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时间:2025-09-04 08:22: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

  《南京照相馆》带孩子去看了,结束后第一次感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以前总吵着想去日本旅游,体验他们的民俗风情文化,但是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勿忘国耻,大好山河,寸土不让。

  放映结束后,影厅里出奇的`安静,30万同胞死在日本人的手里,我想此刻,中国人应该都是同一个想法,日本人真是畜生,电影里的三个场景,让我永远不会忘怀。

  一个是日本人抚摸小狗,给小狗饭团吃,导演想让中国人知道,当时的日本人觉得中国人不如狗!还有一个场景,因为孩子的哭闹,居然活生生将在襁褓中的婴儿摔死!还有最后的一个场景,照相馆里照相时的背景,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生于华夏,我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愿祖国山河无恙,繁荣昌盛!愿中国百姓,常喜乐,常安康!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2

  观看《南京照相馆》,对我而言,是一次难以忘怀的心灵震撼。这部电影将我带入了1937年那黑暗且沉重的南京城,让我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

  影片围绕着吉祥照相馆展开,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翻译官王广海、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等普通人,原本各自过着平凡日子,却因日军入侵,命运被无情捆绑在一起。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本以为只是换取生存机会的无奈之举,可当一张张记录着同胞被活埋、枪杀、妇女被凌辱的照片在暗房中显影,每个人心中的愤怒与良知被瞬间点燃。

  其中,有一幕场景令我印象极为深刻。日军为粉饰侵略,强迫阿昌和毓秀扮演幸福家庭拍摄“亲善照片”,而一旁,抱着婴儿的母亲只因孩子啼哭就被当场杀害。这强烈的对比,将日军的虚伪与残暴暴露无遗。看到这,我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内心充满了对侵略者的痛恨。

  电影中的人物刻画得十分真实,他们最初或许只是想在乱世中求生,但面对日军的暴行,他们没有一直沉默。阿昌从最初的恐惧、瑟缩,到最后勇敢地反抗;老金一家为了守护真相,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转变让我明白,在国家危亡之际,每一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捍卫正义的勇士。

  走出电影院,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不仅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让我懂得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学生,我们不能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要将它铭记于心。我们应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照相馆》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3

  《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将镜头聚焦于一间小小的照相馆。在这个被黑暗吞噬的城市角落里,方师傅和他的照相馆,成为了一束顽强摇曳的微光,照亮了人性在至暗时刻的坚韧与高贵。

  方师傅,这位普通的照相馆老板,拥有一种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技艺——捕捉瞬间,定格真实。当南京城沦为炼狱,他的相机不再是记录欢笑的工具,悄然转变为见证苦难、守护生命的“武器”。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日军的暴行,这并非出于英雄主义的冲动,而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滔天罪恶时,内心深处不可抑制的呐喊与责任感。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次无声的控诉,一份沉甸甸的证据。他为遇难者拍摄遗像,更是给予了逝者最后的尊严,让那些被战争碾碎的个体生命,在冰冷的现实中留下了一丝温情的印记。

  更令人动容的,是照相馆本身成为了一个临时的“避难所”。方师傅巧妙地将暗房变成藏身之处,在镜头与布景的掩护下,他庇护了素不相识的同胞——惶恐的妇孺、受伤的士兵、无助的学生。这间充斥着药水味和银盐气息的空间,成为了绝望汪洋中一个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方舟。每一次暗房门的开启与关闭,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是对生命最紧张的守护。

  影片以照相馆为载体,深刻诠释了“见证”与“记录”的力量。方师傅的照片,不仅是对历史的无声控诉,更是对未来的庄重承诺——真相不能被掩盖,记忆不能被抹去。他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历史的真相和民族的尊严。在那些凝固的影像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惊人勇气和深沉悲悯。这种力量超越了仇恨,直指人性的核心,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对生命的敬畏、对真相的执着、对同胞的守护,依然可以点燃希望之火,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南京照相馆》让我们铭记,在历史的废墟上,正是这些微光的汇聚,最终照亮了通往和平与反思的道路。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4

  周末看了《南京照相馆》,原本想带小孩一起看,却因顾虑可能有不适镜头,最终让他选了《F1:狂飙飞车》。我自己看完后,实在后悔没让他一起看这部电影——它分明是一部极好的爱国教育作品,适合这个年纪的孩子一起观看。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国人无人不晓,可如何在影视中妥帖呈现,始终是道难题。《南京照相馆》的切入点却新颖又巧妙:以拍照、洗照片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看得人既心碎又震撼。

