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8 09:59: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范文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范文15篇

教学设计范文1

  本课时《认识角》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触摸和体验中学习新知,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体验性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正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典型体现。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比较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

  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首先是在对现象感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从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元游戏导入,让学生找到躲在实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这个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我将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接着,通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让学生

  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

  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5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5个图形是否是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以上就是就《认识角》这节课进行的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想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帮助,以此来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学。

教学设计范文2

  这节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落实自主。每次活动,老师基本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没有出现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的现象。如“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落实自主。每次活动,老师基本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没有出现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的现象。如“自读质疑”后,教师设置了“角色互换”一个环节,让学生当小老师,考考自己最佩服的同学、考考其他小组、也可以考考老师。这种新颖、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自读质疑”后,教师设置了“角色互换”一个环节,让学生当小老师,考考自己最佩服的同学、考考其他小组、也可以考考老师。这种新颖、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教学设计范文3

  一.活动内容:聪明的小兔子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绕着障碍物四散跑,培养幼儿的动作灵活性。

  2.在游戏中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小路,圈圈作河中的'石头,若干小伞作蘑菇,布置森林情景。

  2.狐狸和兔妈妈的头饰各一。

  3.《刷牙歌》《悄悄话》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以兔妈妈带宝宝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创设游戏情境。师戴兔妈妈头饰:“兔宝宝们,起床了。(播放刷牙歌,带幼儿做动作)今天天气很好,妈妈带你们去玩,好吗?”

  2.以师生共同游戏的形式通过练习双脚跳跃、踮脚走的身体动作练习,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为游戏做好准备。

  师:妈妈带兔宝宝们去森林采蘑菇吃好吗?(介绍场地,教师先完整示范)

  (1)踮脚走的形式走小路,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师:我们要先走过小路,这条小路太窄了,兔宝宝们要踮起脚尖,张开双臂走。

  (2)以师生双脚跳跃的形式过小河,发展跳跃能力。师:前面有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应该怎么办?河面上有石头,我们可以跳在石头上过河。兔宝宝可要小心了,别掉进河里去了。(孩子开始走小路,过小河,要求幼儿不推不挤,一个跟着一个走)

  (二)基本部分(游戏) 森林到了,兔宝宝们我们来玩一个《抓人》的游戏吧!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妈妈在睡觉的时候,你们就绕着蘑菇跑,如果妈妈醒过来的时候,就开始抓你们,妈妈要抓你们的时候,你们赶紧蹲下来或者躲到蘑菇伞里。(提出要求:跑的时候不能跑到森林外面去,不能碰到蘑菇伞。)

  (2)第二次游戏。 森林里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专门抓我们小兔子。妈妈教你们一个好办法,如果狐狸要抓到你们的时候,就赶紧蹲下来,或者躲到蘑菇伞

  里,这样狐狸就抓不到你们了。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师:“下雨了,我们赶紧撑着蘑菇伞回家吧。”(兔宝宝大家一起合作撑着蘑菇伞回家,结束活动)

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 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 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学习古诗 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 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 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 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 检查自学情况:

  ①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③ 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问: 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 配乐背诵 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 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请你选择其中几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如:《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教学设计范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

  (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颂黄河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学设计范文6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哪些城市的别称吗?春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被称为春城?

  [找出本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师:春城的“春”一针见血的点出了昆明四季如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目的地从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能不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并未直接进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环节,哪怕是初读课文,学生也已经对课文产生初步联想及理解,教者不想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让他一气呵成连贯下来]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地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 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我们就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 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 同桌互查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昼夜不息

  济南 大约 一亩见方 不断 悬崖 洞穴 占地 往上冒 三堆白雪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

  [电影大师卓别林和武星成龙均善用道具,他们能让简单的道具产生巨大的喜剧效果。我想老师如能善用生词,也一定能让它们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这种记忆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三、学生描红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 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泉城如此美丽,作者笔下的泉城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到泉城去游一游。

  2. 学习策略提示

  (1) 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 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精讲课文,体会特点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那一句话能反映济南泉水的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名读,其余同学仔细体会:通过课文,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2)通过对这一段的学习,现在你对济南的泉水有什么印象?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美丽,神奇,把体会融于课文的朗读之中。

  B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度:济南的泉水是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一下济南的四大名泉,谁来为我们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仔细体会:泉在哪儿?泉水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1) 我们现在到了哪儿了? 珍珠泉在哪儿呢 ? 珍珠泉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现泉水的流动特点,是哪一个字呢?

