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2 17:25: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个性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搞笑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样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孩子们透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

  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务必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就应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明白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能够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状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主角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必须会喜欢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保守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同学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规范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沛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师傅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同学多读课外书。在同学用自身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小朋友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同学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同学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同学的兴趣是培养同学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沛说明了达到同学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同学主动学习的条件。当小朋友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同学,小蝌蚪们看到小朋友都有妈妈,他们想:那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惊讶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身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绚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助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朋友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和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同学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同学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同学在阅读实践中不时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同学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同学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从而积累语言,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生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同学协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朋友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小朋友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妈妈”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特征。同学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习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4

  【备课构想】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这是一篇童话,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幅图对应(六幅图用投影)。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素质。在学完每幅图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粘贴纸粘贴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小动物粘贴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具准备】

  粘贴纸、幻灯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启发法)

  2、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⑴ 小蝌蚪是什么样的?青蛙是什么样的?

  ⑵ 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⑶ 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结合学习课文

  1、找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图的投影)

  ⑴ 师: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提问法)

  ⑵ 师:小蝌蚪的脑袋什么样?身子什么样?尾巴什么样?

  (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提问法)

  ⑶ 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⑷ 师:指导学生用粘贴纸粘贴出游动的小蝌蚪的粘贴画,并让仔细观察。

  (指导观察法)

  2、操作投影出现第二幅图。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小蝌蚪,女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旁白。

  ⑵ 师: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妈妈)(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

  ⑷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变→长出两条后脚。

  找→鲤鱼

  ⑸ 师 :看投影,小蝌蚪见到鲤鱼的时候心情怎样?(学生发挥回答)

  ⑹ 指导学生用粘贴纸长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鲤鱼的粘贴画。

  ⑺ 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图。

  ⑴ 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读乌龟,找一名女生读小蝌蚪,教师读旁白。

  ⑵ 师:过了几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他们又看见了谁?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了一只乌龟)(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乌龟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长出两条前腿,乌龟)

  ⑸ 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内容,粘贴出长着四条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乌龟粘贴画。

  ⑹ 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他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现第四副图。

  ⑴ 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⑵ 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他们又遇到了谁?

  (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他们遇到了一只青蛙)(提问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从而引出板书。(尾巴变短了,青蛙)

  ⑸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学生粘贴出青蛙的粘贴画。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

  ⑴ 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⑵ 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书。(尾巴不见了)

  四、巩固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1、找同学,根据自己的粘贴画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有趣(激趣法)

  2、带上头饰,将这个童话演出来。(表演法)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5

  穿着”,那青蛙就不能露着雪白的肚皮了!

  生:也不能把“鼓着”改为“长着”,因为改为“长着”就看不出青蛙眼睛是凸出来的了。

  生:改成“瞪着”也不好,那样的话再读课文就觉得青蛙妈妈太凶了!“鼓着”多好呀!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说的真好!老师给你们鼓掌!

  心得一: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比较辨析中懂得了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对于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语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正是要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吗!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你们觉得高兴吗?

  生:老师,小蝌蚪早就应该找到它的妈妈了!在它遇到鲤鱼阿姨的时候,如果不是鲤鱼阿姨没和小蝌蚪说清楚它们样子,它们就不会把乌龟错认成自己的妈妈了!鲤鱼阿姨是认识青蛙,她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师:(赞赏)对呀!这个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那如果同学们是鲤鱼阿姨,你准备如何对小蝌蚪说呢?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就说:“孩子,你们的妈妈呀,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还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叫青蛙她叫起来呱呱呱的。”

  生:如果我是鲤鱼阿姨,我还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经常蹲在大荷叶上,从这个荷叶上一下子蹦到那个荷叶上。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你们比鲤鱼阿姨说的具体,相信小蝌蚪不会把乌龟认成自己的妈妈了。那么在平时当别人向你询问问题时,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别人呢?

  生:我要把我知道的都告诉别人!

  生:要说的明白。

  生:如果别人问的人是我认识的,我可以带他去!