  不得不说,新生代导演正在崛起。执导这部影片的申奥,此前已拍出《受益人》《孤注一掷》等作品,这次依旧没让人失望。他的镜头语言细腻中藏着巨大的震撼,精准捕捉到那个年代的残酷:人如蝼蚁,生死只在转瞬之间。那些还原历史的大场面,每一帧都揪着心,仿佛真的让人窥见了当年血流成河的人间炼狱。由衷感谢这样的影视作品——屈辱的历史不该在岁月中被慢慢淡忘,而优秀的影视就是最好的记录者。

  影片对日军暴行的刻画入木三分。那个看似尚存一丝良知的日本摄影师,究其根本,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任务、效忠天皇。如果说真的像道家说的那样有六道轮回,当年那些日本兵,恐怕真的应该都是畜生道转世:他们泯灭人性,对天皇却盲目服从,在奸淫烧杀中没有丝毫的犹豫,更加没有半分愧疚。这与我们民族的本性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有朝一日,30万日本平民摆在面前任我们面前让我们报仇,哪怕他们毫无反抗,我们恐怕也下不了手,只因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是善良的'本性。

  前几日去五台山,中途在南京转车。每次踏上这座城市,都忍不住心生敬畏——它承载着最沉重的情感,默默守护着那些牺牲的普通民众。南京大屠杀已过去90余年,这座城里肯定还有当年的幸存者,或许还有那些遇难者的后代;可百年之后呢?还有人会记得吗?

  这种担忧,或许正是我们反复回望历史的意义。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5

  看完《南京照相馆》,我坐在座位上半天没缓过神。心里沉甸甸的,像压了一块浸了水的旧棉布。以前在历史书上读到的“南京大屠杀”,那些冰冷的数字和黑白的插图,好像一下子活了,有了声音,有了温度,甚至……有了心跳。

  电影里那个小小的照相馆,像暴风雨里一盏摇摇晃晃的灯。外面是枪炮声、哭喊声,天都塌了,可老板还在坚持拍照。最让我忘不了的,是他给那个小女孩拍照的场景。明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还是一边手抖,一边努力稳住相机,为她拍下最后一张照片。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他按下的不是快门,是在替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向世界说:“我来过,我存在过。”照片不再是纸片,它成了一个人活过的证明,是黑暗里倔强亮起的一颗小星星。

  老板偷偷把那些拍下敌人罪行的胶卷藏进墙缝里,那个镜头让我紧张得手心冒汗。那些卷起来的胶卷,多像我们藏在抽屉深处舍不得扔的旧东西啊!只不过他藏的,是整个城市血淋淋的伤疤,是千万个不能忘记的故事。胶卷安安静静地躺在墙里,像一封封未开启的信,等着未来某个时刻,有人能读懂它们无声的呐喊。原来“记住历史”不是空话,是有人拼了命,把真相像种子一样埋进土里,等着它发芽。

  电影最后,当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终于挂在明亮的纪念馆里,被无数人静静注视时,我鼻子一酸。照片里的人,他们定格的眼神,好像穿透了厚厚的时光玻璃,直直地看着我们。他们好像在问:“你们看到了吗?你们还记得吗?”以前去纪念馆,觉得那些照片离我好远好远,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但看完电影,我懂了,照片上那些人,也曾和我一样,会笑会哭,有梦想有害怕。时间的长河隔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痛,却像接力棒一样,传到了我的手上。原来“历史”不是书上的字,它就藏在这些照片的纹路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听”。

  《南京照相馆》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照相馆老板在那个地狱般的日子里,守着相机,就像守着最后一点光。他拍下的每一张照片,藏起的每一卷胶卷,都是对黑暗最勇敢的反抗。他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深的黑夜,也不要放弃记录真相,不要放弃守护记忆。因为记忆,就是黑暗里不灭的灯芯。

  走出电影院,阳光刺得我眯了眯眼。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孩子们的笑闹声,我突然觉得,这份安宁是多么珍贵。那些照片里凝固的目光,仿佛在提醒我:今天的平静,是昨天的他们用无法想象的代价换来的。记住他们,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懂得珍惜,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像电影里那些最终被看见的照片,它们的光,穿透了时间的尘埃,照亮了我们今天的路,也提醒我们:未来的和平,需要我们来守护。这沉甸甸的接力棒,现在,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所以,下次再看到纪念馆里那些安静的老照片,我不会再匆匆走过。我会停下来,认真看看那些眼睛,听听那藏在照片里、穿越了漫长岁月的心跳声。因为我知道,记住,就是对他们,也是对未来的我们,最好的承诺。你会是那个接力的孩子吗?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6

