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
2023年开学第一课节目开播了,这期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观看这堂课,我们深受启发,内心是无比的自豪与骄傲。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这部分,也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当担这句话的意义。
在课堂上,我们听着陶伟飞行员讲述他当年战场上击落敌机的战绩,讲述他思念的战友们,我们被带入到那场激烈的战争中,我们感受到了解放军战士们的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也明白这期的主题的含义,强国复兴,匹夫有责。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不满19岁的陶伟在对战敌军中,首创志愿军120米近距离击落敌机的战绩,成就了“空中拼刺刀”的范例,激励我国一代又一代飞行员军官搏击长空,守卫我国空域,也鼓舞着我们新一代人奋进自主,永不屈服。
在课堂上,还介绍了驾驶歼20为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护航的张威,当搭载着志愿军遗骸的运-20飞入我国领空时,歼20长机飞行员用无线电与运-20对话。“我部歼20飞机两架,奉命为你护航,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向志愿军忠烈敬礼!”“身后是我们志愿军的遗骸,前方是祖国家乡,请志愿军烈士们看好了。请你们抬头看一看,看那蔚蓝色的天空,那是我们祖国的领空,看一看那湛蓝的大海,那是我们祖国的领海……”说到这一刻,节目中的.张威忍不住哽咽,而屏幕前的我们更是热泪盈眶。
如今的我们作为新中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能做的唯有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树立伟大复兴的梦想,投身于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
9月,金秋,暑假在一声声蝉鸣中进入了尾声,伴随着丝丝秋的凉意,又是一年开学季,2023年《开学第一课》也随着学生们的开学如约而至。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的第一门课,每年都会根据当下的环境给我们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每一节课都蕴含着极深的教育意义,而今年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
对于中华儿女来说,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一堂不能缺少的课。《儒藏》是收藏儒家文献的.宝藏,“两亿字,282册,510种”,这在我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可在这一个个巨大的数字后面,却是中国研究人员的心血筑成的,这是一件多么浩大的工程,但是他们完成了,默默无闻的奋斗二十年。
在王博教授生动讲解《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汤一介先生更是令人敬佩和感动,76岁高龄并患有肝癌晚期的他一直在坚持着编辑《儒藏》,在面对病情的一直反复,却只说了八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他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信心,这种精神让人感动敬佩,也激励着我们勇担文化使命,赓续精神文脉。
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应该向汤一介老先生学习,勇于承担责任,不负韶华。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来到了9月1号开学日,还不到八点已经守在电视机旁,打开CCTV1频道等待2023年《开学第一课》的播出。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
中华文明不仅体现在博大精深,深厚广阔的文化中国,也体现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我们一起走进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唯一一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公园,他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
廖红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的创建生态茶园之路……八年来,廖红带着科技特派员团队为生态茶园茶叶优质率提高百分之三十,水体磷污染减幅超过百分之六十,提出了“茶豆油菜套作”的绿色生态模式,我们对大自然好,大自然也会回馈给你。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观看了节目,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地大庞博,山河壮丽,感受大自然的奥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快速增长,更是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提升,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
2023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于9月1日晚上8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本次节目的主题为“强国复兴有我”。
在节目中,我触摸到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更了解到历史洪流中许许多多的祖国青年用一生的捍卫与守护,铸就了今日的祖国荣光、文化地基。至此,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有更多机会继续谈个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并回顾《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带领同学们“画中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考古学家高星通过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讲述人类起源、演化历史,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资源的永久安全保藏,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厚植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具有重大意义。
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树立三观、蓄积力量的重要途径。而书籍的保存、传承、版本研究,在其中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了解文化,知道宇宙茫茫,自己从何而来;运用文化,知道世界之大,自己该如何做,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未来,我希望自己也会在图书版本领域增加了解,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让我们一起为梦想扬帆,为祖国远航。新学期,我要向着自己的小目标冲冲冲!同时,我也明白了少年是民族最鲜活的血液,是家国篇章的书写者,所以生逢其时的我们要担起家国理想,心中始终牢记强国的信念!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
晚上8:00,我们全家正打开电视机,准备收看《开学第一课》,经过一个小时的观看,我觉得时间过的很快,这是因为我已经融入都节目中去了。
本期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邀请了《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考古学家高星、、“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还有神舟十六号乘组人员。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和驾驶新型战机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当时的陶老先生参加空战的时候还不到19岁,在1953年的5月17日,志愿军空军8架飞机同美国22架飞机遭遇,最终击落敌机4架、损失2架,取得4:2的战绩。在这次战斗中,飞行员陶伟击落了美军的F-86战机,据当时可靠计算,两架高速飞行的战机在空中最近的距离只有120米。这样凶险的.一幕在当时的中国时常发生,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牺牲。
我们何其有幸生于盛世,何其有幸生于华夏,我们的和平与安宁都是由先辈们用性命拼搏回来的,我们怎能不努力,怎能不奋斗,怎能不去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多想让先辈们看一看,我们现在多么强大,不再沦为鱼肉,瞧一瞧祖国的景秀山河。
在2022年9月16日,88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遗物由我空军专机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
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历经这么久我们的英雄终于回到了祖国,终于能看到我们强大的祖国。
潮起正是扬帆时,勇立潮头,向光而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
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第一课又将在央视中央一台播出,回想以往,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都拥有各自的特点。而今年开学第一课的《强国复兴有我》这个主题真是令我激动和震撼!
