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2-11-05 20:00: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闭上眼用自己的道德与良心来感知这个世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论语》就如我成长路上的明灯,给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点光亮,给心灵一点开阔。

  我总是忧虑、困惑、不安,于那复杂的人性、交际,于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于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寻找一种真理,抑或是信仰,为了一种不流于俗的人生。这太诗意。物欲横飞的年代,普遍趋同的价值观,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钱至上的成功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一片。我未踏入社会,身在校园也深感这一趋势之猛,觉得也终将不会免于随波逐流。因为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独步之日艰难又漫漫。

  尽管现实险峻,但还是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临当时道德世风同样不好的社会,即使各国都不接纳、认可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还是以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样,以一身正气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开始学习论语到最后,我一直深有感触: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狭小。孔子对待一切不仁不义之人之事,纵然生气,但都不至于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仁厚的爱去和他们和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教化无数人的先圣的原因。

《论语》读后感2

  这几天我读了《论语》,觉得这句话不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对品德高尚的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书,别人也会认 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大门口值勤的老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老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不管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的心理便会有丝 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一样。

  我认为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有一次,一个同学撞倒了我,却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大家都认为他没教养。还有一次,在餐厅排队吃饭时,一个同学突然插了 队,别的同学让他按秩序排队,他竟然还动手打人;这时,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为一个学生,不光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处处有文明,处处讲礼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人吧。

《论语》读后感3

  最近的几节语文课上,我们都是在讨论《论语》。看了视频后发现,《论语》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这一词,应该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他教导学生要奋斗的目标。

  在孔子的理念当中,君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同时又带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贵。虽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贵的富家子弟,但却散发着高贵,令人敬重的气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会有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要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去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要坚持下去的时候。我们现在身处中学,因此同学之间都应该是没有猜疑,大家赤诚相待的。但是当我们身处社会中时,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身份,地位的差异,使得人们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曾经读过一本书,在里面贯穿其中的一句话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因此,即使是我们自身怀着赤诚之心,秉承君子之道与人交往,还是得处处小心。不过我也相信,若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们的相互感染下,整一个社会的氛围也会有所改变。

《论语》读后感4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实践,不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请教,不应该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吗?”

  心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读书并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书呆子,懂了一个道理不去实践,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懂得一个道理后不去实践,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经过实践,道理才会转化成我们的能力。有人会说:“难道不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论语》里一个“苦”字都没有,所以看得出来,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学习当做了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空间上来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我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来个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们和朋友交往时,应该发自内心地开心。如果有朋友来我家,我会高兴地迎接上去。当客人走时,我还会将他送到门口并送一份礼物给他。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来理解,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独尊儒术,不也是把孔子当成了远方的朋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出于好心却被冤枉时,不应该恼羞成怒。古语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受委屈时,才会到处抱怨,变成类似祥林嫂一样啰嗦的人。而君子则是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不抱怨,不恼怒,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们做事无愧于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坦荡荡的境界。

《论语》读后感5

  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一。

  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

《论语》读后感6

  虽然家里放眼望去有许多课外书,感觉我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其实那只不过是表象罢了。

  其实我是一个很怕看书的人,那么多的书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实实地看书,不到半小时,我的上下眼皮准要打架。

  刚进B6班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读《平凡的世界》并且写摘抄与感悟,我把它当做任务,有目的地去读,一会儿就瞌睡了。最后导致在开读书分享会时我完全听不懂同学们说的什么。

  但是《论语别裁》给我的感觉却不一样,可能是郑老师广告打的`好!在没有拿到书之前,老师就说了许多有趣的片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论语别裁》是解读《论语》的书中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南怀瑾先生将《论语》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风趣的方式给我们做了解释,让人耳目一新。

  对这几句,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解释是随时随地有思想,有见习,有体验,能够反省才是做学问。开始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有了体会,便会“不亦乐乎”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理解。但孔子说:“只要有学问,就一定会有知己。”所以他接下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孤独寂寞的时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说做学问就算一辈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愠”,不怨天尤人。

