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5-23 12:41:01 方案 我要投稿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集锦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集锦五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拟实施新一轮税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现对调整20xx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育人为核心,进一步夯实基础,明确导向,拓宽选择,强化实践,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工作重点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本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总体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 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

  2. 坚持“三商并举”、“五能并重”,把能力训练系统化落到实处。

  3.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走交叉复合的路子。

  4. 建立学生毕业后以基本薪酬为主导的就业层次与就业率评价体系。

  具体实施以下五项改革:

  1. 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 大力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建设。

  3. 切实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

  4. 着力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

  5. 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学校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学科领域、职业指向以及学生面对的就业层次等,在综合考虑、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尤其要认真研究并明确各专业的培养规格,充分体现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生将来就业的领域、岗位和行业,并在培养目标中进行准确描述,既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统一,又彰显专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原则上不在现有专业中设置专业方向。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学校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完善“2+2”分流培养的原则、要求、路径与举措,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集中讨论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三、具体要求

  (一)主要内容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导向、主要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修业年限、授予学位、课程结构分析表、教学计划进程表、必要的说明等主要内容。

  (二)学分分配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75学分左右。其中课程教学160学分左右(必修课程118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2学分左右);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15学分左右。

  (三)课程设置

  1. 通识教育课程

  按照“通、宽、厚、透”的要求,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分类设置,由教务处统筹,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开设,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方案》。

  2. 职业发展教育类课程

  (1)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2学分,第二学期、第七学期开设。

  (2)选修课:《职业探索与职业化素质》,1学分;《创新思维与素养》,1学分;《KAB创业基础》,2学分;《创新与创业》,1学分;要求学生修满2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3. 公共基础课程

  (1)“两课”:保持现有基本框架不变,开设4门,计12学分。

  (2)大学英语课:继续实施“平台+模块”的教学改革,其中“平台”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计8学分;“模块”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计4学分。

  (3)数学公共基础课:按照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计16学分(法、工、文、理类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设置数学课程)。

  (4)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应用,计10学分(其中1学分计算机基础模块课程学生需通过“自学+辅导+机试”的方式获得;其他课程,各专业与信息工程学院相互协商,取得共识后由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开设)。

  (5)大学语文课:按照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3学分。

  (6)体育课: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34学时1学分,计4学分。

  4. 专业课程

  (1)按照专业基础入主流、专业主干显优势、专业复合呈特色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2)专业基础课:经管类专业按照基本维持“2+2”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不变,前两年相对统一,坚持打通培养的原则,设置14门左右,42学分左右;法、工、文、理学类专业参照经管类专业的模式设置,要求在各自学院内基本打通培养。原《学科导论》的相关内容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不再单独设置。

  (3)专业主干课:按照“主、精、特、复”的要求,设置反映本专业领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课程6—8门,21学分左右,时间可以提前至第四学期起开设。应进一步拓宽基础,扩大专业适应面,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减少重复,体现专业的.核心问题,避免课程越开越细。

  (4)专业选修课:按照交叉复合、体现特色的思路设置选修课程。紧密型复合对应专业限定选修课,以体现专业要求;非紧密复合对应专业任意选修课,目的在扩大选择。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24学分左右。为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应提供数量充裕的选修课程;为避免选修课程类别过多,跨学科类选修课程暂不单独设置,纳入任意选修课程,希望各学院、各专业在任意选修课程中尽可能设置部分跨学科类选修课程。

  (5)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双语课程,主要从通用性较强的课程中选择设置。

  5. 实验课程

  (1)基础实验纳入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

  (2)课程实验由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设置:经管类各专业至少开设2—3门实验课程;理工类各专业应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文法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

  (3)综合性实验应立足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及学生就业领域所需综合知识的需要设置,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保证各专业设置1个,2学分;名称可以暂定为“某某专业综合实验”。

  (4)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实验课程,提供学生选修,进行网上实验,并给予创新学分或奖励学分。

  6.实践性教学环节

  (1)认知性实践:第三学期前暑期设置,1学分。

  (2)文献综述:1学分。

  (3)毕业实习:2学分。

  (4)毕业论文(设计):3学分。

  7.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三商并举”、“五能并重”的要求,设置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7个模块,要求学生修满6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8. 创新学分

  各专业总学分是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或毕业资格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多修学分,特别是鼓励通过各类创新活动获取学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有关说明

  1.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中加合作)专业和会计学(中英合作)专业的培养计划应按照加拿大和英国合作学校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重点是确保英语教学有的放矢,满足需要。

