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时间:2023-01-31 11:41:33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1

  人常说:有三样东西别人夺不走,吃进胃里的东西,藏在心里的梦想,读进脑子里的书。作为一名初中教师,书,是一定要读的。不读书,又如何影响学生醉心阅读?所以,哪怕再忙,我也尽量抽出时间读读教育专著。

  这不,这段时间我正在阅读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其中一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读来颇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所以,要拉他们一把,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确,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世界太贫乏、太枯燥无味了。他们在学习中找不到信心,找不到乐趣,他们迷茫、他们困惑、他们沮丧。如何启迪他们的智慧,调动他们的兴趣,阅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于是,我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推荐的书目除了根据学生的实际,还结合教材以及语文主题丛书,每三个星期读一本,在读的过程,不定时地抽出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当读完,还会上一节读书交流课。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看到其他同学就书中的内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读后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无疑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的队伍。

  除了以身作则和利用班级的`良好氛围影响学习困难的学生阅读,我还另外推荐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他们,对于从不阅读的他们,如果一下子让他们读一些名著,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由易而难地引导。《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一段段、一节节、一篇篇、一本本,循序渐进,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读,从你我开始。让为师的我们和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2

  通过深入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感受到了张老师在开会时说的:“每一条都会很有感触”。在读到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17年我刚做班主任,当时我也是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接了一个成绩倒数的班级,班级接手后才发现班里尽是些“人才”,课上睡觉的,谈恋爱的,打过架的……我是真的很头疼,但是到18年他们毕业时,这个班考上一中的学生很多。回忆那一年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是自己在管理他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化弊为利。他们中有的学生很有管理能力,但是一开始他们并不为我所用,我多次采取谈话的方式,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给他们灌输班级荣誉感,终于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我培养出了一套敢管敢干的班干部,到第二学期时,班级事务基本上不用费心了。

  到了初三下学期,班级内不学习、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愈加明显。我和那些爱上课说话的同学谈话中发现,他们已经对较难的课程听不明白了,很多作业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每科老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严格,课下作业他们基本上都是抄完的。面对这种现实,我和各科老师都进行了交流,建议每科老师能够区别对待这样的同学,在布置作业时按照成绩进行分层,成绩在前30名的同学保质保量完成正常的作业量,成绩在30名之后的同学只做简单题和一部分稍有难度的题。由于采取了分层,这些学生的课堂状况和作业情况明显的改善,班级的学习氛围都变得更好了。比较遗憾的是我接这个班级的时间太晚了,如果能在初二就接手,估计这种分层的方法能转化更多的后进生。因为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一丝乐趣,觉得学习并不是那么那么难,慢慢的他们的信心会越来越强,就敢于去学习稍微有些难度的知识。

  我认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归属感,是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钥匙。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从中能学到好多有价值的知识。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教师的时间和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知识的难易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什么岁数增加了,成绩却不行了?”但为什么他们在低年级时能处于同等地位?这就说明他们的智商应该是相差不大的。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队伍、都能轻松快乐的学习呢?那就是教会孩子学习!常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要会学习,他们就不会落伍、就不会感到困难!可怎样才能教会孩子学习呢?这就需要在孩子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这里可能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在其中起着作用,也或者是我们的教师未能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导致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断节。

  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还要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刻求知识的火焰。我们还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在大纲里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所以在低年级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都要掌握、学会、领悟。虽然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尽力而为。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越读越对他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

  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5

  幸得学校领导的安排,今年我接任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我重要任务之一。

  《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细读之下,反复思考,理解为: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实际操作中,我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我需要的和喜欢的,让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中。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营造阅读期待,教学提问指向认知冲突,力求使问题有思维冲击力,有探究价值。在课堂上,我放低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学习伙伴,适时地穿插几句幽默的话语,调节课堂气氛,收一收学生的心。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班的孩子常常会说:“哎呀!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都还没上够呢!”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6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7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感觉到他不愧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提出的值得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每个班级里有些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及格?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

  这是每个教师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样的,我也不由得深思起来,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一个师者应做到的工作了,反省自身,我们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我们的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真正尽到师者的职责,我们会不会歧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是不是除了成绩就看不到学生的一丝闪光点,作为学生——一个个幼稚的面孔,那种求知若渴的表情,那种希望得到肯定的神情,我们会不会板着面孔、那副高高在上、不屑一顾的样子,你知道给学生的`心理有多大的伤害吗?在他那幼稚的思维和心灵里,作为老师,我们不是恩赐给他们什么,而是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点鼓励,多从他们的思想和情操上去引导他们,他们需要老师去塑造的那苍白魂灵。

  我更能明白一个教师,不光从学生的成绩上去看待他们,更重要的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上去陶冶他们,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同样的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还需要我们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教师,我们的教师能转变过来,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会再是为了“分”而得不到公平的对待。那将是我们为师的过错。

