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说新语》教案1
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人
大家应该知道司马光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四、复述并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教师精讲点拨。
五、问题讨论:
(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前者较有韵味)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⑷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5)重点分析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六、练习: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差可拟”或者 曰:“未若 ”
⑴“撒糖空中差可拟。”
⑵:“未若槐花迎风飘。”
⑶“未若鹅毛当空舞。”
⑷“棉絮纷飞差可拟。”
⑸“未若梨花漫天飞。”
⑥“未若天仙散百荷。”
⑺“樱花飘落差可拟。”
⑻“未若玉屑静静落。”
⑼“未若白蝶翩跹舞。”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小结: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七、复述《陈太丘与友期》并讨论:
⑴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⑵“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⑶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⑷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⑸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故事的结尾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八、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
《世说新语》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 时:一课时
导 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 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 ),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 别:另外 (别情 别名 别有天地)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重点句子:
1)碑 背上见题作“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 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 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 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 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 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
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 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 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 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 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 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 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 ,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 力
1)谜面:呀 (打一成语)
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 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
《世说新语》教案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导入: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世说新语》教案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读以读促讲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板书:
《世说新语》二则
管宁割席
聪明的王宁
《世说新语》教案5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导入:请同学讲述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得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刘义庆编著。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 疏通句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组)
(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怎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交代咏雪背景只有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书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当然是谢太傅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来了两个答案,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但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都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一大特点。
四、 拓展延伸:
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布置作业: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第一篇的学习情况。
二、 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 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3)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4)《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夙惠”是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的是全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礼”的重要性,所以……)
(5)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5、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6、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问题:(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2) 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客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时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世说新语》教案6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数一数等操作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通过画轴对称图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时先谈话导入,然后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通过自主探究例1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2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画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秘密,了解对称轴。通过画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在课堂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参与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剪刀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收集的各种轴对称图形 剪刀 方格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漂亮的图片(课件出示教材82页的图片),认真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图片中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寻找图片中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对漂亮的图片非常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欣赏轴对称图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课件出示教材82页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
(2)你能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3)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1)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出示课堂活动卡)
①出示教材82页例1。
②观察并提问: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
预设:
生1: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
生2:这幅图沿着中间的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生3:我分别数了数点A与点A′这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发现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说明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生4:我也数了一下其他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发现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
③教师小结:轴对称图形不仅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部分,而且在同一个图形中,任何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从而得出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运用性质画轴对称图形。
(1)出示教材83页例2,引导学生思考:
①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分别画多长?
(2)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①定: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②数(或量):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找: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连:按照所给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就画出了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世说新语》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尊君在不fǒu 陈寔 shí 太丘舍shě去