  这与我本来学习的《论语》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却字字有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论语》本身并没有那么深奥、古板。它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也正因为这本书,我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论语》读后感7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后感8

  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

  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

  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

  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

  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

  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

  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

  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

  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

  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

  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

  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读后感9

  《论语》是我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诠释,在古代,人们把《论语》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里面有许多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语句,使我读了之后,感触颇多,其中有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孔老夫子给他一位学生所说的话,意思就是;“我教给你的这些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这就是智慧啊!”再进一步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长到老,学到老,不懂就问。是啊,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不懂装懂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即使你身居高位,学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对一个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错误的见解而不去请教纠正,那么你最后还是个无知可怜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可碍于面子不去讨教,每天生存在这个不懂装懂的虚度里,所以他永远是个弱智人。

  生活中像这类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刚学的一个英语单词忘了怎么发音,怕人笑话,为了面子也没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想当然拼了一个音。可笑的是当同学来问我这个单词怎么念时,我没有说不会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词的给他发了一个我独创的发音,结果是考试我们考砸了,这就是不懂装懂的后果,后来问了老师才更正过来。读了《论语》这句话后才知道,不懂就问是智慧,不懂装懂是愚昧。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旷达的心胸,谦虚的态度,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安宁,经典的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经典语句,并彻底悟彻这句话的含义吧!它会叫你受益终生的哦!

《论语》读后感10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论语》时觉的几则特别好,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知识总中可以发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怎样做君子,君子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懊恼。动口不动手。小人恰恰与君子相反更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论语》是我国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认真体会,而且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论语》读后感11

  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一性一与客观一性一。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一性一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一性一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

  绝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一性一无知一性一则盲,知一性一无感一性一则空”,的确如此。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忙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

  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我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此刻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仅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我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当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理解!“信”是我们一向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期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完美,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13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图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书中还说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就是说学习要勤奋,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奋努力+方法+讲究=。也是说明勤奋是学习的首要因素,勤奋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要要勤奋学习。说得多好啊,我也要以这句话为我的座右铭,陪伴我今后的学习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

《论语》读后感14

  说到国学, 博大精深。以各学派思想为中心的书籍也是甚多。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而《论语》中所谓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侧重儒学。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读书人一直将它列为必读之书。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编汇,共二十篇。《论语》的“论”字包含了讨论、编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学和《论语》,就要了解孔子这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

  孔子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为孔子的儒学思想首推“仁”。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将“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也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石。正如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才能“泛爱众而亲仁”。“仁”的第二要素是诚信,具“忠信”并提。曾子把“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则说“人而无信,不则其可也”。在儒学中,“信”与“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最高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

《论语》读后感15

  我们学校是一个经典古诗文学校,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了:《三字经 弟子规》····我们现在上了四年级就开始读了《论语》,这本书写了许多篇值得我们 学习的话,其中我最喜欢:《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你知道么?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唐玄宗时李林浦任兵部尚 书兼中书令,这个人品德败坏,凡是才能比她好,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击。对唐玄宗他又开始讨好卖乖。有一次,他对李适之说:”华山有大量黄金 ,如果能够开采出来,那就可以为国家增加财富。“李听了,赶快向皇帝报告,建议开采。唐玄宗听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却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华 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还是不要开采了。“唐玄宗听了他的'话,以为他是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对李适之却疏远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联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脸红了。因为在上一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语的对弟弟说:”今天你让我吃一个糖,明天我给你 买一个汉堡包,你让我吃个糖呗!“,弟弟听了,把糖给了我好几颗。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所以我什么也没有给弟弟买,我本以为这只是 一个好玩的游戏。但这一次读了”巧言令色,鲜矣仁。“我就再也不这样做了,每次弟弟买糖,我不再花言巧语了!

  我一定坚持把论语读完,在把我的坏毛病改掉!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09-04

论语读后感09-06

《论语》教学反思12-29

论语教学设计08-03

《论语》教学设计08-05

论语读后感15篇10-22

论语读后感(15篇)12-18

《论语》读后感(15篇)11-28

论语的读书笔记11-10