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 1
如果说,要我推荐一本回忆录给你,我想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早以前就曾听说过这本书,却没找到机会品读它,便一直惦记着。这个暑假,当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我们仨》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称杨绛先生这一家三口会是最幸福的一家人。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完成的,其中记载了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家人的合照,有圆圆从国外寄回的信,有钱老先生写的诗……一家人的所经历的笑与泪都被记录着,都被怀念着,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下了这本书,书中最后的一个章节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呀,杨绛先生定是惦念极了丈夫和女儿。
杨绛先生笔下的钱老先生是个顶有趣的人。听别人说,他一辈子都分不清左右脚,六十岁了才学会擦火柴。当杨绛先生在医院生小孩时,他委屈巴巴地跑去医院说自己在家里“干了点坏事”——不小心打翻了墨水染了邻居家的桌布,还弄坏了台灯……像个小孩一样认错。杨绛先生也没有责怪他,问清楚情况后,只是说了句“不要紧,我会处理好的”,而钱老先生对这句“不要紧”深信不疑。
这一家三口与寻常百姓家不同,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面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奢望。三人三地,聚少离多,那时的.通讯不似现在这般便捷,大多是要通过写信交流的。但是他们却是无比幸福的一家,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爱好,甚至是不约而同地理解与包容彼此……光是这几点就已经是很多家庭难以做到的了。
杨绛先生说,她常常会做一个梦,一个十里长梦,一个老人的梦。每当从梦中惊醒,她看着身旁恬睡的丈夫,方才反应过来只是做了个梦。杨绛先生会向丈夫抱怨在梦中的他没有等她,可钱老先生说他也常常会做这样的梦。读完《我们仨》这本书,有时我也常常会想,我的父母会不会也做过类似这样的梦呢?又或者当某一天我老了,我会不会也会做这样的梦呢?可是越是往这方面想却越不敢想了,可能我在害怕着那一天的到来吧!不过我也明白,时间从来不会停下脚步去等待任何一个人,我更希望的是能珍惜眼前人。
我们仨读书笔记 2
一、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二、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xx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三、
锺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锺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随心。锺书的话没错。这句话,为我增添了几分智慧。
其实,“忌”他很没有必要。锺书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锺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我们仨读书笔记 3
这样一本三口之家的回忆录让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我比现在更年轻,年龄更小的时候,总觉得年老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四十岁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意思?都老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过这种想法,小孩子的无知与不懂事让我对年老的定义非常狭窄,生活经历的空白也让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百态的精彩。我只是单纯的觉得,那个年龄的大人都不玩耍,做的事也都好没意思,生活有什么乐趣?后来,慢慢长大的我,对于小时候这种可笑的想法,也早不在意。
现在,偶尔读书。读一次书,就是与作者对一次话,读一读他们的所思所想,品一品他们的处事哲学,再顺便窥探一下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对话,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年龄。通过读书,我可以做到如此交流,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平凡普通又不善言辞的我却不那么容易做到。这是读书带给我的益处。
我热爱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羡慕那些学者大家的高尚气度,深厚的文学素养,沉淀浓郁的儒雅气质,每一个人都独具魅力。年老之际,内心的从容,精神的富饶,都是读书可以带给我的。杨绛先生与钟书先生的相处与点滴生活,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魅力。
文笔有限,读书太少,好多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想表达的意思也不完善,总之,希望以后的我也会是一个慈眉善目,富有涵养,有自己丰富精神世界的老太太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 4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读过她在近百岁的高龄完成对于生命的灵魂的思考的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谈的是读完《我们仨》这本书的感想,算是个人的.总结。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杨绛以及钱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现出的是亲情。杨绛的风格就是特别擅长将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丽的“珍珠”。如数家珍般,从容道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极少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这些事情,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会在我们读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就像这篇书中写的那样,从她的那个“梦”开始,讲述了一家人的离合聚散,我们跟着这个“梦”读完了整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梦”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过人生旅程的温馨。所以我说,杨老的作品是一种享受,读《我们仨》是一种享受,她能很好的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领悟人生的真谛。同时,《我们仨》也让人了解到杨老的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她的坚持是为了让这段美好记忆得以延续,但思念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显得人生的特别意义。人生中注定会有聚散分离,只是早晚的问题,但是到最后这些美好的记忆都会泯灭在尘埃中。想到这里,我更加觉得亲情的弥足珍贵,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齐整整的时候,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尽情的释放到老才会更加珍惜的时光。
