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1 09:59: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语文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猫》,作者是(指生齐读“老舍”)。昨天晚上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老舍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习

  认真细致的预习会拉近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 查阅老舍的资料。

  2、 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 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习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师: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这几位同学朗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大部分,也就是123自然段。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写大猫的123段,想想大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句子一: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 高兴 温柔可亲

  不高兴 一声不出 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1、猫的性格如此古怪,老舍爷爷却非常喜欢它,可能很多同学会有疑问:“古怪怎么还会有人喜欢?”是啊,为什么会喜欢呢?(听完老师举的例子后你就会找到原因了:妈妈正忙着做一件事情,你在她身后不停地捣乱,妈妈说:走开,你这个捣蛋鬼!你说妈妈说这话是表示不喜欢你吗?)是啊,老舍爷爷不仅不讨厌猫,而且非常喜欢它,大家能举些例子来说吗?

  2、 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老舍爷爷笔下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下面我们来看看老舍爷爷是怎么来描写刚满月的小猫的?

  四、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 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2)拟人的手法。(3)表达感情

  2、 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人爱猫

  猫——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猫亲人

  胆小 勇猛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1.猜谜引入: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生回答。出示谜底:风筝。

  2.引出课题:是啊,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到田野里去放风筝,那真是一件太开心的事啦!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叫做高鼎,他居住在农村,他在田野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了非常美丽的春色,还看到了一群正在放风筝的孩子,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诗题就是:村居。(板书课题)

  3.学生朗读课题,并说说“村居”的`意思。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自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指导认读生字。

  三、诗画结合,读中感悟(诗之美,画中悟)

  1.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首诗里藏着一幅画,细心的小朋友只要认真读诗就能发现它,大家可以边找边画。

  2.找生回答,师和学生在黑板上共同把画完成。

  四、品味诗句,朗读悟情(诗之韵,读中品)

  1.师:(观察黑板上的画)你们看,在我们的认真观察、共同努力下,一起完成了这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看着这幅画,再读读古诗,看一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习前两句诗。

  (一)生回答诗中描绘的景物:草、莺、柳(教师板书)

  (二)通过播放课件图片,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

  (三)师指导学生朗读前两句,突出重点词,指导读法。

  3.学习后两句诗。

  (一)(出示课件)师:你们瞧,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板书:儿童)

  (二)你们放过风筝吗?

  (三)哪个字最能看出孩子们特别着急放风筝呢?看着乡村的孩子们快乐的放起了风筝,此时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交流并回答。

  (四)指导朗读,体会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五)总结并板书:爱春天赞春天

  五、品读全诗。

  出示风筝动画,跟随着音乐,边做动作边吟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一)师:除了《村居》,还有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说一说。

  (二)课件出示咏春的诗句,学生朗读。

  (三)布置作业:请大家课下再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并画一画。

  七、板书设计

  村居

  景:草 莺 柳

  当场作画

  }爱春天

  人:儿童

语文教学设计4

  【教材解读】

  1、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写书中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补充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2、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包含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写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从学期初,就要为本次习作做好准备,每学习一课,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课后做好拓展,为本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结集成册,为本次习作做好铺垫。

  2、课前一周前编排好课本剧《完璧归赵》。

  3、教师准备好文章《完璧归赵》。

  【教学过程】

  流程一:作前指导

  一、谈话激趣,引出“故事”

  1、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本语文书,我们几乎天天与它见面,你们熟悉它吗?(熟悉)你真的熟悉手中的语文书吗?到今天为止,我们读过11本语文书了,翻开印刷精美的语文书,如果你只看到了一篇篇精彩的课文,一幅幅精美的图画,那么你还不算熟悉它,我们知道,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能读出课文的“弦外之音”,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引导。)是呀,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半截蜡烛》“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

  2、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故事?

  让学生自由表达(此处只说出故事的题目就可以了)

  (设计简析:教师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启迪心智,激发兴趣,教师的“现身说法”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打开课本,寻找“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在本册课本(也可以是十一册书)中寻找故事,可以选取哪些故事?或者说可以选取什么样的故事?(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

  1、学生寻找故事。

  2、学生汇报并用一句话说出故事梗概。

  教师点评发言,引导学生汇报时注意概括,用一句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简析:让学生打开课本,唤起回忆,自己去寻找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件浮现眼前,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激发他们的热情,也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一句话概括梗概锻炼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利于习作时将情节写完整。)

  三、敞开心扉,诉说“故事”

  过渡:我们转眼间找到了这么多故事,可见同学们真是爱读书、会读书,我们如何把这些故事说得更具体、更精彩呢?

