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示常见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2、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师: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不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会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3、出示挂图: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老师总结: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旗,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注地学下旗,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
二、读通课文,体会中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逐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逐句了解文章的意思。对理解有难度、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生自学。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来朗读呢?
师范读。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师:按照我们刚才悟出的读文言文的方法,你在下面也试一试。(生自由读)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3、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评议
齐读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①解题:学弈什么意思?(围旗,下围棋):学习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帮我们学懂古文的一种好方法。谁能单讲这个弈字(生答),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特别象,谁知道这个字?
生:老师,奕,神采奕奕的奕
师:知道“神采奕奕”是什么意思吗?
师:说得好,就象现在大家上课的精神状态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保持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来继续我们的学习。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指读课文)
②奕秋是个怎样的人?
奕秋(人名,因善于下旗,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弈者(的人)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弈秋,全国善于下旗的人。者:的人,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还有吗?)
③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
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虽然)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引)弓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二人下旗,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到这里来,想着拉系着丝绳的箭,把它射下。)
根椐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要怎样读?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来评评?生评。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读?为什么?(突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射,古文还要注意停顿,速度要放慢。)
全班齐读这两句。
④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呢?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学,弗若(不如)之矣(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但不如专心学习的人啊。)
⑤出示:为其是智弗若与?
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说;为(谓,说)是其(他,指后一个人)智弗若与(吗)?(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另个人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怎样读?生齐读。
怎么样他读出疑问的语气了吗?
⑥课文作了回答吗?
生: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文中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要怎样读?读出肯定的语气。生齐读。
⑦师: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生(不是)既然不是智力的差异,那为什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问题: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引导:“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学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对照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联系生活,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三意。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激趣。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3、解题。“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看注释)
二、初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初读激趣。同学们,文言文无论是阅读还是理解都比白话文难得多,今天,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能自己把课文读通,那他一定是学习文言文的高手。
2、学生练习读,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
3、教师范读。听教师范读,动笔在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的地方画一条斜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学生练习朗读。(可自由读,互相读等)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自读自悟,揣摩句意。
师:文言文不仅在朗读上与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在理解上也较白话文困难。谁能在老师不讲的情况下,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试试看,先结合注释把每句话的意思读出来,再连起来说整篇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中先交流自己通过自学读懂了哪些句子,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突破难点。围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理解“通国之善弈者也”和“者”的意思。
(2)两个学生是如何学习下棋的?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引导理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中出现三个“之”字,前两个“之”字都是指弈秋说的话,后一个指的是天鹅。
(3)这两个学生学习的态度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又如何呢?引导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重点引导理解句中两个“之”字都是指第一个人。
(4)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理解文末的一问一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4、试着把每个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创设情境,悟理熟诵
1、师:两人在一起学习下棋,结果却不一样,不是因为智力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假如我们召开一个“学弈经验总结会”,在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五、总结学法,课外延伸
1、说一说你是怎样学懂这篇课文的?
2、通过这篇古文,你学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学生结合实际谈道理)
《学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学生读,认识文言文。
2、导入新课,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3、学生简介孟子的资料,相机出示课件。
二、范读激趣、读通课文
1、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谈一谈老师读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划节奏线。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3、分小组、男女生读文,纠正字音。
三、自读自悟,明了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四、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各自说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把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等汇报时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汇报解疑。逐句理解,体会二人不同的态度,相机板书并拓展。
3、指名学生表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出示问题,讨论深化认识
2、师小结:是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把事做好,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六、课堂拓展、作业布置
1、交流有关勤奋认真的格言。
2、咬文嚼字:课件出示练习题。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
学弈
一人三心二意(失败)
《学弈》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弗若
另一人思——射鸿鹄。
《学弈》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yú)。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yù)寇(kòu)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yì)(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流程,体验有效的学习。
2、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初步感悟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情感、价值观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生: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句话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你还能背出哪些文言警句。
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言必行,行必果。
生:温故而知心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请大家齐读课题后质疑: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生:本文的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邹国人。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资料的。打出课件:(课文插图)以图激趣并初步释疑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你们看,插图内容我们一看就读出了意思,同时也把我们刚才所质疑的问题有了大概了解,图上内容我们 用现代语言去表述感觉多么轻松,那这些内容用文言写成将会是怎样的呢?你们课前带着问题去读了吗?请大家谈谈你们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师:摸清学生学情后老师顺势而倒就以学定教,去适应学生心理。 课件打出:第一次合作学习要求:第一,请结合注释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再试着把课文读上两遍,这时如果不懂的问题就提出来与组内同学讨论,讨论后仍然不懂的,由组长在汇报时集中提出,由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交流:
生:我们想知道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
生:我们想知道弈秋为什么不批评开小差的那个人?