  “涌”字说明什么呢?

  师:正是因为泉水有生命力,才体现出泉水的神奇。

  (3)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珍珠泉,我们现在站在珍珠泉岸边,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呢?

  C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 师: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玩了珍珠泉, 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游览另外的三大名泉,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再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泉,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样子。一会儿我们请几个同学领我们到另外的三大名泉游览一番。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五龙潭,谁来为我们导游一下五龙潭呢?其余同学对照课本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五龙潭在什么位置? 五龙潭是怎样形成的?

  师:同学们注意了,这儿有一个词表现了泉水的流动特点

  师:为什么同样是写泉水的流动,珍珠泉 用的是“ 涌”而五龙潭却使用“汇注”呢?

  师:谁能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把五龙潭的特点读出来呢?

  (2)师: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黑虎泉,请黑虎泉的小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其余同学看图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师:黑虎泉在哪儿?

  师:泉水是怎样流动的呢?喷吐说明什么 ?

  师: 泉水不仅急,水量大,他还有什么特点呢?

  (3)师:我们现在又来到趵突泉,请喜欢趵突泉的小导游领我们去游览一番好不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本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趵突泉的水清到什么程度呢?

  师: 冒字说明了什么呢?

  师: 趵突泉这么美,有那位小导游能为我们再读一下,其余同学再仔细体会一下。

  师:我们将要离开趵突泉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趵突泉说呢 ?

  D、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完了济南的四大名泉,要给这次旅行做一个总结的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和本文的作者一样,都说出了对济南壮丽景观赞美和热爱。

  师:同学们 ,现在明白济南为什么叫做泉城了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找料或者上网的方式查阅关于泉城的一些信息,回去办一份手抄报。

  2、仿课文的描写方式,抓住位置和特点,用一段话介绍校园内的一处景点。

  板书设计:

  泉城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天下闻名

教学设计范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收集母鸡的资料;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爷爷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在他的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母鸡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初读情况。

  三、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

  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来。

  2、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自由读这两句话,体会“一向”、“不敢”。

  有什么疑问吗?

  3、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预设:

  第1自然段,感受到母鸡的无病呻吟。

  第2自然段:母鸡的欺软怕硬。

  第3自然段:母鸡的炫耀。

  4、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

  读一读课文的4~10自然段:

  找到最能说明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预设:

  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者有什么疑问。

  5、老舍爷爷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呢,再去用心地读读4~10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有关句子。

  预设:

  从课文的第5、6、7、8这四个自然段来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6、再次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现在你对这句话又有了那些新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四、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再读《猫》和《母鸡》,思考:

  《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爷爷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

  2、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叙述动物的特点,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情感的表达上和语言的运用上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预设:

  ⑴ 文章结构清晰。

  ⑵ 写小动物的特点时用总分段式。

  ⑶ 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描写了生动具体的点滴小事。

  ⑷ 表达情感上,写对猫的喜爱是渗透到字里行间,而写母鸡时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⑸ 语言上很生动。

  五、作业

  1、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进行摘抄。

  2、阅读其他作家写的文章,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

  【板书设计】

  猫──古怪 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教学设计范文8

  教学内容:

  1、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教学目标:

  1、按节奏朗读,按节奏走步,随音乐的分句准确变换动作。

  2、模拟不同动画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表演,发展学生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

  教学难点:

  如何吸引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帮助学生从愿意听、喜欢听逐渐过渡到想听音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

  生:喜欢。

  师:喜不喜欢看《西游记》?

  生:喜欢。

  师:你为什么喜欢看《西游记》?(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还有很多很多理由。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听《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这部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叫什么?

  生:《一个师傅仨徒弟》。

  2、初听乐曲

  请小朋友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动画片中各个人物的外形特征并模仿,他们都有什么本事?

