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无声告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
希望一个人的逝去,能换来一个家庭的重生
其实,以一个人的逝去去换一个家庭的重生,这本身就很残忍。但对于这个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家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刚读这本书时,觉得无声地压抑。起这么一个温情的名字,着实觉得有些违和感。
读到最后一章,看到詹姆斯和玛丽琳选择了对两个孩子诉说,学着对他们表达时斟酌自己的言辞,留意自己表达时的情绪,才觉得莉迪亚真的是在诉说一场无声的告白。
人生来无法选择的事情很多,而偏偏一个人的家庭和童年,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性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中的主角,可能本身没有那么幸运。
但换句话说,即使是认认真真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你,也明白,你不是永远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有时候是自己努力争取之后,也未能达成的目标。人人皆如此,皆有不如意之处,又何必强求事事完美呢。
正如在书中读到的: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在同情莉迪亚的同时,也在无声地祝福,未来的汉娜可以有自己的人生,得到无尽的宠爱。
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下,另一个向上。一个失去,另一个得到。所以人生,还是有诸多被期待的美好瞬间。希望这一场无声的告白,是送给这个家庭在别无选择之下最好的一份礼物。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2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这本书看的挺压抑的,特别是为了满足父母而失去自我的莉迪亚,每次看到对她的描写,都为她感到心疼。
这个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是悲伤的,父母之间的.相互不了解总是不明白对方话里真正的含义,被忽略的内斯和汉娜,这是非常有问题的家庭。但这正是能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包括对婚姻:他们是彼此相爱,只是缺乏沟通。包括对孩子:如果平衡对孩子之间的爱,当父母的目光过多的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时,其他孩子会是怎样的感受。当父母把自己的期许寄托在孩子身上时,是否成了孩子沉重的爱的负担。
虽然杰克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他真的是一个温柔的人,最开始想要以自身的经历开导内斯,又在游泳池替内斯解围,为他带来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即使这一切都是出于喜欢,但杰克是个明亮的孩子。
无声告白,每个人的心里都在进行着无声的告白吧。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3
选择终身伴侣时,你是否一时冲动?当父母提出反对意见时,你依然固执己见?
因家庭琐事繁扰,你是否曾想逃避现实,重拾人生理想?
当发觉自己人生黯淡时,你是否转寄理想到孩子身上,并施予压力希望借他们来实现?
当家中几个孩子禀赋不同,你是否会有所偏爱,并明显表露出来?
如果让《无声告白》的母亲玛丽琳·李来回答这些问题,她的答案必定全部为“是”。正是上述这些因素,催生了本书一个压抑沉重的悲情故事。
本书第一章第一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刚一开始,作者就让女主角死了,你说能不让人闹心吗?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
为何这孩子会死去呢?在主角猝逝之后,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推理、回忆,探寻死因。全书条分屡析地展开,终于案情明晰。结局大出父母意外,孩子居然是受不了父母的重压而寻求逃避。女孩选择在别人酣睡的深夜坐一艘船划向湖中,踏入湖水,最终溺水而亡。其实,根据书中描述看,应不是自杀,而是一场女孩主观臆想而出的意外。
这本小说看得很压抑,甚至有些切肤齿寒。好在结局微露希望之光。莉迪亚死了,夫妻两人在悲痛、逃避、指责、出轨与捉奸之后,两人终是幡然悔过,开始关注他人,怜惜家中长期遭受忽视的另外两个孩子。莉迪亚之死似乎成了这个悲伤压抑家庭的一剂解救良药,虽然那般苦涩。
深究小说中父母心理内在动因,似乎可以管窥蠡测。
首先,因为缺少而梦想。
父亲是华裔,家庭赤贫,他靠着优异的成绩冲到了哈佛。他娶她,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母亲,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妈妈一心想让她成为医生,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确实是嫁了一个哈佛毕业生,只是对方是华裔。
因为缺少而梦想,这很正常的人生驱动力。但不幸的是,似乎越是想依靠婚姻去拯救什么的时候,往往越是得不到。
其二,因为我是为了你好
白人母亲因为怀孕未完成学业,未能如愿成为孜孜以求的医生。哈佛毕业的华裔父亲事业发展也未必尽如人意。母亲在有两个孩子后曾想再度追求自己的梦现离家出走,但最终又因发现怀孕而回归家庭,之后将自己女医生之梦,寄望于长女身上,一心希望莉迪亚成为医生,来实现自己未竟的梦想。家庭闭塞,没有社交,没有朋友,过度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又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
