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8 13:17: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

  1、新词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得到了体现,但具体操作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词语时做得不是很到位。

  2、在讨论时,由于学生是首次在初中新班级中进行,同学间并不熟悉,因此难免拘谨。我在巡视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担心时间不够而没有太重视,影响了讨论的效果。

  3、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再次提醒我自已: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运用是否恰当与目标的.达成有着直接关系。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2

  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真正给学生上课。我上的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不难理解,但我还是很紧张,准备了很久,认认真真地想教学思路和写教案,做课件,还试讲了很多遍,生怕会出什么错,整个人仿佛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连班务工作都无暇顾及。

  为了让两个班进度一致,我的语文指导老师让我两个班都上。在两个班里,我都基本上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首先上的是10班,可能是因为只有语文老师在听课,所以我不是很紧张,虽然时间有点紧,但刚刚能上完。第二节上的是9班,很多语文老师都来听课,连校长也来了,所以有点紧张,在范读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两次小小的失误,而且还差点忘了教学步骤。幸好教态还比较自然,不至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样子。

  第一次上课,免不了会犯很多错误,重要的是懂得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提高。这次上课,我出现的问题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这所学校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例如字词要着重的学习,而我却把它淡化了,我应该让学生圈出不懂的字,让他们适当讨论,然后再明确音、形、义。

  2、赏析太多太杂。我本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他们喜欢的语句,但却没让他们说出来,我应该让他们说,然后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适当赏析一下,要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说,不要一言堂。

  3、范读完后,最好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齐读,加深理解。

  4、声音较小,有时难以控制学生,要先用声音制人。

  5、要抄要记的知识要向学生强调,提醒他们抄,如果不提,学生是很少主动抄的,特别是初一生依赖性较大。

  初为人师的我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愿意去学,虚心请教,以期慢慢提高。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讲课要有一定的激情,昂扬一些方能感染学生。有的时候,宁愿上课上得不精彩,宁愿分析课文分析得不够感染力,也一定要落实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生字词和一些应试需要注意的地方,可反复练习、强调。这是语文指导老师给我的忠告,我会铭记的。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3

  【原文片段】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

  【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抓住“铁青着脸”理解所蕴含的意味)“山那边的山啊”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生:是,因为山那边还是山,又高又远,看上去是青色的。铁青着。

  生:作者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顶,没有看到向往的大海,望见的俐日是山,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铁青着脸”?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生气时。

  生: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大山好僳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险”。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

  师:很好,那你体会到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了吗?

  生:山在嘲讽我,笑我天真幼稚。

  生:失落。

  师:“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让我们读出了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此时才明白,那其实是幻想。你认为呢?

  生:零分告诉我成功并非易辜,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简单。生:“我”受到了挫折。

  师:那你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诗?

  (生练读,师点拨指导,学生用心读诗。)

  师:但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你从哪读出的?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有信念疑成的海。

  生: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师:“山”是作者成长的重重险阻,那“海”呢?那“枯干的.心灵”该怎样理解?

  生:是奋斗的目标。

  生:虽然“我”没看到海,但心中仍向往着美好的理想,“枯干的心灵”是对理想的渴望。

  师:那“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又怎样理解?

  生:是说理想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生:是说理想滋润了心灵。

  师:是啊!经历磨难的“我”说:“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攀上这样一座山,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生:老师,我明白了一次努力不会成功,要反复努力,理想才能实现。

  生:努力了,达不到目的,也不要大失所望,要不懈地奋斗。

  师:是呀,在学习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有一次我和同学去爬山,我走散了,焦急中又扭伤了脚,开始我想下山簿了。但我是班长,我一定要登上去。我一瘸一拐地向上登,竟忘了脚疼,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后登上了主峰。

  师:是呀,诗人用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告诉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师:老师读了《在山的那边》后很有感触地写了一句: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地对待艰难困苦,即使身陷逆境,美好的理想也一定能实现。你能否能将自己的感受也写成一句话?