  20xx年8月9日(星期六)下午5时25分,我们一家七口走进武乡电影院,观看了票房已突破20亿的影片《南京照相馆》。影院灯光熄灭,银幕亮起,那段浸满血与泪的往事扑面而来。当片尾字幕滚动,我依然坐在原处,久久无法起身。

  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影像:一群原本只为“多活几日”的普通人,躲在吉祥照相馆里,被迫为日军冲洗底片。他们战战兢兢、苟且偷生,却在暗房里意外发现那些底片记录了日军屠城的铁证。于是,求生的本能升华为民族大义——他们决定将罪证留存,哪怕以生命为代价。影片用“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却折射出整个民族的`骨气与尊严。

  我把两个孙女搂在怀里,问她们怕不怕。她们先是点头,继而攥紧小拳头:“日军太坏了,还比赛杀人!”她们不一定懂得全部历史,却已在心里埋下“绝不能让悲剧重演”的种子。这,正是我带全家观影的初衷。

  走出影院,暮色四合,街灯璀璨,恍如隔世。我想起片中那间幽暗的照相馆——红灯泡下,一张张底片显影,映出同胞的哀号,也映出人性的微光。和平年代的安宁与欢笑,何尝不是当年那些“平凡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此刻,我更深刻地体会到:

  1.以小见大的历史叙事,让平凡人成为英雄。从苟且偷生到舍命护证,他们完成了灵魂的升华,也点亮了民族气节的火炬。

  2.和平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当孩子们在广场上无忧奔跑,当老人在长椅上晒着夕阳,这一切的底色,是80年前那抹沉重的暗红。

  3.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唯有记住黑暗,才能更勇敢地走向光明。

  《南京照相馆》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以克制的镜头语言、真实的人性挣扎,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是一封写给当代人的“家书”,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请留一点时间给历史,给记忆,给良知。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警醒。让历史的底片永不褪色,让和平的影像永远清晰。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7

  今天揣着票进影院的时候,真没料到会是这么个心情。看完《南京照相馆》出来,腿都有点发飘,嗓子眼堵得慌,这心里头啊,就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着,半天缓不过劲儿来。

  电影里那些画面,真是戳心窝子。三十万啊,不是冷冰冰的数字,那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爹娘的孩子,是孩子的爹娘。看着屏幕上同胞们遭的罪,我这眼泪就没停过,止不住地往下掉。旁边坐着的年轻人也在抽鼻子,整个影院静悄悄的,只有电影里的枪炮声和哭喊声,听得人心里发颤。

  最让我憋屈的是那个日本摄影师。一开始看他跟咱中国人有说有笑,还帮忙给通行证,我还以为是个好人。哪成想啊,那通行证上的数字竟是杀人的暗号!这真是应了老祖宗那句话,知人知面不知心。笑着给你递糖,转脸就给你捅刀子,这种坏心思,想想都让人后脊梁发凉。

  走出影院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街上车水马龙,路灯亮堂堂的'。对比电影里的场景,心里更不是滋味。以前总听老辈人讲过去的事,总觉得离自己远,今天一看才明白,那段历史有多疼。不是咱记仇,是真不能忘啊!忘了,就是对那些遇难同胞的不尊重。

  回家路上我就琢磨,咱国家现在是强大了,不用再受那份欺负了,但这好日子来得不容易。

  看了电影后,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我虽然干不了啥大事,但也得有点觉悟,平时节约点水电,邻里间互相帮衬,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在为国家添力吧。

  今晚这觉估计睡不踏实了,但我不后悔去看这场电影。它让我更明白,安稳日子得珍惜,国家强大得多重要。只要咱们拧成一股绳,把日子过好,把国家建设好,那些糟心事就再也不会重演了。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吧,也是那些遇难的同胞最想看到的。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8

  8月15日,是8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是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日子,这一天应该刻在民族骨血里。80年后的今天,我带着几分轻松走进电影院,却在观看了《南京照相馆》后,怀着沉重的心情和翻涌的思绪走出来。