  1、引导明确叙述要求

  (1)把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完整。

  (2)叙述人物时,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要有合理的想象。

  2、从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3、推选优秀者在班内讲自己选取的故事。

  教师引导点评(侧重于是否完整、有顺序、重点突出、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设计简析:这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因此让学生同桌互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秀者则给同学们做好了示范。这一环节完成了由易到难的巧妙过渡。)

  四、再现情境,感受“故事”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精彩的故事,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场故事——课本剧《完璧归赵》。看后我们来交流感受,可以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也可以谈收获。

  1、学生表演,其余同学观看。(也可以采取不表演而直接出示《完璧归赵》的故事这一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引导说出看完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对课本剧本身说说看法,进一步明确本次的写作要求:可以侧重于语文书里故事的.记叙,也可以写自己读故事的收获。)

  说明:再现情境,感受“故事”这一环节,如果课上时间不允许,也可以放在课前表演,或者在上这一课时,有意安排这一拓展环节,总之教师根据情况调整,然后在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剧《完璧归赵》,交流感受,可以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也可以谈收获。

  (设计简析:赞科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现场观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进一步明确本次的写作要求,而且使他们对语文中的故事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流程二:下笔成文

  五、点拨思路,编写“故事”

  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现在就开始写一写你找到的故事,作为对语文书的资料补充,也可以写读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启示。写的时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也可以再次寻找所需要的材料阅读连接,充实内容,要有合理的想象。

  可以结合刚才所说的,先用几句简单的话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构思。然后,快速成文,遇到选不准的词语或不会写的字,可以先跳过去,以免影响全文的构思。有问题的同学可举手示意,小声交流,请大家动笔成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简析: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让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作了写作方法的精要指导,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流程三:作后评改

  六、修改习作,充实“故事”

  1.自我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就修改了二十多次。这可见修改的重要性。请大家先快速浏览作文,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然后出声读自己的文章,从字词句三方面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再读时,注意考虑是否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完整了,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在通读中发现了问题,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2.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点评时围绕“写事的文章是否做到了按一定顺序写、重点突出、情节完整,写人的文章是否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是否想象合理等。”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刚才评改这位同学习作的过程中,你一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再一次出声的读自己的习作,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习作,并在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一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习作修改,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同学的习作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七、结集成册,分享“故事”

  以《“故事”里的“故事”》《慧眼识“故事”》《书中自有千古事》等书名将故事分类汇编,结集成册,放入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借阅。

  (设计简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轻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写完后就没了下文,学生会很失落,会认为习作是为了写而写,那么课后的拓展、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集成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更加热爱习作,使训练落到了实处。)

  【习作批改】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信心是最强的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每次批改后,教师还应在最快的时间内组织评价,进行交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待学生的多次修改后的习作,教师应以淘金的眼光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本次习作,批改时只需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写人物时要做到形象鲜明,写事时要做到情节生动完整,二是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切忌大篇幅照抄历史背景。写启示的文章,则注重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情节,而应注重感受和启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难词。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4、体会散文常见写法及语言特点。

  5、学会“描摹形象阅读法”。

  6、感受时间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及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青春之歌》“太阳下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我的青春小鸟飞走不回来……”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青春会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27),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三、朗读感知

  (一)朗读指导

  一读课文,准确流畅。

  文中注释字词,随文纠正。

  二读课文,准确流畅有感情。

  忧虑、焦急——惶恐——懊悔——发奋(不甘心)

  互相评议,学习,改进。

  三听读课文录音,领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课文,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文体——散文话题——时间

  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以激起读者的共鸣。】

  主要表达方式——描写时间匆匆时间本身(匆匆)

  虚度年华(匆匆)

  抒情因时间本身(匆匆),而感忧虑、焦急

  因虚度年华(匆匆),而感惶恐——懊悔

  发奋(不甘心)

  2、理清思路,概括各节

  ①写时间一去不复返

  ②写“我”因感悟虚度年华而惶恐

  ③具体描写时间匆匆

  ④写“我”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

  ⑤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3、小结中心思想

  珍惜时间,建功立业,体现(实现)价值!