节目通过采取全新的实景课堂模式,让我们有幸亲身参观了多个地方,领略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和灿烂文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梦的伟大意义,鼓舞了我们中小学生奋发向前,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的课程主要由多个部分组成,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国家级文化工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令我印象最深刻是《儒藏》,通过王博教授讲述《儒藏》编纂的故事,我看到了汤一介先生如何辛勤工作,如何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下去,也让我明白,文化的传承需要代代相传,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这也提醒了我,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向世人展示古老悠久且繁荣昌盛的华夏文明。
此外,节目还通过与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对话,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二十大代表、航天员、科学家、文化学者等一系列杰出人物,他们的故事鼓舞着我、让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坚持奋斗,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我们应当学习他们,抓紧当下,从现在开始,从学习开始!
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是一次我们学习的机会,为新学期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抓住这些机会,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在新学期成就更好的自己!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7
时间总是不经意的流逝,又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迎来了金秋九月,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领略到了新时代的面貌。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工程师,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付出,让我们得知背后的故事时不禁为之震撼。
在开篇,王博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儒藏》背后的守护故事,编纂人汤一介先生在开工时就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而且身体状况更是日益下降,身处肝癌晚期,但依旧日复一日的工作,靠着自己坚定地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这项工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的坚韧不拔!
另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早期的绘画,可谓是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带领着同学们“画中游”。
回顾中华历史,我们总是眼含热泪。
如今的中国蓬勃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是无数的先烈们前仆后继,为我们开创了这盛世的模样。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节目中更是邀请了抗美援朝老兵陶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1953年5月17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不满19岁的陶伟在对敌空战中,首创志愿军空军120米近距离击落敌机的战绩,创造了“空中拼刺刀”的范例,激励着一代代空军官兵搏击空天,守卫长空。
在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上甘岭......这些耳熟能详的战场流血负伤,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更要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看完节目,我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8
通过观看2023年开学第一课《强国复兴有我》,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壮丽景象和坚强奋斗精神。这一节目采用了全国探访,各地接力的方式,让我们跟随着科学家们的脚步,学生们的视角,见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对中国发展有了全新的.了解。
在这堂课上,我们见识到了国家富强,脱贫攻坚的重要历程。在节目中,农技专家赵亚夫,用现代科技为乡村赋能,64年扎根农村一线,服务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领庄村创新发展,实现生物多样性农业,让一个贫困村庄建设成为现代化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亚夫团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从吃不饱到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这这种不怕苦不怕艰辛,勇于迎难而上,为建设祖国奉献自我的精神,是我们所需要学习而传承的。
从种植水稻开始,到探索一条绿色发展道路,科学实现生物多样性农业,实现大自然物种跟物种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又相互利用,做到大自然生命共同体。我们传承古人的智慧,再利用科学技术创新突破,实现如今吃得饱吃得好的盛世局面。我们作为学生,都是冲刺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只要我们能够肯吃苦,肯坚持,一定能够把农业搞好,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今天我们享受着前任的栽树,明天我们作为接班人,有义务有责任有当担去奋斗,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心中怀着强国复兴的理想,努力学习创新,为建造美好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9
新学期开始了!又到了一年一度观看《开学第一课》,还没有到八点我就坐在那里等着开始。今年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今年的每一个节目都非常的精彩让我印象深刻。
节目中,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带领同学们“画中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南宋时期大画家马远额《蹴鞠图》,画中一位手拿餐盒筷子的“外卖小哥”,便利的“租车”服务,看到这些图中古人的生活场景,都是来自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图》为什么很少公开展览呢?原来是因为每次展卷打开,都有可能让画面上的石青、石绿这些矿物质颜料剥落下来,这也让这幅国宝更多时候是藏在“深阁”中……
身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接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这些“历代绘画大系”继续传承!
