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经典

时间:2022-08-03 09:59:27 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模板【经典】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经典】,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模板【经典】

教案模板【经典】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zh、ch、sh、r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ch、sh、r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重点难点:

  重点:声母zh、ch、sh、r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的正确拼读;带调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

  难点:带调三拼音节的正确拼读。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拼音宝宝,今天呀,有些拼音宝宝又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快把它们请出来吧!谁能有礼貌地和它们打个招呼?

  (课件出示2:z c s)。

  指学生读,师相机正音。

  2、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声母)

  师强调声母z、c、s是平舌音。

  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3、有一个单韵母宝宝知道我们今天在这儿聚会,也赶来参加了。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3:i)谁来跟它打声招呼。

  4、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字母宝宝i就像奥特曼一样,可厉害了!你们看……(课件出示4:zi、 ci、 si),这时i跟在了z、c、s后面,就变成了什么?

  (生:整体认读音节。)

  5、是呀,i的本领可真大,它把声母z、c、s变成了整体认读音节,加上声调就能给汉字注音,帮助我们认识汉字了!在整体认读音节中,i是不发音的,我们来读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吧。

  开火车读。

  过渡: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幅图,想看吗?

  二、引导看图,学习新知

  (一)学习zh、ch、sh、r的发音。

  1、师:(课件出示5:课文情境图)同学们请看课本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指生回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2、师: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小树苗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丁零零……”下课铃响了,今天轮到长颈鹿值日,它认真地擦着黑板。小猴子坐在椅子上织毛衣。蜘蛛在椅子上勤快地织网。小刺猬津津有味地吃着果子。小狮子蹲在椅子后面休息。课间十分钟,森林学校里一片生机勃勃。

  3、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zh)、“吃东西”的“吃”(ch)、“大狮子”的“狮”(sh),来试读字母“zh、ch、sh、r”的发音。

  4、讲解发音方法。

  小朋友们要注意,这些声母宝宝的发音方法很特别,来,睁大眼睛注意看啊:我们发z、c、s的时候,舌头要伸平,所以我们叫它们平舌音,在发zh、ch、sh、r的时候,舌头要往后缩,舌尖往上翘,添到上颚,所以我们叫它们翘舌音。

  师示范读,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zh、ch、sh、r是声母,我们可以读得短一些,轻一些。

  师:老师已经听出来了,你们不仅会读,还读得特别好听,特别正确。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ch、sh、r”的形。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zh、ch、sh、r?(课件出示6)(出示表音表形图)

  生:我发现z+h,就是zh。

  师:z+h,这个方法真好,这是用“加一加”的办法来记住它的。用“加一加”的办法是个好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图来帮助大家记住它。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只蜘蛛或有几根树枝),

  老师结合孩子的回答编儿歌:蜘蛛织网zh zh zh或树枝树枝zh zh zh 。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声母。你打算怎么记呢?老师根据你的想法,也编了句顺口溜,叫做:(课件出示7:图文)皮尺弯弯,ch ch ch。

  师:再来看第三个声母,你发现什么了吗?你能自己试着编句顺口溜吗?师相机出示:(课件出示8:图文)一人舞狮,sh sh sh。

  师:小朋友,再看看这些拼音宝宝,你有什么发现?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最先发现。(都有h)

  师:火眼金睛,一下子就发现了zh、ch、sh的小秘密,其他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发现了)噢,大家的眼睛都很灵啊!z、c、s靠在一张高高的椅子旁可真舒服啊,小朋友在写zh、ch、sh的时候一定要把两个字母靠靠拢,千万不要让它们从椅背上摔下来。

  师:再来看最后一个声母,(课件出示9:图文)也请你编个顺口溜:树干树枝r r r(用做手势帮助识记r)或大树红日r r r。

  三、观察位置,指导书写

  1、让学生自己观察“zh、ch、sh、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学生观察“zh、ch、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ch、sh、r”,学生观察。

  (1)范写“zh”来,拿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些字母宝宝其实我们都会写了,先写z,然后在第二条线上写“横”,再“折”到第三条线,最后在第三条线上写“横”,一笔写成。接着写“h”,从上格的中部起笔,“竖”到第三条线,再从“竖”上的第二格起笔,向上弯到第二条线,再向下写到第三条线。睁大眼睛看仔细,z和h是一对好朋友,写的时候一定要靠拢。

  zh、ch、sh都是三笔写成,占中格和上格。书写时要注意两个字母靠拢些。

  (2)教师范写“r”。要提醒学生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四、游戏巩固,练习认读

  1、游戏:魔力耳。

  ①首先由老师任意抽读zh、ch、sh、r、z、c、s、zi、ci、si中的一个声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然后由学生准确地找出相应的拼音卡片。比如,老师:“请你仔细听,争当魔力耳!”然后抽读声母、音节,由学生找出相应卡片。

  ②学生每找对1个卡片,就在自己的“星星本”上记1颗“☆”。最后,请紧邻的前后四人小组比一比,看看谁得的“☆”多。

  2、游戏巩固,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手形游戏)