  四、体味语言

  独立体验,小组交流,全班赏鉴,形成共识。

  (一)赏鉴形象具体优美有意境的句子

  1、“燕子去了……”—排比;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2、“但是,聪明……”—设问;表现作者忧虑而焦急的心态;

  3、“八千多日子……”—比喻;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声无息,年华虚度,却毫无知觉。;

  4、“太阳他有脚……”—拟人;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5、“吃饭的时候……”—排比;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6、“跨”、“飞”——形象生动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犹如长了脚生出了翅膀

  7、“过去的日子……”—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影无踪;

  8、“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

  反问;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加强感情的抒发;抒发了作者奋发有为,追求事业的情怀。

  (二)赏鉴有含义的词语

  1、他们——指代时间;

  2、去的'——过去的时间;

  来的——将来的时间;

  去来的中间——现在;

  3、赤裸裸———前者指人来到世上“一无所有”;

  后者指人离开世上“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即虚度年华,没有作为。

  五、反复诵读

  六、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并熟读成诵

  七、小结本文

  1、语言富于文采。(运用多种修辞;词语准确凝练;善用叠音词)

  2、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八、“描摹形象阅读法”

  运用词语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概括的描摹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练习(另见)

  3、以《“今”》《匆匆》为例,思考分析议论文和抒情散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课题文体表达方式主要内容目的

  《“今”》议论文议论鲜明阐述观点以理服人

  《匆匆》散文描写抒情形象描写强烈抒情点明题旨,突出中心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巩固声母,读准音,认淸形,会背诵并默写声母表。

  2、借助拼音和情境识记生字,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借助“读一读,写一写”认识并巩固带有韵母an和ang的字。

  3、指异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

  4、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5、正确、有感情地朗读短文,了解生活中相互联系的事物,感受朋友在一起时的欢乐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材料包。(教师)

  2、声母卡片;生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大自然真奇妙

  1、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吗?

  2、导入:打开缤纷的小雨伞,仰望多变的天空。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走进大自然,感受多变的天气。(板书:多变的天气)

  3、导学: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天气?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天气。

  5、导言: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如果老师把你们刚才提到的描写天气的词语写出来,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6、课件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字词带拼音

  (1)学生自由认读。

  (2)小组内比赛读。

  (3)全班比赛读。

  7、导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天气的名字读得非常正确。瞧!调皮的字宝宝跑来了,你还能读出它们的名字,记住它们的样子吗?

  学生自由读生字并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8、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二、字词句王国

  (一)第一关读记大地。

  1、课件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错乱有趣的卡通声母)

  2、导学:同学们,你们瞧,第-关有三个要求,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屏幕出示闯关要求:a能够正确认读字母。b能按顺序背诵字母表。c能默写字母表)

  3、导入:可爱的字母们已经集合了(出示教材第11页的字母表)请同学们按要求自主学习,比一比看谁能闯关成功。

  4、学生在小组内比赛识记和默写字母表。

  5、汇报交流。

  (1)小组举行背诵字母表接龙游戏。

  (2)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背诵比赛。

  (3)进行连接错乱的`字母闯关游戏。

  (4)填空比赛。各小组推选-名代表到前面填写,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填写。(出示字母表,适当缺少大小写字母)

  (5)默写声母表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全对的多。

  (二)第二关一一读写大PK。

  1.导言:恭喜同学们顺利来到第二关。瞧,第二关用石头排成的小路多么奇特!〔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读-读,写-写”的生字,每个生字都在不同的石头上,排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水上小路。〕

  2、导学: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这些字,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生字中有的是带有

  韵母an的,有的是带有后鼻韵母ang的。)

  3、导入:对呀,第二关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字,我们必须读准每个石头上的生字,才能顺利过河!你们还敢接受挑战吗?

  (1)学生自己先试着读石头上的字。

  (2)同桌之间互读。

  (3)全班比读。

  4、导学:同学们读得这样准确,能写得漂亮就更棒了!5^学生自由练写,展评指导。

  (三)儿歌世界。

  1、导入:同学们,玩累了,来欣赏-幅美丽的画吧。(课件出示《祖国多么广大》的插图)

  2、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说说感受。

  3、教师范读。

  4、练习朗读:谁来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学生试读。提出要求:借助拼音把每个字读正确,读清楚。

  6、组织学生评价: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7、学生自读,比赛读。

  8、说一说:儿歌中提到了哪些地方?它们有什么不同?

  9、导学: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10、导学:这样美的儿歌,要是能背下来就更好了。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有趣的动物园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有趣的动物园。让我们进去看看动物吧(出示画有动物房屋的图片。)小动物去哪里了呢?饲养员大叔说:“这些小动物因为不会按规则写字,害羞地藏起来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2、导学:我们先来看看它们不会写哪些字吧!