  教师,同样面对学习,再学习,我们也不一定是学得都好,我们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但我们同样也承认自己的不足,至少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我们也从自身的素质中提高自己的内涵,更好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8

  读到第二十八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发表一下感想吧。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

  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苏氏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9

  疫情仍然没有结束,在家里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让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推荐我们要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读书,还要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10

  初读这本书,感觉作者是个朴实谦和的人,前面的序言作者把自己放的很低,说自己写此书不会是出于恶意,不妨读读,是一本无害的书。然后谦称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给老师提什么建议的人,但从这字字句句中我更能读出郑杰的一片赤子之心。他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善意的帮助者和沟通者的角度上,自然文章就多了情感,少了说教。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郑杰更是深谙此道。为了能“奢望”给读者一点点影响,郑杰自表家门,陈述了自己从业经历及建校根基:一是困难中的学校如何生存;二是这样的学校中的人们的生命质量如何;三是寻找到帮助学校和学校中所有人摆脱困境的原创力在哪儿。从他关注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第一条决定了他要做一个放低姿态、服务社会、多做实事的人;第二条决定了他是一个尊重生命、敬畏知识真理,关注师生需求以人为本的人;第三条决定了他是一个注重构建校园文化底蕴,唤醒人们灵魂,从精神层面激活人们寻求幸福的原动力得人。

  这样一个人文、低调、谦逊的校长,他的书也处处说到人的心坎上,许多东西感觉似曾相识,或是又得到了一次印证,似乎在与一位老友畅谈,有点他乡遇故交的感受。

  本来我也不敢写些评论他人的话,正是基于作者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懂得尊重和敬畏的人,是一个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的人,我在这里也发自肺腑的妄谈自己的感受,也保证没有一个字是不真诚的,这篇小文如果有缘奢望被郑杰校长看到,相信一定不会被人腹诽的。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11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并且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

  美国作家安奈特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情,讲了许多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它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你觉察不出教育专著的干涩和乏味,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这些建议在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产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此书有七章,第一章关于课堂管理;第二章关于教学规则;第三章关于课堂指导;第四章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第五章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第六章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细细地品读,感受到本书提供了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教师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很实在,很智慧。

  读着一条条建议,联系到现实的教学实际,只感到作者的建议挺好的,里面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很新,很具有人文关怀。老师们如果真的按照一条条建议去做了,那么我们的师生关系,课堂纪律,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现实中,有的班级学生纪律不好,只是一味的责怪学生不听话,素质低,藐视后进学生,上海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很少考虑自己工作的方法好不好。

  学习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他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阅读这样的好书,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使自己成为能音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12

  写教学后已经多年了,坚持写教学日志也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系统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志的问题的时候不多,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己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应名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研日志,随笔,这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必修之课。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13

  假期,重新拜读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次是逐字逐句细致又系统的阅读,虽然是还不能全然领会其中的要义,但确实使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这位上世纪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个世界后的今天让读者依旧感受到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观现实,许多家庭、许多学校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够读书破万卷,势必也能做到上课如有神。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于当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带领学生们从中学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强烈的万事万物的联系,从而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

  “阅读”与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说应该成为学生们行走的两条腿。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阅读给予学生们成长的阳光,而到自然中去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气,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个体。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14

  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读后,掩卷反思。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作为教师,“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因为成就感是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教师要“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好”。

  话语平实,却句句珠玑。大师在说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迸发出来。

  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

  曾几何时,一说到上述问题,显得都特别抽象、特别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论,呆板到如同教科书上的印刷体。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一直践行,教育就是“教书”,学生就是生产“分数”的机器。曾几何时,也有不少教师“杞人忧天”,不断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浅尝辄止,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大师就是大师,非常有远见。“学生是具体的,教育并不抽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的教诲值得我们时刻铭记,作为教育人心中有学生,眼中更应有学生,因为孩子们是鲜活的、具体的。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15

  不像其他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是在网上买的,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去感受,去学习,它有必要成为我工作生活闲暇时的精神食粮。

  拿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心中不禁感慨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多么伟大。

  《给教师的建议》中,最显著的建议之一就是让我们多读书。首页的一段文字让我感触很深。“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她的知识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当我经常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会感慨万千,为什么优秀的老师讲课总是那么自然、幽默、顺手。那是因为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渊博的知识,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色。

  对于改善教学质量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表示,“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她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培养是教师培养的一面镜子。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骄傲,那么他们就不喜欢脑力劳动。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数量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成为一名教师。只有当你有一些东西,你才能把它教给学生。社会在不断地要求我们,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热爱你的工作。

  让阅读和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吧,给自己充电,影响你的孩子。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9-2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10-14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06-2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9-1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9-18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21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