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精华)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永遇乐》教案《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简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是根据同名作品的相关章节改编的课文。课文由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故事组成。课文的第一部分讲的是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在坟场探险时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出来指证凶手。第二部分讲同学蓓姬过生日时,汤姆又和大家一起去山洞探险,汤姆和蓓姬迷了路,在摸索中意外地发现凶手乔。脱险后,汤姆告诉大家乔在山洞里,应该把他救出来,接受正义的审判。当人们打开山洞时,发现乔已经饿死了。课文通过汤姆?索亚的历险故事,表现了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勇敢、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通俗流畅,人物特点鲜明,内容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理念】
在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达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拓展他们阅读的视野,用学习一篇课文带动阅读一部原著、一位作家的作品,引导他们踏上阅读名著之旅,在中西方文学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品尝丰盛的“精神大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素,理解汤姆是一个调皮、勇敢、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善良、富于正义感的孩子。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3.辅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重点难点】
把握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性格,能正确流利地复述故事,理解汤姆是一个调皮、勇敢、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教具准备】
1.介绍作者马克?吐温的文字以及他的照片、著作的挂图或课件。
2.图书《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谁看过电影《百万英镑》?谁看过动画片《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谁能讲一讲你看过或听过的这两个故事?
2.老师小时候看过动画片《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我们当时与你们的岁数差不多,与主人公哈克贝里的年龄相仿。哈克贝里像生活在我们之中的小伙伴,他的想法、兴趣,与我们“臭味相投”。我们当时是那样激动,聚会时谈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动画片《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内容,为了早点儿知道故事的发展,我们到处借阅这本书。我们一读便被它所吸引,爱不释手……因为这部动画片,我们认识了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还看了他的著作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那些趣事深深地留在我们记忆里,给我们许多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根据马克?吐温的另一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改编的。
4.板书课题,理解“历险”的意思。
(1)用“险”字组词,如“危险、险情、冒险、险恶、险关、险象、险阻、险峻、阴险”,体会“险”字的意思。
(2)思考“历险”的意思,说说“历险记”应该写什么。
(3)让我们与汤姆?索亚一起踏上探险之旅,感受那惊险、紧张的场面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默读,画出生字词,解决阅读障碍。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1)读生字词卡片。
(2)理解生词的意思。
4.说说故事主要讲的是谁,讲的是什么事。
5.质疑问难,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三、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想想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2.默读你认为最惊险的部分。
3.仔细阅读,注意边阅读边批注。先搞清楚人、物、景、事,再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事、人、物放在情景中进行大胆想象,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出现当时的情景,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最后对复杂的事物,还可以画示意图,以帮助理解并记忆。
4.把自己认为最惊险的部分多读几遍。
5.自己试着讲一讲。
提示:
(1)在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事?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2)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事件是怎样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
6.阅读全文,理请故事的线索。
简介主人公——在坟场历险——发誓不说出来——出庭作证、指认凶手——去山洞探险——在家休养。
四、全班汇报
1.讲一讲你认为最惊险的部分。
2.可以补充别人讲的部分或讲自己与别人感受不同的部分。
3.评议:分别对同学讲的最惊险的部分进行评议。
(1)讲清楚坟场的景物了吗?他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说说书上第一幅图的意思。
(2)讲清楚三个盗墓贼打斗的情景了吗?他们谁与谁发生了打斗,使用了什么物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说说书上第二幅图的意思。
(3)讲清楚汤姆作证时的矛盾心理了吗?讲清楚法庭审判的经过了吗?讲清楚汤姆作证时神态、语言有哪些变化了吗?讲清楚乔是怎样威胁汤姆的吗?