  (学生纷纷思考,踊跃试说:本课在激励学生成长的高潮中结束。)

  【课后反思】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期开始了,学生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山的那边》写的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教学本片段时,我采用了“加强朗读──探究关键词句──开创问题情境──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实施教学。

  1、在探究前、中、后均安排了朗读,让学生潜心体会文本,读思结合,提高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探究关键词句。我从探究关键词句入手,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为线索,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再探究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品味词浯。在此教学环节中我注重熏陶感染,立足整体,凸显价值取向。

  3、对诗的探究,品味。我通过有价值的设疑来引导学生研讨,重视浯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说出对诗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浯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本节课教学我“以生为本”,注重浯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值得欣喜的是:学生经过引领,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对人生有较深的感悟。这节课对学生启发很大。如果说能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能有所帮助的话,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4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找出“山的那边是海”就是这个作者一生苦苦思索的命题,这一贯穿全诗的主线。对于山的那边是不是海的问题,作者经历了四次情感上的攀登,从最初将信将疑--心存疑虑--肯定--感叹,诗人对命题的思索终于有了内心的肯定答案。四次求索,更是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肯定,到诗的最末,诗人感情达到最高昂最强烈。我在黑板上画了四座山,在每座山的山头,都用一个符号代表作者的情感状态,形象生动地引导孩子体会诗歌感情。

  海,其实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代表了梦想、理想、未来、或者成功。而山,就是走向成功的路途上的.困难、磨难、挫折、失败。

  这样,我才终于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思路,孩子们也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想,这是孩子们在自主创生,这是孩子们的课堂。如今,我也看到了七班的孩子真是有主见的,有想法的孩子。虽然他们有点闹,但做起事情来,却很有自己的想法。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5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这首诗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诗歌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的文学体裁,我在两个班同时上了这一课,给我很多感受和思考:

  一、心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首先,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朗读。一是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二是教师示范读,读准节奏;三是学完课文后,学生齐读,读出情感。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课堂上,我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为例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接下来学生自由发言不是很积极,像“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如何理解都没有学生说到。至于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可能也不是自己悟出来的,大部分同学是课前通过预习查阅了资料书。

  二、思考

  课后我一直在想:1、为什么第一节课在七(2)班没有根据自己的预设上得效果更好,第二节在七(6)班按课堂设计来上效果反而不怎么好,是对学生不了解,还是没以学生为本?2、我们的语文课堂都按高效课堂这几个环节进行是不是少了点语文味,好像有点在讲习题,我认为自己今后还需要不停地探索这一个问题。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6

  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的'过程。

  我在平时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如:每日格言)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的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老师的作用、摆正师生的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比如:在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运用“圈点批注法”提出问题,课堂上大家探讨。上课时学生提出了问题,还没等老师点拨,学生自己就争先恐后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7

  《在山的那边》是进入初中的第一课,也是学生们在初中第一次接触诗歌,而对于诗歌,最重要的是学会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并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上面。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朗读和初步感知课文,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朗读中,通过反复朗读去体味诗歌的意象和思想内容。方式是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这一环节上,由于学生们在小学时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费时较多,同时学生们对诗歌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把握不准,在指导上也稍费力气。讨论问题时,学生显得太活跃,我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不够自如,这方面还需要锻炼。

  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本节课以讨论法为主,让学生讨论诗歌中一些难理解的句子,互相解疑,合作探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进行点拨。这一方法的运用也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思想。对于本节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诗歌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力还不够高,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把握不住应该从哪些方面切入进行探讨,个别小组的同学显得有些迷茫。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欠缺,在个别问题的设置上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同学在思考时偏离了我的本意,效果不是很好。

  对于在本课中存在的问题,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改进提高,争取在教学环节的处理和问题的设置上做得更好。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展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让他们明白初中教学与小学的区别,并能沿着这种理念和思路走下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8

  《在山的那边》本来是放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考虑到课文的思想内容是积极奋进的,开篇就让学生接触能够给予他们对于初中生活的一种正能量。但是,反复改版后,就调整到第四单元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来进行,编者的良苦用心在于通过反复诵读来大概领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即可,这篇文章的内涵稍微教师引导,就很好把握。

  介于此背景,我的备课就从朗读角度入手。因而,在备课时,花费时间多,不想让课堂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中去,教师无限激情的.投入,学生被牵引着,课堂上学生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最终,我的备课方案思路是以美声朗读入手,找到震撼的地方,谈谈你的感想,接着就适时地融入诗歌要把握的内容点(讲解点)进去;接着,明确情感基调,最后进行朗读比赛。

