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30 09:58:58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 计思 想

  “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应用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秘密,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玩具。

  活 动 名称内容

  1、探索体验物体平衡现象

  2、重心越低,越稳定,越平衡;越固定,越稳定

  3、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不倒玩具,探索力的平衡。

  活 动 目 标

  1、 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 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 动 准 备

  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

  重难点 分 析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底部是半秋形的上轻下重的物体不易倒。只有在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还要把它固定在中间,才能让玩具不倒

  难点:在幼儿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活动过程

  导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一教师扮“蓝猫”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欢迎你们到神秘的玩具城来,这里的玩具藏着许多科学秘密,等着你们去边玩边发现,看谁发现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 师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 幼儿自由玩。

  3、 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认真,还能边动脑筋,发现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玩具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 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1、 教师放歌曲《不倒翁》,进一步引发幼儿去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装有东西。

  2、

  大班科学教案《不倒翁》幼儿操作:将会倒下的玩具也装进东西

  (1)提示: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

  沙子、豆子、橡皮泥等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2)组织幼儿讨论:

  你们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纸团重)

  小结:原来,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

  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

  (橡皮泥)为什么?

  三、 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时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 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没有制作完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着玩具到玩具城里去玩一玩吧!

  结束:小朋友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个“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延伸

  1、角区活动中,可在科学去中投放各种材料让孩子尝试制作不倒翁。

  2、户外活动时,可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摇摆不倒翁”“金鸡独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体育游戏。

  活动评析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始终在动手操作着,思考着,比较着,交流着自己的制作经验,并从自己一次次的实验中发现了不倒翁的秘密及制作不倒翁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制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了解螺丝旋转上升的特性。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3、了解螺丝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每幼儿两块螺丝玩具,不同直径的螺丝。

  2、细铁丝、双面胶、透明胶、小细绳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螺丝的结构

  1、“今天,徐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请你们拿出前面的螺丝,看一看,玩一玩,试试能不能把它分开?”

  2、幼儿操作。

  3、集中交流。

  “螺丝能不能分开?你们有没有看仔细,螺丝长什么样子的啊?”(出示课件介绍螺丝各个地方的名称。)

  教师小结:这是一枚螺丝,这个可以拿下来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叫螺帽。这个长的长长的东西,叫做螺栓。在螺栓上有一圈一圈的螺纹,有螺纹的地方叫做螺杆。除了螺杆上有螺纹,螺帽里面也有螺纹,因为有螺纹,所以螺杆和螺帽能够紧紧的咬合在一起。

  (二)玩螺丝,知道螺丝有匹配的'特性

  1、老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

  “老师这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螺栓和螺帽都混在了一起,请小朋友帮帮忙,给它们配对,用你们的巧手把螺杆和螺帽拧在一起,看哪组快。”

  2、幼儿操作,匹配螺丝。

  3、交流。

  “你们一组一共配对了几个螺丝啊?”(请幼儿介绍螺丝配对的方法)小结:我们给螺丝配对的时候,要选择一样大小的螺栓和螺帽,螺帽大了往下掉,螺帽小了拧不上去,螺丝螺帽不大不小正好拧紧才算配对成功。

  (三)操作试验,总结螺丝作为固定连接材料的优点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螺丝,也和螺丝玩了一玩,现在,我给你们介绍一些其他的材料,他们是细铁丝,绳子,双面胶和透明胶。请你们选用篮子里的一种材料,把中间有孔的积木牢牢的固定在一起,好吗?”(游戏材料:螺丝、细铁丝、小细绳、双面胶和透明胶,放在四个容器里,幼儿分成四组,每人两块中间有孔的积木玩具。)

  2、幼儿操作。

  3、交流。

  “你用了什么材料来固定的?”(把5种材料固定的玩具分别展示出来)

  比较“我们来比一比,那种材料固定的最牢。”

  4、教师总结:用螺丝作为固定连接材料是最方便、真结实的,螺丝的本领真大。

  (四)寻找螺丝,进一步认识螺丝的作用

  1、“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教室里或者别的地方,哪些地方是用螺丝连接固定的?”