  这部电影不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缩影,但角色展现出的勇气和爱国精神却能在人心深处源远流长。邮差阿昌,最初胆小、只求自保,但在目睹同胞惨遭杀戮后,内心的良知被唤醒,完成了从怯懦到勇敢的蜕变,两次生死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照相馆老板老金,在帮助阿昌不暴露假学徒身份的同时传授洗照片本领,并且想办法留下日本人罪证,以及作为丈夫和父亲,他用智慧守护着家人;演员林毓秀,在自身难保的危急时刻,她把戏服换成了铠甲,把逃兵藏进戏箱、把通行证让出来,我们看到了女子本弱,但不是天性,她的柔韧里,藏着民族不屈的筋骨,她的坚韧与勇敢令人动容。

  我,是父母的女儿、是孩子的妈妈,所以在看到老金女儿一遍遍问着爸爸什么时候能团聚,以及广场上一个妈妈怀里的婴儿被日本人抢去重重扔在地上摔死的画面,都让我心碎和愤怒。日本人用机关枪扫射一排排中国人,倒下的是他们的躯体,而站起来的是“宁为玉碎”的中国魂,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根。

  有人说,铭记历史是为了放下仇恨,看完电影我懂了,有些历史不是用来“放下”的,而是用来“看见”的。看见南京大屠杀里30万冤魂,也看见那些被遮蔽的苦难。中国浴血奋战的14年期间,除了南京的反人类屠杀暴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济掠夺与殖民压迫历史——山西大同煤矿事件。因为这是一段未被教科书提及过的历史,所以我希望能被更多人看见和知晓:

  日军占领大同煤矿8年期间,掠夺煤炭资源1400万吨,致使6万多名劳工被摧残致死。这些劳工是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抓来骗来的`。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有的都还是孩子!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矿井下,每天服苦役十几个小时,要是因为生病或者身体不支,就会被认定为无用劳动力而扔进万人坑,万人坑分上洞和下洞,上洞宽6.7米、深40多米,下洞宽4.5米、深70多米,洞内的惨状让人不能直视,很多人被扔进去的时候还是活着的,他们想爬出黑暗,但终究还是被黑暗吞噬,所以现在还能看到一些骸骨是向洞口爬行的姿势。漫山不见人,漫山皆是人。堆满的无名白骨,不是历史遗迹,是日本侵略者用“以人换煤”写的血书。日军烧毁了全部资料,但那些骸骨身上的铜钱、票据是刻在大地的证据,日军犯下的罪恶也不会被篡改!

  如今,我们回看南京的血、大同的骨,不是为了把仇恨的种子种在心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对抗遗忘!因为铭记真相,不会带来仇恨,掩饰真相才会!壮大军事、研发武器,也不是为了对抗战争,而是为了避免战争!我们父辈那一代,可以说: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我们现在可以说: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9

  电影《南京照相馆》最让我揪心的,是那个小女孩被拍照的时刻。敌人刺刀闪着寒光,照相馆老板却用微微发抖的手举起相机,为这个即将凋零的小生命定格了最后的微笑。那画面让我突然明白了——原来镜头不只是冰冷的机器,它也能成为黑暗里最温柔的光,在生命消逝前最后一次照亮他们存在的痕迹。

  照相馆老板在炮火纷飞中偷偷藏胶卷的情节,看得我手心都攥出了汗。他把记录着暴行的底片悄悄塞进墙壁的缝隙里,像是在绝望的土壤里埋下一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这些胶卷让我想起自己藏在书桌深处的日记本,藏着不愿被大人知道的秘密心事。可老板藏下的,却是一整座城市的疼痛与呐喊。原来,那些沉默的底片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抗争,它们屏息等待,只为在未来的某一天,向世界发出沉睡已久的证言。

  影片结尾,当一张张饱含血泪的'老照片最终在纪念馆的灯光下显露真容,我忽然理解了“铭记”二字沉甸甸的分量。照片中那些凝固的目光穿越时光,像一根根无形的线,轻轻牵动我们此刻的心弦。它们不再是泛黄的旧纸,而是一双双沉默的眼睛,在无声地询问:你们是否看见?是否懂得?是否愿意接过这沉重的接力棒?在那一刻,历史不再遥远,它带着温度,停驻在我们心上,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南京照相馆》让我看见,在漫漫长夜中保存一点火种是何其艰难而伟大。照相馆老板手中的相机,仿佛一支在暴风雨中顽强燃烧的小小火炬。他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的影像,不仅为逝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更在绝望的深渊里为生者点亮了微弱的希望。原来,在黑暗笼罩的时刻,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不屈的姿态——它倔强地证明,人性之光,永不熄灭。

