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查理的变化以及罗伯特先生送刀的原因,认识查理。
2、教育学生怎样去爱别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课前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读题生疑
1、(课前播放《好汉歌》)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好汉歌》,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如行侠仗义、济助危难等)
2、读题:“好汉查理”,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同伴互读,互相纠错。
4、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感人的故事?
5、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三、再读质疑,读中感悟
1、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地方。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深入学习本文的两个问题:
(1)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
(2)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读悟交流: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
(1)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f、“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了。
(2)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查理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想象出查理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吗?”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别读,也可以是指名读,要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
5、文章开头说查理是个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你能联系你所知道的来谈一谈,他会做什么吗?
6、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你觉得查理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重点谈谈杰西对查理的影响:杰西热情乐观,虽然残废了,但对生活充满希望,尊重、理解、信任查理,她的友谊像雨露阳光,是查理改正缺点的主要原因。
7、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8、练习有感情地读,读中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板书:
32、好汉查理
帮助杰西
查理成为好汉
不再调皮、恶作剧
语文教案 篇2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辨别文章的优劣,选择指定内容的文章,能初步理解并向别人推荐。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松鼠》2课时
《松树金龟子》2课时
《国宝——大熊猫》2课时
《黔之驴》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着布丰、法布尔等数位作家一起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在这个星球上,和我们最亲近的物种之一就是动物。各种动物都以其自身的特点,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动物世界”。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相信不论是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还是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大熊猫,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都将会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能积极地开展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抓住某一种动物的特点,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课前学习: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各种动物的相关知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讨论结合提示,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畅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世界。
3布置活动: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你最喜爱的'一种动物,并能说出你喜爱它的理由。(最好能抓住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点进行阐述。)讨论,交流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对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与濒临灭绝的动物等专题的探究)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动物世界”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专题,可以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等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1、你对“动物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了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4、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以及文中动物的哪些特点?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松鼠》(一)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介绍的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合理的说明顺序。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在网上了解作者布丰的相关资料,搜集松鼠的有关知识和生活图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布丰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2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完后,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特点边听边思考,在书上作好批注。
3组织交流,评价。班内互评、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为课文编写提纲朗读课文,并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注
2布置任务: 编写课文提纲列写提纲
3组织交流,评价。班内互评、交流
4情境创设:有人认为文章最后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读到此处时,让人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持怎样的观点呢?思考,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以协作组为单位,先在协作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大组交流学生推荐,互评
课后学习:1、能将文中松鼠的外形、特点、习性等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能反复阅读。
第3课时 《松鼠》(二)
学习目标:1、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
课前学习:1、整理松鼠的相关知识与图片。
2、搜集动物邮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体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作者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写得生动而形象,(1)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朗读、勾画(在句子旁注好你喜欢的理由)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教师小结。交流、互评
第二块: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提供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松鼠的介绍:(1)要求学生就语言特点将课文与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2)两种语言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阐述理由。阅读、思考、比较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设计一组邮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活动:如果以松鼠为题材发行一组邮票,你觉得设计的邮票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映松鼠的生活?你能给每枚邮票取个名吗?你能用简要的语言阐述你的创意吗?设计、命名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班内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选择你身边的最令你感兴趣的某一种小动物,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观察日记。
2、搜集此种小动物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仿照生物学体系,编写一篇生物课文。
第4课时《松树金龟子》(一)
学习目标:1、从观察入手,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习性。
2、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课前学习: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借助相关书籍、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法布尔的生平与故事,金龟子的图片及其相关知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作者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你知道他的著作名称吗?你能根据课前所了解到的相关资料向同学们讲述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吗?互相交流相关内容与感受
2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金龟子?(比如金龟子的种类、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方法等。)班内交流资料,比比谁查找的资料最充足。
3、组织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归纳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态习性。朗读、圈注、勾画、批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关于做人的故事。
直接出示课题“18、做人的故事”
齐读课题。
2、这两个故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检查预习情况)
(1)为什么要说“谢谢”
(2)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
(2)读通句子,不读破句。
(3)想一想,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爷孙。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分别叫奥莉娅和莉达的小姑娘。
学习生字:莉(形声字,组词:茉莉花。提醒:人名不能作为组词的内容出现)
3、完成填空:
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呢?你可以老师给的提醒,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故事一:爷爷和孩子口干舌燥,这时,()的河水()地流动。他们喝了起来。爷爷喝完后对小河说()。又告诉小男孩,( )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 )是需要这个词的'。
故事二: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 ),而莉达把吃剩的东西(),因为她当着( )。
指名汇报。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意思,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细细品味。
故事一:
1.出示故事的题目:为什么要说“谢谢”,质疑:
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后说“谢谢”?)