(2)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时年/七岁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期:约定,动词。(今为日期,名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过了中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舍:舍弃。去:离开(今义为前往)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歉意。惭:惭愧。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你对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经过: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元方以礼责怪父友。
事件的结果: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五、当堂训练
讨论: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对吗?(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板书设计】 期行
元方: 聪明 机智 明理 诚信
客人: 无信 无礼 改过
第二课时 《乘船》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再学习《乘船》(板书课题)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华歆xīn 辄zhé 邪yé
(2)王/欲舍/所携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难点,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依附:搭船同行(今义为依托)
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幸:幸而,恰巧。可:肯,同意(今义为可以)
后贼追至: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贼:作乱的人(今义为偷东西的人)
正为此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耳:语气助词,罢了(今义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思考下列问题: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学生自己复述。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可提示:华的信)
(3)启示: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五、当堂训练
讨论交流:〈〈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点拨:
1、写法上短小精悍,但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2、主旨:〈〈期行〉〉讲守时,〈〈乘船〉〉讲守诺,都是诚信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乘船
难之在前
华歆 急人之难,始终如一
乘 后则救助
船 纳之在前
王朗 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后则欲舍
中心: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世说新语》教案8
教材分析: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③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世说新语》教案9
一、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课文导读: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读懂这两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三、题解: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jiān)疏》。
四、掌握下列生字词
yìxíngshěfǒuzāizhòu
无奕女期行舍去尊君在不哉骤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举行了一次家庭聚会,和晚辈们(一起)讲解诗文。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jùn)阳夏(jiǎ)(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②内集:家庭聚会。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比作空中撒盐。”
⑤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的哥哥的长(zhǎng)子。做过东阳太守。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起在空中飞舞。”谢太傅(听后)高兴得哈哈大笑。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位女子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奕的女儿叫谢道韫,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⑦无奕女:即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⑧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一)评析:文章通过“咏雪”一事,以对比手法,充分显示了谢道韫的聪颖机智。行文简练,语言流畅。
(二)主题思想:勾画了一幅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③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可是)正午已经过了朋友还没来,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等他走后那位朋友才来。
④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⑤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年才七岁,正在门外嬉戏。⑥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zhǎng)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⑦尊君在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了很久您都没来,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位)朋友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人约好一起出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可是)正午您却没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当作人家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位)朋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就走下车来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屋里去了。
⑩引:拉。○11顾:回头看。
(一)评析:文章以生动的情节,传神的对话塑造了陈元方这位少年的形象。面对父亲的朋友失信失礼,他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终使“友人惭”,表现了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机智聪明的一面。对“友人”的刻画也很成功。
(二)主题思想:是写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的聪颖机智的,他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研讨与练习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一问:略。第二问:儿女:古义指“子侄辈”,即“家庭中年轻而又辈分低的人”。今义指“子女”,即“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第一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作“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可译作“您父亲,您爸爸”等。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可译作“家父,我爸爸”等。第二问:略。)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常与“而、顷”等连用,可译作“片刻,不久,一会儿”等。欣然:高兴地。然:……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相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代以后才有“准备,打算”的意义。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约会。委:丢下,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略)
《世说新语》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三)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故事
同学们,老师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呢?(教师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注意技巧,恰当运用形体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生复述故事作铺垫。)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大家想想,老师为什么会对这个故事如此刻骨铭心呢?(引导学生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
2.导入新课
“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简介《世说新语》及其作者
(三)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板书)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解说:
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
②调动原有的积累,运用工具书,通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③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④小说的审美评价是多方面的,就初中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评价人物的根据是人物的言行,评价人物的'标准是正确的、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四)组织学生学习《期行》
1.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一阶段的学习。
(1)注意下列加下画线字在文中的读音。
期(qī)行尊君在不(fǒu)
(2)学生自读课文,推敲朗读停顿;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二阶段的学习。
(1)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字句。)
(2)通过讨论,梳理故事情节。(可板书)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驳客,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3.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三阶段的学习。
(1)同座学生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体验开始时教师讲故事的语气、神态,力求能够绘声绘色。)
(2)讨论: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怎样的道理呢?
明确: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学生回答意对即可。)
4.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案》,来自网!
说第四阶段的学习。
《期行》这则文言小说短小精悍,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说说自己的看法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出陈太丘、元方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五)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大家的悟性很高,顺利完成了《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的学习任务。下一堂课,我们将学习《乘船》,老师想放开手,完全由你们自己来学习这篇文言小说,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呢?
