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时间:2024-11-24 11:40:44 教案 我要投稿

《枣核》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

  中国化的景物

  简洁质朴的语言

  六、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

  七、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枣核》教案2

  [教学目标]

  1. 体味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分析并学习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要求学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树来寄托自己思乡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解决教学重点过程

  1. 爱国,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爱国之情。课文就是用几颗小小的枣核来寄托浓浓的思乡爱国深情,请同学们将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 请同学们再把有关“枣核”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将全文结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

  枣核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构是:要枣核——见枣核——谈枣核——点主题

  3. 小小的不起眼的几颗枣核却能把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利用它来组织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迭宕起伏,这都归功于本文精巧的构思,这就是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4. 小结

  海外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让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热情澎湃,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5. 课外作业

  1 搜集两三首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

  2 试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记一件小事,不少于600字。

《枣核》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描写的分析,理解海外游子思乡爱国之情。

  2、领悟本文巧设悬念的独特构思。

  3、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揣摩、品析。

  2、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次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我的中国心》。学习本课《枣核》,看看文中这位海外华人,他是用什么方式来寄托他对故土的思念。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萧乾

  萧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2、对照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字音

  蹊跷()

  故弄玄虚()

  殷切()

  嫣红()

  玛瑙()

  山坳()

  匀称()

  名称()

  (2)词义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嫣红:

  3、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者的感情。其他同学圈点勾画出文中词语用得最精当的地方,语句最感人的地方。

  (2)评价朗读。并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课文如何理解?

  三、研读标题,关照全篇

  出示思考题:作者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引导思考:

  1、试为本文换一个标题,比较优劣。

  2、画出有关枣核的语句,明确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海外的友人家庭条件如何?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根据?她为何不就地取材,还要委托作者千里迢迢带枣核?

  四、解读探究、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1)作者的这位旧时同窗有哪些表达思乡的心理活动和独特方式?

  (2)哪些词语表现友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学生讨论后发言,师生评价。

  3、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留下众多优美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表达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诗句或作品。

  4、模仿余光中的诗句,用具体的形象写下你对乡愁的理解。

  参考:

  (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5、总结:一事一物总关情。乡愁在每个人心中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思恋、依恋故土。同学们,希望这种纯真而浓烈的思乡情怀,能永远荡漾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心田上永不凋零的百合花。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一个爱国题材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摘记爱国的名言,并自己创作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

  教后反思:教学设计从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入手,唤起思乡情感,在教学中始终将情感主线贯穿于其中。这样就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内心的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将思乡情上升为民族情感,水到渠成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枣核》教案4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知识要点

  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枣核》教案5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玛瑙 草坪 萧乾 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 踏访 踏实 (2)殷实 殷红 (3)核桃 枣核

  (4) 劈柴 劈头盖脸 (5)荷花 负荷 (6)匀称 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枣核》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11-23

《核舟记》教案模板合集7篇04-04

《核舟记》教学设计02-23

【精华】《核舟记》教学设计04-22

核舟记读后感06-02

对鲜花教案01-30

[精选]大班教案03-12

《漱口》教案03-20

《 朋友》教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