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15篇(优选)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1
《活着》是一本能给人力量的小说,每每我面对劫难,快坚持不住的时候;福贵的形象却总能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给予我无限力量!
今天,忍不住又重读一遍余华的《活着》了!
虽是重读,但却有着比第一次更强烈更沉重的感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落泪三次;分别是福贵的女人家珍离世,福贵的女儿凤霞离世,福贵的外孙苦根离世……
富贵这一生太苦太苦了,同时他又那么幸福——
从地主少爷,到输光家产的`穷苦贫民,到目送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去,最后只得与一头牛相依为命。
一次次的与挚爱之人永久别离,一次次的经历磨难。在经历这些种种后;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这得花多大的勇气去面对阿!很难想象出来……
同时他又是幸福的,他所牵挂,所担心的都陆续不在了,他在也不用担心谁,再也不用牵挂谁了。轮到自己死,安安心心死……
文中,老人福贵是以微笑向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的一生而开展来的,我想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纯粹的。
活着读后感2
我总是看见一个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有时候,他们在耕地;有时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里安静地洗澡;有时候,他们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没有多余的言语,他们只是相互依偎着走过余下的时光。
我想,对于福贵来说,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坚忍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我想,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过孤独,我也一个人承受过失意,我也独自地等在黑暗中,在伤心欲绝的时候,我也彷徨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感受过生活的无常。但是欲绝,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因为我知道,人生下来便带有一种力量,不是与命运抗争,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顽强的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可以将人生过得完整。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许会硌脚,或许会绊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们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但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活着》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过不了的命运,只要能活着,我们就该好好的活着。人生的沧桑不过如青石板上的刻痕,岁月流转,水珠滴过而又了无痕迹。曾经的`挣扎不过是过眼云烟,而事到如今,我们才明白,我们要的从来都不是美丽的人生,我们要的,是一步一步走过的故事。
活着读后感3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
。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读后感4
在复习作业的间隙,我看了《活着》。余华的书早就听说过了,但一直没有时间,到张艺谋的电影先看了。读完原著后,不禁称赞这本书天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我觉得编剧更不用改什么。故事的描述充满了镜头感,是我最喜欢的讲故事模式。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平实中却充满了力量,是一种能从内心感动你的力量。我不想说任何关于灵魂的话。也许读太多的书不容易被感动,但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推荐。希望大家读完之后都能有自己的感悟
给出书中的一段文字,大家欣赏一下: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了。我听到老人粗糙而感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在空旷的.夜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青少年游荡,中年想挖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屋顶袅袅升起,在阳光明媚的空气中分散后消失。
女人一个接一个地喊着孩子的声音,一个男人拿着粪桶从我面前走过,扁担吱吱作响。慢慢地,田野趋于安静,周围出现模糊,阳光逐渐消退。
我知道黄昏转瞬即逝,夜晚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露出坚实的胸膛,这是呼唤的态度,就像女人呼唤她们的孩子,土地呼唤夜晚的到来。
活着读后感5
有点后悔去读这本书,因为太苦!
我习惯在洗澡的时候放空自己,进行一些矫情的思考,在洗澡的时候,联想到福贵的一生,觉得“苦尽甘来”这个词真的非常可笑,“苦”何时才算尽呢?福贵先后失去了优渥的生活环境、疼爱自己的'父母、同甘共苦的战友、可爱善良的儿子女儿、相依为命的妻子、老实孝顺的女婿、年龄尚幼的孙子,够苦了吧??每次都是生活刚有起色,更大的悲剧就会发生在他身上,命运不会像天平一样想办法把“甘”给他找补回来的,只会像一个奸商给他的秤砣下面再吸块铁,狠狠的欺负你!最终陪伴福贵的,是一头面临屠宰才被他堪堪救下的老牛,而他的故事,也只能和来村匆匆路过的一位旅客听。“甘”呢?跑哪去了!