  3、复听

  (1)同学们听得真棒,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

  (2)动画片好看吗?里面的歌声是不是也特别好听啊?大家想学这首歌曲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前半部分。

  (3)课件出示歌词

  (4)跟琴学唱

  (5)师生接唱

  (6)完整演唱

  三、学习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1、关于唐僧和他三个徒弟的故事还有一首特别好听的童谣,大家想学吗?

  (1)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什么本事?

  (2)他们这么有本事,他们的'师傅有没有本事呢?

  (3)所以,观音菩萨就让小白龙变成白龙马给师傅骑,白龙马在师傅遇险时也能保护师傅。白龙马是怎么走路的?谁来学一学?(学生跺脚来模仿)

  师:白龙马是这样走路的,你还能不能用别的方式表现啊?(学生用手拍地模仿)

  师:你再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没有了。

  师:那老师来模仿蹄声

  2、出示图片《唐僧骑马咚得咚》,老师有节奏的念童谣,学生跟着节奏认真的听

  3、学生跟着老师有节奏的念

  4、学生齐念(同位对拍手掌)

  5、师生接唱

  四、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

  我们刚才一齐说了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扮演一下我们《西游记》里的人物啊?

  1、分小组来排练,边表演边说童谣。

  2、小组练习

  3、我看小朋友们排练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分组表演)

  4、师生一起表演

  五、小结

  你们太棒了,我还想为难你们一下,就是回家与你的家人一起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能做到吗?

教学设计范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教学设计范文10

  教学内容

  11、北风和小鱼

  拟 2 课时

  累 计

  第 89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培养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的习惯。

  3、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提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

  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用铅笔画出来。

  (2)它们怕北风吗?(怕)从哪儿看出来?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么样?(强大、凶)

  大家都害怕它。这时,北风表现得怎么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得意)指导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 你怎么知道小鱼不怕呢?做给我们看看,

  (2) 说明了什么?什么意思?练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实施修改意见

  多媒体演示:

  青草变黄,

  梧桐树落叶,

  鸟儿进窝。

  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小鱼冻死了么?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北风看不见小鱼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

  小鱼真的没有了吗?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一、 朗读背诵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度背。

  3、有感情地背诵。

  说说为什么河面上结冰,水底却不冷?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 抄写生字新词两遍。

  2、 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冰花,北风和小鱼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范文11

  一、教材依据

  苏教国标版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39—40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

  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们神经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与优化的问题也一直捆绕着我们一线教师,看了沈重予先生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分析,我似乎有所顿悟。我感觉教材编写的意图首先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算法的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不是他人强加于己的过程,是在逐层的练习与对比中体悟出来的;不是在一节课内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计算教学的整个单元中的。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定位”的问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体悟”上,希望通过教材与教师所呈现的不同刺激源来引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的碰撞,在不断的对比与反思中“体悟”哪种算法更适合“我”,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有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积分卡。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探索新知(游戏连连看)

  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很喜欢电脑游戏,我这里也带来了3个,给大家介绍一下:猴岛大冒险、阿达宠物园、什么东东球,想要吗?看到上面的分数了吗?只要你这节课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这些积分,你就得到它们了。”出示得分标准:算对一题得1分,回答问题对得2分。

  谁来读一读它们的积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2、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1)44+25=

  (2)44+38=

  (3)38+25=

  (4)44+38+25=(这一题我们以后在解决)

  师:观察我们所列出的算式,都是什么类型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口算的机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3、探索44+25的算法。

  师:先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认真听的得1分。

  交流:

  (1)先算44+20=64 再算64+5=69

  (2)先算4+5=9 再算40+20=60 最后算9+60=69

  (3)先算44+5=49 再算49+20=69

  (教师适当辅以说明)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4、探索44+38的算法。

  师:这一题会算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说得好的加一分。

  5、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小结:相同的是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的思路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第一题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题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6、练习:38+25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二、巩固深化(积分等你拿)

  (一)进入阿达宠物园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白兔带我们采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两道算式,算对了,蘑菇就采到了。(学生独立完成)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斑点狗们在比聪明,都说自己最善于发现,其实最善于发现的人是我们的小朋友,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开动脑筋,看看这些算式中藏有什么秘密吧。