  3、出示:白回国

  (1)指生领读生字。

  (2)导学:你们知道这几个字的书写规则是什么吗?

  (3)小组讨论试写。

  (4)幻汇报交流。这儿个字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5)学生范写。其他同学练写。

  4、激趣:瞧!小动物们都冋来了,瞧,它们还给你们带来礼物了呢!

  二、美丽的大森林

  1.课件出示:每个可爱的动物脖子上都挂着一个成语。(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导学:小动物们多么调皮,你们只有读对成语,它们才会和你们玩!你们能正确读出这些成语吗?

  3、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全班比读。

  4、导学:咦,可爱的动物怎么都藏到森林里去了?

  5、课件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发现它们的特点了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呢?

  6、交流特点并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春天的成语。

  7、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用描写春天的成语讲故事。

  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8、小结: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成语王国中的每个成语都是它奇妙的精灵。小朋友们课后一定要认真积累,丰富你的词汇量!

  三、和大人一起读

  1、过渡:同学们,做完了游戏,休息一会儿,我们来聊聊天,生活中,你知道谁和谁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我和妈妈好,哥哥和弟弟好。

  2、导入:除了人,你还知道谁和谁好吗?今天,我带来一首关于好朋友的儿歌,名字叫”谁和谁好“。

  3、同桌互相读,如果同桌朗读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他解决。

  4、检查朗读。

  (1)指学生朗读。

  (2)男女生比赛读。

  (3)全班比赛读。

  5、导学:你知道谁和谁好吗?他们是怎么样好的?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6、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藤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①导学: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为什么”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④汇报交流。因为它们住在一起,离得近,天天在一起,所以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⑤相机指导朗读。

  (2)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①导学:你还知道了谁和谁好?儿歌里还说到谁和花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蜜蜂做了什么?花又做了什么?

  ④汇报交流。花里面有花粉,蜜蜂每天都去采花粉,然后带回家酿成香甜的蜂蜜。

  ⑤相机指导朗读。

  (3)白云和风好,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

  ①导学: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风做了什么?云怎样做?

  ④汇报交流。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

  ⑤相机指导朗读。

  (4)我和同学好,大家唱着歌,一起上学校。

  ①导学: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小朋友之间又做了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④汇报交流。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

  ⑤相机指导朗读。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儿歌。

  8、小结:原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事物都是好朋友,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9、拓展:你还知道谁和谁好,仿照儿歌的形式说一说吧!

  10、学生交流。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的旅途充满乐趣,也学会了很多的知识。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回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有关天气的字词,学会7个新生字。

  2、巩固汉字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积累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巩固汉字书写规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谈话导入:今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天气预报”,那里边经常都会怎么来形容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自由拼读书中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请大家打开课本11页。

  3、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字。

  5、交流识字方法。

  6、游戏开火车读,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7、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吗?

  二、书写提示

  写字:白、回、国

  1、请学生认一认这三个字,并仔细观察字的收写占位。

  2、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做好书写准备,自由尝试书写。

  4、展评。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美丽的春天吗?(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一些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内自由读。

  3、检查认读情况。小老师带读,批名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词,并描述一下词中所描述的美景。

  5、全班汇报。

  6、再读词语,记住词语,说话训练。

  四、小结

  说说自己在语文园地里的收获。

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和刻苦钻研,编写了《本草纲目》;教育学生学习李时珍刻苦钻研、认真实践的精神,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积累”“流传”等词语造句。

  3、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的方法,体会本课层次清楚,意思连贯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课文的第三大段写的是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指导学生按小节的内容体会事物发展的顺序,然后给课文分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若干张。

  2、“李时珍上山采药”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质疑,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第一、二段课文,使学生了解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并跟随父亲学医,这是他日后研究医药的良好条件。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

  从《电影》李时珍引出课题。简单介绍李时珍的生平事迹。

  2、检查预习情况,提出生字词进行教学。

  本课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诊”容易读成“zhēn”,与“珍”相混;“判”与“叛”,“译”与“泽”字形容易相混;“对症良药”、“药效”、“严寒酷暑”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并且要求学生初步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4、学生质疑。

  5、分析阅读第一段课文。

  指名读第一小节,使学生了解这一段介绍了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从小就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提问:

  (1)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才能被称为是伟大的呢?

