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3 09:58: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大全7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考虑,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同学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维护环境。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维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维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身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考虑”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身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考虑”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掌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考虑去理解课文内容。

  [评:对本组课文进行了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同学课外查询资料情况,了解到同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缺乏。)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维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身。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同学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身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维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评:教学循序渐进,遵循了同学的学习规则,放手让小朋友自身考虑,留足了空间,让同学自主学习,受到教育]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注意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2、在交际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看图,了解故事的起因。

  1、今天陈老师想带大家到郊外走走。(课件:小河边的美景)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图中的美景)

  (课件中传出哭声)是谁在哭呀?(出示:小兔的图片)

  2、看着图,你有什么问题?

  生可能问:小白兔为什么哭?他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事让小兔哭得如此伤心呢?……

  3、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想些什么呢?又会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生发挥想象,个别练说)

  二、借助情境,想象表达。

  1、今天我们就一起小白兔过河吧!(点题)

  瞧,是谁来啦?(在图中增加小花猫的图片)

  小花猫见到小白兔会说些什么呢?会想些什么呢?

  生:(个别说,要求将话说清楚、明白。)

  其余同学:(声音、礼仪、态度,说得清楚、明白。)

  2、师:孩子们,如果你们是小花猫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小白兔过河呢?(课件:图2)

  (1)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组织有效地讨论,人人参与)

  讨论时一人扮小猫,其他小朋友扮小兔,认真听小猫说的方法,对每种方法给予不同的;

  师:你觉得满意吗?(方法好不好)

  (好,满意,应如何表示感谢;不好,不满意理由?又应如何对小猫说。)

  小猫们想出的方法,既可根据图中的,也可自已发挥想象,赞赏有创意的思考过程。

  (2)各小组表演汇报,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对于各组扮猫、兔同学的表演,其余同学给予适当的(礼貌态度、语调语速)

  三、动笔写话。

  师:同学们都很爱开动脑筋、乐于助人,那么就让我们再动动笔把刚才你想到的一种好方法写下来吧!

  (展示)指导学生如何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我想了个好办法帮助小白兔过河:

  师:引导生对语句、格式、标点进行

  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重点〕

  一、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

  二、第一层次的解读,解读文本。

  (一)一读《雨巷》,共同朗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只思考)

  (二)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意象(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

  (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三)补充情节,分析意象。

  1币导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3)“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境遇?

  (4)我的“希望”结局如何?一定是这样的结局吗?为什么?

  (根据诗中的情节,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币陨厦嫖侍馕线,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特点。

  (1)意象特点

  ①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又惆怅、希望。

  ②姑娘:哀怨又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凄婉、迷茫、消散。

  ③抒情主人公所处周围的环境也值得关注:

  A庇晗铮河瞥ぃ没有尽头)、寂寥(雨巷寂寥,人更寂寥)。

  B庇椭缴。菏奔涫窃谀捍海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衬出撑一伞风雨,雨中彳亍的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崩榍剑骸巴芹堋倍嗔思阜主龅无奈与感伤。

  D庇辏喊曲。

  (问题(2)问题(3)可以使学生结合文本挖掘抒情主人公“我”“姑娘”的意象特征,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问题(4)可以结合描写环境的意象,雨巷--“悠长又寂寥”,篱墙--“颓圮”,油纸伞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说说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重点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特点。

  投影: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古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颜色艳丽、香气浓烈著称,但她温柔恬静,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长,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诗人用丁香比喻所爱所欣赏赞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绪和感情上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雨巷》一开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与丁香姑娘相遇,作为最大的悬念提了出来。以下就紧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写、刻画姑娘的行为动作、外形神态,并探索着她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热烈期待的态度。但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这里表现了主人公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三、第二层次的解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可以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作者的有关材料)

  二读《雨巷》。

  (一)“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二)《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四、第三层次的解读--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读《雨巷》。

  (一)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二)“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第四层次的解读--语言特点。

