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谈》读书笔记优秀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常谈》读书笔记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1
薄薄一本素色的小册,我倘徉其中,与几千年的中华经典做了一次浪漫的约会。阳光之下,轻抚这一朵永恒的文化凝聚而成的朝花,嗅得满心的温润冷香。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之一。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他的作品是我国现代白话散文的巅峰,也正是他那如此透彻之至的文化修养造就了他非凡的成绩。为了引领中学生走进哲学与文学的大门,先生特此撰写了《经典常谈》。
全共书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本书抛弃了其他哲学书特有的“架子”,以平易近人的亲切面孔示人。运用优美精炼的词句,将平板枯燥的高深哲学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回想当初,我手捧《经典常谈》,心中的疑惑甚甚至不屑自不必说:这样一本薄书,真的能那样好地写出我国的文化经典吗?我素来最不喜哲学,一直是敬而远之,因为哲学太过高深玄秘,而我痛恨那种半懂不懂、如坠云雾的感觉。然而,当我抱着如万钧之山的偏见去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我真是太低估朱自清先生了。
匠心独运的生动描写、凄婉别致的用词造句,当真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学术散文集!每一章,我读得如饥似渴,时而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所震撼,时而被凄凄切切低吟“美人迟暮”的屈原所感动,抑或是沉醉于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中,而在《诗经》里流连忘返。在这本书中,我领悟了造字与用字的基本法,浏览了各篇经典的文字介绍,甚至浅学了那么点作赋的技巧,并深深为我国几千年的'智慧所折服,开始从心底对哲学产生兴趣。
在散文般亲切温和的语调中,还能深刻地学习哲学文化,本书仿佛闪烁出温润如玉的光辉来,散溢出温凉如水的清冽来。读了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谢谢您,朱自清先生!
先生曾说,《经典常谈》最先是作《国学概论》的。可他认为,他是想用本书引领我们走进经典文化,而不是只读一本书就认为自己已经通透。这太死板了,而且也有违初心。就如同,看过一朵花并不代表看过整个春天,掬起一捧水并不代表捧起了整片海洋,我认为,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本书就如同一枚朴素别致的叶夹在树叶中,靠着它我们才能翻开整本书。
一盏青灯如月,缥缈光影散落在字里行间。永恒的花啊温润的玉,谢谢您,朱自清先生!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2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3
最近我阅读了朱自清先生写的《经典常谈》,对书中《诗经》第四颇感兴趣。
《诗经》是一部乐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大半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以叙述诗为多。“颂”多叙事诗与祀神歌,总计三百零五篇。读起来语言流畅还很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广大群众能接收的广度。
在朱自清先生写的书中,我了解到了《诗经》的'修辞方法有“赋”,直接叙述;“比”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而后明白叙述。
《诗经》有文学和史料价值。比如,我读了“风”,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以及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它的语言表述方法虽然和我们现在诗歌的表述方法不同,但是,作为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是非常优美的,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经》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它们都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劳动,非常地接地气,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朱熹曾经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平时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困难重重,关键是对现实生活了解不够,缺少现实生活的经历,只是一味地死读书,闭门造车想当然。正是这一经典的面貌,激发了我阅读《诗经》的兴趣,所以我希望能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4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我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沉浸在这本书所呈现的高度和深度,以及我所能接受的程度,不禁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中,依旧那样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依旧是让我如此期待。
在几千年的历史漫漫长廊中,文字同华夏文明一样不断地昂扬向前,整体更加简易。魏晋时期形成的楷书,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文字仍是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诸子》第十中,同儒家为显学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墨子“非攻”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中国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兼爱”的。真实写照。
文化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每一种思想,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惊喜且自豪之余,我深叹了一口气: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般人往往对国学经典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其实文化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也许如今它并不是显性基因,但依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可惜,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点。
当我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我们的个人生活就会锦上添花,刻苦学习时,我们知道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人处事时,我们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相信,常读经典,扎根传统文化,定会让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更浓的中国红更加的璀璨夺目。我相信,这使华夏文明几千年屹立不倒并不断前进的文化瑰宝,定会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在新时代傲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5
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朱自清
学生年代已然过去廿余年,再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是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二十二年后的今天。不知不觉,忙到飞起的这个暑假,已悄然过了大半,也只有在静夜才得以独自沉浸于朱先生凝练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先生80年前在浩繁艰晦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皓首穷经,青灯文字的良苦用心,领略先生的经纬之才。
书中,朱先生开宗明义,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亦可称之为“国学入门书”。于我而言,既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自不必赘述。何谓经典?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先生大才槃槃,在浩瀚典籍中觅沧海遗珠,所选经典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著作,既沿袭传统顺序精选了经典书籍十三种,又以教育大家的高瞻远瞩,自《说文解字》始,五经四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诸子经典、辞赋、诗歌、散文,玉振金声,用夹叙夹议的行文,微言大义,以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作者、产生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可看做散文集,亦可看做教科书,完全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