  走出故事,我深深懂得了“记住”不是为了背负仇恨,而是为了在未来的道路上点起一盏盏灯。就像纪念馆里无数游客手机亮起的闪光灯,它们不是普通的亮光,而是无数微小却坚定的回应,在历史的星空下无声汇聚成一条光的河流。这光芒温柔而有力,它告诉过去:我们听见了你们的诉说;更告诉未来:和平的种子,将由我们来守护。

  当镜头穿越硝烟定格尊严,当胶卷在墙缝中蛰伏成沉默的证词,那些被守护的光影终于刺破遗忘的阴霾。原来历史从未沉睡,它一直在等待被年轻的眼睛重新擦亮。而我们每一次庄重的凝视,每一次用心的传递,都让自己成为历史的小小见证者,也成为光明的接续者。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0

  今天有幸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影片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颤抖的镜头语言,以及普通人在至暗时刻的挣扎与坚守,让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用血泪换来的珍贵馈赠。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仇恨,而是通过一家照相馆的视角,展现战争机器下个体的渺小与伟大。那些定格在相纸上的笑脸,那些在枪炮声中依然保持尊严的身影,无声地诉说着: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叠加。当银幕上的黑白影像与现实重叠,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安居乐业,是先辈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

  走出影院,霓虹闪烁的城市夜景让我恍如隔世。今天的我们,享受着科技便利与生活安稳,却容易忘记——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漠视苦难的社会难以真正强大。影片中最触动我的,不是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普通人面对暴行时的.坚韧:有人冒险保存影像证据,有人宁死不屈捍卫尊严,有人用微光照亮黑暗……他们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文明的传承;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对和平的坚守。

  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们该如何回应历史的叩问?或许答案就藏在影片的最后一幕——照相馆的老师傅将相机递给年轻一代,镜头对准的是充满希望的朝阳。这让我想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悲痛,而是为了确保悲剧永不重演;了解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但世界并不太平。从《南京照相馆》的镜头里,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民族的伤痛记忆,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责任——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让子孙后代不必再经历先辈的苦难;唯有永志不忘,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愿我们永远记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清醒的警钟。唯有以史为鉴,奋发图强,才能告慰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生命,才能让未来的中国,永远远离战火,永远充满希望。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1

  当《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缓缓升起,影院内的黑暗仿佛凝固成了1937年南京城的阴霾,久久没有散去。每个人的呼吸都带着沉重的分量,我望着屏幕上渐暗的光影,指尖仍残留着攥紧衣角时的褶皱感,这部电影就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岁月尘封的伤口,将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血淋淋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每一个细节都刺得人眼眶生疼。

  影片以吉祥照相馆为故事发生的核心场所,青灰色的砖墙、吱呀作响的木门、橱窗里泛黄的老照片,都透着老南京城特有的市井气息。南京城破前,这里是街坊邻里定格幸福的港湾,孩童的周岁照、新人的结婚照、老人的寿辰照,一张张笑脸在镜头下绽放。可当战火的硝烟弥漫到街角,这里便成了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以及翻译官王广海等一众普通百姓的避难所。日军的皮靴踏碎了门前的石板路,也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安宁,他们逼迫众人冲洗照片,暗房里红灯摇曳,显影液中浮现的画面却让空气瞬间冻结——那些照片中竟满是日军屠戮同胞的铁证,被活埋的百姓、被焚烧的房屋、哭嚎的孩童,每一个场景都像重锤般砸在人心上。