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太丰富的文化遗存,但是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考古学家高星为我们讲述了人类起源、演化历史、中华文明起源……居于首位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了第三具“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有一百万年的历史,对于这么古老的人类是否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他们通过就地取材,把合适做工具的石头打造成为石器。现在的我们都是锥子脸、鸭蛋脸,那个时候的人可能长着敦敦实实的大方脸。根据推测,可能是因为当时人们饮食粗糙,需要粗硕的牙床和强劲的咬肌,长此以往就容易长成大方脸。
这节开学第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了中国发展之快,也同时让我知道了我们要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我无悔身在中国,同时也为有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从文化传承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新发现等角度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呈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盛景。
节目精选了三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着眼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大范畴,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里,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它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展览馆于一身,将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都收藏到一起。在这里,从浩如烟海的文卷,珍贵的文物、简牍、雕版、拓片,再到不同年代的连环画、唱片,你都能在这里找到。
《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并回顾《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委会委员金晓明带领同学们“画中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蹴鞠图》到《清明上河图》,在金晓明的介绍下,我们细细品味着屏幕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同学们,正是我们今天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让寒江独钓、孤雁北归、空谷幽兰,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以数字化技术助力出版的方式,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
节目这三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带领我们感知中华文明,用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生经历和奋斗足迹,鼓励我们要以昂扬向上、不懈奋斗的姿态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看完开学第一课这“行走的课堂”,身为华夏儿女,我们要把祖先的精神文化财富继续传承下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定有我!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
很高兴又来到了开学第一课的课堂,我早早在电视机准备了。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我看完了还觉得不够,还想再来一集。今天晚上我收获了很多东西。
今年出场的主持人是撒贝宁老师。很多节目都很不错,让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高星老师讲述的人类的起源,听的我很入迷。我发现一块小小的甲骨文,一块化石,里面蕴含了百年的历史,今年的节目是一个接一个的好看。
接着舒冬主持人出场了,带我们走进了自然世界。有美的一面,也有辛苦的一面。我听着赵亚夫老师讲述农民的不容易,走到了今天,心中万分感动。
大自然的介绍看完了,接着就走进科学的世界。曹臻首席科学家的介绍让我对拉索观测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宇宙线观测站,拉索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它更是中国人在宇宙观测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到了最精彩的部分陶伟老师讲述他与战斗机的故事和张威飞行员的故事,他们让我明白我们遇到困难不要逃避,要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和牺牲。结尾还有一个讲述宇航天员景海鹏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是让我明白了很多。
通过今晚的开学第一课节目,让我知道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是多么的自豪,我一定会好好读书,不辜负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可以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
金秋九月,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和全国各地接力的方式,我们领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也明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对自己的祖国为之骄傲。
节目邀请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包括“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二十大代表、航天员、科学家和文化学者等,他们以奋斗者的第一视角,讲述了新时代的奋斗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生动且鲜活,充满感染力。
节目组首先由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讲述了关于《儒藏》的`典籍故事,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数千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无数前辈们的继承和发展,《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在开始编撰的时候已经是是76岁的高龄,而且还是处于肝癌晚期,但他毫不畏惧,坚持不懈,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这部著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
另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带领同学们“画中游”,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我们为之倾心。回顾历史,我们无愧于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武夷山的自然保护区,有着许多的物种多样性,昆仲、鸟类、哺乳动物......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保护动物都在此自由栖息,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
通过节目的呈现,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快速增长,更是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提升。在软实力方面,我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团结友爱,热爱祖国,这样的新时代值得我们讴歌与传颂。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3
九月一号,学校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内容是“长征”;长征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壮举,历时12月,行经11个省份,行程两万五千里,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大小战斗数百次,最后以蒋介石的失败而告终,红军则取得完全的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
银屏上每一位家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在舞台上讲着感人的故事;正所谓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尽开颜。这几句诗词意思是让我们要勇敢。因为金沙江水之汹涌,大渡河铁索桥之险要,令人一见心惊。然而红军把这些天险都一一突破了。
第一课信念不移
一位通讯老红军讲述了长征路上的重重危机,几十天没有吃粮食,也没有鞋子。不仅生活苦,还要和敌人打仗,从中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红军辛苦付出的。
第二课勇往直前
在这节课上我认识到了年龄最小的红军刚出生的18天的小婴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她的存活是一个奇迹。还知道了不用敬礼的将军贺炳炎的故事。
第三课百折不挠
在飞夺泸定桥的游戏中我体会到了战斗的.艰辛。秦爷爷讲述了战争年代克服困难学习的事迹,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信念在支撑着红军战士啊!