2.学习描写小河的句子:
因为天气炎热,所以爷爷和小男孩来到小河边喝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请你划一划描写河水的句子。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地潺潺声。
理解词语:缓缓、潺潺(翘舌音)
3.理解小男孩的话。
爷爷喝了这么清的河水后对小河说谢谢!小男孩听了,他笑了起来。
出示:
“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
(1)指名读。找找提示语。说说如何读好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2)自由感悟。交流朗读。合作读。体会小男孩此刻的心理活动。
4.理解爷爷的话。
(1)读爷爷的话,想:人与狼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呢?
(2)平时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谢谢”的?
5.听了爷爷的话后,小男孩沉思
起来,他会想些什么?(人应该讲礼貌,也可以说人懂得感恩。)
6.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故事二:
1.出示题目: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师述:有这样一个画面,两个小姑娘走了一段令人疲倦的路程后,坐在地上边听夜鹰唱歌,边吃东西,吃完东西后,他们各自怎么做的?用“ ”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后出示句子。
学习生字:
剩:给乘加个部首。
撕:做个撕的动作。
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体会两个小女孩说话时的语气。
3.你能说说她们不同做法的原因吗?奥莉娅把垃圾扔进灌木丛是因为——,而莉达则是觉得——
奥莉娅——谁也看不见。
莉达——当着夜莺的面感到羞愧。
4.想想:莉达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什么当着夜莺的面羞愧?(人要讲卫生。)
5.齐读第二个故事。想想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拓展:
1、锻炼口头表达:你还知道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2、锻炼阅读能力:朗读《做人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五、课文:
受人帮助应适时表达谢意,而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应该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能因为“谁也看不见”,就忘记做人的原则。这两则故事教会我们两个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描写和抄写本。
2、熟读课文。
3、和身边的同学演一演这两个故事。
4、你能把你知道的做人的道理编成一个故事吗?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做人的道理
讲礼貌
讲卫生
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两个小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只需多读几遍就能理解意思,得出结论。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质疑,自己解答。虽然有些孩子问的问题比较幼稚简单,但学生之间的问与答的互动活动,使得课堂活力四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中,作为老师的我说的话还是多了点,也许是心中对学生的不信任造成的吧。以后,我要多放手,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展示出更多元化的个性。
语文教案 篇4
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是体验新课程以来我最大的困惑,总觉得“口语交际”和“看图说话”差不多,先让大家观察图画,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表达的内容也很单一,并没有真正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交际。如何突破传统的看图说话的巢穴,渗透新课程的理念,让口语交际变得富有吸引力呢?在准备新学期第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的时候,我思考了好久……
翻阅《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设中均未强调交际知识与交际方法,但特别强调的是态度、信心以及教学活动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突然间我有了大胆的想法:让我们的校园变为活的、动的课堂,把教室搬到校园里,不是要说春天吗?让孩子们边体验、边享受、边抒发情感不是更有意思?
阳光暖暖的春日里,阳光、微笑、花朵、青草以及空中偶尔传来的几声清亮的鸟鸣,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整个世界洋溢着浓浓的春意。我带着班里的孩子来到校园里,笑着告诉他们:“春姑娘悄悄来到我们的校园里,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她。你和小伙伴一起,用眼睛看,用小手轻轻摸摸,用小鼻子闻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五、六分钟后,我和孩子们在大操场上坐下。大家一时还安静不下来,叽叽喳喳地说着。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找到了!”一双双小手伸到我的鼻尖底下。
“别忙,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听!”小伙伴之间自由地说着。
“谁来说听?”
在“树木发芽了,花儿都开了,小鸟飞回来了”这些言语之间,大家时时发出令人惊喜的声音。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这是胡菡婕活用了《识字一》中一段话发表的言论。
“花坛中有些粉红色的花瓣,是被春风吹落的。”姚一婕观察得可真仔细!
大家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发现,陆易忽然指着操场边的一排小香樟树说:“我发现原来新叶子并不都是绿的,瞧,香樟树的新叶子是带点红色的……”
顺着他的指点看去,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啊,真的!”