  小朋友伸出手,老师读平舌音和翘舌音,如果听到的是平舌音,就把手举得平平的;如果听到的是翘舌音,那么就把手翘起来。(师读声母,生做游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zhi、chi、shi、ri4个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读“擦桌子、折纸”两个词语,认识“桌、纸”2个字,会读儿歌。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二、拼读音节,大显身手

  1、学习zh、ch、sh、r和韵母相拼的音节——“大显身手”。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拼读音节(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课件出示13)

  zhā zhè zhù zhuā zhuō zhí

  chá chě chū chuā chuō chī

  shǎ shè shù shuā shuō shī

  rèrǔruò rì

  2、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组,分别是“智慧组”“可爱组”,每组分发4张图片。

  shǔ shù chǐ zi shí sìrì lì

  数数?尺子十四日历

  sì shí rì qī hē chá shí zì

  四十日期喝茶识字

  (1)每组选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拼读音节,看看哪组最先把4张图片上的'音节拼读出来。

  (2)再从各个小组里面选3个拼读速度最快的同学当“智多星”,上台接受另外两个组同学的挑战。

  三、借助插图,教学“zhi、chi、shi、ri”

  1、教学zhi、chi、shi、ri。

  师:这么动听的儿歌把谁吸引来了?(课件出示14:i)

  师:i也想与zh、ch、sh交朋友呢,它们就组成了zhi、chi、shi、ri。

  (课件出示15:zhi chi shi ri)这就是:整体认读音节

  生齐读zhi、chi、shi、ri。

  2、zhi、chi、shi、ri四声。

  (1)这些整体认读音节要戴上声调小帽子,小朋友们有什么要提醒它们的吗?(生:i戴声调小帽子时,要去掉上面的点)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把i的怪脾气记得牢牢的。

  (2)你们看,它们戴着漂亮的帽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来了,快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a、先自己练一练,读给同桌听一听。

  b、指名读,判断对错。

  下面,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大家做小法官,如果他读错了,给他一个x,如果读对了,给他一个钩,(跟他读两遍)

  小老师领读得很好,小法官判定得也很正确。

  c、小朋友,你能选择一个音节给它找个好朋友吗?

  (让学生自己组词,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积累了音节词语。)

  四、学习生字、诵读儿歌

  1、识字学词。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课件出示16图文)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适时出示“擦桌子、折纸”两个词语。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这两个词语。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桌、纸”,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教师指导学生记忆字形,介绍好的识记方法。

  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①引导学生指出:“桌”是有光滑平板,由腿或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家具。可以用来吃饭、写字、工作。

  ②形象记忆“纸”:出示纸张,引导学生明白这就是“纸”,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用。

  2、“书声琅琅”。

  (1)(课件出示17图文)出示《绕口令》,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看谁最认真。

  (2)指导学生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下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

  (3)强调“四”和“十”的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读。

  (4)多种形式读《绕口令》,学生感受韵律美。

教案模板【经典】2

  设计意图:

  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小司机》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许多交通工具。教师发现他们对汽车特别感兴趣,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的玩具汽车,一有空就和小伙伴一起观察、讨论,对汽车的每一个部分都观察得很细致。针对幼儿的兴趣,设计了《车轮不见了》这一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去探索,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圆形物体能滚动,探索车轮的特点。

  2、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5、让幼儿学会听口令玩游戏,锻炼反应能力和倾听能力。

  活动准备:

  各类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供幼儿操作的废旧物品、玩具汽车、美工区的材料、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指导:

  1、动手操作,投放有车轮和无车轮的玩具汽车,让幼儿自由选择一辆玩具汽车,玩一玩、开一开。

  2、谈话,请小朋友一起想一想、说一说。a。刚才你玩什么车?发现什么?b。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车跑起来?

  3、幼儿自由探索。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引导幼儿把各种形状的物品都试一试、滚一滚,找一找,找出适合当车轮的材料。

  (2)讨论:a。幼儿互相说说自己拿了什么物品当车轮。b。幼儿互相比一比谁的车轮跑得快,为什么?c。说说球能不能当车轮,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因为象球一样的车轮会到处滚动,不好掌握方向,而象滚筒一样的车轮只能向前后滚动,能更好的掌握方向。

  4、分组活动:汽车制造厂各区材料准备:a。撕贴:提供各色蜡光纸、胶水、图画纸,让幼儿撕贴车辆,并从各种形状的图形中找出正确的图形做车轮。b。泥塑: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引导幼儿搓、捏出汽车的形状。c。找车轮:提供大小不同的无车轮卡纸汽车、大小不同的各种图形卡纸、胶水,让幼儿按照车辆大小的不同来找出相应大小的'车轮。提出要求:a、把自己制作好的“汽车”放到“停车场”内。b、引导幼儿在各个活动区自由操作。

  5、讲评:幼儿互相参观作品,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辆“汽车”。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兴趣的话题中延伸而来,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关注点,并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有关材料展开一次有趣的探索活动。活动形式宽松自由。教师始终处于观察、引导的角色,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去探索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幼儿一定知识经验的支持。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的互动非常积极,由于材料丰富、有趣,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整个活动宽松、自由,幼儿不仅玩得开心,并在玩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教案模板【经典】3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故事内涵,‘教案’孟姜女(教案)。

  2、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的特点。了解故事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心理。

  3、根据课文内容学习缩写。

  过程与方法:

  本文是经过作家改编的民间故事,通俗易懂,学生理解上不会有很大困难。通过对民间故事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并通过对故事的缩写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准确到位地表情达意,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心理和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本土民间文化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有意关注。

  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描写等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涵。

  难点

  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的特点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提问:同学们喜欢看中国民间故事吗?你看过哪些故事?吸引你的原因是什么呢?

