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教案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信息反馈】: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学生会知道: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宽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三张不同(宽度)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
在科学课上,应该把时间把发言权都交给学生,在他们那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学生会从完全不知道的问题中,慢慢的加剧自己的看法,得到你异想不到的结果。就这个非常的严谨,数据非常的明朗,让我认识了孩子们崭新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3
用实物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带来了柿子、苹果、弥猴桃、西瓜、橘子、哈密瓜、山楂、火龙果、橙子、冬枣、等等。活动一开始这么多的水果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么多的水果中有2种形态:圆圆的、弯弯的。每一个幼儿都对自己的水果感兴趣,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水果的形状,“老师,我的苹果是圆的”“老师,我的也是圆的”在孩子的回答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活动中要求孩子用“圆圆的xx”“弯弯的xx”回答,这样孩子就会说“老师,我这是圆圆的苹果”“老师,这个是弯弯的香蕉”。在了解的水果的形状之后,让孩子说一说还有什么是圆圆的(弯弯的)?孩子就会说“月亮是弯弯的”“太阳是圆圆的”……幼儿语言完整规范,并激发了孩子说话的欲望,调动幼儿思维的活跃性。
用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在问到幼儿:“你还知道哪些水果”的问题时,小班幼儿由于经验少,好多孩子说“我还知道苹果(香蕉)(橘子)”虽然一再引导说“说别的小朋友没说过的,看看谁知道的多”,但是孩子们举手回答的依旧是眼前的一些常见的水果,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说“我还知道草莓、我还知道荔枝”,幼儿吃过的水果虽多但是回忆起来有些难度,眼前的水果实实在在摆在面前而且确实是经常见到、吃到的水果,难怪孩子只会回答这些答案。于是,我在网上找了许多的水果图片,并和幼儿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认识哪一些,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又能调动所有的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想“我吃过这种水果,它叫xx”。
让幼儿大胆用语言描述: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过程中有“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环节“你喜欢吃哪种水果?”“为什么?”回答是多样的,”“我喜欢吃香蕉,因为他吃起来甜甜的”“我喜欢吃苹果,因为妈妈说苹果营养好”“我喜欢吃葡萄,因为葡萄酸酸的`、甜甜的”“我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有好多的水”……孩子喜欢的原因是多样的,我的应答也是不同的“弯弯的香蕉,甜甜的”“红红的苹果最好吃”“大大的西瓜有许多的水份”老师给的回应有多样性,用肯定的话表扬了孩子的努力,通过描述性回应将幼儿零散的语言进行链接。知道回答问题得到老师不一样的回应,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加喜欢动脑思考,引起幼儿共鸣,激发其他幼儿思维的活跃。
不足: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好多小朋友在一开始看到有这么多的水果,都伸手去摸,还有几个手也没洗就悄悄的自己吃了起来。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小朋友活动结束我们会一起品尝水果,这样幼儿可能会注意力集中点。
科学教案 篇4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 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本节相关的知识条目和教学建议]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鼻和嗅觉
4.舌和味觉
[教学方法]
1.体验 皮肤触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做到人人参与,亲身体验。
2.比较 触觉、嗅觉与味觉在信息接受上的异同
3.观察 自己的舌头
4.实验 皮肤不同部位、舌头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教学重、难点]
皮肤感觉、嗅觉、味觉实验及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如果生物不能很快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与繁衍。
二、新课教学
读 图: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由于图中几种情景的感觉都比较简单、常见,让学生读图,谈谈各种情景的'感受)
1.学生讨论
2.学生讲述各自的感受
3.学生归纳人的感受和感觉器。
讨 论: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学生积极发言)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从不同角度讨论,戴耳机的利弊)
总 结: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等,相应的感受器为眼、耳、鼻、
舌头、皮肤等。
(一)皮肤的感觉功能
探究提出问题1:皮肤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肤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热感、软硬感、疼痛感、压力感。
设计实验:被实验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学取物品给他触摸。
收集证据:摸刷子的感觉。[(1)背面有纸部分不冷(2)无纸部分背面光滑,正面部分有刺感(3)刷子拿在手中,有沉甸感。(解释)]
探究提出问题2:哪里的皮肤最敏感?
实 验:一根鬃毛,用镊子夹住后接触皮肤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臂、头颈等处, 各标上记号,说出感受(要求闭上眼)。可以相互进行。
实 验:铅笔尖,快速刺痛不同部位,手心,手背,手指头处。(解释)
结 论:人体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到很丰富感觉,如有冷、热觉、痛觉、解压感等。
(二)鼻子的嗅觉
活 动:戴上眼罩,让同学闻月季花香,请他辨别是什么物质。
知 识:花的香味刺激了鼻腔中的神经末梢形成兴奋,嗅觉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
形成嗅觉。
阅读课本:P4图1-4,讨论对图中所示情况有过的经验,归纳嗅觉特点。
嗅觉特点:
(1)嗅觉灵敏度会因人的体质状况而变化。特别是疲劳。
(2)嗅觉灵敏度随人年纪增长而有所减弱。
(3)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
气味可以收集和保存:出示十只已收藏好的瓶子,请学生回家模仿着做。
(三)舌和味觉
1.讨论的舌的特征:(预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舌)出示舌的,再出示一张放大的舌面。
小知识:舌的表面约有一万个味蕾!
2.讨论味觉形成过程:以甜味为例。
糖放入嘴里,溶解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3.探究。
问 题:舌不同区域的各种味觉敏感度一样吗?
猜 想:舌上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味觉敏感程度不一样。
设计实验:配制好甜、酸、苦、辣四种液体,分别用棉签蘸取并擦拭舌不同部位:舌尖,
舌两侧,舌根。分别感受。
收集证据:由学生讨论而得(甜咸在舌尖,酸在侧,苦在舌根)。(解释)
4.嗅觉和味觉共同工作。
实 验:捏住鼻子吃香蕉,味道怎样?(说明味觉和嗅觉是共同工作的)
生活中感冒了为何食欲不振,味道也不佳了?
课堂小结:
1.了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几种感觉、
2.具体认识了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征。
课堂反馈:
1.通过 感知天气变化,通过 感知周围肯定有正在开花的桂花树。
2.盲人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
3.公安警察破案时为何要带上一只警犬?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09
科学教案[经典]08-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10-28
(精选)科学教案11-18
科学教案(精选)12-14
科学教案【精华】08-17
科学教案[精华]10-01
科学教案(精)10-13
实用的科学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