  四读《雨巷》。

  思考:

  1痹诶识林蟹治觥⑵肺妒歌语言的特点。

  2弊⒁庵匾簟⑼6佟⒒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

  举例1:排比句式的运用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朗读指导: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举例2:末段和第一段构成反复,朗读处理上,要注意读出区别。

  (朗读指导从略)

  举例3:词的重叠运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的灵动富有生命力。

  举例4:押韵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押“ɑ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举例5:用词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在用词上,用了大量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七、作业。

  试将《雨巷》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抒情散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

  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字音 创新设计 自主学案

  2、熟悉文章内容,按小说三要素在文中划下关键内容。

  一、上课检查预习情况,理清文章思路。

  解题:两位主人公——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

  重要事件——爱斯梅拉达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给伽西莫多伽西莫多喂水

  注:点明相关段落

  二、研习文本

  过渡:两张图片

  1、填空,要求——表情

  围观的群众 嘲笑 口干舌燥的伽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 微笑着 给伽西莫多喂水

  2、图中中同学们最感动的表情是什么?最厌恶的表情又是什么?

  明确:笑

  过渡:同是“笑”,却各不相同。

  验

  3、且先看围观群众的“笑”——嘲笑,落实到言行有怎样的表现?

  提示:阅读体验

  三次请求换来的是什么?(抓住变化,揣摩伽西莫多的心理)

  伽西莫多——动物似的.咆哮声“给水喝” 群众——笑的更厉害了

  伽西莫多——更另人心碎的声音“给水喝” 群众——一阵哄笑

  伽西莫多——喘息着“给水喝” 群众——(想象)

  三求三笑

  苦——乐(对比)

  思考:体现了围观群众怎样的人性?

  明确:愚昧、无知,缺乏同情心

  4、再看看“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这一情节

  爱斯梅拉达——温柔、微笑

  思考,她的人性又如何?

  明确:善良

  联系围观群众 美——丑(对比)

  温柔的爱斯梅拉达微笑着给伽西莫多喂水,他哭了。

  笑——哭(对比)

  泪——水

  5、受尽围观群众嘲笑时,伽西莫多没有委屈流泪,为何现在会流泪呢?

  那姑娘的水不仅滋润了他干渴的喉,

  那姑娘的善举滋润了他因受尽嘲弄而干渴的心灵

  这是他感动于那姑娘善举的眼泪,眼泪中映着水。

  点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6、美德的力量是有感召力的,受到感动的不仅仅是伽西莫多,还有围观群众。

  对“围观的群众看爱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感动的拍手叫好”这一情节,你有怎样的理解、感悟?(自由讨论)

  提示:抓住群众前后变化的反差,谈谈自己想法。

  此处情节安排正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有意凸显爱斯梅拉达的美德,是作者对人性美好的期望。

  小结:引用名言

  三、拓展思维

  在这美好的结局后,有没有一丝隐忧

  四、练习

  书本“问题探讨3”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想象的能力。

  2.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鼓励孩子的发明创新。

  4.培养学生借图画看懂故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自己设计的桥(图或实物),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进行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己大声地朗读韵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和“口”合起来是“舌”;

  “舌”和“甘”合起来是“甜”;

  “土”和“里”合起来是“埋”;

  … …

  3.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汉字的部件在桌上摆一摆。

  4.交流所摆生字:舌、甜、埋、棉、闪、闯、闷、拿、掰、跌。

  5.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日积月累:

  1.我会填。

  ①.(出示字卡)学生认读并说说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义)。

  ②.选择适当的字填在书上的( )里。

  ③.集体订正。

  ④.扩展练习。

  坐 座 圆 园 声 生

  ( )位 公( ) 学( )

  请( ) ( )形 ( )病

  2.我会读。

  ①.自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②.小组合作学习,将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③.指名读,并说说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④.说说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展示对未来桥的设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条理、有序的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事先设计的桥的图画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教师事先设计的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同时伴有介绍)。