我们仨读书笔记 5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别人分享杨绛的文字,写她与钱钟书一同留学时的生活,记得有一件是写她生完女儿还在医院时,钱在探望时每次苦着脸说自己做了坏事,杨便说“不要紧”。洗墨水沾染的桌布、修台灯、修门轴,钱深信不疑妻子的“不要紧”,而杨在回到寓所后,当真全都修好了。
当时看了好奇。前阵子再亚马逊上看到《我们仨》,便买来读。
“我们仨失散了”
古驿道、客栈、每夜行驶的船、从轻灵变得沉重的梦......在看这章时,我觉得自己像飘在云雾里,同杨一同在想,这是个梦罢,若是真的,怎能夜里变成梦去看病了的`阿圆,可梦里又清晰的像真的一样,连隔壁小马夫妇的对话都一清二楚。直到再也看不见那叶小舟时,我才确信,这是个梦,如同书里说的那样“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她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她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这便是那个长达万里的梦了。
从梦里醒来,曾经三人生活的寓所从此成为一个人的客栈。
“料量柴米学当家”
这是我读来印象深刻的一句诗了,钱钟书《槐聚诗存》一九五九年为杨绛写的诗里说到“料量柴米学当家”,杨说自己无非是做预算然后到店里订货而已,然而这段生活呈现在文字上,我却觉得非常浪漫。
彼时两人初到牛津,做了老金家的房客。然而老金家的伙食愈来愈糟,加之两人生活在一间屋里,杨爱惜时间,不愿每每钱有访客时“做贤妻”,故此萌生搬家的念头。学当家便是搬家后的事了。
搬入新居后两人自理伙食,到食品杂货商店挑选订货,等送货上门。一同“冒险”烹调,煮红烧肉、站在电灶旁涮羊肉,颇有趣的是杨内行的剪活虾的须须,却又觉虾痛的抽抽,想以后不吃虾了。两人玩着学做饭,从原始人的烹调走入文明阶段。读书笔记.而这其中杨颇有些得意的(我读来的感受,不知用得意是否准确)描述了钱做的早餐,除了在大家庭里有女佣照看饮食及钱生病时,在两人一同生活的日子里,早饭总是钱做给她吃,又香又浓的红茶也总能唤起两人最快乐的日子。
这段生活的描写读来轻松快活,而杨也在文中写道:“这一学年,该是我生平最轻松快乐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读书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说无忧无虑。”
时隔一年,我们家的我们仨依旧如从前。
我们仨读书笔记 6
这是一本“老人书”。一本不建议年轻人去读的书。
不怕看不进去,就怕看懂了或许就要老上几岁。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实质的哽咽,处处透露着迟暮的女子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无奈,无能,无为。梦境与现实交纵错杂,并伴随着某些貌似无意义的描写,文字没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态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苍老。
当年少的回忆展开时,文风又宛如行云流水,能感受到一个年轻的灵魂在呼吸跳动。关于食物,关于探险,关于生活中的种种都能嗅到幸福。文字并不精简,我想或许是因为珍视,记录才显得琐碎。
往后,战争爆发。再往后,社会变动,病痛折磨,流离失所。想想年轻人的烦恼真叫不上烦恼。
初读时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为人的原则,以及一些鼓舞的话。回过头来翻看笔记,才发现诸如 “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 “那时候我年纪还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这样丧气满满的话语从一开始就有很多。
可能对二老来说都还好,就像文中所写:“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而我跟着作者情绪走,居然也就略过去了。所以说读书真好,花一点零碎甚至就能买下别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当的买卖。
同样也是回过头来重读虚幻的章节,才发觉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其实才是作者最真实的情绪。那是即便决定记录,却还是不能直接面对苦痛的犹豫,所以只能在纸上徘徊。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完整再本回过头来看,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只这一句便伤到肝肠寸断。
我们仨读书笔记 7
近来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深有感触。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时候,她与爱人在异国享受他乡的乐观;大半辈子坎坷飘摇的时候,她珍惜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点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亲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杨先生坚持在法国留学的那一年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却从阿圆来到家中之后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温馨的、踏实的情感,她每每写到女儿,必是怜惜、喜爱的自豪语气。
一对可爱的父女从她的'笔下跳脱纸卷,学识渊博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脚”钱钟书,聪颖懂事却“随父造反”的杨绛“平生之杰作”钱瑗。一家三口,从年轻时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们心态平凡,只愿相聚不生离便一切满足。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承欢,这就是家,亲人离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栈,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荡着,在孤寂中充盈着。从质朴简洁的语风中走过三人的一生,历尽曲折却仅存温情。
杨先生在书中写道: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单是书中的章节名称就能够字字印证此话: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尽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读完却没有伤痛难抑、同情怜悯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羡慕不已。悲欢离合,动荡不安在她的笔下都如此顺其自然地随时光而过,甚至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更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间只爱侣、女儿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学问,一同“探险”,一同把玩“石子”,其乐也融融。
二人的离世,令人悲恸,却不招人绝望,这般年纪的先生,一路走来总归会看淡。曾经的肝肠寸断、心如死灰,如今却是一番无阴无晴的平静述之,平淡而不贫乏的文字怀念的是从前快乐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忆自家的气息,用一颗百岁老人沉淀的心寻找至亲相会的通途,无旁人无关,不为告白与揭露,更非写与他人博取同情与围观。