  2、幼儿自由发言。

  3、小结。

  出示课件总结“螺丝被运用到了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我们的剪刀是用螺丝固定的,爸爸妈妈戴的手表里面用到了很多很多的螺丝固定,我们的电视机中间用到了螺丝固定,爸爸的汽车上也用到了很多很多的螺丝。今天我们回家,再去找一找,看一看,问一问,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螺丝。除了我们今天用到的这种螺丝,还有什么样的螺丝?”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植物。

  2、知道植物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的参与科学活动,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及相关资料。

  玩过音乐游戏《蝴蝶找花》。

  物质准备:含羞草一盆、防盗草一盆、猪笼草四盆,课件(有配音的各类花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发孩子兴趣。

  1、教师:“智慧树节目又开始啦,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智慧树乐园。耶!’(师幼一起说)今天的`节目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起幼儿的兴趣。

  2、播放有关课件,描述植物的特性。

  3、提问:你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二、自由尝试探索。

  1、出示含羞草、防盗草。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植物的奇异特性。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幼儿四人一组,以含羞草、防盗草为例,用语言讲述植物的外部特征。

  4、引导幼儿说说: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接触防盗草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

  含羞草:又名感应草,轻轻触碰这种植物的叶片会立刻紧闭下垂,呈含羞状。

  防盗草又称植物猫,当人及猪、羊、禽、牛、马等动物触碰时,接触处就会像被电击火烧般的奇疼怪痒。将干草放在粮仓周围,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所以也有“植物猫”之称。

  5、拓展幼儿对奇异花草的认识。

  ※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或相关资料向本组同伴介绍。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生长在哪里?

  ※每组推选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最奇特的植物。

  三、操作感受

  1、每组一盆猪笼草、瓶装小虫若干。

  2、要求:将瓶中的小虫倒入捕虫囊,感受猪笼草的奇异特性。

  3、操作指导:引导幼儿边观察边用图示记录猪笼草的捕食过程。

  4、各小组代表介绍。

  教师小结:猪笼草象一个彩色的瓶子,瓶里有又香又甜的蜜,苍蝇飞来了,掉进了瓶底,瓶子很滑,苍蝇爬不上来就被猪龙草吃掉了。

  四、游戏:蝴蝶找花。

  播放《化蝶》音乐,在蝴蝶静止时可以轻轻地触碰植物叶片,用身体语言的亲密接触,进一步感受花草的奇特。(教师根据情况暂停音乐。)

  五、活动延伸。

  ※探索区放有捕蝇草、半支莲、大花草等图片,让幼儿观察交流,进一步产生对植物的兴趣。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资料,拓展对植物的认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愿意参与活动,大胆尝试,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探究要点】

  不倒翁的身体的里的物品如何放置。

  【活动准备】

  玩具不倒翁,各种圆底的材料,橡皮泥,“不倒翁”的歌曲录音,图式。

  【活动过程】

  一、两个现象

  1.提问:今天有一位客人要到我们这儿来表演,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

  教师展示不倒翁的玩法。

  2.提问:为什么它叫“不倒翁”呢?

  幼儿通过观察自由讲述。

  小结:原来它不会倒下。推它倒下,它又会站起来,停下来是直直的。

  3.提问: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倒下又会站起来呢?

  通过观察得出不倒翁的底部是圆的;通过猜测和验证得出不倒翁的身体里是有物品的。结合图式讲解。

  二、探索秘密

  1.幼儿探索、操作,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不倒翁。

  2.分享交流。

  (1)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2)幼儿介绍成功的经验,以及比较成功的不倒翁与没有成功的不倒翁之间的`区别。

  贴上图式,得出结论:橡皮泥要固定,并且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

  3.幼儿再次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并加以指导。

  4.分享交流。

  通过观察,发现不倒翁大小是不一样的,它们需要的橡皮泥也是不一样的。

  得出结论:不倒翁大小决定了橡皮泥的多少。

  教师借助网络图对不倒翁的特征进行总结:一个成功的不倒翁的底部是圆圆的、滑滑的,里面还要有物品,物品要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物品的多少根据不倒翁的大小来选择。

  三、延伸

  收集各种材料,请幼儿回去自己制作一个不倒翁。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4、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类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同时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6、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

  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你要给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种子?它有没有种子?种子在哪里?找到的种子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如何?