(六)布置作业
1.回家将《期行》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请他们给你评判打分。(优、良、中、差)
2.如果你是学习小组的牵头人,你将如何组织你的小组成员按照老师介绍的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来学习《乘船》?请你设计一份内容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准备竞选《乘船》学习小组的牵头人。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
(二)小组学习《乘船》(每组以6至8人为宜,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巡视指导)
1.各小组交流学习方案,选定方案优秀者为本小组学习牵头人。
2.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修改完善学习方案。
3.按照确定了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乘船》,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展示学习成果。(可采用电视上常见的知识竞赛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给予鼓励性的打分。)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1)课文朗读展示。(每小组出1人,人选由其他小组任意指定。)
(2)字句理解展示。(为了便于突出重点,可由教师出题,各小组抢答。)
(3)故事复述展示。(由各小组推选1人参加。)
(4)故事内涵展示。(各小组在整理好答案后,选定1人公示,意思正确就可以给分。)
故事内涵: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5)评价审美展示。(让学生们评判华歆与王朗谁“优”谁“劣”。各组自由发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辩论,看法新颖独特的要给予加分鼓励。)
(三)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点(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对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中肯地指出,以利以后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将《乘船》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评定等第。
2.就这次小组学习中的得与失,写一份200~300字的体会。
3.课后搜集两个以上有关诚信的小故事。
《世说新语》教案11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世说新语》教案12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世说新语》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二)能力训练点
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三)德育渗透点
从古人身上学习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作者绚丽多彩的文笔,体会其遣词的隽永。
二、学法引导
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制作投影解决字词。
2.学生准备抽取三则中一则表演课本剧。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介绍《世说新语》的有关知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示投影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教师点拨分析形象。
3.学生认真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预习出示字、词、翻译,点拨重点词义。
3.要求学生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的故事。
附:译文: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元礼颇负盛名,担任着司隶校尉,到他们上拜谒的,都必须具有清望的名士和他本人的亲戚才能够通问拜见。孔融到了李膺府第门前,对宋门的僚属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僚属通报李膺,引他在李膺面前坐下。李膺问他说:“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答道:“当年我的祖先孔仲尼与大人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好,因此我与大人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友好关系。”李膺和他的宾僚们没有一人不为他的聪敏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随后入堂,宾僚们把孔融的话讲给他听,陈韪说道:“小时候十分聪明的孩子,长大后未必聪明。”孔融应声说:“想必您小的时候也一定十分聪明。”陈韪被说得一时无言以对。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陈实)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帝曹操准备接见匈奴的使臣,他自以为形貌丑陋,不足以雄震远国,便让崔琰代替自己,他却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头。接见结束后派间谍询问匈奴的使臣说:“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魏王声望很高,非同凡响,可是站在床头那个握刀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到这话,派人追赶杀掉了这位使臣。
4.教师再就每一则中重点的难以翻译的语句再重点检查落实到位。
(四)总结、扩展
教师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忠实原意。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附参考答案:1.奕世:累世 世世代代 2.引:拉3.顾:理睬 4.乃:才是
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语言精练,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生动地勾画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鲁迅称它“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谬惑,一资一笑”。
(三)教学过程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聪明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语言描写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今间谍问→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
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
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四)总结、扩展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
(六)板书
曹操:猜忌,嗜杀—行动刻画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世说新语》
这是一部博大精深、体例完备的古典小说。此书问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该书取史翔实,记叙简练,启人之智。为历代帝王所爱,也是专家学者研究,仿作的楷模。鲁迅先生称之为志人小说之集大成者。原书共八卷,刘考标注本分十卷,今传本分作三卷36门类计1130个故事。全书分德行、言谈、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内容十分精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人物塑造无不刻画入微,引人入胜。
刘义庆(403-444),他出身在一个在官宦家庭,为南朝宋的宗室。叔父是宋武帝刘裕,父亲被封为长王,后刘义庆过继于临川烈王刘道规嗣子,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虽然生长在王室官宦的家庭,但他生活简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受过严格的正统教育。他爱好文学,著述很多。以《世说新语》流传最广。
《世说新语》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明确要点: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出示课件,根据情境增强记忆)
三、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哪些咏雪的诗句?(积累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出示课件)
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世说新语》教案15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发明性阅读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溢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小朋友/小小朋友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自身,有自身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优秀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孩子。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身的话讲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孩子,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全文的节奏他不只掌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陶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只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_____________差可拟”
曰:“未若_______________”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效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1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2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3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4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5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6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7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8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世说新语》教案】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教案05-17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11-15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0-22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教案11-03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08-08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5篇11-23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10-28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1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1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15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