语气淡而情感挚,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阖家团圆。先生毫不矫正揉造作地缓缓道来,叫人牵肠挂肚。读一读这本书,在还来得及之时,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 8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我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向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可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教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书笔记 9
我们没个坐处,只好盘膝坐在地下。他从被子侧边伸出半只手,动着指头,让我们握握。阿圆坐在床尾抱着他的脚,他还故意把脚动动。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虽然是古驿道上,这也是全家团聚。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开始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又变成了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就在这一瞬间,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边的柳树,四下里观看,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湧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的辟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摊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渣滓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政要上闩。
我睁眼身在客栈。我的心已结成了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锺书凄然看着我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石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
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笑点也不见了。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一下子扫落在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牛津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遇到我们,就把我们的家信交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我们讨中国邮票。高大的警察,带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有人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我们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走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消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书笔记 10
这本书最开始是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说这本书非常感人,于是我去学校图书馆找了,可是这本书并不能外借,我在图书馆看了大半本。这本书很薄也就一百来页,剩下的是假期在网上找的盗版资源,但是感觉比纸质书差很多。
杨绛先生写这本书的实话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了,很难想象一个快百岁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儿和丈夫的离世,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悲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书中并一味地表达丧夫丧女的痛苦,而是写一家人之间温情细节,着笔细腻,娓娓道来。有时候我会因为他们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心一笑,我并不懂什么高深的写作技巧,复杂的内涵蕴意,只是单纯的因为这一家人平淡的相处而感到温馨亲切。有时候会因为他们的经历和情绪而感到莫名的难过,看着钱媛在病床上仍然执笔写《我们仨》的目录,记下与父母生活的点滴,让我感受到浓烈的悲哀。看着杨绛与钱钟书依偎在一起,这一刻没有文学家没有翻译家,只有一对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浓浓爱意。在这本书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心灵鸡汤,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淡淡诉说着夫妻间的爱情,母女间的亲情,以及家人离世后的种种挂念与不舍。
其实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些看不懂的,里面总是梦境与现实不断切换,让我分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慢慢看下去,我才发现原来那不是梦境,那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杨绛先生以做梦的形式讲述了亲人的离世。以一种虚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死亡。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不忍心的,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经历了这么大的悲痛后,尽然还要写出一本书来,难道不是伤上加伤吗。但当我真的'看过这本书后,才发现并不单描述丧失亲人的悲痛,而是写了很多亲人在世时的温暖回忆,这也许是一种纪念与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儿相处的细节记录下来。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是有关他们的记忆不会逝去,会永远留在杨绛先生的回忆里。
这本书的后记里还有许多钱媛小时候写的信、简笔画,还有钱媛生前为母亲《我们仨》写的目录。有些字迹不清晰,内容也很简单,但是看着这些他们留下的东西,我感触良深。人活在世,并不一定要留下什么供世人谈说的旷世美名,而是要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让人纪念的东西。
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总体感觉淡淡的,所有的感触都是在全书读完后才有的。虽然不能说因为一本书而看透生命的意义,也能从这本书中读到自己的感悟。我并没有因为它看破生死,但它的可贵就是在于让人能够重视和尊重生命。我想一个人如果能像杨绛那样淡定从容,那么死亡就不会那么可怕,离去何不是又一次相聚的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珍惜时间,珍惜每认识的一个人,感谢生命中路过的每一个人。
我们仨读书笔记 11
一场万里长梦诉尽“我们仨”变成“孤独的我”。
读及此书,数次哽咽。
联想自己,总以为时间还长,我们能相见的次数还多,可是有些人,有些事猝不及防,逃避不过。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失散的`人唯有文字还能证明存在。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世间美好的事物总不那么牢固,如彩云般飘散琉璃般易碎。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然这本书除了给予我感情上的共鸣,也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锺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