  2、积累词语

  晴天霹雳杳无音信天愁地惨

  学生活动预设

  说出看过的民间故事及喜欢的原因。积累词语。

  设计意图

  为阅读课文及相关作品作情感上的铺垫。积累词语。

  二、内容理解。

  1、通读课文《孟姜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进展情况,教案《‘教案’孟姜女(教案)》。

  2、你喜欢孟姜女吗?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3、思考这则故事的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4、读完故事,有何感受?

  5、有哪些细节描写最生动,反映了什么?

  6、说说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有着怎样的语言特点?

  7、联系实际,思考民间故事在流传的原因及在现实社会当中存在的意义。

  学生活动预设

  1、读《孟姜女》,然后完成教师预设题。

  2、寻找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3、思考故事的思想内涵及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和分析,归纳故事的内涵从而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在讨论发言中让学生对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比较来加深对文本认知的方法。

  三、延伸拓展。

  1、小结和评价学生的思路,总结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特点。

  2、补充简介名著名作

  3、根据故事的进展情况撰写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学生活动预设

  1、说说从小听过哪些民间传说,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

  2、针对眼下影视片当中崇洋、慕贵的跟风现象进行讨论,谈谈应该要如何多关注平民生活,避免种种不良思想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3、课堂完成"故事梗概"的写作。

  设计意图

  加深理解,学习缩写。统一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抵制不良文艺作品的侵袭,学会选择。

  四、进行小结

  总结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特点。

  学生活动预设

  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的特点。

  设计意图

  了解故事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心理。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面,提高迁移能力,以读引写,培养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案模板【经典】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讲给他人听。教学方法:练习默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教学难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解题。

  1、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到田里去看一看,好不好?你们瞧,春天来了,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苗,在田边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守株待兔,字面的意思是什么?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听老师朗读,欣赏课文录像。

  2、师:“株”文指的是什么?(树桩)守株待兔就是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三、初读课文,质疑课题。

  1、谁守株待兔?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四、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读完了,我们来检查一下效果,你们知道谁守株待兔吗?(种田人)

  2、种田人守株待兔的起因是什么?

  3、读第一自然段。纠正窜cuan

  4、只野兔是怎样从树林里跑出来的?

  飞快地、慌乱地跑就是“窜”

  5、兔为什么会窜出来撞到树桩上,猜一猜?

  (二)学习第二段

  1、种田人急忙跑过来,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2、白捡”指什么?(没花一点儿力气,就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不费吹灰之力)

  3、对意外的收获,种田人心情怎么样?(乐滋滋)

  4、们来读乐滋滋这句话吧?“乐滋滋”是怎么心情?

  5、愿意捡着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滋滋的说上两句。

  6、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读句子强调“每天”

  7、读中我感受到种田人希望天天能捡到一只野兔

  8、撞死在树上,这样的好事会不会每天都发生?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偶尔、偶然)

  (三)齐读第三自然段

  1、师:种田人知道不知道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呢?

  是:他是怎样做的?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从此,他毛下大锄头,他以后不再干活了,他能干什么呢?

  2、“整天”强调

  3、同学们,你瞧,种田人毛下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他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他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是,他在守株待兔,当他人在庄稼大丰收是,他还在……

  4、守株待兔的结果是什么?五、深化明理,拓展延伸

  1、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现在就扮演种田人,我在这里傻等着兔子呢,哎呀我都等了一年了,这兔子怎么还不来呀!

  2、同学们这么一说,种田人明白了,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有收获,不能靠运气,我呀,现在就打锄头,下地干活去。

  五、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六、收集寓言故事,举办寓演故事会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白捡野兔———整天坐等———庄稼全完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教案模板【经典】5

  学习目标:

  1.了解《奥德赛》的有关知识

  2.体会奥德赛执著回归的情怀

  3.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认真阅读文本,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语句,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的理解。

  3.热点:请联系当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海外游子回国探亲投资等的现实,也可联系流行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的父老乡亲》等,谈谈你对“桑梓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荷马和《荷马史诗》

  作者:相传盲诗人荷马,经常带着竖琴在各地吟唱特洛亚战争英雄事迹的歌。广征博采,巧制精编,荟前人之长,避众家之短,以大诗人的情怀,大艺术家的功力,创作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瑰美的诗篇。

  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荷马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出生于爱琴海东边。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基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基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基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气愤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古代关于攻打伊利昂的战争和奥德修斯等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散见于古代希腊作家的著作里。而这两部史诗只选了伊利昂城战争第10年中的51天,集中叙述了阿基琉斯的愤怒这一段,和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游了10年之后终于回到故乡这一段,这样处理显然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古代诗人精心设计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古代有一位名叫荷马的天才诗人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自然的特色。同时表明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这个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学曾达到相当高度的繁荣。史诗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又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文明以及后日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