(4)讲清楚汤姆与蓓姬迷路的原因了吗?讲清楚汤姆与蓓姬遇到了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吗?说说书上第三幅图的意思。
(5)讲清楚汤姆与蓓姬是怎样获救的吗?汤姆是怎样对待乔的呢?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复述故事。
2.完成积累任务,抄写词语花篮。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故事内容
二、复述故事
1.要求:把故事讲清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分小组练习。
3.选代表在全班展示。
4.评出若干个讲故事明星。
三、全班讨论
说说汤姆是怎样的孩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归纳同学发言中能达成共识的部分。如:汤姆活泼、顽皮、天真烂漫、聪明好动,富于同情心,智慧、正直、勇敢……对同学之间的不同见解,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可以通过讨论求大同,存小异,尊重别人的选择。教师在讨论中要有正确的导向,既要激励学生有打破平庸、追求创新、敢于冒险的意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四、小组讨论
说说故事中哪里“险”,为什么说它“险”,怎样“险”,汤姆是怎样脱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与同桌交流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六、介绍《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如: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无辜的穆夫?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在汤姆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甚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聪明好动,富于同情心;他一心想要冲出现实环境的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在姨妈眼里,汤姆是个调皮捣蛋的顽童,可是姨妈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小说塑造的汤姆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不是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作了较深层次的描述。
七、出示作者的画像,并简介作者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来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183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并渐渐地着手写作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三十五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二十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小哈克历险记》等不朽名著。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八、布置作业
1.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阅读原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劫夺”“嗥叫”“急不可耐”“故技重演”“心满意足”“群起而攻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马蜂和棕熊的特点。
3、自主勾画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
二、解释字词
撩:挑弄,引逗。
节日:这里指熊在夏秋两季可以大饱口福,犹如过节般高兴。
第1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熊的特点是“爱撩蜂”,吃蜂蜜。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换词法理解“撩”,联系下文理解“节日”。
蜂蛹:蜜蜂雄性幼虫封盖后到羽化出房前这一变态时期的营养体,是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理想营养食物。
劫夺:抢劫,掠夺。在学2段时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语。到教学4、5、6段时,再抓住对大棕熊撕蜂巢、抢蜂蜜时传神的动作描写,进一步理解“劫夺”。
三、了解课文
第2段主要介绍了马蜂的特点:体态大、毒性大、巢房大、蜂蛹大、攻击性大,而且专门偷吃蜂蜜。
教学这一段时,可以结合课后题1,让学生带着“马蜂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读书,重点让学生抓住第2句话,感受被马蜂刺到的严重后果。抓住“攻击”和“抗击”,体会马蜂与工蜂战斗的激烈。
猖狂:狂妄而放肆。
紧扣第3句中“地上落了一层层的工蜂”,抓住“一层层”,进一步体会马蜂和工蜂之间战斗的激烈,以及马蜂在偷吃蜂蜜过程中的“猖狂”。在读爷爷的话时埋下悬念:熊能收拾如此猖狂的马蜂吗?
这是一个过渡句。
嗥叫:野兽吼叫。
急不可耐:形容非常迫切的样子。
第5段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熊的特点:在山崖下打转,吃不到蜂蜜时的“心急”,主要通过“急得团团转”“嗥叫”等描写来体现;想出妙招,从山崖往下滚时的“聪明”,主要通过“瞧了又瞧”“稳稳地站定”来体现;撕开蜂巢,吃蜂蜜时的“贪婪”,主要通过“得意”“一下”“撕开”“急不可耐”“大嚼”来体现。
教学时引导学生勾画这些让人印象深刻,最能表现大棕熊特点的词句,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大棕熊的特点表现得如此充分?对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6段可以分作两个部分:第一是马蜂大战棕熊,棕熊劫夺成功。第二是棕熊故技重演,从山崖上滚下来,礼貌告辞。
教学第一部分,学生勾画出对马蜂的描写后,可以紧扣“群起而攻之”这一关键词,从“数以万计”体会“群”的势力的强大,从“叮”“咬”“蜇”体会“攻”的气势的逼人,从“把大棕熊叮成了一团大蜂球”体会“群起而攻之”的疯狂。学习大棕熊吃蜂蜜的情景,可以和第2段中的“劫夺”结合理解。一个“任”字,表现出劫夺时的志在必得,无所顾忌,“护住”又表现出熊的聪明,而“大嚼”“足足”“心满意足”等动作、神态充分表现了大棕熊的贪心。教学时让学生紧抓重点词句品读,既要通过朗读体会到战斗的激烈和棕熊的贪婪,更要在读中悟到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第二个情景时,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故技重演”,联系第5段内容理解,棕熊又用了和刚才一样的方法从山崖上滚了下来。也要提示学生,虽是“故技重演”,可是也有不同,思考:不同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读书,体会到棕熊的收放自如:刚才是“稳稳地站定”,现在是快要冲到小屋前时,它“突然刹住了身体”;刚才是“大声嗥叫”,‘连续转了两三圈”,现在是“似乎很礼貌地向我们大吼一声”,然后“摇摇摆摆地走了”。从熊吃饱以后的'表现,又可以体会到它可爱、有趣的特点,于是棕熊的形象就变得丰满了。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把我们的“紧张”和棕熊心满意足后的那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把握大意
