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时间:2024-06-05 18:31:49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1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里,父母总是在极力维护长辈的威严,认为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具有震慑性和权威性,所以大多数父母容易在孩子面前摆架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容易疏远你,怕你,不愿意把什么话都告诉你,当然更谈不上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了。

  而我无疑就是这传统父母中的一员,总是在各方面过于严厉的要求孩子,总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怕我,也不愿意跟我交流 不情愿的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甚至我误解他都不敢反驳,日积月累,孩子逐渐不自信,胆小,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开始意识到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说"父母的威信应该来自于孩子对你的尊敬,信任和认可",让孩子觉得你是最温暖的,最踏实的港湾,让他在你面前是放松的,愉悦的,愿意跟你推心置腹。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亲子关系呢?书中介绍的第一种方法就是陪伴。陪孩子一起"疯".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习惯于板着面孔的我怎么放下面子跟孩子一起玩闹呢?但为了孩子我还是决定改变自己,从最简单的剪子包袱锤开始,我们制定了游戏规则,输的一方要无条件按照胜方要求去做。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逐渐放松,开始跟我愉快相处,我也会偶尔耍赖,撒娇……儿子突然抱着我说:"原来妈妈也挺可爱的,也跟小孩子似的,喜欢这样的妈妈".慢慢的孩子跟我亲近了,有什么事也愿意跟我分享,并且开朗起来,笑容里多了份自信与从容。

  父母在陪伴孩子玩的时候,大可不必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声望,孩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远远超乎成人的想像,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松紧"的.尺度,孩子一定能感觉到父母的原则和底线,所以父母能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玩,跟上孩子的变化,同时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增加孩子的生活阅历,这样才能够和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2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耶鲁女孩培养手记,很容易想起《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所以,北大兄妹》,吸引眼球的莫过那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了。当然,国外的大学的招牌会更响更亮。但是我们反思一下,进入了名牌大学就一定有经验可以借鉴吗?会不会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再想,虽然我并不知道哈佛耶鲁每年招新生多少,每一个新生的家长是不是都可以写一本哈佛(耶鲁)男孩(女孩)培养手记?

  实际上,本书作者也不不讳言收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启发,主要是在国内就可以直接申请读美国的大学本科。本书很大程度传达了一种信息,帮助一部分读者树立这样一个目标:申请读国外的大学。本书从自身的体会处出发,详细了写了月月如何成功申请到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如何成为耶鲁女孩的。由此倒推,怎样的孩子会受到国外大学的青睐,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要做怎样的准备,有哪些要过的关卡,怎样申请等等,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对想走这样一条路的家长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无疑是有的'。

  本书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家长关注的?为什么是月月成为了耶鲁女孩?除了她接受的英语准备,除了她的家长知道有可以申请美国大专的信息并且进行了实施之外,我觉得还真有我们家长值得学习的地方。

  国外大学的录取标准和我们国内的某些大学还真是不一样,但我们得承认,他们代表了先进的方向。他们看待可塑之才的标准,值得我们家长深思。我们需要与之对照,见贤思齐。我们很多教育方式是迂腐落后的,比如应试教育。国内大的教育环境倾向于应试,这需要我们的家长的清醒头脑。孩子小时候的培养,作者的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把早教变成游戏,这个经验挺好。还有广泛阅读,以及学习奥数的底子,为将来月月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参加社会活动,都是在培养真正的人。

  耶鲁女孩月月所写的序言挺好,说本书知识提供一种方法而非秘诀,是抛砖引玉。有这样一个清醒的头脑很好。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耶鲁男生,牛津男生,剑桥女生。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3

  经过一番波折,终于拿到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这本书了,心中非常高兴,我觉得女孩的父母应该很有必要看这本书,通过对比,学习能体会到陪养一个女孩成长的过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作者朴实真挚的语言,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

  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关于兴趣班和早教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无论是学什么首先都要让孩子自我感兴趣,没有压力。不是一味地追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切都要赶早赶好。我觉得作为父母要好好学习一下,转变思想关念在子女的教育中非常重要。不能把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在中国当代社会里,这些现象普遍存在,真希望我们能进一步反思,给孩子减压不是一句空白的口号,要从平时的生活一点一滴中开始。维持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事物,只要孩子有兴趣,父母要多给鼓励,多给肯定。

  再有一点就是作者对关于阅读问题的看法,作为四岁女孩的母亲,感觉很有共鸣!阅读是孩了认识这个世界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过程,我认为亲子阅读更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自己认为在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一个很合格的母亲,从小给宝宝读各种绘本,益智类图书,订阅画报等等,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而从宝宝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及上幼儿园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也体现出阅读带来的好处!

  通读全书,我才发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比什么都重要,作者就是要向我们传递一种轻松快乐地生活理念,从小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无压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女孩的成长需要母亲无时无刻地陪伴,一个母亲从怀怀孕生产,哺乳喂养,到教育陪伴,一生的时光是何其漫长,但能有幸参与到女儿第一声啼哭,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咿呀学语,第一次上幼儿园;无数个第一次的点滴汇集,如同幸福源泉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当你有一天回首时才会发现,这个过程如同等待一朵花静静地绽放,是那么幸福与温馨!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4

 12年女儿从未离开过我,去年学校组织初一新生进行封闭式军训时,我陪著女儿走到校门口,看着女儿背着书包进入校区,心中有种隐隐的酸楚,泪水充满双眼,我茫然的望着女儿的背影,好希望她能回头一瞥,可是她没有。刚好看到路姐发来视屏《我们能陪孩子多久》,感动的泪水肆意流淌,善良、细心的姐姐,让我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时光易逝,光阴难返,唯有以爱相伴,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才能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想,郭力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主旨,也是要孩子快乐的面对生活吧!

