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6 10:00: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重、难点: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手段:

  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已有经验

  我们来做个“猜词游戏”,愿意吗?愿意的话就请听好游戏的规则:首先请一位同学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作出相应的动作,看看哪个同学能根据他的动作猜出词语,让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最棒。

  师:分别出示“开汽车”、拉拉锁、 “风车”、“气管子”词语。

  生分别猜出这些词语。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这些词语都没有把你们难倒。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

  1.分类、感知

  (1)出示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谁来说一说,他和刚才这位同学做的哪个动作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

  (2)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门、风扇的叶片、升旗、钟表面指针的运动)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想一下为什么这样分?

  (3)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平移和旋转的定义。

  (4)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方式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板书)

  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叫旋转。(板书)分别说说图上的物体绕什么旋转。用你手中的物品做一个平移。

  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教室里有吗?游乐场里呢?你的玩具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⑴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⑵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⑶(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4.请你判断一下河里的小鱼,把能平移到红色鱼的位置的涂上颜色。生判断,并说出原因及平移的过程。(播放课件)

  三、研究平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⑴你们看这里有一条金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金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左)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左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金鱼到底向左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金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

  ⑵我们先来数一数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金鱼的鳍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

  金鱼的尾巴又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你数一数吧,你发现了什么?

  ⑶小结:哦!金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左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金鱼向左平移了7格。

  ⑷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一下,我们把金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金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金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1格,金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金鱼的.嘴巴又向左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金鱼呢?(也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左平移,现在金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7格,金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左平移了7格)

  刚才判断这条金鱼向左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蜡烛平移图

  这里有一只蜡烛,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蜡烛向右平移了4格。

  是不是很有意思?

  3、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

  ⑴(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指一指,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⑵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四、评价

  1、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自评)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的好(互评)

  五、全课小结

  1、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

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 (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教学设计范文4

  教材分析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特别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运动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本节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第4页的第二段课文,主要阐述环境的变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运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促进取食方式的改变,前肢的逐渐解放使“露西”时代的古人类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随着古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第三段课文主要说明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与人脑功能的完善及语言的产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该段课文还概述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人类应当怎样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在明确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

  本节的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种技能,而是围绕着本节资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设计的,并叙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基因比较研究)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了解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了解人类是在与环境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类人猿和人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图A中的动物吗?它们与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图A中的动物是一种类人猿,它们与人在外部形态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够用前肢抓握物体,面部表情与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与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等。(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展示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学生的观点是否科学不作评价,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为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争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儿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做“人”?

  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如果不是,人类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呢?(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关于“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教师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形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资料2: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过分析上面两则资料,你同意哪种观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同意达尔文的观点。

  教师进一步强调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观点的斗争。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资料1:下面是几种类人猿的图片。

  图1

  图2

  图3

  资料2:类人猿是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也叫做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因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相似,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故称类人猿,类人猿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最为高等的动物。如具有复杂的大脑,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盲肠、蚓突、胸廓、血型、怀孕期7~9个月,寿命可达几十年等,均与人相近。而且,无尾、无颊囊和臀疣(长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与人类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类人猿的前肢较后肢长,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这又与人类有显著区别。现在生存的类人猿叫做现代类人猿,古猿则指化石类人猿。

  1、你认识资料1中的类人猿吗?

  2、通过上面的两则资料,你认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资料1中的类人猿是长臂猿和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间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但是,类人猿和人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则是直立行走。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在形态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两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习目标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

  教师引导:现代类人猿与其祖先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别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请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图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点?她的运动方式可能是怎样的?

  4、从石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东非地区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为了适应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发展成早期的人类。所以,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露西的化石图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点:上肢比较细,下肢比较粗长,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和现代人类比较相似。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4)图中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学生代表对展示情况作补充和评价

  小组内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大量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东非大裂谷地带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他们利用前肢使用树枝、石块等简单工具,这样,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标志着人和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够进化为人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的改变。

  2.人类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1、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处理好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环境发生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由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也越来越复杂,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困难,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发达,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越强,逐渐发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强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同环境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在人类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人脑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制造的工具也日渐复杂,提高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活动也使生物圈满目疮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环境恶化等。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并保护好生物(包括人类)唯一的家园——生物圈。