而当莉迪亚的哥哥终于熬到了可以去大学,他如出笼的鸟一般,迫不及待的出走。而这成了压死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我是为了你好,但不幸的是,你对我的好,都是你以为的好,不是我需要的好。爱就变成深重的心理暴力,让人窒息压抑。因为爱,所以恨。
每个人都有成为父母的权利,然而成为一名成功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做父母,是责任,是学问,是艺术。若盲然而无知地进入这个神圣领地,又将一个无辜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则有可能是一场人生的劫难。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又想起身边的.一些案例:
有这样一个男孩,父母寄予厚望,严格要求,曾经成绩优秀,又考上名校,但上大学后遇到发展瓶颈,又遭受学业、恋爱各种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只得退学被父母养在家中。
有这样一个男孩,因为父母离异,他每次谈女友都还顺顺当当当,但当谈婚论嫁时,就分手,因为他潜意识中总觉得自己也会像父母一样离婚的,所以迟迟不愿踏入婚姻殿堂。
有这样一个女孩,因为父母离异被抛弃,幸得好心人收养。女孩天资聪颍,学习优异,考上大学,工作顺利。但抑郁症却一直伴随,几度想自杀。
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出生贫寒,于是商海搏击,捞金无数。女孩中学即被送出国留学,后因为婚恋、工作屡屡受挫,在异国自杀未遂。劝其回国,她说不想回去,父母除了给钱,什么都没有。后症实这女孩得了狂燥型抑郁症,经常将家中的东西悉数砸烂,父母来看望却被打得头破血流。
有这样一个女孩,姐姐太过优秀,在学校、在父母眼里都被树为标杆,妹妹就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中,陷入压抑的心理状态长期不能自拔。
想想,人有时候是不是非常愚昧无知?甚至非常自私自我?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曾经得不到的东西但又十分渴望的东西,却未曾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别人又真正需要什么?若是成人,已有足够的辨识与心理承受能力,但换作自己年幼的孩子到底因之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与苦痛?
尽管这本《无声告白》是一本阅读体验并不算愉快的书,但为人父母确实都应该来读读此书,对照检查反思一下,是否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心态,甚至做着同样的行为,而书中的悲剧在现实中是极有可能会发生的。
末了,又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困苦于父母常常吵架,夜自习归来都不想回家,而是留恋于家中附近的荷塘,沉醉于月影婆娑,荷叶翩跹,大自然的美好让我忘却世间的繁扰,想像着自己必定会有远大美好的前程可以脱离这个家庭。如今再回首,想着父母当年一定不知道年少的孩子是如何内心忧伤与挣扎,以及是如何努力地寻求自我救赎与突破。庆幸,那些年我依然顽强而努力地生活着,而且至今还活得好好的!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4
终于看完这本书,这期间情绪上有些许波动,看到中间部分有些许气愤,集爸妈宠爱于一身的莉迪亚,和与爸爸很相像的罗斯,和被忽视的汉娜有着不一样的归宿。
在美国这个所谓平等的国度,种族歧视存在着,平等只是针对于白种人。
心疼莉迪亚的同时,也有点怒其不争的感觉,一直掩藏真实的自己。爸妈的期望与焦点聚集在她身上,这种过度关注其实给她带来极大的负担,为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一直按照妈妈的`期望活着,明明是不感兴趣的医学类书籍,却也嘴上迎合着,为了母亲开心,而终有一天这种状态终将崩溃。我作为一个个体,首先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而不是活成按照别人期望中的自己。
莉迪亚的死对于她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种警醒,为爸妈敲响了警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另外一点比较受感触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太多相像的地方,无论是从外貌来说,还是性格什么的,都受父母的影响,这种相似度令人震惊,但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令人深思。
想起之前在少年说里,听到的主持人讲的一句话,很有感触,妈妈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你的母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他首先是个个体,其次才是你们的孩子,每个人都有活成自己的权利,不畏他人眼光,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尽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好。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5
我不知道该点评些什么,但是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无声告白,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善良懂事因为童年的变故而不得不去体察和顺从父母心思的女孩,用自己的离开让那对沉浸在自己思维中的父母懂得他们自己所作所为对自己的孩子家庭造成怎样后果的故事。
莉迪亚的自杀是命中注定的。母亲的离开,父亲的.崩溃对她造成了童年不可磨灭的伤害。以至于在之后的日子里只会对母亲的希望说:“是的”。对父亲的希望自己融入朋友和社会,看起来正常一点只能报以微笑和赞同。
