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书笔记

时间:2024-10-03 08:26:5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断舍离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断舍离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断舍离读书笔记

断舍离读书笔记1

  有一些人让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做家务或者整理衣柜,通过扫地,拖地,让整个房间窗明几净,整个人的心情是舒畅通透的,通过把衣柜里的衣服品类都整理好,不仅物品一目了然,人的心情也跟着明朗起来。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够改变一个人糟糕的心情呢?这个疑问,我们可以从《断舍离》一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整理收拾房间和管理人生有重要关系”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整理房间就可以做好人生管理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在《断舍离》一书中,却告诉了我们:“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我们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从而从以前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中剥离出来,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作为女生,总爱买买买,同款式的衣服,要买不同颜色的,鞋子也要买好几双来搭配衣服,久而久之衣柜和鞋柜再也装不下了。自从读了《断舍离》后,我开始对自己的衣柜来了革命般的整理,不仅整理出了很多不穿的衣服,让整个衣柜空出了很多地方,而且让我重新认识了物品的定义。物品要以我们为媒介才能实现其价值,比如你需要穿这件衣服,或者这件裙子,而不是放在那里将其束之高阁,不穿也不送人。

  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不断地在生活中实现《断舍离》,你将会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对物品本身的珍惜转化成自己是否需要这个物品,在不断的筛选和剥离过程中,让自己所生活的空间更加的明朗,循序渐进地改善你的心灵环境,从看不见的世界里,一点一滴地改变看得见的世界。

  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在整理衣柜的时候,你会惊人的发现自己有很多条类似的裙子或者衣服,每次遇到剁手节时,就会手不听使唤地买买买,满足了当下了购物欲,却从来都没有静下来心来问自己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相信每一个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都塞着一些从来不用却一直囤积着的东西,《断舍离》这一本书中,就是教会我们通过整理屋子,逐步地建立自己的物质需求体系,当你有一天你家里所放的东西,都是你需要的,并且这些物品都能放在体现自身价值的位置上,而不是被我们打入冷宫,永远的躺在别人看不见的阴暗角落里。

  想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清晰自己地需求,下次遇到疯狂打折或剁手节时,就不会随心所欲地挥霍钱包,让一些没用的物品霸占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了。

  我们不习惯丢一些东西,是因为舍不得,或者潜意识里觉得这些东西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发挥它本身的价值。但往往就是这些对物品上的杂念,牵绊着我们的精神,纠结于过往。

  精神上的杂念,自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去除,但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整理衣柜,把那些我们自认为珍贵有感情的衣服从自己的生活中剥离出去,从看见的世界里,慢慢地改变自己精神上的执念,长此以往,那些你纠结的过往就会随着行动烟消云散。

  如果你精神上有些执念让你痛苦不堪,目前又没有办法完全摆脱,那么你可以尝试着用“断舍离”的方法,不要让习惯局限了你的思想和行动,只有丢掉了过去,才能迎接新的未来。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反应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的房间是乱糟糟的,那么别人对他的态度自然是普通的,但一个人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他的生活状态是有规律的。别人对你的认知,是通过所看到的外部形象。就像《断舍离》书中所说的“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礼物送他就行了””

  当你通过“断舍离”开始筛选物品,从家里的衣柜,抽屉有意识地进行改变,处理好和物品的关系,让所生活的.空间更趋于简单明朗化,那么个人的形象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改变,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物品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同时我们也是和自己有相同频率的人交朋友。当我们选择了简单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人际圈自然也是简单。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做了一个减法的工作,在筛选与丢弃中,越发地清晰自己的需求,从而让每一件物品回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需要的物品就淘汰或者送人,这种思维方式可延伸到选择朋友的事情上,和自己脾性相似的朋友才值得深交,也就才走得远。

  筛选物品,如同选择自己的交际圈,想要简单而高质的交际圈,不妨从整理屋子开始。

  李安曾说自己最有灵感的时候,就是埋头做家务时。可能很多人会对此有一些的疑虑,做家务怎么能生发出那么灵感呢?但实际上,我们就是通过做家务和整理房间,让自己的心灵回归沉静的状态,在整理的过程中,也相当于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你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整理好了,自然就能改变周围的世界。

  转换思维,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从科学有效地管理物品开始,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断舍离读书笔记2

  《断舍离》告诉我们,我们要随时随地将环境、杂念、欲望、名利等清空,过简单、朴实、轻松、现实的生活。享受从容、自由、舒适、快乐的人生。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

  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人更容易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进行及时的.整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去追求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不要为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和贪婪的虚荣,去追逐那些本不属于自己和无法达到的欲望。让自己为此披上重重的枷锁,使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毫无生机。我们的人生主角不是欲望,而是自己的执念,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到梦想和希望要脚踏实地,做好人生的减法,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和充沛的人生。

  山下英子认为,留在身边的必须是最少量、最适合、最好的东西。要放弃不舍心,剔除身边不再合适的东西。一旦形成自动机制,你就会自觉开始清理身边和内心的杂物,进而澄清自己的人生,体会前所未有的轻盈。“断舍离”的终极含义就是要彻底以自己为主体,过去、未来都不重要,我们拥有的只有今天和现在。丢掉不舍和执著之后,你就会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感,如沐浴春风,享受阳光普照。而且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也是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的机会。选择越多,越难抉择。在你做“断舍离”的时候,最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出来,你也会变得更加珍惜并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能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断舍离读书笔记3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山下英子,通过练习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便致力于提倡这种观念,使人们都能够亲身实践收拾整理这种事情,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舒适的自由生活。说真心话,我并不是很喜欢阅读这本书,但是,任何一本书都有可学习的地方。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感想,愿与大家共分享:

  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看似很是抽象。但细细琢磨,就是这么回事。要想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因此,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之一,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馄饨,让人生更加美好。“断、舍、离”从字面上各自有不同的解释,而我们要求的“断舍离”并不是心灵改变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也就是说让你“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够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位置,以及确保他们能够物尽其用。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

  我们先弄懂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让他们分别就自己不同的性格特性进行反复的思考,才能够做到改变生活习惯,将你的家变得干净利索。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的层面上看出。也就是说,可以从房间中的灰尘的数量及家庭的整洁方面看出家庭的整体运势。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些必要的整理作为常规性的习惯,持之以恒。快速从不用的东西、还在使用的东西、充满怀念的东西上进行立即行动,整理家庭中这些的“杂物”,使生活得到改变。这也就解决了“物品与自己的关系”。假使我们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的随便乱丢东西,就相当于赋予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使你的生活、工作、学习得不到积极向上的赋能,更没有足够的勇气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挑战新的“目标”。

  彻底的筛选物品才是“断舍离”的核心,所以,如果做不到,就一定没有完全符合“断舍离”的要求。此时,我们要明确垃圾的三大类包括: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基于明确这些,开始行动,并能够更深入的思考一下送东西和收东西这件事情,就不会随便送礼品给人了,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也是“断”的一种行动体现。同时,我们要把握“断舍离”的目标“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去实现我们的行动,找到最终的好心情,打动自己的潜意识,最终实现自己的自立、自由、自在。

  书已经阅读完毕,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到一家打折的床单,质量很好、图案不错,正在准备购买的同时,突然停止,其原因是因为家中已经存有足够替换的床单了,必须制止自己的购买行为,做到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有多喜欢……,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够更有自信。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地审视“断舍离”,将它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将重新认识世界,获得整个宇宙的支撑和能量。

断舍离读书笔记4

  花了几个小时把这本书读完后,第一个想法就是想马上行动起来,之前按照自己对断舍离的理解,把房间粗略都清理了一遍,能够扔的舍的扔了一些,发现扔出去后,心情好舒畅,读完后,准备进行第二轮的房间断舍离,然后按照书里写的进行实践。

  最近家里都在搞大扫除,才发现老爸才是真正意义上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的人,而老妈是那种自己的很多东西舍不得扔,却总是扔很多别人的东西,小姨是那种购物很多,不会打理,东西多而乱,爷爷奶奶更是觉得什么都要留着,当古董留着的那种,这样看来我反而是第一个有点开始想通的人。

  其实看了这本书,也很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爷爷奶奶那一辈什么都舍不得扔是因为,都是从苦日子慢慢过来的,总是节约节俭,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扔了可惜。而老爸也一样,自己的东西反复用到坏觉得修一修还能用,哪怕真的修不了了,也觉得用了那么久都有感情了,就留着,这一点可能我就是遗传了老爸的。

  而小姨是因为两个孩子,每天觉得收拾整理太花时间,收拾好了又会被他们弄乱,就索性不收拾不整理,越来越乱,越乱越不想收拾。老妈则是知道不穿的衣服要扔,知道不需要的东西要扔,当真正要扔的时候又会再纠结一遍要不要扔,而扔家里人的东西就扔得很快,因为这个事情跟老妈说过,以后不要收拾我的东西,我自己来收拾,今年老妈看到我一大袋一大袋的东西往外扔,说感到很欣慰,说我有太多东西舍不得扔她也不敢扔。

  看书的过程就会浮现家里人对物品的看法,虽然是间接感受到的,但是知道了家里总是堆积很多东西的原因,不是因为空间不够大,是因为日常的积累,只进不出,要家里人改变这个习惯和观点也挺难的,从自己做起吧。

断舍离读书笔记5

  《断舍离》,个人觉得这书名取得真霸气,因为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些,当断不断、该舍不舍、要离不离,导致了很多纠结的问题出现。

  书籍封面就对断舍离三个字进行了注解:

  这又是一本关于“整理”的书籍,日本人好像比较擅长做整理和收纳。作者山下英子通过练瑜珈而进行灵修,放下执著啥的,不可避免地使本书也注重个人意识层面的宣导——放下对物品的执念,做自己的主人。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另外一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虽然这个书名不怎么霸气,但是内容却很实用,提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整理和收纳原则,如果你想学整理,《怦然~》这本书就绝对值得一看。

  当然,《断舍离》这本书也有一些原则是不错的,值得借鉴,比如:

  判断一件物品是否需要的原则是否适合当下的自己,是否确实在用。

  七五一原则:看不见的地方放7成满,看得见的地方只放5成,拿来炫耀和展示的就放1成的空间。

  周围的物品应该成为你生活和工作的战友,而不是累赘。

  断舍离真正的`对象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整理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一大难题,因为我真的很难做到彻底的断、舍、离,如果按照《怦然~》那本书中的原则进行“舍”的步骤的话,我应该还可以丢掉一半的物品,看来我还是太执著了,根本就无法达到“离”的境界。

  只希望“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断舍离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断舍离》读书心得06-12

断舍离读后感04-29

《断舍离》读后感04-28

给离退教师的春节慰问信07-03

读书笔记05-17

《断章》读后感06-10

曾国藩读书笔记11-08

红与黑读书笔记11-08

童年的读书笔记11-10

论语的读书笔记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