  教师、学生分组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环境的变化使森林古猿分成两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能够直立行走,并利用前肢使用和制造工具,以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逐渐进化成人类。另一支继续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树上攀缘获得食物等,进行树栖生活,逐渐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结果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习目标三: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就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是根据事实进行的分析和推断。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请你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尝试说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学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1)和(3)是事实,(2)(4)和(5)是观点。

  教师强调:事实是确实存在的,观点有正误之分,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清楚事实和观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教师强调: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

教学设计范文5

  本次的教学活动是以人教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的十一册中的第四课《精美的小礼卡》展开。在课程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美术人文”的教育理念,注意收集与编辑新资料,寻找与发现新材料,尝试与创新新技法,思考与设计新形象。我依托丰富的课堂教学为主线,在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以环保为主线,在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知识性、趣味性、意识性。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性的制作活动加深体验。初步尝试艺术造型带来到乐趣。感受艺术造型和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锻炼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创设丰富的'视觉刺激,让美的物象贯穿教学过程。我先进行欣赏引趣,让学生欣赏各种形式的贺卡,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贺卡是如何制作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自我表现阶段。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贺卡的特色,完成自我评价,学生对贺卡的认知又有进步。

  在学习贺卡制作时,我考虑教学对象是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上。我在进行贺卡的启发教学时,不是直接演示贺卡的制作过程,而是将制作过程做成幻灯片,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贺卡时通过什么方法制作的?使用了什么材料?由学生自己发现方法和材料,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找的材料根据自己的创意制作成贺卡。

教学设计范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到3个字,会写7个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诗中的比喻句,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景物的。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景色的壮丽,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比喻句,体会瀑布的壮丽景色,懂得作者所运用的由远到近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1、出示有关瀑布的图片,或放映幻灯、录像片均可,让学生首先感知瀑布的形象。

  2、然后由教师讲解,或学生介绍:瀑布是从高山陡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然后引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审题。

  学生读题后,由教师介绍这篇课文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描写瀑布壮丽的景色的诗歌。

  三、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丢字。读后,可组织学生评议。

  四、分段讲读课文。

  指名读诗歌第一节。

  这一节是写瀑布的什么?

  学生首先感知瀑布的形象。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

  2、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

  3、合作识记生字(小组内说说方法)

  4、抽卡认读生字

  指名朗读文章

  写瀑布的声音。

  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的学习理解打基础,培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讲读诗歌第2、3节。

  1、指名朗读第2节。

  读前提出思考问题:这一节写瀑布的什么?(1)想象一下,“望见瀑布的全身”指的是什么?

  (2)作者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2、指名朗读第3节诗。

  读前提出思考题:这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①“屏”是什么?

  ②作者把瀑布比做什么?珍珠的屏是怎样的?珍珠的屏会使人感到怎样?诗里怎么说的?

  (指的是从瀑布顶端到瀑布的脚下都看到了。)

  (读诗句:“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回答。)

  作者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子,把瀑布比喻成什么?

  读后,回答上述问题,然后议论:(“屏”是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可以折叠。)作者把瀑布比做珍珠的屏,珍珠做的'屏闪闪发光,十分珍贵,使人感到真了不起。

  诗中说: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熟练地朗读基础上自己感悟出作者笔下的春雨的美丽,学习拟人的写作手法,并利用想象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在脑海中展现变化多端的春雨。

  教师总结

  (1)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作者用了准确的词语,恰当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的壮丽,表达出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感情。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按观察的顺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学习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12瀑布

  远听见声音像……又像……

  较近望见全身衬着一道白银

  脚下仰望珍珠屏烟雾尘

教学设计范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愫。

  2、品味课文优美而富于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3、感受文章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抒情散文,构思新奇、想象奇特、语言清新、富于激情,且难度适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大多数中学生或许都见过,“小桥、树木、山泉”……并非罕见之景,有的或许还见过更美的景色,但问题在于大多数都缺乏作者这样的那种发现美的眼光,缺乏与大自然真诚交流的童心,缺乏将美景转化成文字的写作技巧。这也就成为学习本文的一个重大任务。

  【教学设想】

  美文需要美读,在美读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本课试图通过“美读五步曲”来完成对此文的学习。