父母体会不到莉迪亚的心思吗?是的。玛丽琳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之上,想让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母亲希望自习变成的样子,却没意识到自己和自己母亲运用了一样的方式。詹姆斯希望能在莉迪亚身上找到自己未能拥有的自信,于是他最喜欢莉迪亚那双蓝眼睛。
内斯和汉娜都是被忽略的孩子,他们内心各自的想法因为自己父母视莉迪亚为掌上明珠而无法公布于众。因此内斯想逃离,汉娜想隐藏。
我们从每个主角的视角在看着整段故事,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误会了故事中每个人的情感。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6
无声告白,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讲了一个不独特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道出该书的核心,接着从家里各个成员的角度去探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很多的父辈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经历自己曾经走过的错路,弯路;总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够超越自己;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完成自己当初未能完成的梦想!他们并未把自己的子女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延续,视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小开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长!一句“我们是为你好”,“你不懂,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抹杀了子女的所有独立性!殊不知,社会在演进,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绝对的参考性!何况还隔代!
在父辈的畸形关心下,也就产生了,读书时不让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观!似乎毕业后这么短短的几年,就要决定人生的几个重要大事,事业、婚姻!文中的莉迪亚就是在这种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迎合母亲的梦想,奋力逼迫自己读书,因学习成绩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成为父亲心中的“合群的人”,经常装着再给并不存在的朋友打电话!最后这一切终于压垮了她!希望这种父母越来越少,希望有这种背负的人都能摆脱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而为人,是来体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随便揉捏和摆设!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7
对于这本书,我想我看完后感触很多。家庭中有爱,但不要用所谓的爱捆绑住彼此。
莉迪亚,用自己的死进行无声的告白,最后唤起了家人彼此之间的直面问题。多么可爱的小女孩,面对母亲的离开,自责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错,不听话让母亲离家出走,最后为了让家庭的完整牺牲自己,压抑自己,到真真解脱想通时却死了。
玛丽琳,因为从小母亲的影响,梦想没有实现,梦想成为医生,却被家庭牵绊,我想这是无数个家庭主妇面临的'问题。我希望我以后不论怎样,一个女人都不可以太依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事业。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把我们所谓的成功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最后,你是个美丽的女人,为了家庭的完整原谅的丈夫,生活中需要宽容。
詹姆斯,你生活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努力学习美国文化,考入哈佛,明明自己很优秀,却因为自己是黄种人,不能再哈佛任教。在你的身上你也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一直努力的学习,司徒融入这个社会。你从小自卑,懦弱,为了拜托妻子离家出走的痛苦,女儿的死去,你用性欲麻醉自己,你动手打孩子,你对妻子大叫,说就当一切没有发生。
汉斯,因为父亲的影响性格隐藏的自卑,为了逃离这个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哈佛,在家的时光里,安慰妹妹,给你占位子,陪她一起吃饭。
汉娜,多可爱的小家伙啊,在家中一直都是多余的存在,却是最明白的,读者一直站在她的立场看问题,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的心疼那个小家伙。
家人一直一定要袒露心怀,不要用所谓的爱捆绑住任何人。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8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9
无声告白,读罢无声。这不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故事。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一下就揪住了我的心,这个开头一下子让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样的沉重、无奈,一样的单刀直入、简洁有力。莉迪亚为什么而死?是怎么死的?无声的告白,告白什么?