  (2)先算第1组,说说有什么体会。

  (3)再算第2组,说说有什么计算快的秘密。

  (4)独立完成3、4组,集体校对答案。

  (二)进入猴岛大冒险游戏区。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统计表的统计内容改为统计大猴、小猴采集的香蕉、椰子、芒果的个数。

  (1)指导理解统计表,出示问题:哪种水果采集的数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吗?有什么好办法?(估计得数几十多)

  (2)学生独立完成估计过程,指名汇报方法。

  (3)验证,再次计算,看估计得对不对。

  (4)统计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独立完成后汇报。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本题改为猴岛活动中心的名称,如:保龄球中心、九宫格中心、九子连珠中心、扑克pk中心,幸福休息室。

  师:这是猴岛各个活动中心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能看懂吗?

  提出问题:(1)从保龄球中心到九子连珠中心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

  (2)大猴从幸福休息室到九宫格中心,小猴从幸福休息室到扑克pk中心,谁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三)进入什么东东球游戏区。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前面增加一组几加几的算式:6+7= 5+9= 8+4=

  (1)引导学生先口算第一组题。

  (2)口算后交流方法。

  (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总结

  1、算一算你的积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约能得到哪个游戏?在积分卡后面写上你的电子邮箱,下课后教给老师。算完让个别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以及选择趋向。

  2、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遗憾。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44+25=69 44+38=84 38+25=63

  ① 44+20=64 ①44+30=74

  64+5=69 74+8=82

  ② 44+5=49 ②44+8=52

  49+20=69 52+30=82

  ③ 4+5=9 ③4+8=12

  40+20=60 40+30=70

  60+9=69 70+12=82

  …… ……

  八、教学反思: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例题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游戏入手,开放式的呈现,激活了学生的旧有知识,学生们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出发,向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但个别学生也出现的杂乱无序的思考,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其步入正途。我感觉教师教学最关注的应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而非谁的算法好。

  2、在对比中优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本课设计了四次对比,感觉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口算思路的共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想想做做第1题的对比引起学生对进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想想做做第2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联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了40,得数也多了40”,其实就是加法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题的处理完全是让学生以旧带新,在对比中学习,始学生的计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对比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3、结合口算,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想想做做第3题,设计成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填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点拨了估算的方法,发挥了估算的实际效用。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涵非常丰富,两个问题的依次出现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用“估”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哪种更直观、简单哪种就更好。

  以上是我感觉自己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题到底什么时候呈现好?为什么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欢用“44+40-2”的方法?积分评价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等等,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设计范文12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关联词语“不光……还……”、“只要……就……”造句。

  2、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二、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理清文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词句。读写迁移:看录象,写短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过)说说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当时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3分钟)

  (学生可能说出的意思:谁吃谁。谁帮谁。可能前者更多一些。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谁帮谁”。)

  2、是啊,你帮我,我帮你,你得到了好处,我也没吃亏。谁能把这个意思用最短的话说出来。(无非是:你好我也好、你关心我,我也关心你、你对我不仁,我对你不义等说法)

  说的不错(或“很好”),你们说的意思有一个词语概括得更好——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

  2、(指导写“惠”,)

  3、(理解“互惠互助”的意思)(2分钟)“互惠互助”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找一个例子,说明你理解了。

  二、引导初读。(20分钟)

  1、初读课文该做些什么事儿,你们都知道吧?(知道)开始读书。

  2、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请举手示意。老师一定尽力,你们千万别客气。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三、评价初读。(1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组织评议,板书:(7分钟)

  蜜獾和导蜜鸟

  海葵虾和红海葵

  鳄鱼和千鸟

  2、认读并听写生字新词。(6分钟)

  蜜獾

  水蛭

  喙

  下颚

  互惠互助

  捣毁

  扇动

  美餐

  享用

  觅食

  饱腹

  肉屑

  3、谁能告诉我们,什么叫“互惠互助”?(学生可以自由说:可以举出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不说文中的例子)

  4、说说看,“助”是什么意思?“惠”是什么意思?