  1、诵读,初步感受美。

  2、品读,探究发现美。

  3、联读,拓展比较美。

  4、背读,积累丰厚美。

  5、写读,片段创造美。期望以读代讲,以读带学,读读品品中探究美文、美点。

  【教学准备】

  1、选择配乐音乐。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然之景”的美文,山水古诗。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热爱读书的你,想必也曾游历过许多山山水水,在你的心之角落存放着哪些至爱的风景?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畅说。

  老师点评小结后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李汉荣到文字中去旅行,去触摸语言中的山山水水,相信灵气逼人的你们一定会有美的启迪,新的收获。

  课题呈现。(见课件)

  一、诵读──初步感受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是学语文的最佳方法,何况今天学的是如此美的散文,美文更需要美读,让我们蓬蓬勃勃地读起来吧!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

  ⑴ 积累本文的生字雅词。

  ⑵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就此文的?

  ⑶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二、品读──探究发现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可谓学习之高妙技艺,让我们在读读品品中发现课文的美点,在赏赏读读中探究课文的'亮点。(如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1、学生再读课文,探究:

  ⑴ 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谈谈它的美处。

  ⑵ 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谈谈它的美处。

  ⑶ 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谈谈它的美处。

  2、学生交流,且配乐朗读喜欢的段落,并由学生点评。(音乐见课件)

  3、教师推荐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与学生分享。

  小结:

  文章的美处:

  语言清新之美 描写细腻之美

  想象丰富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结构新巧之美 童心童趣之美

  前后呼应之美 自然生活之美

  ……

  作者用他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笔墨让我们走进了画中,走进了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似乎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缕微风,一抹夕阳。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段落(第4、第5段)或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联读──拓展比较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潜的读书求知之道。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自然美文”,四人小组合作。

  ⑴ 传阅诵读。

  ⑵ 选择其中一篇重点联读,比较课文,发现异同。

  2、小组代表交流。

  3、教师在学生推荐的美文中选一篇,作较详细的联读。

  教师小结:自然之美丰富多彩,用语言描绘自然更是异彩纷呈,无论哪一种自然之美,哪一种语言表达,却都有其共性的方面:饱含激情的心绪是妙笔生花的前提,奇特的想象是灵秀文字的翅膀。

  四、背读──积累丰厚之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文似珍宝,需要好好珍藏,积累使你丰厚。

  1、竞背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背读收集的自然山水诗,学生交流展示。如: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烟来,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落,

  云从窗里出。

  晚秋

  (南朝)庾信

  凄清临晚景,疏萦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传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风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五、写读──片段创造美

  (绍兴名胜风光照片连放)见课件。

  让我们带着好心情,拿起笔去勾画你心中美妙绝伦的景致,用语言阐释风景,用真情铺染底色,相信你的妙笔会生花。

  要求: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仿写。(音乐见课件)

  2、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小结:我们跟着作者从“清晨出发,踩一路月色回家”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学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迪呢?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悟得。

  学生交流。

  下课。

教学设计范文8

  设计意图:

  随着气候越来越寒冷,班上的还有一大部分幼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每天午睡起床时老师要忙着帮每个幼儿穿衣服,耽搁了大量的时间,幼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容易着凉感冒,这样教孩子穿衣服的方法尤为重要,由此开展此活动,通过《穿衣歌》教给幼儿穿衣服的方法,通过欣赏动画片《穿脱衣服》,激发幼儿学习自己穿衣服的愿望。

  活动重点:学习穿衣服的方法。

  活动难点:认识衣服的前面和后面。

  教学方法:游戏童谣法、示范演示法、直观教学法

  活动目标:

  1、认识衣服的前面和后面,学习穿衣服的方法。

  2、培养幼儿自己穿衣服的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不要随便脱衣服,预防着凉感冒。

  活动准备:

  1、《穿衣服》的ppt课件。

  2、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3、动画片礼仪小剧场《穿脱衣服》,有帽子的开衫衣服一件。

  活动过程:

  1、复习歌表演《我有一双小小手》,引出主题。

  教师:我们有一双小小手,会做许多的事情,今天,我们用小小手来学习穿衣服。

  2、播放ppt课件,参观宝宝服装店。

  提问:宝宝服装店有哪些漂亮的衣服?播放幻灯片1至3,观察女孩和男孩的衣服。

  3、播放ppt课件,认识衣服的前面和后面。

  播放幻灯片4,说说这件男孩的大衣前面有什么?(腰带、纽扣),这件红色的大衣前面有什么?(纽扣)后面有什么?(蝴蝶结)