……
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上得很轻松,说得也很开心。而我呢,真正体会到口语交际原来可以上得这样有趣!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使校园环境和语文教学组织有机地结合,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鲜活的例子。在带领孩子走出课堂的'同时,充分注意到让每一个学生有自我表现的天地。在孩子们的口语交流中,教师并不只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而借助身边的课程资源,借助大自然这一具体的交际情境,鼓励大家奇思妙想,各抒己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原来新叶不都是绿的”。
作为一线的新课程教师,我们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可以大胆地开发教学资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继续学习了解自然段(本课指“节”)内容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词语句子确定“得”的三种不同读音。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有关课件,收集实物蒲公英、苍耳、石榴等;准备田字格黑板。
2、了解学生已有的与课文中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文中生字。
2、理解生词、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掌握多音字“得”的不同读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抓住“植物”一词,导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得”字不同读音。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读一读,全班读。
(三)检查自读情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正音。
2、说说每小节讲了哪种植物,它们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三、细读,理解课文诗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这一自然段给大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练读问句:“植物*的啥办法?”
(二)学习第2、3、4、5自然段。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3、4、5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思考: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的办法是什么?好在哪?
2.让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查的资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去谈。
3、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一种植物。要求学生各自先做好准备。根据交流的情况,随机点拨,学习有关自然段,加深理解。学习生字词“准备”、“降落伞”、“晒”。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学习生词“知识”。
2、齐读,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四)概括小结。
四、朗读全文。
1、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讲给身边的伙伴听。
2、把刚才的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情趣。
3、练习用“准备”这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一)检查生字读音、部分难掌握的字形。
(二)尝试听写生字。
(三)听写后,学生各自校对。
二、练习朗读。
(一)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各自主动积极练习朗读。
(二)朗读汇报,交流。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爱读的一段课文,练习朗读。
2、以学生汇报朗读的方式,知道学生朗读、分自然段进行。
例:如被指名学生说自己最爱读的是第2自然段,教师就请全班同学专心听他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根据这位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根据需要,为了激发情绪,启发想象,加深理解,可随机调用教学课件中相应的内容辅助教学,必要时教师范读。这样,在学生熟读这一段、读好这一段的基础上,练习朗读,以求水到渠成地达到诵读的要求。
三、课堂练习。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练习造句。
准备————
四、板书设计:
17、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苍耳 动物
* 传播种子
石榴 动物
豌豆 弹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⒈关于城市别称的字词句练习。
⒉写好左边有撇的钢笔字。
⒊读读背背成语和名句。
⒋口语交际——说笑话。
⒌学写毛笔字——斜捺和平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第一部分
⑴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读城市的名字及别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查字典。
⑶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⑷你了解哪个城市,能说一说吗?
⑸连线。
⒉第二部分
⑴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选择做题。
⑶小组学习:交流所写的答案,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⑷完成全部的练习。
⑸指名说说填写的内容,纠正。
⒊第三部分
⑴小组学习:介绍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
⑵小组汇报。
⑶练习:写写城市的名称和它们的别称。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读一读“小小建议”:右边的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⒊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⒋这三个字怎么写才好看呢?指名学生说。
⒌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写。
⒍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笔笔入目,看准每个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⒎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评点;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读“东方之珠”,教师谈话导题;这课文描写了香港的繁华、热闹与美丽。今天我们要学的'成语也是描述城市繁华的的。
(2)出示八条成语。
(3)学生自由读,想想你学会了哪个成语。
(4)谁愿意做小老师领读?