1. 默读课文,想想每段的意思。
2. 交流、点拨。
3. 试着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 学习第1、2段,初步感知马蜂和棕熊各自的特点。
(1)自读、勾画能表现马蜂、棕熊特点的句子。
(2)交流、引导:重点抓“劫夺”体会熊的贪,抓“三针刺”体会马蜂的毒性大,攻击性强。
2. 学习第3段,着重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1)默读思考:在马蜂与工蜂的战斗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马蜂的“攻击性强”?
(2)交流。
3. 学习第4、5、6段,勾画描写生动的词句,着重体会马蜂“群起而攻之”的强劲和棕熊“劫夺”过程中的聪明、贪婪、可爱。
(1)勾出描写生动的词句,自读体会。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重点围绕“劫夺”,从上山崖时的聪明、吃蜂蜜时的贪婪、下山崖时的可爱三个方面了解熊的特点;围绕“群起而攻之”,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3)师引读5、6段。
三、总结全文,悟得方法
1.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马蜂与熊的特点写得生动、传神?
2. 交流、总结:抓住极具特点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四、课外作业,加强练习
1. 布置小练笔。
2. 反馈修改。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shǔ)重(zhng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京口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几层。
〈2〉绿:吹绿了。
〈3〉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过”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五、画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
师:好的,请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写字时,书写要工整。画画时注意自己笔下的景物特点,加点彩色最好。待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地写画。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品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我画的是一轮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绿,几重高山。诗人站在瓜洲岸边,仰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同上)我竖着写诗,大人写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六、延伸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写的诗。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新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几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主动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又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总评: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6自然段,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花儿学校》
(二)读文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相继写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儿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六月的阵雨。哗啦啦,是什么词语?(AB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它也是象声词,用这样的词语可以让描写更生动。(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冒出、欢天喜地”突出了什么?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欢天喜地是什么样的词语,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3)课件出示课文后面想像涂色插图一,学生欣赏,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出示涂色插图二,你来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粉红衣服的是什么花?鹅黄、雪白的都是什么花?理解“磕磕碰碰”,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AABB)
(2)课件出示插图,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笑什么?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课件出示两幅图(阵雨和大雨)的对比,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出示插图四,想一想,说一说,花儿的家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难道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急急忙忙吗?是一个反问句,读出语气。
6.指名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
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五)感悟积累:
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
大雨
阵雨冲出
冒出
欢天喜地
#
语文教案 篇6
通过学习《一件运动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心。
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人物的爱心,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训练快速阅读能力,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疑问
1、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正因为我们拥有爱心,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好。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感受过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爱,能给我们讲讲吗?