是的,莉迪亚死了。不是从小缺少关注,极其敏感,极具洞察力的妹妹汉娜死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欢天文学,坚持追求,并得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哥哥内斯死了。是莉迪亚,詹姆斯教授和玛丽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亚死了。16岁的少女选择溺死湖中,什么原因?有人说,孩子有问题,家长肯定也有问题。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出身于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努力、刻苦并一路读完哈佛博士,最终成为大学教师。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梦想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世界,希望成为一个不会引人侧目的普通人。他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成为女医生,她暗自发誓,绝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当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标奋斗时,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数女性一样,结婚、生子,继而管理住宅、照顾孩子,成为了最不想成为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实现他人的`愿望,从此,失去自我。悲剧从这里开始。两个人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家庭:“由爱而生、个性相反、目标相悖、因爱生怨、情感相离、沟通为零。”在他们表面的琴瑟和鸣之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认知分歧。
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为三兄妹中,只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父亲的黑头发,于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衬。
然而,正是这万千宠爱令其不堪重负。美裔母亲玛丽琳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与众不同”梦——卓越女医师,完全寄托到女儿身上;而身为教授的华裔父亲詹姆斯,虽看上去功成名就,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纠缠半生不被他人认同的孤独感令其将“与他人一样”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亚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绩和她的社交直接影响父母的心情,进而影响全家人的情绪。可是,谁又愿意成为这个中心呢?她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伴着莉迪亚长大的,是长达十年的压抑。她母亲最希望她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爱是阳光,可是太多的爱也容易把人灼伤。极端的爱注定无法喘息,莉迪亚用死终于挣脱了父母早已给她安排好的命运!
我总觉得一个碧玉年华的生命体,会有无数的鲜花掌声,会有无数的不值得一提的忧虑烦恼,会有无数难忘的悸动美好。不过区区十六岁的莉迪亚,在本该精彩的年纪却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担的东西。她的敏感脆弱、迎合顺从、矛盾挣扎,最终用死亡这种残忍手段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无法知道当她走进冰冷的湖水中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释然还是一种自我救赎?
最后莉迪亚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重新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当她的双手松开缆绳撑起那条小船驶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将重新来过。所有人都在关于死亡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机会。
所幸的是,故事结尾,所有人都获得重生,一副温馨柔软的家庭生活图景在我眼前缓缓铺开……
无声告白,无声的反抗,也是无声的提醒。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这些都应该自己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对于孩子,他们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所谓的附属品。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以爱之名强加期待,这不是爱,是害!
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我喜欢的角色,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每个人都是普罗米修斯,无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0
内斯是父亲哈佛的希望,莉迪亚是母亲医生的希望,汉娜是无视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爱”导致孩子们处境各不同。几个孩子内心深处渴望关注,又怕关注,莉迪亚不断扮演好女儿的角色。由于母亲玛丽琳出走造成的创伤不断提醒她要当“好女儿”,妈妈要求莉迪亚学习认为对她好的学科,莉迪亚学习但是她是不喜欢的,就连生日礼物莉迪亚都是远超她年龄段的书(有描写是她妈妈想看的书)和暗示,是爸爸妈妈的期望和寄托,忍住失望假装自己明白喜欢,莉迪亚长期扮演的角色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内斯被哈佛录取要离开这个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亚心里燃烧,和杰克的交往,或许开始只是对哥哥抛弃她的报复,而我读到她开心,杰克是他的倾听者,她会主动告诉他她的秘密们。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亲曾离家出走,父亲出轨,最亲爱的哥哥要离开了,还有初高中时期的她。
