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时间:2025-01-21 08:19: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1、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2、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加工,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不足之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内容没有结束。

  2、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云的特点,使得课堂使用不够流畅。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ng)

  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

  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案11-11

《看云识天气》教案10-25

看云识天气教案15篇07-31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8-04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1-13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13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03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07-16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精品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