  2.引出课题:未来的桥。

  二.小组交流。

  1.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桥。

  2.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3.评选自己认为满意的桥并说出自己这样选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真聪明,设计的桥也各具特色,希望小朋友们能设计出具有特殊用途的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已有的三幅图画,看懂故事的`内容。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图画。

  1.认真看图,了解图意。

  2.说说图上给出的三幅图上画的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3.请学生想想:空白的第三幅图缺的是什么?(缺了把球捞上来的方法)

  二.讨论捞皮球的方法。

  1.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小组讨论:谁的方法能把皮球捞上来?

  3.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作为第三幅图的内容画下来。

  三.编故事:将四幅图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小结: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大多数小朋友观察认真仔细,并且爱动脑子。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遇到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50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语文园地八,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重点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课文的生字词语。

  2、一个小班展练描写母亲心理和语言的句子,体会感情。

  3、一个小班展练课文的重点句子。

  4、一个小班展练母亲的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ènɡ)住了。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时间艰涩(sè 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斤斤计较、开卷有益、熙熙攘攘、门可罗雀、矜持、邂逅、回心转意”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了解书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阅读方法。

  3、体会读书带来的各种乐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斤斤计较、开卷有益、熙熙攘攘、门可罗雀、矜持、邂逅、回心转意”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了解书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读书带来的各种乐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性格”,说说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书和人一样也有不同的性格,你们知道吗?

  二、初学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作者围绕课题,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然后填空:本文记叙的是关于 书的各种性格,告诉我们不同的书有 不同的性格,让我们体会到读书的各种乐趣。其中第1节是讲了家有藏书,那么寓所就不会让人感到寂寞;第2——9节具体写了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性格及不同的阅读方法,最后10——11节主要写了与书为友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书的性格和不同的阅读方法。

  ▲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第一节,请你用“因为……所以……;所以……是因为……”说说第一节的内容。

  2、从这一节中找出一组反义词,试着利用他们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可以解决的小组初步解决,不能的存疑,学完课文后再解疑)。(寂寞指什么?热闹又指什么?……)

  ▲学习2---9节

  1、齐读课文第二节,思考它在2---9节中起什么作用(总起)

  2、那么书有哪些性格呢?先读课文3—5节,划出这里介绍了几种书的性格,有什么阅读方法?(书后练习3)

  3、交流: 神情倨敖的.书----先沐浴焚香,通常绕道而过。(理解:沐浴焚香、绕道而过)

  性格严谨的书-----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读

  性情开朗的书-----信手翻阅、也可一边看电视一边读(理解:信手)

  小结:这三节,作者在介绍他们时用直接的词语概括,但课文的6---9节介绍了书和我的文学爱好密切相关,在表达方式上与之不同,请你认真阅读,和小组成员一起朗读理解来概括书的性格及阅读的方法。

  ▲学习6——9节

  1、课文的6---9节介绍了书和我的文学爱好密切相关,在表达方式上与之不同,请你认真阅读,说说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的结果:

  读与我的文学爱好密切相关(温情幽默) 的书--------(个人独享);

  读有人赠送(静歇)的书--------(读后再留心看 );

  读神态矜持的书--------(上门求教);

  读不了解的书--------(期待邂逅);

  ▲学习第10—11节:

  引读:是呀,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它(从不失信),总是在那儿(耐心地等待我),况且,书又没有( ),我可以( )有时书( ) 如同( )也有些书( ),他们因( )。它们不仅( )而且( ),所以说,以书为友( ),家有藏书,( )。(理解:回心转意、悄然归来、变卖、倾囊相助。)

  四、再读课文第一节,解决“寂寞、热闹”。

  为什么说“家有藏书,不亦乐乎。”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也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说。

  说话:家有藏书,不亦乐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7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20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优秀教案07-03

[必备]语文教案11-01

《泉水》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通用]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