  (板书: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哪些条件使李时珍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板书:立志行医)

  小结:

  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才能被称为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科学地、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学的成就,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世代行医”这一词语说明李时珍立志行医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救死扶伤”这一词语说明李时珍从小就懂得了做一个医生的意义。这两点是李时珍立志行医的条件。

  6、分析阅读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小节,使学生了解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医,从二十二岁起就开始给人看病,为他日后深入研究医药打下了基础。

  提问:

  为什么父亲不愿李时珍再当医生,后来又同意他学医了?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

  “鄙视”是看不起的意思。在旧中国,有钱有势的人看不起医生的行业,所以父亲不愿李时珍再当医生。可是父亲的反对并没有动摇李时珍学医的决心,他“处处留心”,“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主动地向父亲学习。在父亲遇到“疑难病症”时,他能说出“对症良药”。因此,父亲同意他学医了。这说明李时珍学医的决心大,非常用心,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连反对他学医的父亲也被他刻苦学医的精神感动了。

  (板书:跟父亲学医)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阅读第三大段,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2、按小节内容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总结全文,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写出《本草纲目》。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朗读第一、二段课文。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2、分析阅读第三大段。

  (1)指名读第三小节,使学生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提问:

  ①这一小节的第一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板书:研究药物)

  ②李时珍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

  (板书:发现:无缺错)

  ③怎样才算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板书:完善:添补改)

  小结:

  一面”表示并列的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的`是行医,下文该写研究药物了。有了这样的句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

  旧的药物书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李时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了它们的缺点,决心要编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完成这样一个工作是非常艰巨的。

  (2)指名读第四小节,使学生体会李时珍采药时不怕困难、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的精神。

  提问:

  ①这一小节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板书:亲自采药)

  ②李时珍亲自采药表现了什么精神?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板书:不怕……不怕……不怕困难

  饿了……天黑了……废寝忘食

  品尝、判断……刻苦钻研、不怕牺牲

  访问了……学到了……虚心学习

  (利用幻灯演示这一部分板书)

  指导复述:

  幻灯演示“李时珍上山采药”,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复述。

  小结:

  李时珍亲自采药,亲口品尝药材,表现了他不怕困难、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精神。他虚心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集中了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这些活动为他编写《本草纲目》作了充分的准备。

  (3)指名读第五小节,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用了二十七年编写成的《本草纲目》,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

  提问:

  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

  小结:

  《本草纲目》比较完善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工作者、广大人民群众和李时珍一生行医采药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板书:编写《本草纲目》)

  3、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1)利用板书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2)把内容相近的小节合并起来。

  第一小节写李时珍立志行医。

  第二小节写李时珍跟父亲学医。

  第三、四、五小节写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分段,概括段意。

  4、总结全文。

  (1)归纳主要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立志学医,他经过反复实践、刻苦钻研,终于编写成《本草纲目》,说明他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指导学生懂得用关联词联系上下文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用“一面……一面”、“不但……还”等关联词语把上下小节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得文章层次清楚,意思连贯。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积累”、“流传”等词语造句。

  (3)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

语文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理解寓意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达成目标:激趣揭题,讲解“成语”“则”的'意思。)

  1、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6 成语故事三则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二、初读课文

  (达成目标:同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型,把句子读正确。

  启发学生质疑。)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寓言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yú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戳 竽 腮 俸 禄 壁 韵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夸口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围观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3)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达成目标:学习预习及正确书写。)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3、小组交流,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 语 故 事 三 则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语文教学设计10

  一、导入新课。

  “口技”,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着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二、学习字词句。

  (一)读准字音。

  其夫呓(yì)语 夫齁(hōu)声起 曳(yè)屋许许声 无敢哗(huá)者

  夫叱(chì)大儿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几(jī)欲先走 遥闻深巷中犬吠(fèi)

  (二)读懂词语

  ◎重点实词。

  但闻(只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这个时候)

  中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宾客意少(稍微)舒

  两股(腿)战战几欲先走(跑)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喂奶) 妇拍而呜(指轻声哼,哄小孩入睡)之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表示时间的词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括号里加量词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古今异意

  字词古意今意

  会适逢聚在一起

  是这判断动词

  虽即使虽然

  股大腿屁股

  走跑行走

  名说出名字

  ◎一词多义

  妙:以为妙绝(奇妙) 众妙毕备(妙处)

  绝:以为绝妙(极度) 群响毕绝(尽、消失)

  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三)读懂句子。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

  三、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课时2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2、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善: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正面描写)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简单的道具。(侧面描写)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场面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

  梦中

  惊醒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一时齐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众妙必备

  伸颈 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由醒

  又睡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意少舒

  稍稍正坐

  失火

  救火大呼 齐哭 百千人大呼 儿哭 犬吠 力拉崩倒声 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多而杂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凡卡》教学设计。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凡卡》教学设计》。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

语文教学设计12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教师首先以诵读儿歌激趣导入:“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点评: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选取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师述:要下雨了,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都慌慌张张地忙碌起来。想知道它们要干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王国里去看看吧!