  荷马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有时有些形容词的重复使用,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需要,并不一定对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强。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象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又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使用比喻来加强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此外荷马史诗还善于用简洁的手法描写,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很深的感情。

  荷马史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从公元前8、7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摹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模。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

  二、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节选部分几乎由对话组成,从神女接受旨意为奥德修斯放行写起,继而写忧郁的,“消磨着生命”奥德修斯听完女神的陈述后由不信到相信的过程,又写神女为奥德修斯饯行及奥德修斯德坚定的归家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奥德修斯执著回归信念的赞美之情。

  可以说,《奥德赛》整个就是一首归家的叙事长诗,而节选部分是奥德修斯归家的转折点,叙述了奥德修斯有家难回的痛苦,以及决定返家的决心,显示了人物“坚定的心灵”。

  1.第一节写高贵的神女为奥德修斯放行。

  本来神女要留下英雄的奥德修斯结为百年,,但执著的奥德修斯眷念着自己的国家和妻子,坚决不同意留下。宙斯命令信使赫尔墨斯代表他的旨意命令女神为奥德修斯放行,因此他“不得不听从宙斯的难以违抗的旨意”。这是前三行交待的内容。

  然后对奥德修斯进行描绘:“坐在辽阔的海岸边”,“两眼泪流不断”,“怀念归返”,“神女有情他无意”等等,刻画了一个思归心切的英雄形象。“消磨着美好的生命”“折磨自己的心灵”反映了奥德修斯欲走不能,无可奈何,但又坚守自己信念的内心。这是4至11行的主要内容。

  12行至本节的结束,是女神宣布放行的消息。

  2.第二节是奥德修斯对放行的怀疑的质问。

  “心惊颤”表现了奥德修斯复杂的心理,消息来得太突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是真的放行,还是真有企图?但归家的信念迫使他说出了“有翼飞翔的话语”,大胆的对女神的话质疑。“我无意顺从你的心愿”显示了奥的修斯的机智,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更难得问题让女神回答:“如果你不能对我发一个重誓,这不是在给我安排什么不幸的灾难。”机智的奥德修斯想还实消息的真假,所以急切的要求女神发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激动,机智的人物形象。

  3.第三节是女神的发誓。

  4.第四节是神女为奥德修斯饯行,并作最后的询问。

  1之10行是写饯行,11行到本节结束时仍抱有幻想的神女对奥德修斯德最后询问,他的询问很有水平。首先是赞美,“机敏的神裔”,接着是住院,“祝愿你顺利”;再接着是摆出归家之难,“经历多少苦难”;并写奥德修斯没想遇到苦难后的心理;最后把自己欲奥德修斯德妻子做了对比,亮出了自己的.优势。

  5.第五节是奥德修斯的大胆表白。

  “我仍然每天怀念我的故土,渴望返回家园,见到归返那一天”,“我仍会无畏,胸中有一颗坚定的心灵。我忍受过许多风险,经历过许多苦难,在海上或在战场,不妨再加上这一次”。这些铿锵有力的话到除了一个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英雄奥德修斯德内心。为什么奥德修斯如此决绝,作品说因为他有一颗“坚定的心灵”,这个坚定的心灵就是他对故土与亲人的忠贞、热爱,是故乡赋予他的精神、智慧,这是理解人物的关键。

  附板书

  神女为奥德修斯放行

  奥德修斯对放行的怀疑的质问

  奥德赛 女神的发誓

  神女为奥德修斯饯行,并作最后的询问

  奥德修斯的大胆表白

  三、诵读体会,感受人物心情(学生自由谈)

  节选部分虽然不长,但对奥德修斯思乡的愁苦与返乡的决绝描写得非常充分。

  四、分析奥德修斯这一人物形象

  1.奥德修斯是一个热切思家,追求执著,机智勇敢的英雄人物,他眷念故土,思念棋子,报定能返回故土,重建家园的思想,他知道,“温柔之乡”是他乡,所以他从内心抛斥女神的苦苦挽留,他“流泪不断”,“消磨着美好的生命”“用泪水,叹息和痛苦折磨自己的心灵”。这些语言可见奥的修斯内心之一斑。

  他机智勇敢。当女神告知为他放行时,他机智的探听出消息的确凿;当女神饯行最后询问时,他大胆表露自己的心迹,蔑视任何困难,表现他坚定的追求。

  2.节选部分人物形象鲜明,得益于精练德对话描写和细致的行动描写。

  言为心声,对话描写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像奥德修斯的“女神,你或许别有他图而非为归返”,“如果你不能对我发一个重誓,这不是给我安排什么不幸的灾难”,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奥德修斯及欣喜又不信的矛盾心理,被禁海岛,他多么想回归故里,但欲走不能;女神一改往昔的面孔,居然说出放他离开,并为他准备好行囊,这一切变化如此之快,奥的修斯又怎能相信呢?

