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时间:2023-12-28 16:35:0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复制贝多芬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1

  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镜头掠过田间,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看出了这样一位贝多芬:他对身边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当安娜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向贝多芬道歉的时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击!对他的侄子,他却相当溺爱,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将侄子培养成音乐家。

  正是贝多芬的这种无情的嘲笑权贵,抗争命运,全然心中没有世俗的性情,才让他的音乐,打破规范文雅之限制,与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灵魂喧嚣在他的音乐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发,让我赞叹不已。

  而且,从电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设计的大桥模型,对安娜说道:“这是完全没有灵魂的作品,我这么做是在帮他”中,也可以窥见贝多芬的艺术观。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倾注了灵魂,所以他的音乐才能持久的闪耀光辉。并且,我觉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创作音乐,所以他才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贝多芬,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乐,还 可以看见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质。安娜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她为了完成自己的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和音乐大师学习,并且逐步成长。我觉得她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2

  几乎没怎么听过古典乐,至于贝多芬更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

  片子拍得甚美国,女主的Herr Schlemer我听了半天终于意识到原来是这样的啊德语。

  贝多芬叫女主人公也不是一般的Anna,偏偏要拿德语的'发音阿娜,extremely awkward。

  就好像以前看圣女贞德的时候觉得那个法国国王和太后的美语对话很有趣一样。

  呵呵很冷啊。

  整个故事的脉络,诶哟,乱得很。看着女主那张脸就忍不住想到凯拉奈特莉的样子,那么相似的样貌,英语千差万别的说。

  译名很奇怪啊,复制贝多芬,然后在豆瓣上面发现是爱情中的贝多芬。

  真的有romance的成分么?I doubt.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十):天才多是一个顽童,而同样也单纯可爱

  电影开场,清晨,野外上怀揣着各种心事人们以不同的神态开始又一天的作业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带来一段引人入胜的乐曲(贝多芬 降B大调 大赋格曲),这些人们和事物们的姿态就那么恰如其分地、被安排好似的配合着那段乐曲的演奏。此刻,音乐成了大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在身边的东西。它这表现仿佛是要让人对这个世界着魔。我们真的可以把世事万物的变化都想象成是有音律节奏的东西。

  天才多是一个顽童,而同样也单纯可爱。音乐史上,贝多芬正如此。

  天才也需要付出努力,他能令人着迷的,除了音乐作品,不能忘记的还有他那份对音乐极致追求的执迷。

  一直以来,我不大多理解音乐指挥的奥妙所在。我以为每个演奏音乐的人都该有自己对音乐的忠诚和理解,音乐都该来那个演奏人的内心,所以不需要别人来指挥,但看到贝多芬(即管不是他)这么感情投入地挥舞着指挥的双手,随着音乐和声的高低起伏,我也被感染到了一点什么。因为这场音乐除了该来自每个演奏手的内心,更多的是来自指挥官的内心,他才是这场音乐的主人。

  当贝多芬告别作(第九交响乐 《合唱》)里的《欢乐颂》那一段人声合唱与乐器合奏在舞台上响起,诚然震撼,让台下所有人敬佩和感动着迷。最后另一段曲的高潮的时候,为表现演奏现场有多么的震撼,导演连把电影的摄影镜头都一起带动了。

  我十分欣赏在贝多芬表演完后停下的那一刻,当所有听众都起立鼓掌,电影外的你我却只有听到贝多芬喘息声的那一幕。导演对这一幕的安排可见别有用心。电影里多少懂这音乐的`人激动地掉眼泪了。

  试想一下,如果上天给了你一样创造的天赋,却把你用来直接享受这份天赋的技能带走时,是否也会自问“Is he a loving God?"

  在贝多芬看来,音乐是上帝的唇语。创作需有来自心底的寂静,于寂静中寻找关键音符间的寂静。每个有梦想的人,需要以追求和创造来将之实现。而关于追求和创造的执着,“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一无是处了。”

  “Your gift is from God, use it to serve him.”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该有自己的天赋,不需要让自己成为别人。 影片最后,安娜的背景,在朝阳光下,向着大草坪走远,这是另一个独立神话的延续……

  看这部电影,真的真的让人享受而陶醉。它值得收藏反复观看,或仅听也行。致爱丽丝,欢乐颂,卡农等流传至今的曲子都有出现在影片里。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3

  电影是一个导演通过影片想要表达思想的方式。我不能说某个电影怎样恶劣,或许只是某个导演的表达方式我不能够理解。这是我对电影的一个理解。

  《复制贝多芬》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宣扬何种精神。无非是通过贝多芬来讲述了他后半生的部分的经历,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狂热。如果把影片放到一个时代里去品味也许也会收获颇丰。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着金钱和权位的硝烟。人们追求高雅,于是有影片里那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大人物”,他的角色也许是代表着当时一类人群对音乐的态度,在贝多芬最后的一场音乐会开场时,他与安娜的对话也能够表达出这位天才的些许无奈和嘲讽。 普通的人群也向往着那些主流人群推崇的“高雅”,于是影片里贝多芬的那位老邻居也出现了,她会在贝多芬去散步时享受那宁静的时刻,却不肯搬家离开这位“吵闹的”邻居,因为她说,她是贝多芬的邻居。她能够听到未开场的音乐。脑海中浮现着影片里贝多芬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上帝对每个人都在说话,只是对他说的话声音太大,震耳欲聋的声音,所以他失聪了。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并没有像主流人群那样,去教堂里祈祷,祈求上帝的眷顾,把上帝当做神灵一样信奉。所以他是安娜姑妈那些人们眼中的异类。但是,他却无时无刻的诉说着自己和上帝的交流,他的音乐是上帝的耳语,他的音乐是沟通上帝与心灵的桥梁。所以,贝多芬会把马丁的桥梁模型砸烂,这便是他对艺术的态度。他是人们眼中的异类、怪胎,也是他们眼中的音乐家,可是当贝多芬创造了他们不能够欣赏或者说不会欣赏的 音乐时,他们也不过对这位天才拂袖而去。所以,所谓的怪胎这样的评价,也是对贝多芬所追求的音乐的不理解。我想这也是这位天才的孤独和怪异的原因。至于,安娜在影片中的作用,我想她也许就是一个天使,来拯救这个沦陷在现实之中的`天才,来修缮这座与艺术天堂和现实世界相连接的桥梁。所以,在影片中贝多芬在酒馆里对老板说了那样的话。

  尽管对贝多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音乐家、天才”等等这样的词语,但是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贝多芬,也许给了我们对这位人们眼中的“天才音乐家”的更多思考。

  其实,贝多芬厌倦了这些来自那些主流人群的称谓。他对安娜大吼着不要奉承,他喜欢安娜的坦诚。

  在教堂里下跪的那个场景,也许只是一个流浪在山谷之中的孩子找到了一个伙伴。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倾听内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鼓掌或讽刺的人群。

  结尾,是贝多芬的向往。

  如果说,贝多芬如人们评价的那般“色”,但是影片里他却没有对安娜有何过分举动,如果说让安娜去洗净身子是挑逗,不如说,那只是一次灵魂上的洗涤,洗干净了他在现实沾染的灰尘。

  贝多芬用灵魂和自己钟爱的艺术在对话,每一个音符,都是他的诉说。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相关文章: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10-07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9-01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5篇05-06

情书观后感11-17

蜗居观后感11-05

故宫观后感12-05

《风之谷》的观后感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