撰写《经典常谈》,朱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信念,那就是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他们引到经典的大路上,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朱先生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隔着时空和岁月与先生求学,走进《经典常谈》如入宝山,在先生的引导下,在中华古代文化经典的'瑰丽山水中,按图索骥,探索着文字的起源,知晓了《尚书》流传的曲折,感受着太史公的坎坷和坚守梦想的执着。朱先生以大教育家的深厚功力,高屋建瓴又极懂人心,这部《经典常谈》,以“指南”为主旨,却只是引导你想去探寻。从先生谈《史记》就可窥其一斑:不说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只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背景中刻画出司马迁枯瘦却如铁的身影,直言他和《史记》一样伟大,如此这般,直让人不禁想去探一探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再读《经典常谈》,在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先生以大智慧,在平和的幽默中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处是简练质朴的文笔。《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世态人情,只在寥寥几笔;屈原著《离骚》,言说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俏皮易懂的几句话语,让读者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一览无余。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是“常谈”而不是“长谈”,有趣而丰满,不啰嗦亦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先生如此笔触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和广泛的角度挖掘这些经典背后的故事,让孜孜的读者不仅能理出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能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在汉语言文字世界中探索语文之美,让语文之美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再读《经典常谈》,忽然了悟,朱先生已先行久矣,我辈之幸,终能在《经典常谈》里体悟先生良苦用心和为师之道,终于明白这才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将经典之美种植在少年之心的正途大道。
静夜掩卷,我仿佛看到朱先生伏案凝思,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沧海觅遗珠,将中华文化经典深深刻画在历史的岁月与时空,让经典之美悄然勃发。朱先生单薄的身形于光里摇曳,仿佛是瑰丽山水中巨人的背影。
经典之美,美在气势雄壮,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经典之美,美在灵动秀丽,诗词歌赋中都在吟哦着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典之美,美在它既见证了历史,又升华了历史;经典之美,还美在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之美,美不胜收!而自古以来,经典就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化。
因此,作为语文人,我们更应该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经典之美,以之滋养身心和灵魂,涵养文化底蕴,坚定民族底气,让经典之美于在更多人的心灵盛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6
在民国时代,有很多人尝试用浅显的白话来介绍或翻译古代经典,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一类书中,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非常出色的一种,直到今天还仍受欢迎。
这本书虽然主要在于普及性,但是也并未放弃学术性。朱自清先生在书中吸收了清代以来,直到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书”,从前的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在“四书”中,《大学》是学者入德的门径,《中庸》是孔门的心法。
“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服人心,这是心法。”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人要努力克服私欲,实现“小我”,努力修养天理,成为“大我”。“小我”就是突破自己的私欲,“大我”就是达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了。从人心到天理,是让自己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成为一个无私的'。人。从狭隘到豁达,如果领会不到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的,是无法论天下事的。
当一个人的“心法”修炼到一定的境界,对于他来说,并不存在“无私奉献”,因为他会考虑的无比周到,会时刻为他人着想,克服“私欲”修养“天理”是自古以来学者的追求和向往。将古人的智慧化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我”就好比是我读书,仅仅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我在公众之事中多出力仅仅是为自己获取加分项,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与自己有利的就做,无关的就视而不见。而“大我”的体现却是努力读书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于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并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公众之事多尽力,也是因为践行社会主义的时代美德,这恰恰是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便是我读《经典常谈》领略的一二。
这本书为我开启了重新认识古代经典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多地了解我国古籍的基本情况和意义所在,并为我所用。
阅读经典,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华文化的多元理解,还加深了我对古代先贤思想的认识,更加增强了我对先贤的敬重之情!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7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
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8
暑假里匆匆观览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先人留下的许多的文化遗产。这些经典多而难读,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似乎见到了这个,整理了经典,就有了《经典常谈》一书。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等著作,是群经,史,子,集四部中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这样的次序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说起《说文解字》,原先我家有一本,一直没有人看以至于忘记了家里的这本书,后来有需要就又买了一本,放到书柜里时才发现原来那里已经有一本了。《经典常谈》也是这样,假期里想看一本书,一翻,这个书有两本,不同出版社出版。买了一次还要再买一次,想来这书确实是好书啊,就是没有去读它。经常是买了书不读的大有人在啊。在我们的生活里,慢慢地读书、品味书香已经成为奢侈的事物,大人、小孩读点好书不容易啊。
朱先生的这本书被称为“经典常谈”,其实应该是“经典导读”。众所周知,我国旧时的教育就是读经的教育,读经是唯一的项目,新式教育废止了读经。民国后,虽然有读经运动,但是都失败了。在近年的素质教育浪潮中,逐渐地,读经成为热门项目,如我这般的人,读书的时候没有读经典,做了妈妈后,和孩子一起读,虽然没有国学基础,但是朱先生的经典导读应该算是通俗易懂。书是薄薄的一本,即使一些生僻的文字,读起来也不会费很多时间。所以,建议大家有空读一读,从经典文字中去关注华夏文化,就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常谈》读书笔记优秀】相关文章: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02-09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05-28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03-30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精彩06-01
(热门)经典常谈读书笔记12篇06-10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优选12篇】06-13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06-10
优秀读书笔记02-16
优秀的读书笔记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