  思之于内而现之于外,文章的几处动词描写也很恰当,如“坐”“流泪”“消磨”“无意”“望”等动词的运用表达出奥德修斯思家的心理;更为传神的是“惊颤”,这个动词的运用把他的内心展示的淋漓尽致:梦想一下子成真时竟怀疑它的真实。我们刻想象出英雄奥德修斯此时的复杂心理。

  五、了解本诗的特色

  《奥德赛》在艺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节选部分看,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通过场景、动作和对话去刻划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的心理,如第一节女神到海边看到奥德修斯的情形,再如奥德修斯与女神的对话,进退有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再现了作为英雄机智而又刚烈的性格;二是语言朴素与叙述流畅,具有一种清新质朴的风格。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奥德修斯的人物形象和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案模板【经典】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平交易吗?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

教案模板【经典】7

  一、导入(背景音乐)

  猫是惹人喜爱的动物,它温驯、活泼,给人带来许多乐趣;然而,猫一旦亡失,就会给人带许多烦恼和忧伤,甚至带来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听课文录音(多媒体播放)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

  三、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相称(chèn)郁(yù)闷一缕(lǚ)娱(yú)乐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蜷(quán)伏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四、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我们一起品读下面的句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ABC句均大屏幕显示)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是文章的重点。下面,我们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来比较与前两只猫的不同?(先来填写前两只猫的情况,之后,齐读第15自然段,再填写第三只猫的情况。)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第一只猫要来的白雪球似的可爱很活泼宠物

  第二只猫要来的浑身黄色更有趣、更活泼宠物

  第三只猫拾来的不好看、瘦忧郁、懒惰若有若无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明确: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大屏幕显示)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5、“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6、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大屏幕显示)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明确: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五、感悟。

  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看,对主题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篇文章,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大屏幕显示)你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的?讨论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触。如: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努力完善自我!

  弱小就要挨打!

  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大屏幕显示)

  结束语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大屏幕显示)

  六、作业:

  1、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找出你最喜爱的语句。

教案模板【经典】8

  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不大,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即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充分感知课文。学习并掌握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3.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并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国大西北的怀抱里,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是闻名中外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已历经千年岁月的洗涤,现存石窟492洞,保存着彩塑3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想去见识一下这个令华夏儿女倍感自豪的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敦煌的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初探敦煌

  1.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并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编写一份段落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方式及内容)。

  (1)以喜欢的方式展示朗读情况。

  (2)交流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词语。

  (3)汇报编写的段落提纲。

  教师指导归纳,出示要点:

  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第2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

  第3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壁画。

  第4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藏经洞。

  第5自然段: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4)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完成。

  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先从(总的)方面简介莫高窟),接着分别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方面介绍莫高窟的艺术宝藏,最后(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教师应确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读自悟,学习首尾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先去看看莫高窟的概貌吧。

  1.轻声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感受敦煌莫高窟的概貌。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再读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具体语言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①“一颗明珠”、“举世闻名”——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她的独特魅力。

  ②“布满沙丘”、“断崖绝壁”、“蜂窝似的”——环境恶劣、开凿艰难,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无穷智慧。

  ③“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

  3.让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赞美一下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赞美一下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吧(齐读两个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莫高窟是我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她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那么,莫高窟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景物,让她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上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课文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吗?

  二.品词析句,感悟魅力

  过渡:莫高窟里的景物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她能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莫高窟,去一探究竟吧。

  首先,我们先去欣赏欣赏她的彩塑。

  1.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用笔圈画出来。

  (2)(出示三张图片)猜猜他们是谁?你的依据是什么?

  (3)怎样读才能让人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等抽象的词语通过具体图片形象化,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为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小结: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4)(出示“卧佛”图片)在这些彩塑中,有一座很特别的卧佛,谁来描述一下它的样子?课文又是如何描述它的呢?(指导读)

  (5)“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假如你就是游人,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分工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谁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彩塑的?

  ①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并逐一出示,引导学生朗读:

  总写:彩塑的特点(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分写:介绍三种彩塑(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细写:一尊卧佛(出示: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总写:游人的感受(出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句进行写作是本文一个特色,这种写作方法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渗透。】

  ②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让我们永远把这美好的景象记在心里吧。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③按原文口头填空。

  2.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莫高窟不仅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1)读一读第3自然段,并比较第2自然段,找出它们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点。

  (2)自学第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壁画的(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按照总-分-细-总的顺序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补充指导。

  预设:

  ①理解“宏伟瑰丽”。

  ②理解“内容丰富”(出示“有……有……有……还有……”的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③朗读作者描绘飞天的句子,体会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

  ④(出示:各种姿态的飞天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说话训练)

  【设计意图: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引导迁移,引导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4)引读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虽然地方不大,却引来无数游客的关注,这是怎么回事呢?

  (1)学生自读,想象:藏经洞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交流)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莫高窟不愧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这颗大西北的明珠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出现,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意化的阅读,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2.练习、展示、评议。

  3.(播放歌曲《敦煌梦》)同学们的动情讲述仿佛让我走进了莫高窟,看到了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看到了那一幅幅宏伟瑰丽的壁画……看到这一切,作为中国人,我们自豪地说——引读第5自然段。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并设计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总起——————----一颗明珠

  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分述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总结————————艺术宝库

教案模板【经典】9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教案模板【经典】1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人,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母亲的影子。所以,去我想通过本节作文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感受母爱,体悟母爱,理解母爱,学会感恩。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母爱;

  2、 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现母爱,在事例中能写出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3、 能在写作的同时从细微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从而常怀感恩情节。

  教学重点:

  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现母爱,在事例中能写出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能在写作的同时从细微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从而常怀感恩情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教会我们做人。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 ,母亲满脸笑容,满心惊喜;当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让你站,让你走,当你跌倒了,又把你扶起来,轻轻松手,凝神注视,继续操练……从此,你变开始了全新的人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母亲,重温一下这份深深的,浓浓的,而又时常被我们忽视的母爱吧! 出示课题《母爱》

  二、 齐读学习目标

  三、 观察生活,说母爱

  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有关歌颂母爱的内容:

  有关母爱的诗歌、文学作品

  有关母爱的格言,俗语

  有关母爱的歌曲

  四、 回想生活,忆母爱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他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颗颗生命的幼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滴,举出几件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要求说出感动的细节)

  (学生发言)

  五、 引出细节描写的定义

  1、 什么是细节描写?

  2、 细节描写的作用?

  (1) 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 是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3) 深化文章主题。

  如其小说《孔乙己》的孔乙己的形象,鲁迅就用了比较细腻的外貌手法,“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六、 记录生活,写母爱

  刚才大家畅所欲言,情真意切地谈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我们用什么去回报母亲的深情呢?老师认为我们现在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吧,指引与教导,这也算对母爱的一种回报。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母爱之歌吧!

  (抒写母爱片段训练)

  七、 相互交流,谈出感悟

  八、 情感升华,激发学生感恩情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从你们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们已经深深地感悟到母爱的无微不至,母爱的深厚强烈,母亲的爱是超越生命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爱。

  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从你们的言语中,我也能感受到你们对母亲的爱,说明你们真的长大了。母爱只有我们用心去体察,才能感觉到它的绵绵不绝。最后,让我们深深地祝福:愿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九、 布置作业

  本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下去把自己的文章再完善一下,写出一篇以《母爱》为题,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写好后,先读给自己的妈妈听,然后交给老师。

教案模板【经典】1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本思想内容。

  2、领悟文本的哲理美,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受到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的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所开列的“信条“之深刻内涵,并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感悟。

  2、自拟人生信条,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洞察能力,并在精神上受到教育和启示。

  教学难点

  从哲学层面理解“爱”与“死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抱生活,热爱生命。

  学情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上,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比较强的表现欲。

  一、导入:

  你自己来吧

  海桑

  再没有人了,再没有人了,你自己来吧

  时间的路上你孤独吗,尽头是如水的寂寞

  你的原初是谁,你的未来何在

  你住着良心的身体都老了

  你的青春你的梦想这两片花翅膀呀

  已经没有春天了,头发都白了

  去找个镶着云影的泽畔,你坐下来

  梳理你清水中的一生吧

  再问问那树梢的月亮到底是谁家的女儿

  漂漂亮亮,选定在哪个日子出嫁

  你呀你别再关心灵魂了,那是神明的大事

  你所能做的,是些小事情

  诸如热爱时间,思念母亲

  静悄悄地做人,像早晨一样清白

  提问能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教师提示那么我们的人生当中还有多少我们本可以做好,却又被我们忽略了的小事呢?今天我们就跟着美国作者、哲学家富尔格姆一起走进他的《信条》来一窥究竟。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来配乐诵读文本,请大家用原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①这些信条、准则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②信条产生于哪些地方?

  ③这些信条都是关于人生哪些方面的?

  2、作者说这些人生信条是你在幼儿园时期,也就是你六岁前就该知晓的。现在请同学就你感受最深的一个信条并结合你十六岁的人生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感悟。

  3、我们提到这些信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重新归纳了一下,整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起码的卫生

  个人的健康生活习惯

  (二)健康的人生状态

  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兴趣

  (三)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金规矩、平等观念

  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五)政治学

  国家与国家、人与人的关系

  可见这些信条不仅是每个人可以普遍相信的人生准则,它还适用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它犹如“一剂对付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里折磨着我们的那些恐惧的良药。”可见,信条的重要性和它带给我们的力量。

  三见微知著,拓展延伸:

  1、作者要论述的话题是关于“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其实它的容量是相当大的,但作者却举重若轻地以开列信条的方式来大题小做,见微知著。这正体现了欧美当代人文主义传统——普世价值。

  投影展示公平

  正义

  自由

  人道

  人本

  尊重

  法治

  多元

  2、这些普世价值应该成为一种常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下面请你撰写一条自己的人生信条,最好能体现一些普世价值。

  四、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1请你结合这篇文本的阅读感受,将这句话补充完整:

  宇宙的真理是xx。(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

  学生展示答案

  教师补充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宇宙的真理是爱。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理由。首先,在所有的爱的对象里,人首先要学会爱谁呢?对,就是爱自己。相传阿波罗神庙刻有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人要学会了解自己、重视自己、悦纳自己、发现自我的价值。就像富尔格姆所说,你要有健康的身体,永远记住哪些生活习惯于你有益,譬如热甜饼和冷牛奶;你还要明白精神的健康、内心的丰盈同等重要,所以你要努力去过平衡的生活。其次,人还要学会爱他人。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爱他人也是爱自己。所以富尔格姆说不打人,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最后,我觉得爱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苏轼曾经在《赤壁赋》里这样写道:“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以,自然万物是我们所共同拥有的财富,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爱自然其实也是爱自己。就像富尔格姆说,自然的力量是一种奇迹,即便是一粒种子的生命也同样充满神力。