生:我们想知道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二、点拨新授: 课件打出:学好文言文的诀窍: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1、初读,体会韵味节奏。
师: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
一生读(读得不是很流利,有乱断句的现象。)
师:你们感觉如何?
生:我认为他读得不是很流利。
生:我认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他停顿得不够准确。
师:谁再来试一试。
又一生读
师: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他还是没能将停顿处理好。
师:看来呀,要读好文言文还得注意方法:(课件打出)读好文言文的'方法: 1、速度要慢;2、要能正确隔词断句;3、要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同时课件打出老师隔词断句的范文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你准备向谁挑战?
生:我读,我准备向孙云兮挑战。
学生赛读……
师:还有许多同学还想读,别急,等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到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2、研读,理解内容。
师:请再次对照注释,再次用心去读一读课文,再次用心去感悟内容看看这次有什么新收获?看看能否把刚才所暂存的疑惑得到解决呢?(课件打出来)
生分组自学后交流汇报
生:我知道“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生:我知道:“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
生:“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是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
……
师:谁能把故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师:你知道:“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吗?请用写格言的形式把自己体会写出来。
生: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否则将一事无成。—未来的数学家 蒋琦
生: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未来的动漫大师 张巍
生: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未来的文学家 胡迪一
…… 师:瞧!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就叫(课件打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温故而知新”啊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了吗?今后打算这样做呢?讨论一下吧。师:希望你们当中做到的同学,继续保持下去,没有做到的同学,从现在起立即改正,会让自己更优秀,更出色。
3、赛读,尝试背诵
师:文章的内容,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我们就试试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然后举行朗读比赛。
师: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
一生背,非常熟练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大家。
生:我是先在头脑中想一想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再背诵。
师: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生一齐背
4、对照目标,找出不足
师:学了本课你感到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生:我最满意的是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最不满意的是我们小组的人不肯回答问题。
生:我最满意的是会被 《学弈》,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让起来说故事的意思。
生:我最满意的是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那就是多读,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叫我读书。
……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掌握的向老师提出来。
三、练习巩固:
1、出示竞赛题: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2)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写一写。
2、各小组对照竞赛题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汇报竞赛结果。
五、拓展练习
师:我们以前做过改诗成文的练习,课后请同学们试着将这篇文言文改写成一篇叙事具体的记叙文。(下课)
《学弈》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结合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 揭课,质疑
1、直接导课
我们这一节来学习第九课《文言文两则》中的一则《学弈》。(板书课题,放课文内容插图幻灯片)
2、解题。《学弈》节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题目“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请打开课本看注释1
(1)指名读注释1。(2)点击鼠标,出示:下棋
3、质疑。看插图,读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故事内容,二是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并明示学生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放2号幻灯片,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全文内容)。
2、学生看着大屏幕,试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3、指名读,正音,指导停顿。
4、老师领读。
5、学生练习读。
6、再次指明读。
7、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回忆、总结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结合注释及参考有关资料,先自行理解课文,然后与同桌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集体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依次出示相应的句子,适机指导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3、针对本文内容,谁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4、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同桌先互相说,然后指名说,最后看着大屏齐说。)
(四)领悟道理
1、在解决第二个学习目标之前,我建议大家先关注一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对他们做一下评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从二人的身上,我们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回顾总结
1、让我们联系本节所学,完成填空。
《学弈》这则文言文讲了( )的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2、练习背诵。
《学弈》教学反思
《学弈》这则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其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作为小学生,他们接触到的文言文还比较少,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导课、解题、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朗读课文。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是范读、领读是不可少的。
三、理解课文。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解决文意,为了减轻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压力与恐惧,接着安排同桌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其后,在集体交流汇报中,允许学生只说出对一句话的理解,降低了要求与难度,同时也给更多的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课堂效果的确不错。