  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至于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既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地发展。整个活动的气氛随幼儿思维的活跃而活跃起来。孩子们是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预定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再循环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照片或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物和各种垃圾的图片。

  3、水彩笔和铅画纸(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了解垃圾的含义提问:(出示垃圾)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呢?

  小结:垃圾是指没有用,准备扔掉的东西称之为垃圾。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

  讨论:平时见过哪些垃圾?说说你看到的垃圾是怎么样的?能闻到什么气味吗?有垃圾的地方给人们感觉怎么样?垃圾对人类、动物、植物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小结:垃圾腐臭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仅破坏风景,侵占土地,使人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小,而且垃圾中还会滋生出病毒、病菌,招惹蚊虫,让人生病。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讨论: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办公室、超市、家庭等)

  2、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垃圾,那么垃圾到最后都跑到哪儿去了呢?(结合图片,请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处理垃圾的知识。再结合幼儿的介绍给幼儿补充,纠正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大部分被埋到填整场,填埋场是专门把垃圾倒入一个地方,再用泥土把垃圾埋到里面。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有的垃圾送到焚化炉焚化,但焚化垃圾的时候会排出有害的气体。

  3、出示垃圾箱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箱子吗?这样的箱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引导幼儿区别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箱。

  教师:垃圾箱上有什么标志呢?你觉得哪个是可回收的标志?为什么呢?(启发幼儿找出可回收的标志)

  教师小结: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宝贵的材料制成的。可回收垃圾就是收回来后经过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的东西。

  师:你知道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为什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焚烧或深埋)

  4、出示垃圾分类的标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现在我们准备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可乐罐、旧报纸、汽水瓶、橡胶等等这么多垃圾。老师这里还设计了分类标志,我们一起来看看。

  金属:这一类可回收物有可乐瓶、易拉罐、废铁等。回收后送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纸盒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玻璃:水瓶、酒瓶等玻璃制品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反复重复使用。

  塑料:橡胶(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教师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废物回收利用的越多,送往填埋场的垃圾就越来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减少污染。

  (三)结束部分

  1、出示各种垃圾图片,请幼儿判断所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

  2、引导幼儿设计有毒物品的垃圾箱。

  教师:出示废电池,你们可知道这种垃圾是有毒害的,我们为它设计一个专用的垃圾箱,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毒的标志吧!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垃圾,你们见到垃圾,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呢?(幼儿互相交流)

  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由垃圾的再生材料制成的。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幼儿知道了更多的关于垃圾的知识,了解了不同的垃圾的处理方法,同时学会了简单的分类。活动中,引用的各种垃圾的图片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的思维积极,发言大胆。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顺利的完成与孩子间语言和思维的交流,从而使孩子生成新的知识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挖掘的更加的深入。

  这一主题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会制造出各类垃圾,有时候孩子们会一不注意将垃圾随手乱丢。为了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卫生。知道有很多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可回收的垃圾再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资源。《纲要》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只是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活动是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摩擦起电感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能正确记录自己的发现并表达自己的认识。

  3.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1盘小纸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笔、塑料尺、塑料吸管、铅笔、勺子,记录单人手一份。

  3.蝴蝶、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纸片,引导幼儿讨论。

  1.教师:老师的盒子里有许多的小纸屑,这里还有一把小勺子和一块布,如果我把勺子在布上摩一摩,再把勺子靠近小纸屑,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2.幼儿交流猜想,教师归纳幼儿的意见。

  二、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尝试。

  1.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结果,现在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到底会发生样的事情?(幼儿第一次操作)

  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小纸屑是怎样吸上来的?吸上来后事什么样子的?