  小结:你看,读书就这么简单——用眼看,用嘴读,用心想。没有学不会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课题,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再读课文,看看我们对课题能不能有更深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积累和运用语言。(20分钟)

  1、友情提示(出示):

  (1)读完课文以后,要说出:谁帮了谁?谁得到了什么好处?最好不看书,用课文里的话说出来。

  (2)读懂的,跟同伴共享;不懂的,跟同伴讨论。

  (3)读懂的和没读懂的都要整理出来,准备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教师巡视,个别辅导。(10分钟)

  3、指名学生上台演说,师生评议。

  (1)(说出课文里的内容)问——谁帮了谁?他们各自得到了什么?(主要说课文里的内容)

  (2)在动物界,在大自然中,像这样“互惠互助”还有哪些,你注意了吗?(板书……)(列举其它现象)

  (3)(再读课文)想一想,难道这种现象只存在于自然界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引入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

  三、读写迁移。(18分钟)

  1、(导看)

  是啊,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谁也离不开谁。请看下面的资料,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画面,说说你的感想。

  (出示动物、植物、人与人、国与国相互依赖的画面及解说词)

  2、播放相关画面及解说词。

  师生交流。

  四、仿照课文的写法,把你刚才看到的,写成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指名学生读读自己写好的习作,引导学生评点。

  五、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2分钟)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选文,下节课我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

  2、设计一个游戏,说明大千世界“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

教学设计范文13

  一、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的第一课时。

  研究的问题和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初一学生处于青春初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一方面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冲动,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增强法律意识。在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中,活动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道德意识的载体,所以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很有必要。

  本堂课用“美好回忆、自我评价、学生课本剧之故事新编、实践体验、凡人小语”六个活动有机串联,环环紧扣。设计的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好象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他们就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自立的含义,知道自立不局限与自我服务劳动;了解自立的表现,基本知道自立的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提高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在活动中体验自立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了解同学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方面的优秀事迹,反思自己在这方面的行为。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重点:自立的重要性、过于依赖产生的危害。

  六、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分析、归纳相结合,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相统一。

  七、教学过程:

  话题导入并展示春游图:2分钟

  教师:大家喜欢春游吗?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终于可以脱下厚重的冬装去野外郊游了,想去的学生请举手示意,“如果你去野外郊游,会带上什么?”

  学生:(2-3人)大包零食、游戏机、野外用品、MP3、照相机、衣服……

  教师:那就要背一个又大又重的包了,你会怎么办?

  学生:自己背、找老爸老妈帮着背……

  教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少办法?下面我们看看我们的同龄人盟盟和小曦是怎样做的?我们应该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不赞成盟盟的做法?

  学生:小曦体贴父母,关心老人,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盟盟就不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也不懂得关心和体贴老人, 奶奶帮她背者那么大的包,他就不知道问问奶奶累不累,渴不渴啊!她做事情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

  教师:(教师适当赞赏学生精彩的回答)看似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为什么我们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一)、<板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3分钟)

  1、美好回忆: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想想自己曾经在家里、在学校有哪些值得你回忆的事情?(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结合学生已知,引导到说出自立的表现。学生可以回忆反思家庭生活中让父母为自己洗衣做饭而发生的争执,让父母陪做作业,在学校抄作业的故事;也可以回忆父母的谆谆教诲,甚至是一个曾经听过的童话故事。教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

  学生:思考,交流。

  2、自测:究竟会做多少事?(2分钟)

  (学生打开课文35页,做自测题,在会的项目上打星。自己还有什么的表现补在下面空白处;并判断哪些属于个人生活的范围,哪些属于家庭、集体、社会生活的范围)

  (目的在于自我评价,这个练习设计力图让学生了解,现在的“自立”“自己的事”已经扩大了范围,它的意义更深了。)

  教师:(随机提问):你能做到哪几条?哪几条不容易做到?你还能做到哪些?