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
我们仨读书笔记 12
厅里的阳光正好,二舅坐在对面,正在侃侃而谈,他背诵着杨绛的百岁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他说“曼妙”这个词真好……那年,正值杨绛百岁,我也刚刚结束2年在北京的支援生活,来向居住在北京的二舅一家告别。
再次见到二舅是今年的秋天,妈妈想趁自己走不动之前再看看兄弟姐妹,于是,我们再次来到北京。二舅家正在装修老房子,古稀之年的他仍热火朝天地指挥着小工,介绍着装修心得,得意着自己的小设计,我们也再次谈起杨绛先生,因为她刚刚去世不久……
时隔两个月,得知二舅突发心脏病过世的消息很是突然,匆忙地订了火车票,陪同妈妈赶往北京。走之前,顺手从书架上拿了杨绛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20xx年出版的,每次只看几页就哽咽,所以迟迟没有读完过。她的文字看上去平淡如水,但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内心涌动不停,之前的《干校六记》是这样,《将饮茶》也是这样。
《我们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梦境的方式叙述了钱钟书和钱瑗两人病重时期的事情,一部分是以白描的方式讲述她与钱钟书从出国读书,到有了圆圆之后的生活,包括那段摧毁无数人的无情岁月,那是一段任凭再怎样豁达乐观的心怀也无法抹去伤痛的岁月……
办理丧事是一件繁琐的事情,程序烦多,办理证明,选择骨灰盒,写挽联,写悼词,选择生前照片,安排悼念人员……做饭、洗碗、陪舅妈说话……大家都以不真实的状态撑着这最初的日子,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听见自己翻动书页的声音,以及舅妈独自的哭泣声……太过恩爱又清醒的.夫妻难免会遭遇这种劫难,有多少人可以象杨绛那样,可以耐心的等待最终的团聚,把忍受变为享受,把思念变成快乐的风景呢……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这样感叹着,我终究没有把书和写好的信留给舅妈,因为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劝慰,舅妈不是杨绛,她有她自己的风采和坚强。再好的悼词也只能念给生者,只有时间是把金钥匙,可以带人寻觅到他所想往的归途。
我们仨读书笔记 13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就是回忆和思念。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将来进行时。
翻开书,合上书,我看见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样,是杨绛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们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杨绛先生在失去女儿后的那句:“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每每读此,我只能无力地痛心,苍白地悲凉。人走茶凉,曾经被杨绛视为“终于有了一个家”的“家”已经不复存在。
杨绛在书中苦心经营的这个家,处处都是温情温馨。那细碎微小的爱让人暖心,三心连一体,所以“我们仨儿是不寻常的'偶遇。”“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个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为这个朴实的家,“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回忆是美好的。“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之情无时尽,杨绛先生将浓浓长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人间果真是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
我们仨读书笔记 14
字行间里充满着满满的暖意,感动和深深的爱意。
在他们这个家里,钱钟书就像一个调皮笨拙的孩子,而杨绛始终守护着他的天性,成全了钱钟书的人生。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成就对方,从此更加完美。
《我们仨》字字句句都透着杨绛的贤惠和才华。读完不禁感叹,没有杨绛,就没有钱钟书。
书中所说,每次钱钟书闯了祸,慌慌张张地去告诉妻子,杨绛都会说“不要紧,我会……”这一小段文字里,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这五个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实,比那些火热撩人的情话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贤惠,不一定是温顺如小鸟依人,在这里,贤惠是如高山般雄伟,深海般沉稳的`胸怀和无微不至的守护。
这是一种别样极致的浪漫,是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是风雨同舟的成长,是内心无艰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样,静得听不到声响,却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们仨》,杨绛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处处都彰显出她的伟大付出,字里行间无时无刻都透露出她的绝世才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的赞誉只有她配得上。
我们仨读书笔记 15
闲来读到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这是杨绛暮年写下的她与丈夫、爱女之间温馨有爱的文字,这是讲述亲情爱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师的题目,讲述一下我现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让我倍加珍惜。
北京,这个地方说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从东北角的平谷到南边的大兴,需要两个半小时;可说小,它却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见,我的'挚友就能很快相见。读书期间对朋友的概念应该还是不甚明朗的,毕业之后,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间的问候也少了许多,才惊觉生命中一两挚友的重要性。 我自认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可以结交一只手的数量的挚友,更重要的是她们也互为知己,周末几个人泡在一起,真真让我有一种人生大赢家的错觉。但人生并不会处处是如意,我没有爱情的眷顾,但友情让我不孤单;亲情不在身边,但友情常伴!
有时想想,知足常乐,只有对拥有的当下知足,才能保持常乐;只有对现状保持清醒地审视,才能时刻准备进步。我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对生活知足,对工作清醒审视,希望可以一直这样,在快乐中去追求工作的进步、在进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们仨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07-12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11-06
读书笔记05-17
我们仨读后感10-06
呐喊的读书笔记09-30
朱自清读书笔记11-21
名著读书笔记10-22
小学读书笔记11-27
《童年》读书笔记12-12
《军神》读书笔记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