  3.教师:除了塑料勺子,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种东西,你来猜猜看哪些东西用布摩擦后也能吸气小纸屑。

  ①认识记录卡上的标记。

  ②猜一猜:这些东西摩擦后也能把纸屑吸起来吗?

  ③如果可以的话打勾,不行就打叉

  4.幼儿猜想记录。

  5.操作验证。

  三、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试验过程和结果。

  1.教师: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纸屑的?

  交流: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可以吸起小纸屑?

  幼儿思考讨论(相互讨论)

  师小结: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活动延伸:

  在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大班科学教案1:有趣的藕

  活动目标:

  1.在看看、数数、玩玩中感知藕的一些基本特征,体验藕中有孔这一有趣的现象。

  2.乐于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情况。

  3.在游戏过程中,发现藕的有趣性。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段鲜藕、藕的图片一张;

  2、吸管、水(装在小塑料瓶里)、玻璃丝带、电线人手一份;

  3、焐熟藕、炒藕丝、嫩藕丝每组各一盆。

  活动过程:

  一、感知藕的外部特征(出示一节藕)

  1.今天我们带来了什么?(藕)

  2.请小朋友看看、摸摸、闻闻、藕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可以从颜色、形状还有气味等方面来说。)

  (1)白白的,长长的,象小朋友的手臂。

  (2)摸上去滑滑的,象一根小棍子。

  (3)闻着感觉有点臭。

  小结:藕是乳白色的,摸上去比较光滑,看上去象一根小棍子,也象小朋友的小手臂。

  二、感知藕的内部特征

  1.发现藕中有孔这一现象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藕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请阿姨和老师帮忙把藕切开,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老师和阿姨把藕一段段切开来时,一阵阵的清香溢满了整个教室,教师急忙抓住这个契机,再请小朋友仔细闻一闻,现在的藕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一阵阵:好香啊!……终于还了藕的“清香”之身!)

  (1)里面有一根长长的丝连在一起。

  (2)藕里面还有孔。

  2.数数藕有几个孔

  (1)藕里的孔排成了什么形状的队伍呢?象什么? (排成了一个圆形,象一朵花。)

  (2)你藕里面的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在这个环节中,看得仔细的孩子会发现:藕里除了有排成圆形的,象花瓣一样的孔以外,边上还有很多不规则的,象很多小气泡一样的小孔,这对问题“数数藕中有几个孔”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为了能排除这些小气泡的干扰,于是我设计了请小朋友数数藕中有几片花瓣这个问题,使得每个幼儿都能非常形象地知道,哪些孔是要数的,哪些孔是不需要数的。)

  (3)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的方法在黑板上一一展示。小结:藕切开来里面有长长的细细的丝,里面有孔,这些孔排成了一朵花的形状,这些花瓣有大有小,每个藕都有9个孔。

  三、试试藕的孔是不是通的。

  师:这些小洞洞到底有多深,能不能通到下面呢?

  1.介绍材料(玻璃丝线、电线、吸管、水)

  2.怎样才能证明这些藕的孔是通的呢?(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幼儿在操作前就能理解什么是通,什么是不通,以便在操作是能针对这一标准作出准确的判断。)

  3.请小朋友自由选择工具,以证明藕的孔是通的还是不通的。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你选的是什么材料,证明是通的了吗? (个别幼儿上来示范。)

  小结:不管你的藕是粗是细,是短是长,是老是嫩,我们都能用各种材料证明,藕中的每一个孔都是通的。

  四、介绍藕的出处和功效。

  师:你吃过藕吗?你吃过的藕是怎样的呢? (幼儿根据经验介绍。) 那吃藕有什么好处呢?

  五、品尝——品尝用不同烹饪方法制作的藕的味道。

  活动延伸:和个别种植藕的家长取得联系,带孩子们到藕池观看藕的出泥过程,同时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的情感。(江苏省苏州市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邱红艳)

  大班科学教案2:有趣的影子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大班科学活动3: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4:有趣的螃蟹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07-22

大班科学教案:赛车07-02

【合集】大班科学教案07-28

【精华】大班科学教案09-18

[通用]大班科学教案09-2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8-22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07-0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4篇)08-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