  2、比较阅读:纪伯伦《论爱》,这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爱”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投影展示:弗罗姆《爱的艺术》

  3、在《短文三篇》这三篇文章中共同涉及到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是什么?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学生谈自己理解

  教师补充自己的理解“死亡”

  五以文会友记录感受:

  我们阅读别人的文章,最好还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老师试着将阅读《信条》这篇文本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聆听》,希望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也愿大家能尝试用诗歌、散文等方式,记录自己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聆听》

  一株三叶草、一只蜜蜂外加一个幻想

  培育了一片草原

  一只小狗能在最深的黑夜里吠出黎明

  一个善良的人,便会持续年轻

  一个正在睡觉的孩子,必定有母亲躬身守护

  无论母亲身在何方

  你是真理先生吗?

  朴素到没有眼镜和西装

  亲爱的孩子

  不要用眼睛观察我

  如果可以

  请你用心聆听

  教学反思:

  《信条》一文寓复杂于简单,思想深刻睿智,语言表达机智幽默,充满温情。虽然他要论述的是关于“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这样庞大的哲学命题,但是他却以开列“信条”的方式行文。这些见微知著的信条对于学生而言,贴近他们的生活,一定能激发他们各自独特的生活感悟。所以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1理解作者所开列的“信条“之深刻内涵,并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感悟。2自拟人生信条,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洞察能力,并在精神上受到教育和启示。在活动环节,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彩,课堂气氛活跃,这也印证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同时,西方随笔逻辑性强,充满理性和哲学思考。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层的理解未免“暴殄天物”。所以我将教学难点设定为——从哲学层面理解“爱”与“死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抱生活,热爱生命。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仅是阅读了一片文本而已,更明白了该如何生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最后,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更有“润物无声”的特点,在教师自己创作的诗歌《聆听》的感召下,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用各种形式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我认为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把对文字的审美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把阅读、写作与生活相融合。我相信对学生而言一定会受益终身。

教案模板【经典】12

  【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习字词: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cuì)颠簸(bǒ)

  惶(huáng)惑温馨(xīn)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三、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B、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

  家(乡)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补充资料:

  古诗词思乡恋家名句集萃: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汉班彪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三国魏曹操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入日思归》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唐崔涤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唐韦承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唐刘长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唐杜审言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唐李白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唐李白《蜀道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唐杜甫《解闷十二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秋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王建《水夫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唐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唐元稹《西归绝句》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春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教案模板【经典】1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故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品味。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选一节画一张图,给它起名,并用文字描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倾诉了游子的悲凉愁苦之情;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本诗,学生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

  2、思考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暗示这是在秋天。)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学生以四人组为单位交流课前画的图)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参考: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了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流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到近)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它好在哪儿?

  A、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C、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用拟人,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D、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E、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F、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G、“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四、朗读背诵

  五、拓展迁移

  1、比较阅读《秋景》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六、作业

  1、到阳台、公园、野外去拍摄能反映秋天景色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或者自写的诗歌。

  2、将《秋天》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歌颂秋天的散文。

  【教学后记】

  这首诗歌描写的景色非常美,但朗诵起来对于初一的孩子难度较大。我先自己示范朗读,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我立即想到何其芳的诗受欧美诗歌影响较大,按照中国诗的节奏没有办法读出诗味来。所以,第二次我又重新按欧美诗的节奏,将每一句诗划分为若干诗节,放慢速度来读,显然抒情味更浓,使学生马上能陶醉在诗的境界里。再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读起来效果很好,对下面环节诗歌的语言品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秋天》改成优美的写景散文,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教案模板【经典】14

  设计意图: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如何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我根据小班幼儿这一时期绘画的特点—主要用圆来描绘物体,以及针对班级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动笔后构思;事先构思和随意图画穿插;绘画内容转移;一形多义;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设计了美术教育活动《圆形变变变》。通过充分让幼儿感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的物品,如:西瓜、太阳、苹果、饼干、球等,启发幼儿想象,大胆的创作和大胆的表现。 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学习在圆形里外添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

  2、迁移已有经验,借助范画扩展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

  3、乐意参与“圆形变变变”活动,感知在圆形上添画变出新事物的快乐。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大胆地在圆形里、外进行添画,体验创造性地绘画的乐趣。

  难点:能自主、创造性地联想和添画。

  活动准备:

  经验积累:观察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丰富感知经验。

  小熊吹泡泡大图片、小熊吹泡泡作业单、由圆变成的物体范例、吹泡泡玩具、水彩笔、小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熊吹泡泡卡片。师:今天张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出示卡片)小熊在干什么?它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熊是一个了不起的魔术师,它会把圆形变成许多有趣的东西。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小熊把圆形变成了什么?