长征是世界上的奇迹,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道理等着我们去理解。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4
今天我收看的中央一台的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我满心欢喜的去看电视,我看开始前的十分钟就坐在那里等候它的到来,我最喜欢是说宇宙的部分,分别有“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向我们介绍了我国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复合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和天空和天空课堂给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真的是宇宙之大,其大无外,宇宙之小,其小无内。他们的故事很精神,他们让了解到宇宙的起源、演变、结构还有航天。他们生动的讲解,让我对科学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传递给我们科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这种成就背后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不仅仅是强国复兴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展示,是想让我们更好的传承他们的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他们鼓励我们树立正确的'志向,可以全心全意的投身到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
节目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人,来讲述他们在宇宙、科学、文化、生态等等的可歌可泣的人生经历和艰苦奋斗的足迹。他们向我们传递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将来也想成为想他们一样的人,为祖国出一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节课上使我终身受益,我想无论时候我都会记住这一课,这是让我难以忘记的一课。我相信重要我去认真的读书,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可以在未来创作一番事业,就可以有机会为实现强国复兴的伟大目标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再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定可以让祖国繁荣昌盛的。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5
时光如梭,忽然而已,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到来,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也随之而来。每年9月1号,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的第一门课,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而今年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
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邀请了“八一勋章”获得者、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航天员、科学家、文化学者、一线劳动者代表,用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生经历和奋斗足迹传播知识,传授美德,培育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少年立体感受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伟大的`时代进程,传递出清晰的价值导向:“强国复兴有我”,并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的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纵览祖国大好河山,在“行走的课堂”中读懂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化。
在课堂里。我看到了中国国家版本馆里浩如烟海的文卷,珍贵的文物,认识了勇于探索,奔向心中航天梦想的朱杨柱,了解到武夷山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里虫子爱吃大豆却不吃茶叶的原因;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和首次驾驶歼-20飞机为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我们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声音的、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复合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前世今生……聆听奋斗者的时代故事,让我领略到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强国复兴中的重要性。让我深知,只有每一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潮起正是扬帆时,勇为立潮头,向光而行,中国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让我们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6
中国有一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阐释了精深造诣来源于奋斗好学,唯有奋斗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中猎取到真知实才,才能不断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青睐,武装自己的头脑,因而,奋斗能成就人生。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个综艺节目,它在9月1日开学的日子播出,看完的我感受深刻,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老师,他叫俞敏洪老师,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俞老师讲的也是奋斗这个主题。他说出了他的经历。他出生于农村,是个农村孩子,那个年代的经济条件很差,可以上学的孩子很少,这也是奋斗的理由之一,他高考,复读了整整三年,第一年的目标是考上省区的师范大学,当一名老师,但不料成绩出来时英语才考了33分,这样是连任何学校都考不上去的.,第二年在农村一边干活一边努力,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第二年有进步,英语考了55分,但五分之差,还是落榜了,但俞老师并没有放弃,第三年又一样的复习,成绩出来了,高出了北大的录取分数,从一位农村男孩,到一位优秀的大学老师,过后俞老师又列举了一位农村学生,当他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工地中干活,俞老师便说道,当年我收到通知书时,也在工地干活。现在已经有了教育培训机构的俞老师并不懈怠,依然奋斗着。
果然,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俞老师的经历给了我们正确的认识知识和帮助,也足以证明。所谓奋斗,其实核心就是两件事,一是定目标,二是付出努力,才能够逐渐进步。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7
开学第一课,标志着新的成长征途的开启。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为“强国复兴有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
在节目中,王博教授介绍了《儒藏》这一宝藏级的儒家文献收藏品。他提到《儒藏》由2亿字、282册、510种编制而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整理和传承文献并非易事,需要历代有志之士的`辛勤付出和守护。正是因为这些读书人的努力,才有了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
汤一介先生是《儒藏》的编纂人之一,他在编纂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奉献。尽管他身患肝硬化,病情反复,但他坚持完成了《儒藏》的编纂工作。他的坚持和担当令人敬佩,他的话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让我深受触动。他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看作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和职责,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仅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一环,更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观看这堂开学第一课,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和职责。