活着,我一开始以为想表达的是一种穿过所有悲剧仍能乐观生活的勇气,然而最终感受到的,不过是命运不公,时代环境所造就的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最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不是勇气,而是对生活的麻木罢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原来总被人说阳光自信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悲观又敏感的成年人,也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和成绩,重新变得积极正能量吧!暂时先靠着这些矫情的文字和伤痛文学抒发抒发心情。
苦哇!!!要赶紧去喝瓶可乐解解苦了。哦,忘了今天刚跟小何吹牛说要戒糖,更苦了。
活着读后感6
《活着》这本书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风去读某本书,我只喜欢看我感兴趣的,随着自己的心来。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来了一段时间,昨天突然想起又翻开来看,觉得内容特别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点时间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深深的叹息,活在那样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却无能为力,还要亲手将他们一个个埋葬。福贵活着是那样的艰辛,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福贵的无奈,以至于到老年时能那样轻描淡写的揭开曾经不忍直视令人痛苦万分的回忆。里有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福贵的一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现在心情很苦涩,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只是觉得活着真的很辛苦,就必须要背负和承受很多东西,在痛苦里不断的坚强重生。
不知道在每个亲人团聚,和每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福贵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泪流满面,痛苦万分?还是已经很淡然?经历那么多的苦楚会不会心和神经已经痛到麻木,回想曾经只会眼神发怵?还是会在逝去的时候回想一生然后平静的闭上眼睛离开这个世界?
心情真的很复杂,也很凌乱,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贵——徐福贵。
活着读后感7
几天时间把余华早期的小说《活着》看完了,看介绍说是长篇小说,实际上是很薄的一本书,相比之下,可能像《子夜》《家》《春》《秋》这种才是长篇小说。
说回《活着》,读完后心情很沉重、压抑,虽然是小说,但我感觉更像是纪实类文章,小说主人公福贵他身处的时代,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很悲惨。我以为,实际生活中会有比福贵遭遇更悲惨的同胞。
读福贵的故事,我想到家中的长辈们,同样是经历了国共内战,解放后的一系列动荡,人民公社、大炼钢、文革,再到改革开放,长辈们后来的生活当然是更好了,他们经历的`那些事情,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给他们人生带来的影响,作为子女、作为晚辈,却几乎不知一二,以晚辈们的人生阅历,即使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毕竟不是亲历者,不可能有切身体会,只能凭想象,比较遗憾的是,经历那些事的长辈们,通过文字、通过口述记录下来的,目前来看,太少了。我也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内心,知晓他们的想法,尤其是身边的长辈们。
想起三年前在香港书展龙应台的讲座,不知道当时她的讲座有没有影响到当时在场的听众们,他们回去后有没有去跟家族中的长辈了解上一代、上两代的故事,或者说有没有民间的人士在推动去做类似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8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的”,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太理解,在听完康老师和其他小伙伴的分享,还有我看见书本作者自序中写到“《活着》是讲述绝望是不存在的”我突然有了自己的理解。
正如余华写到的,绝望是不存在的——像福贵的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但依然没有绝了他要活着的希望,当这些生离死别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回望的时候可能又不是那么的.悲伤了。
就像现阶段生活中,你说为了什么活着,为了亲情,爱情,友情,金钱,地位……但当这些同样经过时间的沉淀,你再看的时候,发现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并没有至于到要去寻死的地步的,就觉得活下来就是挺好的。
这就回到了“人不是为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这些我们看似重要的东西,并没有成为牵制我们活着的因素。在经历世事后,最后还是发现活着最重要。
可是问题在于既然最后还是认为活着就很好了,那么坚持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是为了什么活着呢?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
活着读后感9
观看时长:3天(如果不是我昨晚看iPad,我两天就看完了)
故事大概:徐福贵在田野间讲述了他一生的生活故事。
读后感:我在看之前看了作者的自序,一直很好奇余华老师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但我很喜欢余华老师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原因,因为福贵自己描述的`人生是生活,而他人描述的只是悲惨的活着。
怎么说呢,这个故事的大悲很多,生离死别贯穿了整本书。所以当你看到有庆得到一只羊,看到家珍身体好起来,看到福贵分到了两个大馒头,看到凤霞和二喜大摆筵席 喜结连理,真的会为他们由衷的开心。你跟随着他们的悲,迎接他们的喜;随后带着他们的喜,经历他们的悲。
我太喜欢这本书了,里面的人物都懂得如何生活,懂得如何跨过悲伤,懂得如何珍惜快乐。
快乐就像藏在家珍胸前的那一小袋米,在现在艰难的时刻得到,在往后的艰难中拿一小撮出来,掰开了,揉碎了,煮烂了,混着时间,流进心里。
活着读后感10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因为在混乱的世道,所有人的命运都如同巨浪滔天的大海上的一只独木舟,倾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且越是小人物,结局往往越是悲惨。