  播放幻灯片5,这件玫红色大衣前面有什么?(拉链、图案、包包),请幼儿摸摸自己衣服前面的小包包。

  播放幻灯片6,认识圆领衣服的前面和后面。

  提问:这些衣服的衣领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圆领衣服的前面有什么?(小动物图案)

  这些圆领衣服前面的领子怎么样?(低)后面的领子怎么样?(高)

  4、播放幻灯片7,出示一件有帽子的'开衫衣服,引导幼儿学习穿衣服的方法。

  (1)观察衣服的前面和后面。

  (2)用儿歌《穿衣歌》学习穿衣服的方法。

  教师边念儿歌边指导一名幼儿穿衣服。随后幼儿跟教师学习儿歌《穿衣歌》:小帽子,戴头上,伸左手,钻洞洞,伸右手,钻洞洞,拉拉链,扣纽扣,穿好衣服顶呱呱,人人夸我好娃娃。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请个别幼儿边听儿歌边穿衣服。

  5、播放幻灯片8,看看奇奇是怎么穿脱衣服的?欣赏礼仪儿歌《穿脱衣服》。

  6、播放动画片礼仪小剧场《穿脱衣服》。

  7、教师小结:宝贝们。天冷了要学会自己穿衣服,不要随便脱衣服,预防着凉感冒,生病了很难受。宝贝们真能干,学会了穿衣服的方法,我们去教小一班的小朋友穿衣服吧!

  活动延伸:学习穿脱套头的衣服。

教学设计范文9

  一、教材分析

  《规范文章看家功》是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属于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日记的输入、查找、替换、移动文字后,开设的更高层次的任务。本课内容操作性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课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设置字体、字号;第二部分是设置段落格式;第三部分是设置页面;第四部分是会复制的刷子—格式刷的使用。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地学习,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基础。而且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word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使用字体、字号对文字进行修饰,利用对齐方式、行距等排版,掌握用字体、段落、页面设置进行排版的基本技术。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把文章排成适当的版式,有利于阅读交流,并能体验良好版式在文章阅读、交流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排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章在打印时的节约意识;了解中国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作用,提倡节约用纸,废纸回收,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这片青青草原上,新的故事又上演了——灰太狼和喜羊羊争夺设计小明星,(课件第2页)如果喜羊羊失败,将会被灰太狼吃掉,(课件第3、4页)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喜羊羊成为设计明星,保护喜羊羊?

  (二)任务驱动 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看一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作品

  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设计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作品,找出2幅作品的不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把一篇文章设计规范,是我们小学生的看家本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么样让文章规范起来。(板书:规范文章看家功)

  1、题目:

  师:题目是什么?(争创设计小明星)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中心,要醒目,所以我们首先来给题目设置字体、字号。

  板书:设置字体、字号

  【任务一】:

  1、将标题设置为黑体、二号字,并设置标题颜色为红色。将正文文字设置为宋体、四号。

  2、将标题居中显示

  操作要求:打开桌面上的word文档“争创设计小明星”,看书43页,找方法。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并观察指导。

  学生演示操作技巧。

  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完成的同学来和大家交流他的操作过程!

  这位同学不仅表达清楚,操作规范而且善于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才能!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试一试】交流不同的操作方法 。用按钮,等设置字体、对齐方式。这样更简便、快捷。

  展示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

  【练一练】将题目用不同的号数和磅数设置,看有什么变化,注意对比。

  号数用中文表示,号数越大,字越小。

  磅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磅数越大,字越大。

  2、正文:

  正文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设置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四号,然后我们来设置一下段落格式。板书:设置段落格式

  【任务二】选中书信的正文,执行“格式”—“段落”,选择“两端对齐”,选择特殊格式中为“首行缩进”“2字符”。 行距为1.5倍行距。

  操作要求:修改word文档“争创设计小明星”,看书44页,找方法。

  【提示学生小组成员互助合作,遇到困难也可以参考操作步骤。】

  【请学生演示】

  2、用小纸,护森林——页面设置

  过渡:大家任务完成的非常棒,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放松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放造纸的过程)。