  可是,实际的课堂是,我播放的课件停留在整体认知上的第一个小问题“山那边是海吗?”上,由此不断说到诗歌的其他内容点,导致没有学生初读环节;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把后面一些要掌握问题的答案也讲解出来了,因而,在这个环节上,做了一些无用功。最后,结束了课文整体了解,就只有两分钟时间进行朗读,与设想相去太多。

  建议:把问题精简,课文梳理清楚,抓住重点告诉学生好好训练,点明读得要求。竭力压缩非重点的问题与环节,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亮点,一个高潮。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9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9课课文。我把它调整到第一课来学习,因为这是一首关于理想教育的诗歌。激励学生不畏艰难,为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0

  作为一名刚上讲台的新教师,我觉得不断地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得与失,既可以肯定自己的优点,保留好的方面,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在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这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首先,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品味诗歌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其次,因这课是略读课文,故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我的教学基本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也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再研读和赏析课文的优美语句;其次,在诗歌教学中,重点是要诵读: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巩固所学知识。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可取的,因为读本来就是学xx语文的一扇窗,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为本,这样也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把听读、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与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

  在这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这一环节我觉得自己做得较为成功。因为我利用初一新生刚刚告别童年时代,怀念童年生活的心理,让他们诉说小时侯的梦想,再引出山里的孩子在想着什么,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一问题中来。这样就很顺畅地进入了课题《在山的那边》。

  导入的成功使学生提起了学xx的兴趣,为我上好这课打下了基础。但是,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课堂的时间相对比较少,以致于我讲课的速度也比较快。学生给我的反馈信息也是如此,新知识的确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关于这一点,我想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会多考虑一下时间的安排,特别是在赏析语句这一环节上,把学生所喜欢或者不懂的都讲一遍,而应该从众多句子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重要而且不容易理解的句子来重点分析。例如:

  1.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2.为什么说“在山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这样,既可以省下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并消化所学知识,又可以使自己不那么辛苦。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在学xx生字词方面,我也有所感悟。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了词语的重要性。每节课都会要求他们读音要准确,字形要写对,但一个单元下来,我仍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会运用新学的知识。这让我感到很困惑,后来一反思,发现原来我没有强调理解词义,很多学生就偷懒,不用心去学,自然就不会去运用。理解词义本来就是词语教学的重点,我们学篇文章,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词语,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才能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以后让学生多读多练,在抄写词语的同时一定要理解词义,并不定时使用多种方法去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以上是我在教学内容上的一些反思,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改进。在这节课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以读为本,在赏析诗歌中也是选择他们所喜欢的`句子,但是,我觉得仍缺点什么。我想,在课堂中若能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一起去探究文中难题那该多好。事实上,这也是我所反思的最重要的一点。课改要求新的学xx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学xx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所互动,在我这节课中,教学气氛较为沉闷,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难题,我设想在摸清学生底子后,让他们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3—4人。语文课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发挥我们教师作为组织者的角色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积极思维的学xx品质,在讨论与探索中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基本模式可设为:“导出目标,独立学xx——自主质疑,讨论交流——总结汇报,巧妙评价”。我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让学生养成合作、质疑的精神,并更有兴趣地去学xx和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于《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教学反思,里面反映了我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我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可以解决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断地向别的教师学xx,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1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这样的感悟不是一下子就看出来的,需要我们慢慢品读,细细品味. 在朗读中感受..但是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 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 再华丽的诗歌没有精神做支撑,也就无价值可言.

  诗,我的理解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也许他描述的是故事,但那绝对是浸透生活阅历的'情感体验.因而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读中领会,很有必要.所以 ,对课文的把握要抓住生活本身,"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 ,"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最终让我们明确海是理想的象征,山是艰难险阻,只有"爬"过那一道道山峰,通过艰苦奋斗,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2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后被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入选、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入选,略有改动。通过自己一次童年的经历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所说的“山的那边是海”。其中“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并非指理想。

  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3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诗。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刚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如何教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它对于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同一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时我非常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学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画面后很是兴奋。我也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因为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们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等他们明白老师是真的希望他们自己来说,来谈他们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一问,然后自顾自地说下去。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诉自己:要以学生为主;要配合好学生;一定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当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后,当他们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当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进行不下去了。同学们生怕自己说错了。又无人发言了。凭我的感觉,也该下课了。我只好进行课堂小结,留作业。

