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

时间:2025-11-18 20:03:1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白杨》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白杨》教案三篇

《白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后,简单介绍白杨这种植物的外形、生长条件等。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2)按照“车外”、“车内”、“车外”把课文分成三大段。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的《太阳》《鲸》这些以物为标题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教学步骤的学习目的,一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初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二是开始区别单纯状物的文章与本课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的区别。不过在这里,不宜区分过细,只在点明本课文虽以“物”命题,但并不是在写“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功能等就可以了。

  三、学习第一段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值得注意?

  在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有两处描述,一是对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二是对白杨高大挺拔的身姿的描写。抓住这两点描述,引导学生理解

  ①戈壁的恶劣环境与白杨的秀丽身姿形成鲜明对照;

  ②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样美丽的树木,初步体会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高大挺秀)这两点的理解关系着对全文的理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表现并体会大戈壁的“四无一黄”(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天地没有界限;到处一片黄)的恶劣环境。

  四、学习第二段课文(第5—17自然段)。

  (1)默读课文,按照不同的内容把本段分成三层意思。

  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首先从学生的争论中,提炼出“高”“直”这一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然后用精讲分析的方法,一句一句地理解爸爸的话,概括出白杨树的品格特征。到此,“树”可以说讲完讲精了。

  本段可分成的三层意思是:①孩子们的争论(第5—13自然段);②父亲的介绍(第14自然段);③孩子们的理解(第15—17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层,要读出孩子们争论的劲头。思考:在孩子们的这一段争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

  在第一层中,孩子们的争论虽然是天真幼稚,但也说出了白杨树“高”“直”的特点。不过也说明孩子们只看到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并没有形成深层的认识。

  (3)默读第二层,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讲了几句话,讲出了哪些特点?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爸爸一共讲了三句话,各讲了一个特点:①白杨树直而高大;②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板书:因需要而扎根);③不管遇到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屈服(板书:遇困难更不屈)。

  这一段,爸爸的介绍,已经解及了白杨树的内部特征(白杨树的品格),显然已经揭示了课文的深层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白杨树的性格。

  (5)默读第三层,重点理解第16、17自然段。思考:孩子们怎样理解爸爸的讲话?

  在这一层中,作者把孩子们的理解分别写在两个自然段中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第16自然段写了孩子们对“人”的了解(爸爸、妈妈建设边疆的情况);第17自然段写了对“树”的理解。在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第15自然段提问: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能够理解爸爸的讲话?

  引导学生用“先分后合”的方法,两次学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树”与“人”的类比关系,也就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孩子们未能理解爸爸讲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人”和“树”分别单独地去理解,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

  (6)再次让学生默读第16、17自然段,要他们把这两段互相对照,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理解的结果: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边疆的建设者,就像生长在边疆戈壁上的白杨,这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这儿安家了;他们不怕困难,就像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现在他们又带自己的孩子来作第二代边疆人。

  (7)教师讲述:“作者在这里没有把‘人’和‘白杨’的关系明明白白地讲出来,弄得孩子们也不好理解。我这里改写了一段,用它代替课文的第15、16、17三个自然段,大家听一听这样写是不是更明白一点。”(读教师改写的一段文章)

  这段文章是:“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也能很好地理解:爸爸说白杨树能够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扎根生长,是告诉孩子们老一辈人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家乡内地,来到戈壁建设边疆;爸爸说白杨树不向艰苦、困难屈服,是在讲这些边疆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克服重重困难,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他们永远像白杨一样,不屈地挺立在荒凉的大戈壁上,永远那么正直、那么高大。”

  教师读了自己改写的文章,意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认识、体会文章的表现方法,并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地理解“爸爸的表白”,也就是把文章中心思想用“改写”这种方式,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一下。

  读后提问:这样写不是更明白一些吗?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写虽然使人一读就明白,但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使文章太显、太露、没了味道,而作者那种写法既能发人深思,又符合兄妹俩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水平。

  五、学习第三段课文(第18自然段)。

  指名朗读,提问:爸爸为什么望着小白杨忽而沉思,忽而微笑?使学生理解到,这里的小白杨象征着边疆人的后一代,象征着爸爸的两个孩子。他们也来到边疆戈壁,继承父辈的事业。(板书:小树成长)爸爸想到这里(沉思),由衷地笑了。

  六、总结课文。

  教师结合板书讲述:白杨是边疆的树(板书:边疆树),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板书:边疆人)。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暗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板书:借物喻人)。

  总评

  《白杨》一课教例的主要着眼点是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树”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讲课一开始到授课结束,教师始终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

  本教例中,教师对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认知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认识方法

  第一大段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读中自己发现值得注意的描述(荒凉的戈壁与秀美的白杨),以及这两种描述的强烈反差,并从这种反差中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大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全段的结构(实际上是对段的整体认识)。这是对篇幅较大的段落行之有效而条理分明的认识方法。接着又用“逐句分析”的方法认识文章中心关键所在部分,运用“各个突破”和“联系思考”的方法两次认识“树”与“人”的关系,就此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又用“对比”的方法回照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三大段,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描谈写”地点破了小白杨树的喻义。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详或略、或明或暗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引导学生完成了认识任务,又给他们示范了各种认识方法;既重视了认识结果,又重视了认识的过程,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机智。

《白杨》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白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通过了解白杨的品质,悟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把白杨这课背景资料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文中父子三人走进新疆,走进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领略白杨的形态美

  1、看教学挂图,观看白杨的`样子和它的生长环境,对白杨的外观有较直观的认识(解读:大戈壁、浑黄一体)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投影:

  寻人启事

  我是一棵贪玩的小白杨,生长在遥远的西部大戈壁,前几天,我一人悄悄地跑出来玩,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的爸爸一定会很着急的,我也很想我的爸爸,可我找不到我的爸爸了。同学们,我的爸爸的特征是 __________,如果你们有谁看到我的爸爸,请告诉我,我一定让我爸爸重谢你。

  小白杨

  月 日

  根据这个启事,同学们自己读2~14自然段,边读边画,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然后归纳一下帮助完成寻人启事。

  三、体验白杨的精神美

  1、分角色朗读2~14自然段看看谁的话意味深长。

  (爸爸的话单单是讲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吗?还讲了什么?)

  2、指导读14自然段。

  3、从中你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精神?

  四、欣赏建设者的奉献美

  1、小白杨找到爸爸后给兄妹送来了感谢信,信中说兄妹的爸爸与大白杨有许多相似点。(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来找这相似点,可以小组组讨论。

  2、兄妹看了这封信后,有许多疑惑,他们只知道一些最简单的事,读──

  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读──(出示投影片,引读16自然段)。

  3、你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小白杨还送给兄妹一幅画:

  父亲变成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兄妹俩变成两棵小白杨。你能告诉我小白杨为什么送这幅画吗?说说理由。

  五、展示孩子的创造美

  其实我们教室就有31棵小白杨,你们将怎样建设我们的新疆呢?

  六、激情总结(同时播放小白杨歌曲)

  七、课后拓展

  小练笔:

  我为西部开发绘蓝图。

  【板书设计】

  白杨

  大白杨 :生长环境恶劣 借 爸爸:服从需要

  高大挺秀 物 建 扎根边疆

  直 粗壮 喻 设 无私奉献

  坚强不屈 人 者

  小白杨──茁 壮 成 长──孩子们

【《白杨》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教案02-19

《白杨》教案汇编10篇05-09

有关《白杨》教案锦集5篇04-12

《白杨》说课稿11-13

《白杨》教学设计06-26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09-06

《白杨》教学反思06-20

《白杨礼赞》说课稿09-16

教学设计《白杨》09-10

白杨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