《活着》里的富贵就是如此,他出生在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的伊始,他见证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打跃进。等事件,这也就注定了他悲惨的一生。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按此定义,《活着》不亚于当年在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张艺谋曾经将这本书搬上了银幕,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很多只看过电影的人,观影的时候完全是泪流满面,同情福贵悲惨的一生。然而看过原著的读者知道,小说远比电影更将凄惨。女儿难产而死、妻子病死、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儿子被急切救县长夫人的大夫抽血抽死,最后是孙子长期挨饿,一次吃豆子撑死。数年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
然而,余华用一连串人的死亡,并不只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有多无常,人命有多轻贱。他所要传达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顽强精神。活下去,是最简单的生存的本能,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斗争。因为当一个人生无可恋、万念俱灰的时候,放弃生命远远比心怀希望要容易的多。
活着读后感11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读这句话,似懂非懂。
这本书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读完了,读的`时候,并未打算一个晚上就读完,读完后就让我联想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讲的苦难。
男主人公福贵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难中,只有在一开始享受了几天富贵日子。从败光家产,到气死父亲,妻儿被接走,明明是准备去城里请大夫为母亲看病,却被人捉去拉大炮,好不容易逃回来,发现母亲死了,女儿聋了哑了,好不容易将女儿拉扯大了,儿子却被抽血抽过多而死,难得为女儿找了个好婆家,不久却难产而死,妻子不久也死了,女婿被水泥板压死,小孙子被豆子撑死。最终和一头老牛相守相依至今。
即使这样,但他们没有放弃,没有放弃活下去,是他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深深打动了我,是他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深深震憾了我。福贵是不幸的,但他并未用死亡结束他的不幸,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幸,换来了晚年的安稳与从容。
我相信,即使现在再苦再累,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世界会给你回报的,就如史铁生,在20岁双腿瘫痪时,如果他选择放弃生命,也许就没有我现在所认识的史铁生。
一切已然,必属本然,必然与当然。
活着读后感12
人类所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大自然的无常和多变,更来自于由人类社会自身所制造出的动荡与纷乱。在历史滚滚的洪流中,有几人能成为弄潮儿,又有多少人的沉浮能够自我把控?面对“活着”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凝重的命题,多数人交出的答卷也仅仅是“活着”。早已窥破其中奥秘的上古先贤们从此将命理与儒道薪火相传,并最终变成了一个民族的DNA,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繁衍生息,但却始终难以称霸一方的原因。
活着是一种诉求,也是一种人生观,它始于周而复始的苦难,却也造就着苦难的轮回,没有民族的牺牲和反抗也许很难跳出这样的轮回,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挣扎才做出如此无奈的选择,这究竟是智慧还是奴性,恐怕也很难轻易地给出定论。历史浩瀚、人生短暂,人究竟为何而活、怎样去活始终是令人纠结的.千古难题,然而唯有活着才能思考,才能继续。是烈焰燃烧、百炼成钢,还是细细潺流,滴水穿石,在灼热与宁静、富贵与平安的选择中,中国人往往会选择后者,这种文化上的取舍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世界的融合,面对列强的环伺,强权政治和狼性文化步步紧逼,生存的空间将会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挤压,活着,谈何容易!
余华的小说拨开了所有的粉饰,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清血淋淋的疮疤,也触发我们去反思面对苦难我们是该继续的坚忍,还是要去尝试挣脱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宿命。
活着读后感13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子,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怎么活着,而是应该自己决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悲剧,对于悲剧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悲剧,喜欢被这种悲剧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突然发现很难去说,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谓的另一部分,于是没有现实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
活着读后感15
《活着》给人的感受是,哇,这个人好幸福,谁知下一页剧情陡然转变。读这本书是一种把喜剧读成悲剧,把悲剧读成喜剧的感受,它不遗余力的展示命运如何摧毁生活,到最后好像活着是一件无比心酸的事情却又显珍贵。
富贵这样一个小人物,实际上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底层人物,他的`悲剧实际上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激地无法喘息,那个时代有很多像他们那样的悲剧人物,他们虽愚昧无知,但却勇敢勤劳。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难。”
虽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有时作出选择就意味着胜利。纵然要担当众多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依然要坚韧顽强。就像是福贵,尽管风雨飘摇,但他从未倒下,带着已被时间冲刷成黑白色的回忆,牵着那条新买的老黄牛,仍能从容的漫步与夕阳下,淡然地讲述过往。我想,这应当便是坚持的结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08-18
《活着》读后感06-27
活着的读后感02-09
《活着》读后感08-03
活着读后感08-26
《活着》名著读后感04-03
活着的读后感的范文04-26
《活着》读后感优秀09-12
《活着》读后感范文05-09
活着的读书笔记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