四、领悟道理。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评价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根据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带来的不同的学习效果,学生很容易就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这一课我总共上了两次。第一次在我们班,我没布置预习,主要是认为文言文的预习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另外,我也想挑战一下,看一看在学生没预习的情况下,我能否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在读课文环节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基本上还是完成了当节课的教学任务。第二次是在五(2)班上的。他们班学生提前预习了,所以在读文环节节省了一点时间,在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后学生又进行了背诵。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课,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还是有必要的。
《学弈》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利用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学以致用,读懂延伸拓展中的文言文。
4、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中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试读通课文;
(2)利用注释,理解课题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学法。
1、导语: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学过了两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认识了聪慧过人的杨氏之子,为知音之死而破琴绝弦的伯牙,还有实事求是的圣人孔子。
学了三篇文言文,我们也总结出了学习的好方法:
2、出示,引读:
(1)读好课题,明确题意。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4)复述故事,体会道理。
(5)熟读成诵,学以致用。
3、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好方法,再学一篇很有意思的文言文。
二、揭题读题,明确题意。
1、板书课题:《学弈》。齐读课题。
2、简介出处和孟子: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1)“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2)谁跟谁学下棋?怎样学下棋?学习的结果怎么样?请连起来说一说。
二、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出示字词,检查预习认读情况。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朗读。)
3、过渡语: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刚才的同学度的对不对呢?请听老师来读一读。边听边在文中注上停顿记号。(范读课文,学生做记号。)
4、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合作小组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我们知道,要读懂文言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可以利用文后的注释。
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研读交流:
(1)文中出现了那几个人物?(弈秋、两个学生)
(2)弈秋,何许人也?请找到文中介绍弈秋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出示注释和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指名说意思。
举一反三:假如有一个名叫“辉”的全国著名的围棋高手,谁能像这句话一样介绍他?假如是名叫“林”的舞蹈高手呢?
齐读,读出弈秋的技艺高超。
(3)两个学生是怎样学的?用波浪线划好有关句子。
出示注释和句子:“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名说意思,感情朗读。在教学中,随机理解三个“之”的'不同意思;说说“专心致志”的近义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全力以赴等);“惟弈秋之为听”举一反三:对“伯牙向成连先生学琴时专心致志”,“王献之跟父亲学书法时特别认真”进行仿说;用成语概括另一人的学习态度(三心二意、心不在焉、一心两用、心神不宁等)。
(4)学的结果怎么样?用双横线划句子。
出示注释和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指名说句意,重点关注“之”的意思(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感情朗读。
(5)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读最后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感情朗读全文。
四、复述故事,体会道理。
1、同桌互相说故事内容。在出示,齐读译文。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出示: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五、熟读成诵,学以致用。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3、再次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出示: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宋(宋国)人有悯(担心)其苗之不长(生长)而揠(拔)之者,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归,谓(告诉)其人曰:“今日病(劳累)矣!予(我)助苗长矣!”其子趋(赶去)而往视之,苗则槁(ɡāo枯干)矣。
1、请利用注释,写一写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题。
《学弈》教学设计9
【版本学段】鲁教版五年级下册
【课文内容】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写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全文大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和重点字词的意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录)
课时目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领悟道理,引向课外
一、导课解题,了解出处
1.板书课题《学弈》,指导“弈”的写法,理解其意思。
2.了解孟子及《孟子》
(1)学生汇报所查资料。
(2)出示幻灯片简介孟子和《孟子》。
过渡:《学弈》这篇文章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读通课文,读熟课文
1.认读生字和多音字“缴”“与”,关注读音和意思。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停顿。
3.老师范读。
4.学生借助提示练习朗读课文。
5.学生展示读。
6小组展示朗读(朗读高手)。
7.全班齐读。
三、读懂课文,掌握学法
1.交流理解文言文办法:
预设曾经了解过的几种方法:
(1)结合课下的注释理解。
(2)根据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
(3)联系上下文……
2.用以上方法自己试着疏通全文的意思,然后同桌讨论。
3.集体疏通文意。指六名汇报,其他人朗读原文并认真倾听,同意他的说法就默认,不同意就举手。
4.强调六个“之”的意思。
5按照集体交流的意见和同桌再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四、领悟道理,拓展实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补充故事《弈秋败弈》。
(1)读题目,自己解题。
(2)师生合作解全文,老师读原文,学生说理解。
(3)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蕴含的道理,体会“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4)齐读全文。
五、总结收获,推荐阅读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
2.推荐阅读《孟子》。
(1)老师知道了“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原来出自于《孟子》这本书。其实很多成语也是来源于《孟子》这本书,比如:揠苗助长,杯水车薪,一曝十寒,明察秋毫,寡不敌众,茅塞顿开……
(2)想知道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那就找来《孟子》这本书好好读一读吧!