  (学生交流时教师尽量鼓励和引导,发现闪光点并及时点给予赞赏。)

  下面我们看看盟盟后来的生活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课本剧《盟盟的幸福生活》(学生表演)(5分钟)

  (故事梗概:(解说):盟盟每天都过着衣来生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今天仍同往常一样每天都由妈妈再三催促才能起床。“盟盟啊!起床了,到时间了。” 盟盟打者呼噜,没动劲……“盟盟快起床了,不然又要迟到了”妈妈再一次催促.“哎呀,再让我睡会嘛!烦死了。”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见盟盟还没有任何动静,放下手中的活连哄带拖的把盟盟懒洋洋的从床上拉了起来。盟盟起床后,眯着眼第一句话:“妈,我的衣服呢?”妈妈拿过来了。“袜子”“鞋子”“头花”……妈妈都应着声无奈的一一拿了过来、盟盟穿戴好衣服后,妈妈也到上班时间了,对盟盟说:“宝贝,牙膏挤好了,早餐在桌子上,吃完快点上学啊!盟盟应了声,突然转过身追上已经出门的妈妈:“妈,我上学来不及了,给我点钱我在路上吃”妈妈回头说:“抽屉里有十元钱省着点花啊。” 盟盟迫不及待的来开抽屉:“哇,有二十,可以美美花一顿了.”之后拿着钱高高兴兴的走了。

  ( 解说:中午放学回家后盟盟一进门便喊):“妈,衣服脏了,给我洗洗,”说完,随手仍给了正在做饭的妈妈。妈妈说:“你这么大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谁让你是我妈呢?肚子好饿,中午吃什么啊!”“汤饭”“又是汤饭,我最讨厌吃了,给我钱,我出去吃”“早上的钱呢”“花完了”“我和你爸都下岗了,找个工作多不容易……”还没等妈妈说完盟盟就生气地说:“不给就算,真罗嗦”说完摔上门走了,“这孩子……”妈妈欲言又止.无奈的摇摇头.

  ( 解说:下午放学后,盟盟在街上逛了一阵后,觉得肚子饿了才回家,一进门发现父母都不在,于是拨手机,可是爸爸不在服务区,妈妈手机关机。等了一会饿极了,无奈的去冰箱找吃的,却发现冰箱里只有生菜,于是就开始边抱怨边试着自己做饭)……接下来请大家猜一猜盟盟做饭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学生续编故事:(5分钟)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猜测,在笑声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

  学生:切菜时切破了手指,油锅起火了,哭了,饭做糊了……

  教师:盟盟为什么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因为她缺乏自立能力,不懂得自立,是过分依赖父母所造成的.

  教师:看来不懂得自立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那么不懂得自立, 过分依赖他人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哪些危害呢?

  学生:难以生存和适应社会,不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自己无法去解决……(学生回答可能并不全面,这一设计主要是为后面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做铺垫)

  教师:是啊!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就慢慢的应证了这一切,经过几年的努力后, 盟盟考上了外地一所高中,她就要离开父母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了,她又会碰到哪些困难呢?他又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呢?

  (展示投影:)几年后,盟盟考上了浙江某大学,父母把他送到大学,帮他登记报到,买好饭菜票,在宿舍帮他挂好蚊帐,铺好被子,整理好柜子。临走时,父母千叮嘱,万交代,盟盟拉着妈妈的手哭了。傍晚,她要去洗澡了……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找个好朋友一起编下去。

  学生:进错了浴室,洗洁精当沐浴露,被洗澡水烫了,还忘记带干净衣物,干净衣服掉水里了,(学生兴致勃勃,答案五花八门,其实好多都是他们在寄宿生活中的遭遇。)

  教师:盟盟再次遇到困难会怎样?(生:给父母打电话。)父母放心不下就和父亲大老远跑来看她,安顿好一切,可是到了晚上又发现什么呢?

  4、图片:《新生集体宿舍》(3分钟)

  教师:1.是什么原因让盟盟的父母为什么还不走?