  心得二:学生大胆的对鲤鱼阿姨的回答提出质疑。这种质疑正是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的思维表现。在我们成年人眼中可能觉得这种质疑太简单或是存在问题。但是对于老师来讲应保护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读须有疑”吗!而且在质疑之后的教学,不正是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的说话训练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动口、动脑能力和发散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虽然学生的这些回答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雌青蛙不叫,呱呱叫的是雄青蛙。但是对小学生来讲能抓住青蛙的叫声这一特点来说,就值得表扬!课后在关于“青蛙知识你知多少”的活动中我和学生了解了很多关于青蛙的知识,当然也包括这一点。)最后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的问题关于有人询问时应如何对待,不正是学语文用语文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6

  用心理解、开心创作今天的美术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线索生动、有趣的展示给幼儿绘画连环画,但我们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就没有情节,所以我在一开始把这个充满着童趣的故事展示给幼儿。

  由于故事的情节内容是重复的,运用图片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理解故事的内容,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想说、会说的环境,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能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听。

  故事的内容幼儿也是掌握的比较好,充分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请孩子们来绘画连环画,小朋友也显得得心应手了。但跟我们平时的绘画活动不同,要求幼儿把故事中发生的情节逐个绘画出来,这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我遵循《指南》中指出的: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适当的知道。

  所以我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没想到效果还是不错的。幼儿不仅能把故事中的情节画出来,还会创编画故事内容,最后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把画面有序的表现出来,串联成一幅完整的连环画表现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7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知道青蛙吃害虫,要保护青蛙。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视频、魔术图片、小卡片、小蝌蚪头饰、《小蝌蚪找妈妈》歌曲。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黑脑袋圆溜溜,一条尾巴拖后头。东游游来西游游,好像许多黑豆豆。"知道荷叶的用处很大,引导幼儿根据小动物的需要,想象荷叶有什么用。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是谁吗?对啦,我的名字叫小蝌蚪,别看我长得挺可爱,其实我是个很可怜的孩子,妈妈一生下我就去了别的'地方,我都长出小尾巴了还没见过我的妈妈。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找妈妈呢?那就跟我走吧。

  二、播放视频,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1、观看视频,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的身体变化。

  2、出示魔术图片,引导幼儿描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

  三、发放卡片,幼儿动手操作。

  1、幼儿按照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排序。

  2、幼儿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音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围成一圈跟在老师后面,根据歌词自编动作。

  五、小结:

  小蝌蚪变成青蛙以后,经常帮农民伯伯捉田里的害虫,青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哦。

  活动延伸:

  1、春天到了,天气逐渐转暖,幼儿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河边观察小蝌蚪。

  2、幼儿自己在家养一些小蝌蚪,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的整个过程。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8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9

  《小蝌蚪找妈妈》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程。现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化抽象为直观:

  上课前,我利用课件收集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观看课件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二、巧设问题:

  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三、多形式讨论深入引导:

  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四、读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地,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0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1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2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孩子们比较熟悉,旋律也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大班时就已经学过,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唱了,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设置了小花鸭迷路的情景,让孩子帮小花鸭找妈妈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和帮小花鸭找到妈妈而欢呼雀跃的高兴情绪。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帮助孩子把抽象转换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经常帮助他人,这样不但被帮助的人能过得到帮助而快乐,自己也能够很快乐。这里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了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现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三、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我设计了“演一演”这个环节。当问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时?我没有让孩子马上来演,而是让孩子先说,自己打算怎样演?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环节,让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锻炼孩子表现能力。

  在这节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1、说话时的语速过快,孩子不能听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点温柔点孩子会更喜欢。2、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因为老师的范唱要给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准还是声音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没有及时的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创编动作时不太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3

  今天一共用了两课时。15个生字都是随文识字。首先由小蝌蚪的特点导入,随文认识“脑”及月字旁的字。随后根据屏幕提示画出小蝌蚪长大以后的特点。

  (直线,共三处)随文认识三个动词“披”“露”“鼓”。画出小蝌蚪的特点。(直线)小蝌蚪与青蛙长得不像由此揭示课题。其次,自读课文,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曲线),朗读。着重“游哇游”。

  再次,小蝌蚪找妈妈时向哪几位大人打听了消息(鲤鱼阿姨乌龟)随文“迎”“阿”“姨”“宽”“顶”“龟”。分角色朗读。最后,复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缺:

  ①应该先找妈妈,再发现自己的身子发生了变化。

  ②复述时,青蛙的特点没有说清楚,只是能说则说。

  ③可以适当提一提拟人手法。

  补:回去整理教案的时候发现,还是先讲变化再讲找妈妈比较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4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5

  “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习的研讨课上,已接近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

  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习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

  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