  2.相关专业要为“专转本”学生专门设置第五至第八学期的课程,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加强专业,注重训练,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要求。

  3. 进一步明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流培养的方案及实施细则,应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组织实施

  (一)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安排,教务处提出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二)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本院领导下,统一认识,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充分论证,必要时应组织校外专家咨询审核。

  (三)各学院负责指导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并加强与相关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汇编工作;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2

  1我国机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其生产制造了其它行业所需要的设备和产品,满足了其它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也是社会人民生活产品的主要来源,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机电技术作为制造业中的重要技术,决定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造业是所有产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革与更新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数控技术的成果、集成制造技术的成果等等。在数控技术的研究方面,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研发。通过对外国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借鉴,加上我国研发人员自身的能力,我国在数控技术研发的技术以及产品方面都获得了重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基地,实现了数控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自主开发、自主生产。现在,我国国内的数控技术行业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实力,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求,为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对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在集成制造技术及其产品方面的发展,我国也取得巨大的进步。

  2高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实际性,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才可以清晰地确定培养的人才类型、所应用的行业。目前,我国机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关键在于其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素质水平,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程度的技术实力,形成了制造业格与创新的瓶颈。现今,我国对于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一方面,要求该专业的人才需要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掌握了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还要求其面临实际技术问题的时候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关于机电一体化各个环节的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3高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

  3.1在理论教学方面进行优化改革

  理论教学体系涉及了三大模块,它们分别包括硬件模块、软件模块以及拓展模块,其中对这些模块进行细化的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文化及人文社科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这个理论教学体系是根据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的,其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拓展了专业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该理论体系内的各个模块与各个课程彼此分工合作,彼此贯通衔接,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实现培养全面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理论教学体系涉及了三大模块,它们分别包括硬件模块、软件模块以及拓展模块,其中对这些模块进行细化的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文化及人文社科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这个理论教学体系是根据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的,其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拓展了专业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该理论体系内的各个模块与各个课程彼此分工合作,彼此贯通衔接,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实现培养全面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3.2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培养内容,它们是:技术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认识和技术素养、常规机械制造和机电加工技能训练、工艺与工装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认识和适应现代企业环境,其中细化的实践内容涉及了校内的实验技能的训练与操作以及校外的实习见习,主要的教育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实践教学既是高职院校机电技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点所在,也是其特色之处的体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对现代如此多变的市场要求,可见传统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优化后的实践教学可以直接客观有效地培养学生面临实际技术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性这个特点出发,必须营造一定条件的工程环境,方可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由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优质的教学设备,同时也要求提供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其产学研合作的教育,通过社会企业的帮助,获得设备、资金、项目机会甚至技术专业人才的协助,从而实现对实用性与应用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来开发高新科技产品,建立研发实验室,以重要的产品作为研究课题,例如电子、汽车等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来共同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基地,来提高社会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校的科学技术建设与发展,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除此之外,通过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教育的开展,还可以培养高级机电技术应用型人才。

  4结语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实现技术应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这个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3

  一、招收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应届、往届毕业生。

  学制:基本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办文、办会、办事的方法、技巧,能熟练操作办公设备,具有良好文化素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强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秘书岗位上,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才。

  (二)就业岗位:

  主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事业单位秘书岗位。

  次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事业单位礼仪人员、文员、营销人员、公关人员、会务人员岗位。

  三、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四、专业主干课及核心课程主要内容

  专业主干课程:

  1.秘书实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办公室日常工作、会议工作、接待工作、信访工作、督查工作、信息工作、沟通与协调工作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秘书工作基本技能,能很好适应岗位要求,有效、迅速、准确地开展工作。

  2.办公自动化:本课程主要讲授电话、传真机、扫描仪、复印机、打字机等办公设备基本理论、运用技巧和方法以及网络办公的基本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办公设备技能以及网络办公技能。

  3.应用文写作:本课程主要讲授事务文书、公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新闻文书、法律文书的写作原则、要求及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能熟练运用各种文体。

  4.礼仪:本课程主要讲授服饰、体态、语言、馈赠、商务、公关、社交、宴请等方面的礼仪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必要礼仪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能合乎规范地开展各种活动。

  5.口语表达:本课程主要讲授口语表达的类型、要求、方式、技巧;即兴演讲特点、技巧;如何进行求职面谈;思维模式训练等方面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在不同场合中清楚、准确、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6.形体:本课程主要讲授形体训练基本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健美训练、舞蹈训练,使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基本能力,使其具有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和动作姿态;提高对形体美的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7.速录:本课程主要讲授速录基础理论、技巧、方法等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速录技能,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完整地记录会议等相关内容。