  2、你对这件事情如何看待?后来他会怎样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改正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

  学生:因为父母担心盟盟不懂得自己照顾自己……盟盟的行为即苦了自己也苦了父母,盟盟应该学会自立,不能在事事依赖父母了,同时父母也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设计这个活动,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猜测,在反思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从教学效果看,非常棒!从而得出第二个结论)

  (二)、人生需自立:(4分钟)

  1、说一说:

  教师:.请大家结合盟盟身上发生的故事,说一说过于依赖他人对自己的成长会带来哪些危害?自立给人的成长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注意调动和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分析,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在教材P38上找到相关知识点)答案略。

  教师:既然大家已得出结论,那我们应该怎样做?用一句话总结概括就是(根据回答展示投影)学会自立,告别依赖

  教师:和大家一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投影并跟学生一起大声读)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可是这时有些同学会说: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也没有社会经验,无法脱离父母完全独立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以下的争论.

  2、辩一辩: 正方: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3分钟)

  反方: 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 这一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和运用所学知识点.学生的精彩辩论中有闪光点,拓展和延伸了本课的内容,对此教师及时给以掌声鼓励和赞赏,同时,这一活动增强了大家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这一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投影):父母在子女未成年时有责任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但如今有些成年子女上大学、找工作,甚至结婚、买房子、都要父母来操办,这说明什么问题?

  你能合理的分析一下这些现象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这些现象说明中国的小朋友从小就缺乏自立能力和意识,长大后仍旧习惯性的依赖父母,而中国的父母们也比较缺乏从小对子女自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国外的父母和国外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呢?

  3、看一看:国外的自立教育

  ( 投影展示材料) (4分钟)

  (1)、美国:自谋生路

  (2)、日本: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3)、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夏令营中的对比和较量: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曾经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当时,这107名儿童在内蒙古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上路时,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装满食品和野营用具;中国孩子只是装装样子,背包几乎是零食、玩具、甚至有的是空的。探险之路才走一半,中国儿童因将水喝光、干粮吃尽而向日本孩子求援。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长乘车而去,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教师:结合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和外国孩子的自立教育,思考:

  (1)日本的少年有饭吃,而中国的孩子饿肚子?

  (2).你认为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才能赢取下一次较量的胜利?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教师: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可是现在我看见大部分同学的桌子上、抽屉里却乱七八糟,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做一做看谁整理的物品又快又好。

  4、比一比。(板书:实践体验)(3分钟)

  投影:(1)、自查课桌椅内物品整理整洁情况,给自己打分。

  (2)、打十分的学生上台介绍整理物品的小诀窍。

  (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学会寄宿生活中关键的一个本领——整理物品,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体验到劳动后的心情是轻松的。从效果看,大部分学生能按照分类整理的方法尝试改变自己的习惯,也体会到了那种劳动后的快感。)

  八、总结(3分钟)

  教师:劳动是快乐的,自立是自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证明自己“我能行!”通过这堂课,你对自立有哪些认识呢?说说你的凡人小语。(板书:凡人小语)

  学生:思考后交流。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大作:

  自立乃人生之根本也。 ——林夕雅

  自强的人生需要自立。 ——马跃

  学会自立,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毛文军

  附板书: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美好回忆、自我评价、故事续编、实践体验、凡人小语

  九、作业:《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我想说……》政治小论文

  十、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分别在初一1、2、3、4班上过,整体感觉极佳。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同学生融为一体的感觉。值得总结的是:

  1、我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小学一年级就有一堂思想品德课,但主要着力点在培养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减少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所以当学生们回忆到小学老师教的歌《劳动最光荣》时,我带头唱了起来:“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听着听着,他们居然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仿佛是学生的一员,感受着童年的快乐。

  2、这次设计的活动内容不落俗套,饶有兴趣,和学生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最精彩和有价值的活动有两个:一是故事新编,二是凡人小语。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通过小品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以提高认识;第二个活动也符合初一学生具有

  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的特点,通过活动,说说启发。而在形式上模仿了名人名言的格式,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3、这次设计学案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每一个环节能考虑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自己该引导什么。所以,整节课,教师没有大段的发言,只是精练的几句点拨,效果很好。在活动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同学生同乐同忧。教师感受到课堂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

教学设计范文1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网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剪枝。你知道什么是剪枝吗?(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2、如果见到种果树的农民伯伯剪枝,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吗?