  上完了这堂课,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吗?我的学生有收获吗?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知道如果是学校领导来评,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肯定的。我宁愿多上一课时,也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学生做我的听众。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4

  学校要求培训回来后上一节回报课,于是,我按教学进度备了《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大学时代的一首诗,这首诗安排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多大障碍。但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即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彰显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因此,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计的原则是:以“读”为中心,让学生在读中明理,读中悟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能收获受益终生的人生体验。

  课堂程序设置了五个环节:

  一、范读课文,创设情境;

  二、初读诗歌,点击字词,提示易错字,读准词句;

  三、再读诗歌,读懂内容(自主弄清两小节的内容);

  四、三读诗歌,读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词,确定如何通过朗读表现);

  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欣赏一首有关生命的哲理小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导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领唱、齐唱,把课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语“愿同学们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谱写自己的青春华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是期望太高,也许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课备好后,我总担心自己朗读感情表达不好,唱不出来(拓展里面有两句《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读出来显然感染力不足),所以总想着要规避这些问题。本来开始是准备不用多媒体的,但到后来我还是把本来安排的自己范读改成了视频范读欣赏,把提炼升华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改成了音频播放,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苦心修改的这些,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成了败笔。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5

  今年教七年级,让我这个原来对新课程投入不深的人,终于进入了新课程的大门,应该说,我是满怀信心与希望,因为在我原来的理解中,新课程的课堂是由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那教师不是很轻松?听了一些公开课,感觉也是如此,课堂上气氛是非常活跃,教师讲的也不多,学生自己探究,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重点问题,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吗?何况我们有那么多的“臭皮匠”。所以,课前我的准备可是非常轻松的。

  带着这种想法,我进入了课堂。我们七年级第一课是《在山的那边》,第一堂课,我让学生读课文,由于先听了课文的录音,所以学生朗读也很投入,这一步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满意。接下来,就进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了,我请学生先自己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将自己有疑问的内容写在纸上,学生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接着,我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刚才小组四位同学提出的疑问,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的,就等下全班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该是答疑了,课前我准备了好多比较重要的问题,就等学生提出来了,我以为学生再厉害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就请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手举了起来,我吓了一跳,那么多的问题?首先,我请了一位叫陆婷的女同学,她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吃惊不小,她问:“老师,既然说这是一首新诗,那新诗的奠基者是谁?”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终于我也不是太确定地告诉她应该是郭沫若。学生的这一下可将我吓了一跳,心中不由地暗叫侥幸。接下来的问题更使我感到学生了不起,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问题是朱晖提出的:“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险阻,那我们知道比山更可怕的多的是,比如非洲的原始森林,还有沼泽,还有许许多多,把他们比作困难不是更可以看出克服困难的艰巨吗?”我不禁竖起拇指,说:“这问题水平真高。”朱晖笑了,同学们也投以敬佩的目光,而此时的我倒有点为难了,我该如何回答呢?是否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我决定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趁这时间我自己准备一下,要讲得让学生服气。

  学生你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最后,我总结了,我说:“我们可以用刚才的非洲原始森林、沼泽等来象征困难,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山更熟悉更切近我们的生活。用山来象征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看到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点点头,我也舒心地笑了。我意犹未尽地请同学们再来提问,可学生居然说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不仅有点傻了,这样的话,我如何将我要给他们讲的内容讲给他们听那?我原来以为学生总有解决不了的`。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下面请同学将你们小组讨论的,你们以为很重要的、或者你们觉得解决得最得意的问题展示出来,让老师和大家见识一下好吗?”这一下,可热闹了,一只只手举了起来,各组同学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结果真的将重要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下我的目的达到了。

  通过这堂课,我彻底改变了原来对新课程的看法,现在我知道其实新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高得不得了,有时我们开玩笑说,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每人都是全才,每人都是百科全书,确实如此,现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原来的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充电,积累,这样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教育的责任。以前老说教师应该是一瓶水,现在,我觉得我必须是浩瀚的大海。《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随想》这一教学反思,来!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海那边教学反思01-25

在山的那边读书笔记03-09

山的那边高考满分作文08-08

山行教学反思11-19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04-2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04-21

山行教学反思15篇11-19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22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