(5)说一说你知道的成语意思,教师给予适当讲解。
(6)练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7)小组交流比赛。
3.教学第二部分。
(1)出示: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教师范读,介绍: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孟子的名言。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师生点评。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尊敬我家的老人,也要推己及人,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推己及人,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4)练习: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同桌互相背诵。
(5)反馈:齐背,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明确要求:今天我们学习“斜捺”和“平捺”的运用方法。
2.教师书写“斜捺”和“平捺”,指导运用方法。
3.学生练写。
4.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说笑话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几个笑话。形式要短小,要健康,能蕴涵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则好。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启发谈话:学生们都很喜欢听笑话。笑话以它有趣的情节和语言,深深地吸引我们每一位同学。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几个笑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就来说说笑话,看看哪位同学说得最有趣。
(2)小组练习要求;
①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项活动,先在小组里讲,看谁在小组里讲得最好。
②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班级里讲,看谁在班级里江得最有趣。
③讲笑话时自己不能笑,逗人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懂,否则不会起到逗人的效果。说笑话时如果能配以动作姿势,效果会更好。
3.练习。
(1)每人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视指导)
(2)每个小组派代表在班上讲。
(3)师生评议。
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所学的8个声母。
2.能准确分辨易混的4组声母。
3.能准确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读记声母,练习拼读。
教学难点
分辨形近的声母和区分鼻边音。
教学准备
声母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比一比,读一读(8)
1.分组出示声母抽学生认读。相机揭题。
2.学生分组自先一组声母,想办法分辨。
3.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分辨方法。
4.取卡认读。
二、学习读读写写记记(7)
1.引题。
2.齐认读。
3.教师指导要点,学生抄写。
4.选择几个学生的'作业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三、学习读读连连(10)
1.引题。
2.自由拼读,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4.开火车读、齐读。
四、学习自主识字园地(10)
同学们,今天,汉字娃娃又给我们送来了一些汉字,把你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
老师抽查,指名读这此字。
把静态的画面变成运动态的活动,在游戏中进行识字,不下达指标,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主识字的乐趣。鼓励学生识字才干。
五、布置作业(5)
抄写P26内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字词
A、字
别墅 煞白 栈桥 褴褛 恭维
糟蹋 拮据 阔绰 赔偿 撬
B、区别形似字
┍褛 ___( ) ┍端 ___( )
┕缕 ___( ) ┕瑞 ___( )
┍褴 ___( ) ┍蛎 ___( )
┕滥 ___( ) ┕砺 ___( )
C、解释下列词语
拮 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糟 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褴 褛:(衣服)破烂。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大。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恭 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D、积累:
毫无疑义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诧异
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 煞白 拮据 计较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于勒是怎样一个人?穷——富——穷
(5)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6)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7)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赞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遇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 于勒。
5、思考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
(2)、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哪些方面显示出来的?
第一方面:对于勒态度的第一次变化之前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若瑟夫的介绍得以表现。
第二方面:吃牡砺的细节以及在船上遇到于勒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若瑟夫当时的所见所闻来显示。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和肖像(主要是神态)来表现他们的庸俗、自私、爱慕虚荣和冷酷的心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5)“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于勒从美洲写来的两封信,被菲利普夫妇誉为“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原来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变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关键就是他的两封信。于勒两封信的内容要点是:(1)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他的哥哥的损失;(2)说他发了财就会回到哈佛尔,并希望为期不远就可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勒透露金钱信息的来信,对菲利普夫妇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量。从此,在他们心中分文不值的“坏蛋”、“流氓”、“无赖”,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个有办法的人”。“信”所带来的变化,说明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使菲利普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朝朝暮暮做着黄金梦,它又使菲利普的二女儿赖以顺利成婚。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我们说,“信”是作者情节发展的基础,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7、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8、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9、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10、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11、深入探求:
(1)、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之处,主要表现在高潮部分,即当菲利普一家人正高兴地乘船去哲尔赛岛旅行,却在船上和他们盼望已久的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邂逅相遇。说它巧妙,是因为这种相遇正好是他们乘坐的船上,正好是在他们兴冲冲地去旅行的时候;说它自然,是说于勒生意上失败,不愿回到哈佛尔再受兄嫂的气,就在船上当了水手,菲利普一家正好乘这艘船,也就很自然地邂逅相遇。正是由于这一情节的安排,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的性格才得以最充分的表现,小说的主题也就得到极为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2)、《孔乙己》中,作者安排了个“我”,本篇中也有个“我”,这两个“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吗?
基本上一样。在本篇中“我”是叙事人,把各种事件串成整体。小说所有人物的态度、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我”是个孩子,以纯真的童心,从“我”的角度来评说其他人物,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使读者随着“我”的感受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既有力于表现主题思想,又增添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3)、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为精巧。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情节,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内心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
(4)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12、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B)、心中叔叔;
(C)、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13、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14、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15、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贫穷富裕贫穷
菲
利
普
夫
妇厌恶诅咒热切盼望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优秀教案07-03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07-27
《泉水》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优]04-15
【推荐】语文教案03-27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