生:略
2、师:同学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真幸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一段用关爱与真诚演绎的故事,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出示课件一:课题)
3、激发疑问。师:同学们,当我们见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4、生:略
5、师: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你们的疑问让老师看到了咱们班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快速自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注意生字,读准字音;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两个主要人物?课文围绕着运动衫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二:初读要求)
2、学生汇报。
3、归纳提炼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首先写了“我”非常喜欢那件(运动衫),并买下了这件(运动衫)。接着写当“我”知道康威老先生的鞋没法再修时,“我”又用(运动衫)为康威老先生换购了一双(新鞋),最出乎意料的是康威老先生竟用自己(心爱的小狗)为“我”换来了(运动衫)。
(板书:得---失----得)
三、默读课文,寻找爱的闪现
1、师:课文中洋溢着爱心,文字中涌动着真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心,去课文中寻找爱的细节。请你用笔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四、朗读交流,领悟爱的丰富
师:有那位同学想带大家一起分享你找到的爱的细节,请站起来大胆向全班汇报。其余同学有不同感受可以及时补充。
(一)找准突破口
1、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段,以此为突破口,初步感悟“我”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和“我”此时的矛盾心理。(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象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2、品读描写“我”站在街角时神情、动作、心理的语言。
过渡:“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在街角“我”穿着这件漂亮的运动衫,抱着这双没法再修的旧鞋子,心里充满矛盾。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心理呢?(因为我的内心非常喜欢这件运动衫)
(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运动衫特别喜爱?
1、找出重点段。
(出示课件3:
这时,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他告诉我在城里的商店,货架上全是这种运动衫。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我回到家,对妈妈说那个小男孩身上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脚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2、学生默读感悟,找出最能表现我喜爱运动衫的词语细细品味。
3、美美地朗读这些段落。
(三)朗读感悟“我”对康威老人真诚地关爱。
过渡:我终于穿上了这件漂亮的运动衫,心里充满了自豪。但当我知道康威老先生的鞋没法再修时,我心里矛盾极了。来,带着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一起读读(课件4: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象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过渡:经过艰难的矛盾斗争,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义无返顾地又一次走进了商店。来,带着这种坚定一起读读换鞋这一细节:(课件5:我又一次站在商店的门口,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1、引导学生体会 “我”换鞋后自豪的心理。
2、启发谈话:此时,你想对文中的“我”说点什么?(板书:爱心)
3、感悟售货员的爱心。
过渡:爱,无处不在。它在空气里会化作一滴雨,它在售货员心里也开出一朵美丽的花。当我拿着新鞋出现在康威老人面前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后面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四)朗读感悟康威老人的感动和康威老人对“我”真诚地关爱。
1、引导学生细读重点段:(出示课件6:我打开鞋盒,那双崭新的软皮鞋呈现在他面前,他那双大手拿着鞋,不停地抚摸着,泪水从面颊流了下来。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抓住描写康威老人的动作(抚摸)、神态、语言的文字细细品味,感悟康威老人的感动和那一片爱心。
3、请生带着这份感动来朗读这一重点段。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文。
师:爱心在这里流淌,真诚在这里碰撞。爱,使“我”和康威老人心灵相通。爱,在我们心里也会化作涓涓细流滋润你我的心甜。老师真心希望咱们班的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拥有真诚,奉献爱心;真诚地祝福大家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这节课即将结束,老师想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
爱的小诗
爱是一种付出,
爱是一种关心,
爱是一种善良,
有时,爱还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爱是炎炎夏日里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隆隆严冬里一杯暖暖的茶,
爱是一种献身的勇敢,
爱是一种真诚的沟通,
爱是一个甜甜的微笑,
有时,爱更是一种舍弃。
自然因爱而博大,
人类因爱而崇高!
六、作业
展开想象续写课文结尾的对话。
师:因为康威老人的关爱,“我”又一次穿上了这件漂亮的运动衫,那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此时,“我”会对康威老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想象当时的情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写写“我”此时的动作、语言、神态。
板书设计:
21 一件运动衫
得——------ 失 ——------得
爱心 爱心
(我) (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