  二、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小熊变圆的魔术,说说小熊在圆形里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西瓜)圆形外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太阳)圆形里外同时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小猫)

  师:我们一起数1、2、3,再吹一口气,(教师用简笔画形式画出西瓜)提问:小熊在圆形里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西瓜)小熊还会变什么呢?第二次变:小熊在圆形外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太阳)小熊可真棒,它还会变什么呢?小熊在圆形里外同时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小猫)

  小结:小熊的本领真大,它能把圆泡泡变成这么多可爱的东西。

  三、启发想象

  师:小熊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师!小朋友你想变圆的魔术吗?你见过哪些圆形的东西?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鼓励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引导幼儿把见过的圆形的东西都说出来。教师可启发幼儿说一说吃的.、玩的、教室里、马路上见过的圆形的东西。

  四、创造、操作

  (1)出示小熊吹泡泡的形象。

  师:刚才,小熊又吹了许多圆泡泡,小朋友也来做一个小魔术师,把你想变的圆圆的东西都变出来吧。

  (2)教师指导幼儿在圆形里边、外边添画。对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可用范例加以启发引

  (3)对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更多的圆泡泡鼓励其创造。师:小熊又吹出了更多的泡泡,你再给它变一变吧。

  五、交流讲评

  (1)幼儿围坐在作品前,向同伴,向老师介绍自己把圆形变成了什么?谁变的东西和大家的不一样?

  (2)老师讲评:小朋友变出了这么多圆圆的可爱的东西,小熊夸我们真能干!看,小熊奖励给我们许多吹泡泡玩具,我们一起到外面玩吹泡泡游戏吧。

  延伸活动建议:

  1、观赏活动:引导幼儿观赏生活中各种圆、方、三角形的物品,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2、活动区活动:教师将画有三角形、方形的作业纸放在美工角,让幼儿自由添画,并把作品陈列在作品角。引导幼儿互相观赏添画好的作品。

  活动反思:

  优点: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我较好的把握了三个结合:

  1、预成教材和生成教材相结合

  幼儿的认知经验已今非昔比,他们更喜欢接受新奇、从现实生活中随机生成出来的事物,因此我从既定的教材中走出来,寻找到易为幼儿接受的题材,开拓了新的教材教法。从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教案的设计环节,尤其是幼儿的作业单再现了教师的创新亮点。此作业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美观、游戏性强、具有反复利用性。作业单是用封塑膜过塑的,画错了可以擦去重新再画,并且反正面都有数量不同的泡泡,满足不同需要的幼儿,使幼儿能更为愉悦、成功地作画。

  2、示范法与观察法、谈话法结合相结合

  示范法的运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了在圆形里外添画的规律。但如果示范法过前、过全,则容易束缚幼儿小手和大脑,阻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只示范了三个范例,(西瓜、太阳、小猫头)但其展现的内容却是三个类别的内容(水果类、动物类、宇宙类)。从三个范例中可以引发幼儿进行相似联想,拓展幼儿的的想象力。

  观察法是我把绘画内容变成了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让幼儿“有物可画”。因此前展性感知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活动前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圆形的物品,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孩子们之所以能说出这么多圆形的物品是因为他们有了前期的观察经验。

  谈话法是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开放的谈话环境,让幼儿把绘画构思都表达出来,提高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谈话中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闪光点,发现并纠正谈话中的不足,让幼儿“有物想画”。

  三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新型师生关系。如在活动中,晨晨小朋友只画了一个太阳,就不知该画什么了,于是我说了句“一粒芝麻掉下来”,幼儿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他在圆形里面点了无数个小点点,还告诉我这是芝麻饼。我想这就是因人、因情施教,它既帮助了弱者,又不限制强者,保证不同水平的幼儿“有胆敢画”。

  3、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让幼儿在自我表达中展现有个性的创意.(如:我们成人看孩子的作品,线条不流畅,结合比例不合常规(添画人头时眼睛太往上);有的色彩深浅也不合实际(绿太阳)),幼儿自我创意是:这个西瓜切成了两半、绿太阳会觉得凉快……幼儿的奇思妙想让我很吃惊。因此也让我把更多赞赏和鼓励的语言“普洒”给每个孩子。我觉得每一幅画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幼儿表现水平之别。因此,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只有和幼儿评价相结合,才能防止片面和偏颇,起到尊重幼儿创作成果,全面教育幼儿的作用。

  不足之处:因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随时会出现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与行为,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加强,解决的方法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二是要对每一个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教案模板【经典】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宛如一段优美的海边风光短片的儿童散文。课文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沙滩 海浪 海螺 贝壳 玩耍的娃娃 串串脚印,并对之作色彩描绘,很有 动感。其 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 序,一气呵成。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 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 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大海应该是比较生疏的,惟独 极少数学生亲临过大海。但是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大海充满了 憧憬和憧憬。因此,在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依据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 情境 中认字学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大海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蓝 又 笑”等11个生字,会写“白 的 又 和”4个生字,熟悉“禾木旁”。

  2.能正确 流利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 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能合理搭配“的”字的词语,累积语言。

  过程与方法:

  先情境导入,再通过初读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抓住重点词语对文章进行细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由文章受到的美的熏陶,能够投身到大自然 中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和写字,理解词语和句子。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美,体会小娃娃的快乐。

  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理解大海的项链指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经典】相关文章:

比的化简教案03-29

《运球》教案03-30

《绝句》教案03-13

科学的教案03-30

《方程》教案04-01

《荷花》教案06-22

比的应用教案07-02

《人生》教案09-26

《滚动》教案09-18

坐井观天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