  【任务三】

  1、执行“文件”—“页面设置”—“纸张”,设置“B5”纸。

  2、单击“页边距”选项卡,修改页边距,上、下、左、右数值为2。

  3、执行“文件”—“打印预览”,观看页面效果。

  板书:页面设置

  学生分组讨论,按要求进行页面设置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师进行评价

  【老师归纳小结方法,然后提醒学生把文章文档保存好】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小组合作。】

  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完成的同学来和大家交流他的操作过程。

  【试一试:交流不同的操作方法】

  (三)综合应用 强化巩固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挑战,我们学会了字体、字号以及段落的设置,同学们完成的非常漂亮,接下来我们把刚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完成“争创设计小明星”的设计作业,大胆想象,我们将评出创意小明星。

  学生将本课知识综合运用,完成高级别的任务。

  【任务四:把下面歌词中,灰太狼三个字设置成统一的格式,(三个字的格式是,加粗、红色、二号字、黑体)看看谁完成的快。】操作要求:看书46页,寻找办法

  我爱你,灰太狼

  可爱的搞笑的.开心的灰太狼

  坚强的自信的酷酷的灰太狼

  天才的伟大的你就是 灰太狼(播放这首曲子)

  【提示学生小组成员互助合作,遇到困难也可以参考操作步骤。】

  【请完成的同学演示。】

  学生分组讨论,按要求进行页面设置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师进行评价

  电子教室转换学生画面演示。

  四、作品展示,完成建构

  展示学生作品,并为优秀的小组颁发奖章。

  学生作品展示。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学生作品展示。

  点评作品,评出最佳“设计小明星”

  用FLASH制作教师端课件冠军榜,评出最佳优秀组,颁发奖品

  (五)浅谈收获 总结全课

  您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帮助喜羊羊打败了灰太狼,还学会的对文章进行排版,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格式和页面大小的调整以及格式刷的使用。你们听,灰太狼在喊:“我还会回来的!”掌握了本领,相信今后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还会帮助喜羊羊再次打败灰太狼。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规范文章看家功

  设置字体字号

  设置段落格式

  页面设置

  格式刷的使用

教学设计范文10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学生自主学习的文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揭示课题。

  2。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组织交流。

  3。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1。齐读。2。浏览课文,思考。

  1。按要求轻声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习结果。

  3。指名汇报。

  4。指名补充。

  5。听读,评议。

  6。听读,思考。

  7。指名交流。

  8。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教学设计范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第四五两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剥削制度下,穷人孩子的悲惨命运,体会当时波兰社会的黑暗。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具准备:录音带(配乐音带)、投影片、小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引入:同学们,张老师今天和大家是第二次见面,对同学们还不够了解,但是从你们的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到我们班人才济济,兴趣爱好广泛,请你用一二句话向张老师以及在座的所有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兴趣和爱好!

  下面欢迎我们的小提琴小小演奏家来表演一曲!

  (同学上台拉小提琴)

  2、上课:同学们,你们觉得刚才这一段乐曲怎么样?

  3、小提琴的乐声的确十分美妙呀!所以在学习第三段时,有一个句子强烈地表达了扬科对小提琴的愿望?(出示实物投影?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再读一遍!

  4、老师过渡:课文就是围绕着这一个伏笔逐步推向了高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四五两段。

  二、学习第四段: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先听老师朗读第四大段,同学们细细地听,从中你有什么感受?(放音乐)

  1、听了这一遍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板书:渴望小提琴

  热爱音乐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扬科对小提琴的万分渴望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

  那么课文这个部分哪些词句写出了扬科的这种感情呢?这些句子又是怎么写的?你是怎么体会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大段,用读书符号划出有关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2分钟独立理解 半分钟一位置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说说你找出了哪个句子?是怎么体会的?

  重点理解:

  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

  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

  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体会情感:

  (1)望了很久很久

  (2)从矛盾中发现:对音乐的热爱、对小提琴的渴望最终战胜了害怕与恐惧,压倒了一切。(怕、不敢动与往前走、悄悄移动)

  (3)从对比中发现:身体的弱小与音乐诱惑力量的强大,进一步突出对音乐的热爱、对小提琴的渴望。

  过程:一位同学提出这一句后??

  你这个句子找得很好,体会到了什么呢?

  能不能有感情地把刚才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是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体会到其他的许多含义。下面,就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抓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四个人一小组讨论讨论!