  8.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本课程主要讲授文书工作基本流程及档案的形式、作用、性质;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统计等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开展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

  9.企业管理与营销:本课程主要讲授构建企业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初步形成企业管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讲授企业市场环境与现状分析,找出企业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能初步制定营销战略、营销战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0.财务入门:本课程主要讲授会计核算的对象、基础、依据、载体、过程;会计记帐方法;管家婆财务软件应用三个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种票据应用和管家婆财务软件应用的技能。

  其中《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五、专业师资队伍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高讲师4人,双师型教师1人。

  六、毕业文凭取得

  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二项条件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1.各门理论课与实践课考试合格。

  2.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中级速录员证、中级秘书资格等级证书中的一个。

  七、说明

  本专业自1994年设置以来,发展势态良好,每年人数稳定在50-100人之间,毕业生就业率为95%。本专业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等文件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的职业教育方针,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规律,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点。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近几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与改革。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层次、九个训练”教学模式,即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为一条主线,构建由速录实训、硬笔书法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摄影技术、顶岗实习、秘书实务实训、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实习、计算机操作基础实训、毕业论文组成的九个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2.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重点加强学生形象与气质的塑造,为此新增《形体》和《广告实务》两门课;同时调整相关课程学时,《口语表达》课由48学时增加到88学时,《礼仪》课由24学时增加到88学时。

  3.更好符合企业需求。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可概括为“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秘岗位,并对岗位技能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安排速录、硬笔书法等九项内容的实训。

  4.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并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其中。如《书法》课因学生在工作岗位更需要硬笔书法而不是软笔书法,为此,将软笔书法改为硬笔书法,在《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礼仪》、《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财务入门》五门课中将秘书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4

  1 国外视光学教学概况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习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习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习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习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平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习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平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习。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习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习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5

  论文摘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各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加强管理,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纵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办学特色不鲜明,课程及教育内容体系不合理等,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高职就业缺乏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拟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来谈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修)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高职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领航塔,引领着高职教育前进的方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过程举步维艰,到目前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高职教育的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都处境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是由于高职教育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准确定位,不能彰显其人才培养的特色。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很多地方仍然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或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相对于本科而言,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不明显;相对于中职而言,高职教育的“高”又无处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与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本科教育形成差异化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它的教育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高职教育中的“职”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中的“高”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向更高层次的岗位发展。因此,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中应满足如下要素:(1)满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具备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次,面对繁多的就业岗位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向多元化转变,要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针对性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完善符合客观需求的多元化目标体系。由于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高职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根据区域差异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每一所职业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如广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且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面向广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趋向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使得大量的知识学而无用,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则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含义狭隘化,课程设置过分强调职业发展要求,形成了培训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基础薄弱,职业迁移困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加快高职课程建设改革,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课程概念,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二是每一门课程的建设。

  第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明确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就业岗位,并预测分析经过3-5年的工作后,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确定其发展岗位。其次,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专业的能力目标,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拓展能力。最后,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系统,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5门左右的专业拓展课,形成拓展课程系统。公共基础课程也要适时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完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作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组成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科学组合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

  第二,在具体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上,首先,每一门课程要与整个课程体系相一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主线,前后衔接,内容不脱节。每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讲授哪些知识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都必须明确。其次,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进行任务式或项目化的整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仿真度,从而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再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摒弃以往的学科型理论化教学模式,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强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

  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制(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贯彻到真正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因此,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至关重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再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建设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这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是类型性(实践性)和层次性(高教性)兼具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职业岗位繁杂多样且灵活多变的形势,又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决定着高职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要能“教学生动手”,又要能“教学生动脑”。

  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应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策略,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将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新引进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对已有的专业教师实行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以保证其实践能力和对产业行业的了解,强化其职业教学能力。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鲜明特征在于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独特功能与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主要标志。有效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软硬件资源的共同支持,一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它是实践教学的物质载体,二是实践教学以何种方式组织实施。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各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开拓校企合作途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高昂的投入,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承担,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引入能代表区域支柱产业的实力型企业,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制(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呈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让企业生产与学校育人有机结合,互惠共赢。另一方面,积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把实践教学搬进企业,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使学生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学会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增强创新能力,真正形成“第一线、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特色。

  3.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权威性的基本教学文件,各教学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教学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管理规定,对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各个环节落实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学时及开课学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申请同意不得随意变更,定期进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18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5篇04-06

人才培养方案01-15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08-17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08-27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03-02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05-09

人才培养方案15篇04-24

销售方案制订销售方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