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蔬菜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探索操作让同一蔬菜叶片在不同条件产生的不同现象和不同叶片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叶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3.乐于投入科学活动,体验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棍、一次性纸杯、各种新鲜蔬菜的叶子、萎焉的蔬菜叶若干。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蔬菜叶片的结构
1.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青菜叶片,请你们每人选一片菜叶,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叶片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2.师提问:你发现叶片摸上去是怎样的?
3.一看叶片上有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大的叶片,并告诉幼儿菜叶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二、探索叶片里面的秘密
(一)第一次操作同一种菜叶,发现叶汁。
1.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叶片里面还会有些什么呢?
2.回答。
3.请幼儿操作实验,将新鲜的菜叶放在一次性杯子里用小棒捣碎,发现了什么?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师小结。原来新鲜的蔬菜叶片里藏着许多绿绿的蔬菜汁。
(二)第二次操作,发现同种菜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1.示萎焉的菜叶,请幼儿说一说,和刚才的叶片和什么不一样?
2.幼儿再次操作,发现了什么?
3.幼儿说一说。
4.师小结。原来萎焉的蔬菜叶片里没有蔬菜汁,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水分,干枯了。
(三)第三次操作,发现不同的蔬菜叶在同样的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1.示各种新鲜的蔬菜的叶片,芹菜、菠菜、青莴笋、紫莴笋、蚕豆,豌豆、白包菜、紫甘蓝等,让幼儿看看、说说、闻闻有什么不一样。
2.交代操作要求,每人选2种。
3.儿再次操作,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可以跟同伴进行交流。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示记录纸,把幼儿的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
6.师进行小结。不同的蔬菜叶片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叶汁不同的,因为蔬菜的.味道、颜色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叶汁也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的延伸,对蔬菜的叶子产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开心农场里还种植了许多蔬菜,下次我们去收集更多的蔬菜叶片去探究,去发现,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⒈能仔细观察并记录比分,尝试小组合作统计运动会总分。
⒉在游戏情景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
⒈多媒体课件(昆虫运动会背景图、运动项目等)。
⒉记录比分的工具(笔、计分表)人手一张、汇总表每组一张。
⒊蜻蜓、瓢虫、螳螂各一张、1—3的数字和点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运动会导入。
⒈师:今天昆虫王国里要举行一个小型运动会,有哪些昆虫参加比赛?
⒉小结:有螳螂、蜻蜓、小瓢虫三只昆虫参加比赛。
⒊了解比赛项目。
师:有哪些比赛项目?(出示PPT)
小结:一共3个比赛项目:空中飞行、举重和跳远。
⒋明确怎样计分。(出示计分牌)
师:三只昆虫比赛,第一名我们应该给它几分?第二名呢?第三名几分?
小结:一共有1分、2分和3分三个分数,第一名可以得最多的3分,第三名只能得最少的`1分。
二.昆虫运动会——记录比分。
(一)第一项比赛——第一次操作。
⒈PPT呈现第一次比赛结果,幼儿自己计分。
预设:谁得了第一名?应该给他几分?
你是给谁计分的?给它几分?为什么?
螳螂得了几分?因为它是第几名?
……
⒉将幼儿的记分结果呈现在汇总表上。
螳螂应该得几分?为什么?……
⒊幼儿验证自己的计分是否准确。
(二)第二、三项比赛——第二次操作:自己观察并计分。
⒈同时出示第二、三项比赛结果PPT。
师:在这两项的比赛中,谁得了第一名,应该记几分?请你仔细观察后将分数记在相应的格子里。
⒉幼儿操作第二、三项比赛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⒊验证计分,并将幼儿的答案出示在汇总表上。
预设:你是给谁计分的?在哪一项比赛中得了几分?为什么?
瓢虫在举重比赛中得了几分?因为它是第几名?
螳螂在举重项目中得了几分?在跳远项目里呢?
螳螂真厉害,两次都是第一名!
……
⒋幼儿检查自己的计分表是否准确。
三、统计总分颁奖
(一)比赛成绩汇总。
⒈师:三项比赛结束了,请你们小组合作将三只昆虫的成绩汇总到一张汇总表上,然后分别算出每只昆虫比赛的总分。
⒉幼儿小组合作汇总。
⒊统计总分。
预设:xx的总分是多少?你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瓢虫的总分是多少?
蜻蜓呢?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⒋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加法或者用数数的方法统计总分。
(二)颁奖
师:谁的总分最多?第二名是谁?第三名得了几分?冠亚季军已经揭晓,我们一起为运动员颁奖。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准备:
1.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让幼儿了解坐、立、行的正确姿势与骨骼的关系。
3.增强幼儿保护身体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有关人体骨骼的图片资料、人体骨骼模型。
三、活动过程:导入-讨论-动动(一)导入1.摸一摸:自己手臂、大腿、小腿、手上的骨骼是什么样的?(如:长短、大小等)2.出示图片资料及模型,让幼儿初步感知、认识。
(二)讨论1.图片上的骨骼都长在哪里?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作用?
2.小结:骨骼是人体的重要部分,它是人体的支架,有了它人才能运动,五脏六腑才能有活动的空间,才能不被挤压。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3.师:骨骼对我们很重要,如果坐的时候身体不直会导致脊柱弯曲,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有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骨骼健康的生长。
4.提问:骨骼对我们很重要,那我们除了坐、立、行要有正确的姿势我们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骨骼呢?(幼儿讨论)5.总结:我们要保护骨骼就要多做运动,坐要有坐相身体坐坐直;站的.时候也要站直;走路也要挺起胸膛,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骨骼,防止骨骼弯曲。还有要补钙增强骨骼的坚韧性,还要多晒太阳骨骼会更牢固。
(三)动动教师和幼儿一起训练正确的站立、坐、行的姿势,做做简单的锻炼的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很多小朋友都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特设这个活动让小朋友认识青蛙。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重点:
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
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
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
(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9-0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07
大班科学教案11-01
大班科学教案12-22
[通用]大班科学教案09-24
大班科学教案[合集]10-27
【合集】大班科学教案07-28
【精华】大班科学教案09-18
大班科学教案:赛车08-19
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