  郭力讲到如何将女儿培养进入耶鲁的过程,让我看到智慧的妈妈,不仅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文化素养。看到郭力历练女儿摆摊,培养正确的'财富观念;读到“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耐心与耐力的考验”时,审视自身,第一对女儿关注过多,不忍放手,致使女儿独立性较弱;第二对待女儿耐心不足,面对女儿任性时,自己容易烦躁,耐心是制约我的一把量尺。

  掩卷沉思,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能给予她带来什么资源?为了女儿我应该如何转变?静心沉思,我爱女儿,只做些表面功课,虽然与女儿关系融洽,但是感觉无法进入她的内心层面,激发她潜在的动力,我的潜意识中还是有些期待,焦虑的毒草有时还会出现,力克.胡哲、夸斯托夫等人的故事,深深触动我的内心,他们的父母不因孩子残疾忽视他们,而是因材施教,使他们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反思自身,这些年看过不少亲子书籍,参加一些亲子培训,观念改变很多,慢慢理解萨提亚的理念——无条件接纳孩子,包容她的过失,从错事中找出积极的方面,多鼓励、多肯定,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让孩子自己沉思,转变得更快。

  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跳好双人舞,只有为他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在培训沙龙中,老师让我们用5个词语讲述故事,我用大树比喻父母,告诉女儿,无论将来她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大树那就是我们,我们永远在这里等待,这里永远是回家的路……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5

  自从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了一系列手慢脚乱的摸索,到底孩子该怎么教育?于是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和积累,网上的、亲朋好友介绍的、各种育儿书籍上的,应接不暇,有时候看到各种早教的书籍和碟,便忙不赢的赶紧买下,看到朋友的孩子们一个个上各种各样的早教课,自己的心里也痒痒的,计划着什么时候也把孩子送去,最麻烦的莫过于有时候在孩子的教育上家人有分歧的时候,心力交瘁,无所适从,直到看过这本《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后,我焦虑和茫然的.心轻松了。

  很喜欢作者的写法,每一个小节都是一个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在教育时采取的办法,同时在后面还附带了别的家中小孩在类似问题出现不同情况时的建议,非常的实用。

  总的一本书读下来,我释然了,终于明白了为何作者能够教出如此出色的各方面都很全面的女儿,也许在作者同事的眼里,作者是个“干工作是个拼命三郎,但对孩子、对家庭很不上心”妈妈,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和别的妈妈一样的爱孩子,为孩子的一切考虑、操心的妈妈,但我也从书中看到了一个聪明的、理智的妈妈,与很多妈妈门在带孩子的时候的迷茫、慌乱以及盲从不同,作者从孩子小的时候便帮孩子做好了人生的规划,不盲目的因为现在的升学压力而把孩子变成了一个“高分低能儿”或者是“有才无德者”,作者切切实实的做到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就像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盏小桔灯,温暖的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但在孩子迷茫的时候,作者又会及时而又坚定的帮孩子选择正确的道路,却又不干扰孩子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这一点,正是大多数的妈妈难以做到的地方,很庆幸有了这本书的帮助,我相信很多妈妈从中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技巧。

  宝贝还在成长,育儿的书籍和知识我还会继续的收集,但是这本书我会一直放在首位,让这本书一直提醒我,“成为一名理性的妈妈,相信我们的孩子,从心底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相信这样我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很健全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6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我非常推崇且尽力去做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我个人认为,父母对子女,好的陪伴即是好的家庭教育。

  怎么才能算是好的陪伴呢?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的言行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孩子。但是,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好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智慧、眼光,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大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

  读完文章我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月月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长时间就制定目标,然后帮助月月一步步努力接近并达成目标。目标是让女儿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

  由此可见,对孩子教育培养也有目标和大方向,除却素质、习惯、品格方面,在心智和能力层面,期冀孩子具备创造力、思辨力、好学多问,多元化知识结构等等。

  第三,要和孩子多交流,从小和孩子建立一种良好愉快的关系。通过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疯”,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于孩子而对孩子施威,欺人,无法做到以平等的高度和视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里上也就滋生了不平等的居高临下姿态。

  第四,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根据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对孩子的教育她总能做到适度,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她总是陪伴着孩子,不帮孩子选择自己的路,但是一直在关键的时间和节点陪伴和引导,而当孩子可以独立地走下去的时候,她挥手祝福。这也许就是她说的关键时期的陪伴的真正含义吧。

  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更好的进步,只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果用大树比喻父母,那么告诉孩子,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大树那就是我们,我们永远在这里等待,这里永远是回家的路……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相关文章:

陪伴记叙文06-23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12-13

陪伴记叙文14篇06-24

最温暖的陪伴记叙文02-15

最好的婚礼策划08-05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09-15

《做最好的自己》的读后感03-03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04-28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04-26

最好的作品中考作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