱梦龙先生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学之后,听了很多专家、优秀教师的文言文课,自己也尝试着学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疑惑,这就是“文”与“言”的结合了吗?直到“言语”教学理念的引入,将文言文的各类知识进行了整合、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既关心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关注了传统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关注文言文的关键字词,而不是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的释义。“言”的落实是文言字句知识的教学,而文言文所蕴含的诸如情感意蕴、文章特色、作家风格流派等“文”的教学怎样体现,个人认为这种“言语”教学方式的研究将很有启示。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3
本文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写景散文。描写北方地区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情,又流露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文章中的典范之作。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因本文是本单元游记的最后一篇,至此可以总结本单元游记的题目的特点并与第一单元(游记)的题目相比较。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本文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主要也是让学生自主来学习分析课文。
教学反思: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
⑴ 读音是否正确;
⑵ 停顿是否分明;
⑶ 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浃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样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
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5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上有讲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突现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本设计从教学内容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清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巧妙利用课文。本设计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牵引出大量的'写景词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课文因素就是:《满井游记》是全套教材中最后一篇文言写景文,它又有很多写景的四字短语,利用它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充足的课中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非本课莫属。
第三,铺设美感氛围。从内在的教学美感看,这个教学设计有着明晰的层次之美。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层次构成,两大层之中又各有小层,甚至于分解在第一大层中的朗读训练都有层层
递进的训练要求。从外在的教学美感看,课文教学在重要的环节处注意突出“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如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指导学生大量聚集写景的精美词语等。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满井游记》教案02-26
满井游记教案11-27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教学设计09-27
教学设计10-15
教学设计01-14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06-23
《春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2-17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