正是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混乱叛逆的`时候,这些的种种像雪一样不断落到她身上,最终压垮了莉迪亚脆弱的精神,正是这沉重的爱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杰克点醒了莉迪亚,但是这个救生圈来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会做妈妈,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爱的名义,影响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后也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灌输给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时,我希望我可以云淡风轻对ta说一句没事,有妈妈爸爸呢,然后和ta一起面对,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后盾。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1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念是成就真正的自己,一念却是终结自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幸的是,《无声告白》所选择的是“地狱”。压抑沉重的几小时里,跟随着莉迪亚的死,展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自底层家庭备受种族歧视的华裔父亲,来自单亲家庭想要突破性别歧视有所成的母亲,莉迪亚认为唯一理解她的却同样没有朋友内向的哥哥,一直不被关注到敏感安静的妹妹。
谁造成莉迪亚的死亡呢(自杀)?正是以爱的名义,“谋杀”了她的至亲之人。可是,又怪罪不起,在随后的每个人成长背景描述之中,父母兄妹每一个又都是可悲之人。获得终身教授、娶了白人妻子、儿女乖巧优秀的父亲,终究是没有祝福没有朋友在那个年代受歧视的中国人,他的自卑造成了寄厚望与女儿莉迪亚有更多的朋友;为了爱情放弃梦想的母亲更自然而然的将成为医生的梦移架到莉迪亚身上;父母以爱的名义始终未曾真正了解她的内心;而唯一和她相同处境的哥哥,却因为父母的爱、关注永远在莉迪亚身上,即使他优秀到通过哈佛的申请,父母也只因莉迪亚的考试不及格而忽视他,他想逃离,离开这个让他感受不到温暖的家,可是对莉迪亚而言,哥哥的.“背叛”是她最后的稻草折了;妹妹则是个永远的小透明,她敏感懂事,隐藏许多大人的秘密。
也许很多人会痛心原生家庭,但这个小家庭,无非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结尾并不那么黑暗,在无奈过后,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不完美的结尾,毕竟父母间是有爱的,他们是相互理解的,哥哥最后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小妹,相信他们永远都是怀念着莉迪亚的。
人生不就是这样,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公平,学会承担,学会克服,学会改变。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2
《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说,16.7万字,情节不复杂,讲述一个16岁女孩自杀之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觉醒。题材不算新颖,和千万个家庭一样,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最终自杀。难得的是作者的叙事功底,干净利落不拖沓,观察角度也颇具特色,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变化一窥到底,描述起来无渲染、无造作,用词精准而克制,阅读过程着实酣畅淋漓。
这个家庭的矛盾不少,母亲玛丽琳是标准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最应该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与众不同,詹姆斯·李,是一个拥有亚洲肤色的中国人。但于外来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却是减小差异、真正融入美国社交圈,他最讨厌的恰恰是与众不同,夫妻俩两极分化的矛盾引发了这个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们的三个孩子,哥哥内斯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亲的好强、父亲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对妹妹的偏爱、对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龄尚大,已经懂得转移情绪并用外界环境改善自己的命运,幸运地,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宇航员,并把它作为目标成功考上哈佛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唯一遗憾的是他连同妹妹对他的爱也忽略了,这个导火索直接引发了妹妹的自杀。
第二个孩子萨迪亚,那个自杀的16岁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爱,作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却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爱背后是什么,是妈妈那没有实现的成为顶级医生的梦想,是爸爸那没有完成的'融入美国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两月重新归来,让萨迪亚学会了一个本领-假装,假装对枯燥的生物学医学无比热爱,只为讨好妈妈;假装拥有无数朋友而每晚拿着根本没有声音的电话听筒煲电话粥,只为满足爸爸。但假装是无法万全的,内心深处那个不爱生物学、不爱交朋友的真实自己越长越大,终于随着哥哥一纸哈佛录取通知书爆发,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离开了,她本来害怕失去父亲、失去母亲、失去家,现在上升为最高的恐惧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苍蝇”,成就了美丽,也失去自由。于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面对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汉娜则是全篇最让人心疼的一个孩子,这个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个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羡慕姐姐的得宠,羡慕哥哥的独立,唯独她自己小小又无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静静地观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个事件真相的人。