在新的学年里,我将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精髓,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将以汤一介先生为榜样,勇于担当,积极奉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8
我们告别了酷热的暑假,迎来了崭新的开学日。今天9月1日晚上八点,我准时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
在节目中,《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为同学们回顾讲述了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故事,儒学典籍文献包括了3000多种儒学经典,《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曾毅然地说到:“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与职责。”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责任,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更好的去传承中国人类智慧。
考古学家高星为我们讲述了人类起源、演化历史、中华文明起源,讲述我们的祖先如何生存孕育。现在的我们都是锥子脸、鸭蛋脸,那你好奇一百万年前人们长什么样吗?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出土了第三具“郧县人”头骨化石,研究发现,那个时候的人可能长着敦敦实实的大方脸。根据推测,可能是因为当时人们饮食粗糙,需要粗硕的'牙床和强劲的咬肌,长此以往就容易长成大方脸。
今晚的《开学第一课》迎来尾声,看完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才更强盛。我们作为青少年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坚定学习目标,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点滴汗水,携手共建祖国美好的明天。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9
新学期即将到来,2023年《开学第一课》也将准时赴约,2023《开学第一课》以实地探访、全国各地接力的方式,带领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全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节目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今年节目的主题——“强国复兴有我”,整场节目从汇聚文明瑰宝的国家版本馆到记录人民空军奋斗史的航博馆,从“双世遗”武夷山国家公园到江苏镇江现代化农场,从位于世界屋脊的“拉索”到浩瀚宇宙的中国空间站......这些无不在展示着祖国的强大力量。
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位位拥有着强大精神内核的优秀人物,了解完他们的事迹,我感受颇深,在某些时刻不禁热泪盈眶。从这些鲜活的事迹中,我发现,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非一路坦途。
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和信心,帮助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学习榜样的经验和故事,人们可以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从而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强国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只有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和复兴而奋斗!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
我从《开学第一课》里,知道了“巴山舞”的来历和土家族人的习惯和生活。
巴山舞起源于素有歌舞之乡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在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跳撒叶尔嗬”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一种民族舞蹈。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是由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将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活动中的舞蹈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民族舞。它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它象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迪斯科”“摇摆舞”一争高下之势。当众多的进口娱乐性舞蹈风靡一时之际,重山叠峰中的巴山舞却占据了那么多朴实的心灵,这种文化景观,带给人们许多思考,至少,它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变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 ”、“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开学第一课》让我感受到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1
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强国复兴有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节目后,我的感受是无比振奋与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浩瀚星空,我们渺如尘烟。在这堂课上,我们跟随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走近宇宙的'世界,考察宇宙的历史。这堂课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在宇宙观测领域的强大实力,也让我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话语权而感到自豪。
在课堂上,拉索观测站首席科学家曹臻向我们介绍了我国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复合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我们知道,拉索观测站的建设代表着我国在宇宙观测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作为一个复合型高海拔观测站,它不仅能够观测宇宙线,还能进行其他多个方面的观测研究。这项科学技术的研究,让我们不再只能仰望星河,还能去探索到宇宙太空中的奥妙。这种综合性的观测站在国际上也是非常罕见,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在宇宙观测领域的独立自主能力的提升。
曹臻首席科学家在课堂上详细介绍了拉索观测站的建设过程和科研成果。他提到,拉索观测站的设计和建设完全由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完成,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和话语权。我们不再是仅仅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成果,而是能走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科学贡献。
作为学生,新一代中国人,我们深感自己肩上背负的责任,我们需从现在开始,强健自身,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强国复兴,为祖国的梦想,贡献自我。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相关文章:
开学第一课日记11-2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3-1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8-22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2-18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11-04
《开学安全第一课》观后感11-02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17
开学第一课家长观后感04-18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4-2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