  电影中,日军的残暴与虚伪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摄影师伊藤总是穿着熨帖的白衬衫,领口系着一丝不苟的领带,表面上温文尔雅,甚至会递给阿昌一块日本糖果,说着生硬的中文“友好”,可实际上却心如蛇蝎。他镜头下的画面充满了血腥与罪恶,一边用快门记录下同胞倒在血泊中的瞬间,一边又拿出写有“仁义礼智信”的卷轴,妄图用虚假的文明粉饰自己的暴行。当他让老金为这些罪恶照片装裱精美的相框时,嘴角扬起的微笑里藏着的冷漠,比战场上的枪声更令人胆寒。而翻译官王广海,这个夹在侵略者与同胞之间的角色,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他起初为了家人的安危,穿着体面的`西装为日军传递消息,面对同胞的白眼时总是低头闪躲,可当他在照片里看到自己的亲戚倒在日军枪下,那双总是带着讨好的眼睛里第一次燃起了怒火,内心的挣扎与悔恨愈发强烈,最终在偷偷传递罪证时被日军发现,中弹的那一刻,他用尽最后力气将藏有照片的信封塞进砖缝,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那些平凡百姓所展现出的伟大勇气与人性光辉。阿昌平日里总是缩着肩膀走路,遇到日军就吓得浑身发抖,可当他发现藏有照片的邮包被搜查时,突然像变了个人,用身体死死护住邮包,即使被枪托砸中后背也不肯松手,从一个胆小怯懦、只求保命的邮差,逐渐成长为敢于与日军抗争、守护真相的勇士;毓秀穿着绣着牡丹的戏服,本是舞台上风华绝代的角儿,却在日军的逼迫下强颜欢笑,可她总能趁着转身的瞬间,将细小的胶片藏进戏服的夹层,那双涂着胭脂的眼睛里,始终燃烧着不屈的火苗,即便身处绝境也绝不向侵略者低头;老金一家更是用生命诠释着坚守,老板夫妇在日军的枪口下假装整理照片,实则将关键胶片藏进相机的暗盒,他们的小儿子明明吓得躲在桌底,却在日军离开后,悄悄爬出来将散落的照片碎片一片片拾起,稚嫩的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坚定。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生死抉择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透过这部电影,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课本上冰冷的“30万”这个数字,更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是一座城市的血泪记忆。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的恐惧、绝望与不屈,仿佛穿越时空,直击我的内心深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操场上的欢声笑语,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我们更应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在书桌前刻苦钻研,在实验室里探索创新,努力学习知识,增强自身本领,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让我们看到,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从未熄灭,那些平凡人用勇气与坚守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要用实际行动捍卫历史的真相,守护和平的曙光,让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能在我们的守护下得到安宁。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2

  看完电影《南京照相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它讲述了一个普通照相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故事,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串联起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照相馆老板的选择。面对战争的残酷,他没有逃离,而是用相机记录下普通人的笑脸。这些照片成为黑暗中的希望,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善举,也能在绝望中点燃一盏灯。特别是当他把最后一卷胶卷留给孤儿们拍照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原来在生死关头,还有人记得要留住美好。

  影片的色调处理也令人难忘。黑白的`历史影像与彩色的现代镜头交织,仿佛在告诉我们:伤痛会过去,但记忆必须延续。当看到片尾那些真实的老照片时,我突然理解了导演的用心——这些凝固的瞬间,都是对生命最庄重的礼赞。

  这部电影教会我,历史不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像照相馆老板那样,用自己方式守护善良与真实。回家的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就像电影留给我的思考一样悠远。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3

  《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落下时,影院里的寂静像化不开的浓雾。我望着渐暗的屏幕,指尖还残留着攥紧衣角的触感,这部电影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那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让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直刺人心。

  吉祥照相馆本是老南京的温情地标,青灰砖墙里藏着无数家庭的笑脸。可战火蔓延后,这里成了日军冲洗照片的据点。暗房红灯下,显影液里浮出的是同胞倒在血泊中的身影、燃烧的房屋、哭嚎的孩童。那些画面像重锤,砸得人胸口发闷,也让避难于此的人们心胆俱裂。

  日军摄影师伊藤的虚伪令人齿冷。他穿着笔挺衬衫,递糖果时说着“友好”,镜头却记录着血腥暴行,还拿“仁义礼智信”粉饰罪恶。翻译官王广海的挣扎更显真实,从为日军传递消息到为藏照片牺牲,他中弹时塞信封进砖缝的瞬间,道尽了人性在绝境中的觉醒。

  平凡人的勇气最动人心。邮差阿昌从缩肩躲闪到用身体护住藏照片的邮包,戏伶毓秀在强颜欢笑时将胶片藏进戏服夹层,老金一家在枪口下把胶片藏进相机暗盒,连孩童都悄悄捡拾照片碎片。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朴素的坚守,在黑暗中点亮微光。

  这部电影让我读懂,南京大屠杀不是课本上冰冷的“30万”,而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家庭的破碎。作为学生,我们沐浴的和平,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传承那份勇气。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南京照相馆》是堂深刻的历史课。它提醒我们,最黑暗时人性的光辉从未熄灭。唯有铭记苦难、奋力前行,才能守护和平,告慰那些逝去的生命。

【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相关文章:

南京中考作文11-11

电影观后感07-30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10-26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1-09

电影《热烈》观后感08-25

电影《后天》观后感08-06

大鱼电影观后感09-15

春潮电影观后感09-22

抗日电影观后感09-19

电影《后天》观后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