  用媒体播放动画片和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看。

  (点评:把握儿童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再次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3、师提问:你在动物王国里看到了哪些动物?学生发言,教师边贴彩图边讲述:美丽的小燕子飞来了,可爱的小白兔跑来了,勤劳勇敢的小蚂蚁也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了……

  (点评: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告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点评:看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听了精彩的故事,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读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的要求,体现了识字和阅读的整合。)

  三、由扶到放,认读生字

  1、媒体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读,教师及时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读。

  3、媒体出示单个生字(去掉词语环境,增加认读难度),学生认读。

  4、打乱生字排列顺序,学生认读。

  (点评:这一环节由扶到放,符合认知规律,意在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逐渐建立字型与字音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认读兴趣浓厚。)

  四、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2、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在学生读小白兔的动作不到位时,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说:“小白兔有些不高兴了,它想,自己是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呀,你们怎么读得一点也不活泼呀?你能试试让小白兔高兴起来吗?”在学生读小鱼跟小白兔的对话时,教师适时点拨:“小鱼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小鱼非常关心朋友,担心朋友淋着雨,你们能读出小鱼对朋友的关心吗?”

  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也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来进行。如,在学生读得到位时,教师指着动物图片,说:“你读得真好,看,小白兔在向你招手微笑了。”“你读得太棒了,小鱼非常喜欢你。”

  (点评: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手段了,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五、角色朗读,深化体验

  1、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2、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演读课文。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有的小组在分配角色时,出现了一个角色多人争演,而有的角色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教师这时并没有责怪学生,也没有包办分配角色,而是充满爱心地说:“看,小蚂蚁没人理睬,都伤心地哭了。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是,角色分配问题迎刃而解。教师这样处理,既灵活机智地驾驭了课堂,又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协作精神的.教育,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机智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六、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1、师提问: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活动与天气变化有关?

  (点评: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师小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向课本、同学和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在大自然里,在生活当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点评:是总结,更是启发。还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总评:黄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1、紧紧把握课标的主旨,突出识字和朗读两大重点;2、将教师定位于和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真诚地做心与心的交流对话;3、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创设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了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三、课前准备:

  1、了解、收搜母鸡的资料。

  2、小黑板。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母鸡大家都非常熟悉,说说你了解到的母鸡。时间是3分种。

  学生交流母鸡的资料,师简要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知课文内容。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学《母鸡》。

  1、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开火车读,齐读)出示小黑板:

  读生字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反抗 欺侮 可恶 成绩 聋子 鸡雏 凄惨 慈爱 辛苦 警戒

  小疙瘩 一撮儿 颤颤巍巍 趁其不备 如怨如诉

  2、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老舍先生)。

  是的,上一节课我们还学了他的写的《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笔下的猫是既古怪又可爱的,老舍先生始终是饱含着喜爱之情的。那么这篇母鸡他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写的呢?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

  3、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要点。出示小黑板: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男生读各读一句。

  (三)再读课文,具体感受

  1、解读“讨厌”学生读1至3自然段交流。

  (1)师:他讨厌母鸡什么呀?你从哪儿看出来?找出来读读。

  (2)生交流

  (3)齐读感受。

  预设:……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什么写法?

  2、解读“喜欢”学生读4至10自然段

  (1)师:那么后来是什么原因又“不敢讨厌母鸡了”呢?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中找呀?请你们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用事实说话。找出具体的句子读读。

  (2)生交流

  预设:

  第5自然段中边读边想象

  师: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母鸡咕咕地好像在跟她的孩儿们说什么呢?这些鸡雏们又会说什么?当你看到这里你会作何感想呀?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第6、7、8段:读到这里你想到了谁?(自已的妈妈……)

  师引:真是一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母鸡妈妈,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出示小黑板:齐读。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练习:分别用“之所以……是因为……”和“因为……所以……”说一说

  有感情朗读体会(男、女生各读一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小结升华:

  师:这仅仅是在赞颂鸡母亲吗?不,这是在赞天下所有母亲!所以最后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出示两句话辩析:

  1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我不再讨厌母鸡了。

  问:可以把第1句改写成第2句吗?通过交流明白了

  这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五)归纳写法特点:

  与《猫》比较:都是老舍写的,都是写小动物的。

  小组先讨论一下,再交流:

  1结构清晰。《猫》写了猫的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前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亲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生活化的语言风格,读起来很亲切舒服。

  5都是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有所不同的是在表达情感上,写猫作者始终是一种喜爱之情的,而母鸡却是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六)小练笔:

  师:同学们,当你读完了这篇《母鸡》后,你还会讨厌这只母鸡吗?是的,当我们对这位鸡母亲产生尊敬之情时,就会忽略它的缺点,甚至将它的缺点看作优点。这就是人们说的爱屋及乌。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将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学着总分式。老师开个头这只母鸡好可爱呀,它一天到晚唱个不停,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七)作业

  1继读写小练笔

  2摘抄好句。

  3阅读《麻雀》

  板书设计:

  讨厌:叫声 欺侮 炫耀 赞颂伟大的`母爱

  喜欢: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写法特点:

  1、都有过渡;

  2、总分式;

  3、用事实说话;

  4、通过动物的动作、神态写动物的特点;

  5、语言很有特色。

  6、都写出了对动物的爱。

  教学反思:

  《母鸡》这是老舍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教学的重点我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中我首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提出,这篇母鸡作者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写的呢?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

  当学生找到“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两句话后,我再让学生找出“讨厌”和“不敢讨厌”的具体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的体会。最后和《猫》进行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其次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句子,引导学生明白“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通过辩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学生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教学中我还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什么呢?当你看到这里你会作何感想呀?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鸡妈妈在教孩子们学本领时,咯咯地又好像在说什么呢?”等,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都能紧扣内容,并能结合自已的生活说出了自已的心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很好地理解了母亲的伟大所在。

  此外在教学时我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如改因果关系的句子,辩析句子,小练笔等,力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课堂提问的面不广,只停留在优等生中,这是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

  (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险路

  列宁 锻炼意志

  回 还走险路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引导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创设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形势,明白挑粮的原因。

  (课前知识储备:以“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读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认识扁担特点。

  1、读课题:第13课朱德的扁担

  2、观察扁担图,指导观察。

  朱德的扁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正巧啊,在2个月前,老师去了一趟井冈山,在军事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这根朱德的扁担,我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现在带来给大家看一看,高兴吗?

  好,仔细看!这就是朱德的扁担。瞧,扁担上写了三个字:生:(“朱德记”),

  看了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了这根扁担是谁的?朱德的。(点红)。来,把课题再读一遍。

  3、朱德用这样的扁担干什么呢?板书:挑粮

  同学们,我们知道朱德同志可是十大元帅之首,是开国元勋,也是国家领导。他怎么会用这样的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节,了解挑粮背景。

  1、师描述背景,相机读词。

  告诉大家,那还是70多年前的事。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一个地方(井冈山)(读词),井冈山就在江西,这地方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势非常险要,一般的人是很难走到山里去的。他们在这里竖立了一面红旗,板画“红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第二年,就是1928年,我们的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

  “会师”,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大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来,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会师”)不久就成立了

  “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课文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想来读一读吗?快打开书吧,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胜利会师的高兴!齐读

  三、学习第2节,明白挑粮原因。

  1、理解“围攻”“坚守”“足够的粮食”。

  同学们,我有个疑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书上有个词叫

  “围攻”,读词,敌人想怎样攻打我们红军?理解“围攻”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

  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这就是(读词“围攻”。)

  “围攻”一是围,二是攻,除了把我军围困在山里,还找机会攻打,他们先后调动了10万兵力三次攻打我们红军。敌人是那么气势汹汹,再读

  围攻

  敌人想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读词)“坚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守住根据地。这就叫(读词)“坚守”。

  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足够的粮食

  (词卡)多少粮食?红军有四五千人,要供这么多人吃上一年、两年的。那要多少粮食啊!读词

  足够的粮食为了对付敌人的长期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读词)足够的粮食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读词)(茅坪)那是在井冈山北面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那是为了避开敌人。

  2、读句明白挑粮原因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朱德同志要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自读,思考。反馈,讨论。读句。

  四、图文结合,品读“挑粮”艰辛

  1、过渡: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大家是怎样争着去挑粮的呢?师说:(年轻力壮的战士说:“我去,我有的是力气。”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说:“还是我去,我熟悉地形,遇上敌人我能应付”。)