倒数第二章是全书的亮点,真相大白就在这一章。萨迪亚划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积极的想法让很多人认为她的死不是自杀而是意外。但我更倾向于是自杀,她是想重新开始,重新做自己、重新爱家人,但,不是此时,而是来生。最大的激进往往隐藏着最深的绝望,救不了自己,跳水举动也许是她最无声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温暖,出轨的丈夫(关于詹姆斯出轨这段着实让人遗憾,但也许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经历一切悲伤幡然醒悟之后,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一句话:
“我以为你走了。”
“我以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顾全篇,书封面上那句话概括得最为精准: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与所有父母共勉。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3
最后一章是哭着看完的。
抛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按图索骥的人生不会那么顺利”,我想谈谈这个家庭。
我同情玛丽琳,但也只有同情。我觉得她并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去追求詹姆斯的,而是一见钟情吧,而且在后来她也是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同时在自己丈夫出轨后表现出来的沉稳从容与智慧令我刮目,她痴情——“哪怕只是为了生下莉迪亚,我也会嫁给你一百次,甚至一千次,你不必为此自责”,她选择了原谅。我觉得她是那个最累的人了。
相反,詹姆斯——一个虚荣,没有安全感的.黄种人,他所想要的呢?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拼命想融入集体的种种行为令我鄙视(但从他小时候留下的阴影来看我又十分同情他)。而且一有困难就寻找别的女人当作发泄的出口也着实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莉迪亚是这个家庭的牺牲品,她自杀的源头是母亲出走,她害怕随时都可能缺失的母爱,所以母亲说什么她都会顺从(如果不是这种恐惧感,莉迪亚完全可以大声反抗“我讨厌物理生物化学我讨厌当医生”,妈妈也不会误以为她对这方面一直是感兴趣的)。
内斯就比较幸运了,谁说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呢,在不被父母关注的情况下生活着,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一直坚持着,如果说唯一的一丝丝缺憾,可能就是缺少父母的一点点关心和对妹妹深深的无能为力吧。
汉娜是那么招人怜爱,这个家庭却不肯给她留出一丁点的关心留意与疼爱,不过看结局,希望她能被温柔以待吧。
希望每个家庭的幸福都不要那么脆弱,希望家人之间都能够坦诚相待,多交流,多倾诉。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4
看书的目的不尽相同,我比较肤浅,只是看情节和内容。经常联系自身情况,一一对应,看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本书来源于生活,作为文学创作,有些夸大或者走极端。生活中我们遇到要放弃或者走极端的情况,最后,因为种种,还是安于现状。
还是老话题,对于孩子,我们是爱的,巴不得把能给他们的都给他们。只是,我们对他们还有附加的期望,期望他们成龙成凤,觉得他们比我们强,如果自己有未完成的梦想,期望他们能为我们实现。只是,孩子们真的比我们强吗?我们的愿望会成为他们的愿望吗?书中的女儿,被妈妈的爱与关注压得喘不过气失去自我,有多少人走的路是自己选的?只有真正的喜欢,才会坚持不懈,才会排除万难,就如书中的哥哥,为了喜爱的`物理,考上理想中的学校,为了理想中的一切奋斗!
现实有些无奈,有些意外,但爱,真的不容易,在一起,那么就别怀疑,一起努力实现各自的梦想,共同的愿望!
愿我们善待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梦想。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5
书里的一家五口人,各个不作死就不会死,没有一个讨人喜欢。每个人都狭隘、消极、自卑、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交流……这也许正是书名的由来之一: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遇到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选择逃避、退缩或者其他消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每句话都能朝着负面的.方向被误解。有那么多个岔路口,居然一直都看不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人朝好的方向迈出哪怕一步。活生生的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在这本书里,看不到温暖。
故事中的大女儿Lydia是父母眼中聪明、漂亮、惹人喜爱的掌上明珠。在她身上,寄托着父母双方的无数梦想。她虽因这些梦想而不堪负荷,却从不说不。哪怕其实很孤单,很受排挤,为了让父母高兴,她也假装有很多朋友;哪怕对生物和物理这些课程不感兴趣,为了妈妈的医生梦想,她一直坚持上高年级的课,直到她再也坚持不住。为了表现她不再是哥哥的大宝贝,去跟哥哥最厌恶的男孩子Jack交往。这一切的一切,读起来那么地不可思议,却又是这么地合情合理。直到最后Jack对她说:“你甚至都不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么。我至少知道我要什么。”此时,她才醒悟到自己一直在“无我”地生活,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了。而那个学霸人赢的哥哥,英俊高大,男生女生都爱,也被写成了一坨乌云。
“At least I know who I am.
What I want. ......
What about you,Miss Lee?
What do you want?”
作者将书中人物身上很多扭曲的性格弱点都归咎于他们的亚裔身份上。家庭没有朋友,因为这家是全镇唯一的华人;家庭从来不出去旅行,因为唯一的一次出门,被白人使劲盯着;孩子们没有朋友,因为华人就是不善交际;女儿孤僻,因为混血孩子本身存在自我认知上的问题……这些设计非常地不令人信服,完全不像是一个身为移民二代的作家所给出的剖析。更像是,用公认的固有偏见来打造好磨具,然后直接套在了故事人物的头上。
相关文章: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无声的语言读书笔记09-09
《无声告白》读后感06-25
无声告白个人读书心得10-29
《无声告白》读后感08-31
无声告白读后感10-17
(必备)《无声告白》读后感06-25
读书笔记05-17
呐喊的读书笔记09-30
朱自清读书笔记11-21
名著读书笔记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