  3、劳动中的知识也不少,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剪枝的学问。揭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后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打个问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剪枝 挥舞 盼望 疯长 夺走 靠 红润 仿佛 胖娃娃 脸蛋 不禁 远近闻名 充满信心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教师抽查,比一比,谁读得最棒。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并选择段落赛读。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3)尝试理清课文层次。友情提示:找到季节变化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一(1)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二(2、3)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

  三(4)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

  四(5)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3、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生字

  1、分析字型,说识记方法。

  2、指导书写:剪、夺、蛋、禁、靠注意上紧下松,挥、仿、佛、娃左窄右宽,疯注意两笔竖撇要写好,不能过于倾斜。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完成习字册。

  4、教师矫正学生握笔姿势、写字姿势。

  四、作业设计

  1、组词:仿访 佛扶 枝技 挥辉。

  2、读熟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字组词。

  2、听写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尝试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近闻名、总是、大、甜)

  换词理解能手(能人)、远近闻名(人尽皆知、家喻户晓)。

  (2)读好这一段,在评议中明白该读出敬佩的语气。

  过渡: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

  2、学习第二段

  (1)我跟你一样好奇,板书:满怀好奇,带表情读好这个词语,略皱眉。

  (2)怎么他的桃子就能结得那么大,那么甜呢?跟着我一起去看一看,问个究竟。

  (3)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4)我看到了什么?(读出相应句子)只见后面都是我看到的情景。

  用个词语概括这番情景。(我看到王大伯他们在剪枝。)

  (5)再读,说说还从这写内容中读懂了什么?

  (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6)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看到后的心情或者说表情是什么样的呢?读他问王大伯的话,你可以理解当时的.他。

  出示: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语气词,读出两个问号表达的当时的心情、神情: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等。板书:一脸疑惑

  (7)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同桌一问一答,说清原因。

  (8)指名直接对话表演。

  (9)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他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10)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咔嚓咔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摸,充满信心的说,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啊!分角色朗读对话。

  (11)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板书:将信将疑

  结合课文理解将信将疑:半信半疑,一半相信,一半怀疑。

  为什么我会将信将疑呢?(种桃能手不会做不利于桃子丰收的事,但剪掉了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

  (12)指导读好将信将疑时心里想的话。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播放图片欣赏美景。(蜂在花中舞,人在树下戏)随机说上几句古诗赞赞眼前景象。

  (3)此时的我最盼望什么?

  (4)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语气轻松、愉快。

  4、学习第四段

  (1)桃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所以暑假一到,我就来到了王大伯的桃园。这时的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指名读相应语句。只见后面都是我看到的情景。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惊讶、高兴,即又惊又喜)

  (4)读好啊这个语气词中代表的感情,再读我看到的景象。

  (5)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惊的是:大伯的预料成了现实,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喜的是: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6)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7)现在的我还将信将疑吗?我明白了什么?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啊。这劳动中也藏着丰富的学问,我们可得好好向生活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呀。

  (8)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学完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怎样判断无用枝?怎样剪才合适?等等)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并且善于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四、作业设计

  1、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

  2、语气词练习,填一填,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教学设计范文15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的读书效果。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的读书效果。

  教学对策:

  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深思、多品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如《读书莫放“拦路虎”》、《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文章,把握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种读书方法。

  2、板书:精读与略读。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意在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提醒学生课文的类型,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

  二、研读课文,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在文中自己最有收获的地方圈圈画画,并批注感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从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2、汇报交流,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什么是精读?

  (2)什么是略读?

  (3)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3、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句子一)“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1)“一目十行”是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句子二)“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探究弄清什么是“精读”与“略读”,以锻炼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交流中学会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体验收获的喜悦。

  三、小组学习,指导读书。

  1。用略读的方法阅读12课后面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

  2。再用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的重点部分,阅读时可圈圈画画。

  3。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课文,并能否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文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的读书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的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五、作业

  用略读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一篇课外文章或一本课外读物。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可巩固学生刚学的读书方法,使之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精读和略读

  精读和略读

  结合起来

  读书效果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密度教学设计02-24

《牧童》教学设计02-20

《长城》的教学设计02-21

写作教学设计02-22

狼教学设计02-25

泉城教学设计03-02

质数教学设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