  教师点拨引导!(从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从读中感悟,剥笋深入)

  指导朗读??同学们体会得很不错,那么能不能把这种体会到的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呢?A、自练B、指名评读(中等、优秀各一)C、男女比读D、让我们的感情凝聚到一起吧!齐读

  (继续交流)??注意:凄惨一句,引导学生质疑,小提琴的声音是十分美妙的,课文这里怎么写成了凄惨?

  4、(过渡:通过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朗读,我们体会到扬科对小提琴的渴望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扬科的可怜、无奈!

  5、下面,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有感情地把第四大段朗读一遍,感受这种复杂的情感。

  齐读第四大段!

  三、学习第五段前三个自然段

  (过渡:这个充满着音乐才能的可怜的孩子在第二天又挨了一顿毒打。这是一顿怎样的毒打?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三个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词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板书:挨打 毒打 凶残 小小的愿望 可怜

  1、学生交流是怎样毒打扬科的!

  2、教师:(引导发现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2)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

  (3)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

  (4)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

  四、学习最后二个小节

   1、(过渡)扬科的命运真悲惨呀!仅仅想看一眼摸一下小提琴,竟遭受了这样残酷的毒打。扬科的.要求过分吗?地主和仆人的毒打过分吗?他们是那么凶残!那么没有人性!可是,在当时的波兰,那是一个十分残酷的社会,哪有穷人说话的份。(板书:社会残酷)

  2、下面就请同学们再听老师读最后二个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问题?(教师放音乐)

  3、听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1)扬科马上要死了,课文为什么还要写那么美的景物?那么美妙的声音?

  (2)扬科死了,为什么还要写扬科睁着眼睛?

  (3)白桦树是不会号叫的,课文为什么说白桦树在不住地号叫?

  教师引导理解1、2两个问题后,重点体会第3个问题:

  教师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图。你们听到了白桦树在号叫吗?仅仅只是白桦树在号叫吗?

  让我们和白桦树大自然为小音乐家扬科鸣不平!来控诉这个吃人的残酷社会吧!

  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训练。

  4、让我们饱含深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两个小节。

  5、比较:扬科死得太可惜了!从小小的愿望 狠狠毒打 悲哀死去。从中你又会体会到什么?(板书:社会残酷)

  五、教师小结:

  作者对扬科小小的愿望竟也无法实现,被毒打而死的细腻描写 控诉当时万恶的波兰社会。字里行间体现着作者对小音乐家扬科的深切同情!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齐读??(手指板书)小音乐家扬科。

教学设计范文12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②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A案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④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②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③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

  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b.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c.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a.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如果当时你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a.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b.“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④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⑥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①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②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③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④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⑤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⑥(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⑦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①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②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③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一段。

  ●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

教学设计范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出示紫藤萝瀑布的视频片断,定格于一丛灿烂的紫藤萝花,并以此画面作为整个课件的背景)

  美好的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紫藤萝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练习。字词教学:

  P19读一读,写一写。

  配乐范读。明确要求:听一听全文的内容,从中感受那花的色泽,花的神采和花的气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出示问题:

  ⑴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⑶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听读后讨论,再简要回答。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二、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整体感知,只能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具体把握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必须研读好的章节、段落、精彩片段。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⑴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⑵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⑶赏析语段中好句子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3、学法指导:

  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文章有感情,重音、语速及四声。

  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⑴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

  生命的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⑵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师小结:理解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感情的变化。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对人生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⑶赏析语段中的好句子,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的感悟。

  教师小结: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是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对生命的长久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能被厄运压倒,要振奋精神。面对新的生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小组合作交流。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⑴学生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⑵教师向学生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拓展延伸:

  ⑴类文欣赏:《生命就是奇迹》

  ⑵提供材料(如野菊花),学生口头作文:《我看野菊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像一首深沉的歌,是一幅绚丽的画,它不与群芳争艳,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的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象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教学设计范文1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资料提供者:

教学设计范文1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味:豆麦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3.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4.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5.本文记叙的顺序和详略安排是怎样的?

  这篇课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叙外,其他都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各部分的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层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第二层插叙,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假如》教学设计04-22

《变脸》教学设计04-23

《台阶》教学设计04-23

赵州桥教学设计04-02

《松鼠》教学设计04-03

《鞋》教学设计04-04

《比尾巴》教学设计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