六、作业布置
(必做)抄写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
1、背诵《弈秋败弈》
2、自由阅读《孟子》。
《学弈》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文言文名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课件、古筝配乐《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导入:
1、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叫孟子,我们曾读过他的一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去与古代的伟人对话,我们一同来学习《学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一、初读课文感知寻疑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我们就来这读读课文吧。初读课文。课文已经和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了,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师: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范读。
2,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己再读读?自由读。
3、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你有什么疑问?
二、细读解疑合作助力
1,小组合作:
(1)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宝贵的疑问开始吧,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合作学习这段话。六人一小组,合作前读一读合作提示。
(2)交流
1、生:刚才有个女孩子提出来了,第一句话不明白,谁读明白了?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生交流。
(理解者也-----练读)
2、找三个同学配合读句子(分别读第一个人的`表现,第二人的表现,最后的结果。概括出两类词语)分组配合读。
3、为是其智弗若与?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说得更顺畅一些?先理解其意
自由练习朗读指名同桌配合读对话,师生配合读对话,(师读问句,生读答句)师生配合直接朗读对话。
4、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们智力不同吗?究竟是为什么?能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读出来吗?自己读。“使奕秋诲二人奕……弗若之矣。”
三、品读体味赏思并行
1、能大概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2、编故事(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好,现在要讲故事,也就是在符合原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创造,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但要填的合情合理,添得有滋有味)
四、读中积淀迁移反思
1、古文还有一个特点,之乎者也比较多,数一数,本文有多少之字?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之秋,长江之歌中的之子可理解为的,但在古文中,它有多种讲法,能说说之的意思吗?说一个两个都行。
2、也字古今不同
3、其实咱们说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比如“心不在焉”,出自……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出自那里呢?你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这句话。
4,短短七十几个字,简简单单的故事,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人们,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要是能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该多好,你就是私塾里的白胡子老头,或者你就是正在温习功课的、准备进京赶考的才子,再或者你就是孟老先生,练读,配乐指名读。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
师: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
六、板书设计
学弈(学下围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
(学生自创)警示语:________________
一人:三心二意
七、作业设计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故事。
2、课后读一读、背一背老师推荐的课外拓展阅读。
《学弈》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用“收录机、录音磁带”、教学挂图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89)
一、教学内容:
1、对照注释,读通课文。
2、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
3、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们大师写的《告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学弈》。
3、出示挂图。
(1)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
(2)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师归纳。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棋,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心地学下棋,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二>学习课文。
!、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
(1)自由找出生字。
(2)通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放课文录音。
(4)生自由读课文。
2、自由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1)学生自由交流解释课文。
(2)教师归纳。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讲,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拉弓箭并射它。虽然与专心的人一起学习,不如专心的人啊。说是这个人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3、古今对照着读、说。
4、多种形式说意思。
<三>总结。
1、再出示挂图。
2、指图归纳。
<四>作业。
1、抄书一遍。
2、读书3遍。
3、解释全文。
第二课时(90)
一、教学内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要阐明的道理,了解两个人的表现。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二、教学过程
<一>复旧导入。
1、听写词语。
弈秋 教诲 专心致志 鸿鹄
2、通读课文。
3、讲句意。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师引导:同样师从于弈秋这位高手,为什么一个会学得成功,一个却失败呢?