  朱德同志会说什么?指生说(我是军长,应该带领大家一起去。)

  是呀,每次挑粮,大家都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去,大家挑粮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2、品读“挑粮”艰辛

  1、(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同志。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都是那么艰苦朴素。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我想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我觉得朱德同志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同志的肩膀都压红了。

  我想,朱德同志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了不起。)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4)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

  2、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谁再来读。

  点:朱德同志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很忙,休息时间很少。可他也跟战士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多了不起!齐读。

  3、朱德同志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

  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指名读。

  “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相当于从璜土走到江阴城这么远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靠两只脚要走上一整天呢。你们说,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路途遥远)

  路途遥远,谁来读好这个词?五六十里

  评:路好远呢?五六十里,谁也会读?路真远那!要步行一整天,再读慢些,就显得更远了。来,一起读。

  五六十里的路是怎样的路啊?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山高路陡”追问: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板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有一千三百多米呢。山不仅高,而且陡,路高高低低,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跟我们走的平整的水泥路是根本无法相比。

  点: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坡度大,直上直下。)

  是呀,这就是“山高路陡”,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陡?指2名说,男生读。

  “翻山越岭”

  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同学们,如果我们空着手要翻过那么高的山,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呀,谁读出这番艰难?现在肩上挑着粮食,要翻山越岭,多么艰难啊。谁再来读,读出这番艰辛。

  4、想象“挑粮”艰辛,读好句子

  同学们,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这样的山,走这样的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呀?

  脚上的草鞋走了一段路就磨破了,脚趾头踩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在尖尖的.石子上,会怎样啊?磨出血泡,划出血口子。

  如果碰上下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谁来说?(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这是多么艰难的挑粮啊!)

  5、朗读背诵句子

  一读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出当时挑粮的种种艰难吧!

  二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请再来感受一下。

  三背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乐呵呵的,什么困难都不怕,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想着那挑粮的情景,一起记住这句话。(图,文字隐去)

  五、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节。

  2、讨论: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有多忙?

  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白天要挑粮,晚上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图片出示,稍作介绍。

  说得真好,瞧:朱德同志正在灯下写作战计划,与大家开会讨论问题。

  读词:工作那么忙

  谁来读出朱德同志忙这忙那的情景。评:那么忙,“那么”这么一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工作的繁忙。忙,读得多响亮,我们听出了朱德同志的忙碌。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普通的战士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我们被敌人围攻,(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艰险”。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同学们,如果朱德同志累坏了,会怎么样?(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累坏了怎么办?

  指名读,评:怎么办?读出了战士们的担心。请你再来读给大家听。

  齐读词战士们多么担心,多么着急!我们一起读。

  (5)齐读句子

  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晚上忙到深夜,白天还要跟大家一块儿挑粮,是多么担心啊!你能通过朗读把战士们这番担心告诉大家吗?先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读得真棒,我分明感到你就是一位担心朱德同志的战士。

  齐读: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表情、眼神中也感受到了那份对朱德同志的担心、着急。来,我们一起读,把这份担心、着急告诉大家。

  3、战士们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板书:劝藏

  词卡:越发敬爱敬爱?尊敬、热爱越发?更加

  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再读第三节。

  交流: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点,原来看到朱德同志跟大家一道挑粮,战士们非常敬爱他,后来,大家劝他不要挑,他不肯。藏了他的扁担,原以为他不挑了,不料,他连夜赶做了扁担,还在上面写上名字,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所以大家越发敬爱他了。)板书:赶做

  写名

  4、三次回读重点句。

  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战士们为什么会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你瞧,战士们劝说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了,可是,他还是出现在山路上,当一个同志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却连夜赶做了一根,第二天,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了,尽管路途遥远,山高路陡,肩上是满满的一担粮食,但是,朱德同志依然笑容灿烂,挑粮的劲头多大啊。

  就这样,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下山挑粮,一担又一担的粮食挑上了井冈山,红军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最后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

  六、总结全文,再明题目

  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这根扁担的特别。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看到这根珍藏在军事博物馆的扁担,你想到了什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不由会想到朱德这一伟大的领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

  学习生字。

  这两个生字你还认识吗?“攻、守”是一对反义词。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

  (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攻”字左窄右宽,“守”字上窄下宽。)

  (3)请认真描红,找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在作业本上认真临摹。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12-20

语文教学设计07-25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07-21

《语文天地六》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7-25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设计07-19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6-2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