2、生讨论后归纳。
3、说几个专心致志的近义词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4、用几个成语归纳另一个人的特点
(心不在焉、心神不定、三心二意……)
<三>背诵全文
<四>学生谈学习了本文的体会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六>板书设计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条件一样
学弈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态度不同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
《学弈》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明课文的内容。
3、能联系实际,说明学习课文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下,这些警句有
什么特点?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
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4、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
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涵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正确断句,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
2、师领读,让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
3、学生自由练读。
4、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5、小组讨论交流。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
句对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联系前后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①使弈秋悔二人弈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5、说说全文的意思
①同桌互说②指名说
四、课堂小结
1、指导朗读
2、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一人专心致志
弈一人以为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才能学到本领
《学弈》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并在问题情境中明理;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CAI课件、头饰、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1、成语游戏:
请学生在30秒钟内自由说成语。(CAI课件显示30至0的计时数。)
2、介绍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故事从而揭示课题。
二、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做到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2、检查初读情况,教师顺势配乐范读全文。(CAI课件播放音乐)
3、引导学生自悟文言文特点以及课文大意。
4、过渡小结。
三、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插图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反馈疑难问题。(CAI课件显示疑难句子)
3、自主合作解决疑难,读懂课文:
请学生下位,寻找合作伙伴,成立合作小组并选出组长。
组长根据句子难易进行分工合作。(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合作)
组长将各小组成员学习成果汇总集合。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合作成果。
⑴汇报疑难句子的解决情况
⑵汇报小组合作成果,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内容。
4、小结过渡。
四、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1、创设“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叙说、辩论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的道理。
2、CAI播放“专心致志”成语故事,加深体会。
3、创设“孟子讲学”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读、演读达到熟读成诵,进一步感悟文言文吟诵的韵味。
五、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1、总结文言文成语故事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推荐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
《学弈》教学设计1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根据文中注释来理解古文内容。
2、体会古文所蕴涵的寓意。
3、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古文内容以及学习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古文,现在谁来诵读呢?指名学生读。
师:谁有信心读得更好呢?
指名读。齐读。
师:好,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我们具体学习这篇古文,看看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二)小黑板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讨论解决。
①结合文后的注释,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做?
③这篇古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反馈,深入理解。
师:现在,哪个小组先把古文读一遍?
指定第二小组读文。
师:刚才大家思考讨论了学习提纲。现在谁来说说这篇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说得真好。有没有谁说得更好呢?
指定学生回答。
师:说得很流利,真棒。哪个组把古文的现代文齐读一遍呢?
指定第三组回答。
师:同学们翻译了古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再进行古今文内容对照,我们又具体明白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又具体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弈秋是一个善于下棋的人。
生:弈秋的一个学生学习很专心,另一个不专心,思想开小差。
师顺着话插了一句:开怎样的思想小差?
生:学习的时候不专心听讲,一心想着拉弓射天鹅。
生:这正好说明了一句话:自己不学,谁也教不会。
师:对,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弈秋的两个学生,一个专心,一个不专心,结果会相同吗?
生:不相同。一个学得好,另一个学得差。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真令老师佩服。现在谁来读读古文呢?
指定第一小组读。指名读。
师: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一个老师教学生,学习效果却不一样。那么,我们大家又该怎样做呢?
生:上课要专心听讲,一心一意。
生:学习要有目标,要自觉。
生: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生:学习不能耍小聪明,不懂装懂。
师:哇!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深入体会古文的思想内容。
师:现在请第四小组的同学把古文的译文读一遍,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看看读得好不好?
生读完后,师:好不好?
生:好。
(四)联系生活,明白寓意。
师:同学们很专心地学习了这篇古文,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学习,说说自己从这篇古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生:学习要自觉,要思考,才能学有所成。
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
生:要掌握知识,就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自觉学习。
师:这篇古文就要学完了。老师发现同学们就是《学弈》中的'前一个人,上课很专心,学有所获,你们真是太棒了!
(五)背诵古文。
同桌背→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六)作业。
1、流利地背诵古文。
2、把《学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条件相同
学弈(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
另一人:三心二意→失败态度不同
教学反思: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既对文言文不了解,又对古文充满了好奇。因此,在这篇古文的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学生为主,充分借助文后的注释,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意思,又利用古文内容与学习的关联作用,进一步地启发学生明白了古文寓意,懂得了自己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启迪。同时,为了避免授课的枯燥,我以读为学生的第二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有获,取得了预期教学效果。
《学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朗读。熟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孟子生平简介。
2、课文朗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有着绵长的'韵味,我想请同学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2、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背诵《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再请同学们说说经文的意思。
3、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uìwéihú zhuófúyuē
诲惟鸿鹄弓缴弗若曰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习情况。
请同学们合上书,说出词语的意思。(以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三、熟记课文。读正确、流利。
1、范读。(课件展示“课文朗读”)
2、学生练读(教师适时指导文言文读法。)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弈教学设计11-12
《学弈》教学设计08-26
《学弈》教学设计15篇03-10
《学弈》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25
《学弈》教学设计(15篇)06-24
《学弈》教学设计(汇编15篇)06-25
《学弈》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03
《学弈》教学设计15篇【优选】11-09
《学弈》教学设计汇总(15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